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贵州天麻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第742期 作者:□文/徐志昆 孙田田 田崟荣 杨 宇 曾 胜 郭 旭 时间:2024/12/1 13:46:51 浏览:4次
  [提要] 随着种植技术的成熟和进步,天麻种植规模和效益逐步提升,天麻产业发展模式和产品开发也逐步成熟,政策支持和规划引领天麻产业发展效果明显。贵州拥有天麻种植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但贵州天麻产业发展也伴随着产业发展与有限资源存在冲突、产品研发存在短板、天麻产业链尚未形成、天麻产品市场开发存在短板等较为突出的问题。提升贵州天麻产业绿色发展水平、着力完善贵州天麻产业链价值链、以科技创新推动天麻产品开发、强化天麻品牌建设和文化传播、持续拓展贵州天麻产品销售市场、强化技术进步对天麻产业发展的指导作用,都是贵州天麻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贵州天麻;天麻产业;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2022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贵州天麻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11731019)。主持人:孙田田;通讯作者:郭旭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6月3日
天麻为兰科天麻属植物,是药食同源的著名道地中药材。天麻广泛分布在亚洲、大洋洲的热带、亚热带、温带及寒温带山地区域,中国、印度等国是天麻重要产地。天麻具有镇痛、镇静、抗惊厥、降血糖及明目增智等作用,李时珍认为“补益上药,天麻为第一”,数千年来被中医广为采用。贵州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中国天麻的主产区之一,出产的天麻向以品质好、药效高知名于世。通过系统的文献梳理和深入开展实地调研,分析贵州天麻产业发展现状特征,剖析其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提出推进贵州天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为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贵州天麻产业发展现状
(一)贵州具有天麻种植资源禀赋优势。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天麻种植资源优势。贵州年平均气温在13.6~19.6℃,年均降水量1,100~1,400mm,空气湿度是70%~80%,土壤呈弱酸性,潮湿和腐殖质含量高,森林覆盖率高。适宜种植天麻的地区包括黔西北、黔西和黔西南,尤其集中在乌蒙山区域的大方、威宁、赫章、织金、纳雍、金沙、黔西、水城、盘县、晴隆、普安等县市,以及大娄山区域的习水、正安、道真、湄潭、务川、桐梓等县,无论是气候温度、年降水量,还是空气湿度等方面,这些地区都适宜天麻的生长。
(二)贵州天麻种植技术取得进展。近年来,贵州省在天麻栽培种植和田间管理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天麻种植在选地与整地、菌材的培养与准备、繁殖方法、覆盖免耕、水分调节等方面的技术不断成熟。从早年的天麻人工培育技术、天麻人工栽培技术,到通过从天麻块茎中分离获得密环菌纯菌种,优化密环菌生长培养基技术等,培育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是产量的提升和种植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当前,贵州天麻种植主要以设施栽培、大田栽培和仿野生栽培为主。大方、开阳、雷山等地,一般通过有性繁殖,在对剑麻经过将近2个月的低温处理后,将其放入温室,在温室中提前栽种,然后再移植到室外。在原种植技术基础上,不断探索并逐步找到适合本地的天麻种植模式。大方、德江等县陆续开展仿野生天麻种植技术和栽培关键技术探索,通过一系列栽培试验,积累了仿野生天麻种植经验。
(三)贵州天麻种植效益逐步提升。天麻产业涉及到种植、采收、加工、销售等诸多环节。天麻种植和加工能直接带动部分就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产业链条参与者的经济收益。天麻通过初加工和深加工,如干制、提取物、保健品等环节,也能带来就业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贵州天麻产业经济价值逐步彰显。截至2023年底,贵州省林下天麻种植达41.5万亩,雷山、黎平、德江、镇远等是天麻重点示范县。在赫章县平山镇,依托4万余亩国有林场,建设林下仿野生天麻种植基地,因地制宜发展天麻产业。从2021年试种500亩,到2024年已达6,500亩规模,从仅从事天麻鲜品销售到形成一条1,200吨天麻精深加工生产线,林下天麻实现产值6,000多万元,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支撑。
(四)贵州天麻产业发展模式渐趋丰富。在早年,贵州仅从事优良天麻品种的基础栽培,由农户分散经营,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导致整体效益低下。2013年开始,贵州省现代中药材研究所与相关企业联合开展“贵州乌天麻优良种源筛选与规范化栽培技术应用示范”项目攻关,探索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政策为保障的产业发展模式。目前,贵州推动天麻产业发展模式更新,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麻农”为主,“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地+麻农” “公司+麻农” “电商+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 “科研单位+公司+基地+农民”等多维发展模式。
(五)贵州天麻产品开发渐趋丰富。天麻作为一种中草药,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天麻产品在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能满足人们对健康养生的多元需求。故在鲜食外,天麻亦可作多维度的深加工。在医疗康养方面,天麻具有平肝息风、祛风止痛、助阳气通血脉、抗惊厥、降血压、明目增智等功效,药用价值开发是重点方向。同时,天麻对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保护和调节作用,已开发出相应的产品。此外,天麻还是药食同源植物,具有重要的食用价值。贵州开发了多种入膳即食菜单,如菌菇汤包、炖土鸡、鸽子、鱼头汤、猪肚等,并开发了多种天麻膳食产品。天麻酒、天麻胶囊、天麻咀嚼片等产品,也不断丰富和完善天麻产品体系。
(六)政策支持和规划引领天麻产业发展效果明显。近年来,天麻产业发展得到贵州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2012年以来,在省级层面施行了《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扶贫规划(2012-2015年)》《关于加快民族药业和特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意见》《贵州省发展中药材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提出发展天麻等本土中药材产业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思路。2022年1月发布的《贵州省林下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重点发展天麻等林下种养单品,以德江、雷山、黎平、镇远、天柱为中心,打造贵州东部天麻产业带,提升天麻产业发展规模效益。在省级政策文件的引领下,市县两级均出台了相应的落实文件,助推天麻产业快速发展。
二、贵州天麻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短板
(一)天麻产业发展与有限资源存在冲突。贵州是有名的中药生产大省,但由于天麻生长周期较长,天麻种植资源消耗大。随着贵州加强天麻产业发展的培育和引导,天麻种植规模逐步扩大,对天麻种质资源和林业资源的消耗将逐步扩大。尤其是野生天麻再生能力有限,如果一直被无序采挖,野生天麻资源将面临枯竭的危险。同时,天麻栽培会涉及到菌材的大量使用,天麻大量种植和产业的持续发展,将对当地林业生态造成较大压力。
(二)天麻产品研发存在短板。天麻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还具有药膳、保健、滋补价值,可以实现天麻产品的多途径开发,目前已有中成药、化学药、保健食品、化妆品、旅游礼品等产品上市。但贵州是全国天麻主产区之一,如天麻饮片仅有贵州广济堂药业有限公司、贵州省大方县云龙天麻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进行研发生产,作为配方药使用量不大。与太子参、三七等拥有“江中牌健胃消食片” “血塞通” “复方丹参” “三七新型饮片”量产单品相比,尚缺乏以天麻为主要原料的药品或保健品量产大单品出现,制约了天麻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
(三)天麻产业链尚未形成。从当前贵州天麻产业发展情形来看,侧重于种植环节和粗加工环节,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不够,影响了天麻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品开发不足,致使贵州天麻产业链条较短、产业价值链条有待提升,以致天麻产业附加值低等问题,产业经济效益急需提升。且部分企业规模小,生产工艺亟须改进,大部分企业以天麻鲜品或干制品销售为主,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
(四)贵州天麻产品市场开发存在短板。贵州天麻产品在品牌打造、文化挖掘、市场开发等方面存在不少短板。一是缺乏有影响力的天麻产品品牌,未能对贵州天麻产业发展形成强势品牌引领带动效应。二是天麻产品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多数仅在产地自然生态和产品药用食用功能的挖掘,对天麻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缺乏深度挖掘和系统提炼,影响了天麻产品文化影响力的彰显。三是宣传力度不够,加上普通消费者对天麻及其制品认知度较低,导致天麻和天麻产品知名度不高,亟须进一步扩大贵州天麻产品知名度。此外,天麻产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相对滞后,也影响了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
三、贵州天麻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
(一)提升贵州天麻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加强野生天麻的保护,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制定采集限额等措施,保护野生天麻种质资源,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推进天麻人工种植技术研发,加大科研投入,培育优良品种,优化种植技术,提高单产与品质,以满足市场需求。拓展天麻种植区域,积极寻找适合天麻生长的新区域,通过科学规划与技术指导,提高农户的种植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滥用,降低资源消耗。推进循环农业发展,鼓励将天麻种植与林下经济、生态养殖相结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行业自律,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引导消费者购买优质、环保的天麻产品。强化政策引导,加强天麻种植区的一产多用,发展天麻种植试验基地、天麻种植示范基地、不同品类定制基地,推广林下经济带动的特色农业旅游、药材产业带动的康养旅游和养老旅游、特色产品产业活动带动的文化旅游、生物种植基地带动的研学旅游,建设天麻等特色药材特色植物品种开发生物研究展示中心等功能性组织机构、功能性研究基地的建设,从而带动天麻产业绿色发展。
(二)着力完善贵州天麻产业链价值链。贵州天麻品质上乘,一直以来受到药材市场青睐。但粗加工方式和原药材生产,难以推动天麻产业跨越式发展和经济价值实现。应完善天麻产业链,实现天麻产业各环节价值创造水平提升。首先是丰富天麻产业从种植、栽培、采摘、加工、研发、物流、销售各环节的产业板块,发展天麻相关的套种农作物产业、天麻特色技术解决方案、智慧农业、生产数字检测、农作物产品开发方案等手段的开发和产业形成及供给,加强天麻种植园区、天麻及相关农作物加工园区、物流园区、生产企业等环节的规模化建设。以种植基地建设为抓手,推动贵州天麻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加强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引进高端人才,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培育出高品质的天麻品种。
(三)以科技创新推动天麻产品开发。天麻的相关产品太过单一,需要不断进行产品开发。首先,不断加强对中药材种植与加工技术的研究。加强对中药民族药种植资源的实时监测保护及质量评价,并加大道地特色药材规范化种植。同时,围绕道地中药材的品质和产量提升,研究中药材品种定向(目标)选育;不断开展优良中药材品种繁殖技术,研究喀斯特环境要素与中药材产量、品质形成的关系;支持优良中药材生产营养生理调控技术研究与专用肥研制,药材产地加工质量控制与工艺标准化技术研究。其次,加强中药饮片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发展研究。继续加大对含天麻中成药、保健食品、化妆品、兽药、动物饲料、化学药品等衍生产品的研究开发;同时,以“全天麻胶囊” “天麻头凤灵胶囊” “强力天麻杜仲胶囊”等现有中成药大宗品种为抓手,在产业扶贫基金和宏观政策上给予支持重点扶持,以提升贵州天麻产业在全国及业内的影响力。再次,加强联合研发。需要不断加强“贵州省民族药与中药开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西南地区药用植物种苗繁育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的合作,联合研发关键共性技术,加强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中天麻的精深加工及衍生产品;积极发展以贵州天麻为代表的道地药材种植、提取、制剂生产和研发生物医药产业。最后,不断丰富天麻产品品种。加强市场调研和技术研发,开发更多容易为市场接受的药食产品,与国内知名品牌企业开展合作,促进天麻元素产品更好地融入市场,加强与国内生鲜市场合作,开发天麻特色预制菜等。
(四)强化天麻品牌建设和文化传播。在全国范围内,贵州天麻整体品牌形象尚未深入人心。品牌标识和视觉元素缺乏统一和特色,消费者对天麻产品的认知度有限。天麻作为贵州省的特色产品,其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药用价值。一是明确定位,塑造鲜明的品牌形象。将贵州天麻定位为“高品质、原生态、健康养生”的特色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绿色、有机等产品的需求。二是深入挖掘和传播天麻文化。首先是深入挖掘贵州天麻的历史文化,通过故事、传说等形式,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天麻的起源和价值;其次是加强文化体验,开展系列天麻文化体验活动,如天麻采摘、天麻美食制作等,让消费者亲身体验天麻的文化魅力;最后是强化天麻产品艺术传播,借助文艺作品如诗词、绘画等,多渠道、多方式传播天麻文化。
(五)持续拓展贵州天麻产品销售市场。天麻药用和食用价值高,用途广,天麻产品种类丰富,可不断拓宽合作路径,进一步拓展天麻产品销售市场。一是将天麻等药食物质文化与贵州大生态、大旅游的形象相结合,作为贵州特色文化进行积极对外宣传,建设“绿色贵州” “康养贵州”的品牌形象,通过政府推介、商务会展、电视广播、网络知名营销直播平台等多种路径加大天麻产品宣传。二是积极与省外知名企业进行合作,以“刺柠吉”等合作案例为样板,打造国内知名品牌联合的天麻食品、天麻茶饮、天麻日用品等,扩大天麻应用渠道和产品渠道。针对不同客户群体,开展不同层次的品牌合作,扩大天麻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三是加强市场调研和大数据分析,针对海内外市场做好销售网络布局和供应。四是做好天麻企业销售队伍建设,充分利用贵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优势,增加省外区域代理、连锁品牌销售渠道,加强外贸伙伴合作,多路径进行产品开发和推广。五是多方合作推进渠道建设。与贵州省内的旅游景点、农家乐等商家合作,通过互惠互利的方式推广贵州天麻。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包括但不限于社交媒体、电商平台、展会等,以扩大宣传覆盖面。
(六)强化技术进步对天麻产业发展的指导作用。天麻从种植到加工全过程都需要技术的不断提升。在育种方面,目前大面积使用的仍然是蜜环菌和萌发菌培养或是天麻种子种植,“两菌”培养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种子种植会在多代繁殖后面临退化,需强化技术支撑以维持产业可持续发展。在种植方面,如何实现温度控制、光照保持、湿度检测、流程化标准化生产,提高种植和加工效率,也是可以进一步发展的环节。在干燥方面,天麻干燥过程繁琐,品质难以保证统一,需要进行干燥过程的技术改良和设备升级,保证产品实现统一标准。在运输环节,对运输条件和环境的要求,配合相应的物流设施,也需要有针对性的研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对天麻种植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对天麻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设专门的针对天麻的技术队伍,针对不同生产环境、不同生产目的、不同生产产品进行专门技术建设。
(作者单位:贵州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方红,宋善敏,杨方义,等.贵州天麻产业研究概述[J].耕作与栽培,2022.42(04).
[2]方春英,程佩佩,王芳蓉.立足生态优势 推进生态富民——我省林下经济发展观察[N].贵州日报,2024-05-20(006).
[3]江龙.贵州天麻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热带农业工程,2019.43(01).
[4]代波,罗夫来,李金玲,等.不同菌材伴栽天麻对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23.34(02).
[5]冯文岗,张权.加快贵州康养产业发展的路径与对策[J].贵州商学院学报,2023.36(03).
[6]马芳芳,祖钰博,文搏.贵州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研究[J].贵州商学院学报,2023.36(0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3426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