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耕地非粮化研究综述 |
第742期 作者:□文/王 欣 马凤才 时间:2024/12/1 13:50:20 浏览:14次 |
[提要] 耕地非粮化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威胁因素之一,对国家长治久安的发展有着不利影响。因此,本文对耕地非粮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已有研究成果并进行述评,以期对深入开展耕地非粮化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耕地非粮化;内涵与测定;影响因素;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21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6月17日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差异愈加明显,耕地非粮化的现象也逐渐显现并以飞快的速度在国内大多数地区蔓延,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粮食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当前,许多学者对耕地非粮化进行研究,并在耕地非粮化的内涵与测定、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耕地非粮化的治理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一、耕地非粮化的内涵与测定研究
学者们对于耕地非粮化的内涵与测定的研究主要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展开。狭义角度,耕地非粮化即农业种植结构的非粮化,指耕地上种植除谷物、豆类、薯类以外的作物现象,包括种植蔬菜、水果和花卉苗木等。广义角度,耕地非粮化指在耕地上从事一切粮食种植之外的行为,包括耕地撂荒、利用耕地种树和种植经济作物。但有部分学者认为目前对非粮化的界定较为模糊,混淆了耕地非粮化与耕地非农化的概念,将非农化现象纳入到非粮化范畴。对于耕地非粮化的测定,学术界有多种不同的测定方法。传统的非粮化测定方法主要从农作物播种面积、粮食收入、农户数量等方面进行测定。薛选登、张一方(2017)和徐畅、郭杰等(2024)用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值对耕地非粮化进行测定;常伟、马诗雨(2022)用粮食收入与总收入的比值表示耕地非粮化水平;王勇、陈印军等(2011)则从农户数量方面用种粮农户数量占种植农户数量的比例计算耕地非粮化。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部分学者创新性地利用遥感解译、卫星遥感技术等方法采用地形梯度分级、空间自相关、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测度耕地非粮化水平。学者们运用不同方法研究耕地非粮化现象使得关于耕地非粮化方面的研究更加全面和丰富,为后续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许多途径和启示。
二、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
(一)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演变研究。通过对耕地非粮化相关文献梳理,发现目前学者们主要从我国全域、某一省、市或县(区)、粮食产区、地貌、气候、地形等不同方面研究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从我国全域方面研究,黄祖辉、李懿芸等(2022)发现自1978年以来我国耕地数量总体下降明显,非粮化率呈现上升趋势,且东南地区的耕地非粮化现象最为显著。从某一省方面研究,张颖诗、冯艳芬等(2022)和王越、曾先等(2023)分别对广东省和辽宁省进行研究,发现广东省15年间(2005~2019年)耕地非粮化率呈上升势态,非粮化程度由低度转为中度,且非粮化的空间分布保持稳定的聚集状态;而辽宁省的耕地非粮化率和非粮化面积曲线在2000~2020年之间呈周期性波动,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且非粮化率在空间上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高值区面积减少明显;同时,也有学者研究湖南、四川、河南等农业大省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演变情况,研究普遍认为其所研究省份的耕地非粮化均存在时序和空间上的变动及差异。从市或县(区)方面研究,姜宇婷(2023)和吴大放、林添华等(2023)分别对哈尔滨市、广州市耕地非粮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哈尔滨市(2000~2019年)和广州市(2005~2020年)的耕地非粮化率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哈尔滨市耕地非粮化率在整个时期处于“上升-下降-上升”的波动上升趋势,且非粮化空间分布基本保持不变;而广州市在2005~2019年期间始终处于逐年上升趋势,其非粮化空间分布呈现“北低中心高、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最高”的格局。李晋超(2022)研究发现近年来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耕地非粮化水平逐渐增长且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从粮食产区方面研究,曾艳(2023)以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对象分析耕地非粮化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在1980~2020年间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耕地非粮化率先升后降,中部省(区)的耕地非粮化率持续增高且空间分布有强烈的聚集特征,非粮化正朝着向西、向北扩散的趋势。从地貌方面研究,何鑫、钟九生等(2022)研究贵州岩溶槽谷区的耕地情况后发现该区非粮化耕地较多,耕地转向林地与园地的速度正在加快,且非粮化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空间聚集性。从气候方面研究,位佳佳、陈学渊等(2022)和常媛媛、刘俊娜等(2023)在对西北干旱区和干旱半干旱区调研后认为,西北干旱区耕地非粮化类型呈多元化增加趋势,近十年非粮化率急剧上升且非粮化的空间集聚性特征加强,粮食作物向南部集聚,果树、苗圃花卉向北部高海拔区域扩张,而干旱区半干旱区非粮化率也在逐年上升,并在空间上表现为由西向东逐渐递减的分布格局。从地形方面研究,谢雨琦、王子芳等(2023)和程旭东、陈美球等(2023)研究发现丘陵和山区地带更容易诱发耕地非粮化,这类地区的非粮化率不断增长且空间聚集程度不断加深。
(二)耕地“非粮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耕地非粮化的实质是农业经营者的生产决策活动在自然条件、社会条件、政策制度等因素相互影响下形成的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的现象,是人与地、人与人交互作用的结果。从经济学角度讲,耕地非粮化是市场机制的唯利性,市场障碍以及市场调节的被动性与滞后性等市场缺陷导致的市场失灵。因此,学者们研究耕地非粮化的影响因素时主要从农户家庭特征、耕地禀赋、经济因素和政策环境等方面着手。
1、农户家庭特征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学者们认为年龄、文化水平、劳动力数量、职业等农户家庭特征对耕地非粮化产生主要影响。李晋超(2022)和苏越(2020)认为年轻农户具有较高的抵御风险的心理准备与接受新事物能力,更倾向于种植经济作物提高自身收入,而年龄较大的家庭劳动力,其自身劳动能力下降,并且种植习性很难发生改变,当家庭成员的年龄越大时,耕地非粮化的倾向就越小。宋卫庆、岳建伟(2020)和郝凤英、孙晓光等(2016)均认为农户文化程度越高,获取采纳农业前沿信息的可能性就越大,越容易看到经济作物收益远高于粮食作物收益,其耕地非粮化倾向就越严重。陈美球、邓爱珍等(2008)认为若农户职业选择倾向非农领域,则农户更倾向于对耕地进行流转或者撂荒,加剧耕地非粮化。罗必良、仇童伟(2020)认为家庭劳动力越充裕的农户,种植经济作物的可能性越高,越容易产生耕地非粮化行为。也有学者认为,家庭非农收入也会对耕地非粮化造成影响,非农收入越高,种粮意愿就越低,越倾向于耕地非粮化经营。
2、耕地禀赋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农户主要根据耕地本底特征作出种植生产决策,耕地资源多宜性是耕地发生“非粮化”生产现象的基础,并影响着农户在比较收益下作出农业生产决策。耕地质量、地形、坡度、水资源以及耕地规模化等因素影响耕地非粮化。耕地质量越好,种植经济作物的收益要远高于种植粮食作物的收益,且农户流入意愿越高,越容易形成规模化农业经营,而规模化经营很容易驱使农户种植非粮食作物,从而加剧耕地非粮化程度。若耕地所处地形不平坦或坡度加大,机械化作业难度增加,农户在同等投入的情况下,粮食种植意愿大大降低,农户更偏向于种植收益更高的经济作物。水资源是农业种植所必需的条件,水资源匮乏、灌溉条件不便利会直接导致粮食产量下降。因此,在水资源欠缺的情况下,农户粮食灌溉成本增加,在比较收益下,农户更愿意种植果树、药材等需水量较少的经济作物,由此加剧耕地非粮化程度。
3、经济因素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经济因素是诱发耕地非粮化的主要原因。随着国内种粮成本不断上升,农户种粮的收益却处于较低的水平,由此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引发农户农业生产朝着耕地非粮化的方向发展。农户收入水平对农业成本投入和购买能力起决定性作用,种植粮食作物需要投入人力及物力成本,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种粮的人工成本增加,且近年来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价格上涨过快,种粮成本急剧升高,但农户通过销售粮食获得的收益却较低,因此,比起从事粮食种植,农户更愿意流出或撂荒土地而选择进城务工。另外,由于农业弱质性的原因,粮食产量极容易在干旱、洪涝、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下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对农户粮食收益造成严重损害,极大地降低农户种植粮食的积极性,进而使得耕地非粮化水平增高。
4、政策环境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政策环境因素是耕地非粮化的外部核心影响因素,政策的执行、监管以及农户对政策的认知程度和响应程度对耕地非粮化发挥着重要影响。我国历来重视农业发展,政府部门也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支持粮食生产,保障农民农业收益,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政策执行效果达不到预期效果。由于地方政府同时具有“政治人”与“经济人”的双重身份,既想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又想以农业适度规模发展促进地方财政增长,因此地方政府会默许一些“非粮化”现象发生,对耕地非粮化的监管惩处力度不够,无法有效遏制耕地非粮化趋势的蔓延。
三、耕地非粮化的治理研究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大背景下,耕地非粮化趋势蔓延对国家粮食安全、经济稳定良好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耕地非粮化日益成为政府进行耕地治理的重中之重。学者们分别从政策法律、激励补偿、执法监督等角度探究耕地非粮化治理办法,提出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建议与对策。在政策制度方面,有学者认为应探索提升种粮综合效益,建立分步复耕还粮机制,分类优化粮食产业基础设施,完善粮食主产区配套支持政策强化权能主体义务规范耕地利用行为;在激励补偿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应该建立健全财政补贴制度,切实完善粮食补贴机制,根据不同农户的耕地非粮化特征,因地制宜地完善相关惠农政策,增加农户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切实保障提升农户种粮权益,稳定粮食生产;在执法监督方面,政府应规范非粮化执法主体及其权限配置,明确责权关系,建立非粮化行政执法暂停机制,并尝试构建非粮化行政速裁机制,切实落实耕地非粮化惩处政策,以此保障耕地粮食生产。
四、研究展望
耕地是国家经济发展、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耕地非粮化严重影响社会、民生等各个方面,国家也格外重视耕地非粮化现象。根据现有文献归纳和国家相关政策指导,可以预见:耕地非粮化在国内各地区已成普遍现象,政府也将加大整理力度,而耕地非粮化的成因将更加复杂,未来对耕地非粮化的研究也将更加细致全面。现有研究也已表明政策是耕地非粮化的外部核心影响因素,对耕地非粮化治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现有文献较少从国家政策方面研究其对耕地非粮化的作用机理与影响程度。因此,应当着重研究政策对耕地非粮化的研究机制与影响程度,在丰富相关领域研究的基础上,为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讯作者:马凤才)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惠中,宋文,张文信,等.山东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21.35(10).
[2]李远亭,夏晨芳,夏颖,等.江苏省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J].科技和产业,2023.23(06).
[3]张藕香,姜长云.不同类型农户转入农地的“非粮化”差异分析[J].财贸研究,2016.27(04).
[4]朱道林.耕地“非粮化”的经济机制与治理路径[J].中国土地,2021(07).
[5]廖富洲,廖婧怡,杨程.耕地流转中的“非粮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习论坛,2015.31(07).
[6]薛选登,张一方.产粮大县耕地“非粮化”现象及其防控[J].中州学刊,2017(08).
[7]徐畅,郭杰,易家林,等.江苏省耕地非粮化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4.33(02).
[8]常伟,马诗雨.农地规模流转中的“非粮化”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20(09).
[9]王勇,陈印军,易小燕,等.耕地流转中的“非粮化”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04).
[10]张茜茜,谢臻,林小睿,等.南方山区耕地林果化时空演变及影响机理[J/OL].农业工程学报,2024-04-05.
[11]黄祖辉,李懿芸,毛晓红.我国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现状与对策[J].江淮论坛,2022(04).
[12]张颖诗,冯艳芬,王芳,等.广东省耕地非粮化的时空分异及其驱动机制[J].资源科学,2022.44(03).
[13]王越,曾先,刘钊宇,等.辽宁省耕地非粮化时空分异及其决定因素——多元利益主体决策的作用[J].资源科学,2023.45(05).
[14]黄贞臻,江虹,王强,等.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驱动因素及治理对策研究——以湖南省实证分析为例[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3.48(05).
[15]陈磊.近20年四川省耕地非粮化时空变化及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J].科技导报,2023.41(20).
[16]杨博文,刘凤莲,陈洪敏,等.近20年河南省耕地非粮化时空分异及驱动力分析[J].上海国土资源,2024.45(01).
[17]姜宇婷.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及成因与对策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J].黑龙江粮食,2023(06).
[18]吴大放,林添华,李淑君,等.广州市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23.50(01).
[19]李晋超.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和二元Logistic模型的耕地“非粮化”现状及驱动力研究——以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为例[J].华北自然资源,2022(03).
[20]曾艳.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J].乡村科技,2023.14(18).
[21]何鑫,钟九生,林双双,等.岩溶槽谷区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及驱动机制——以贵州铜仁万山区为例[J].地理科学,2022.42(12).
[22]位佳佳,陈学渊,吴永常,等.西北旱区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分析——以陕西大荔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3.44(04).
[23]常媛媛,刘俊娜,马静,等.干旱半干旱区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及驱动因素[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23.40(02).
[24]谢雨琦,王子芳,王颖,等.重庆丘陵山区耕地非粮化时空变异及驱动类型划分[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24.41(01).
[25]程旭东,陈美球,赖昭豪,等.山区县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规律及关联因素[J].农业工程学报,2023.39(02).
[26]黄天弘.城乡融合发展视域下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民职业分化互动探析[J].中州学刊,2020(09).
[27]龚维.粮食安全背景下耕地“非粮化”的经济法规制[J].粮食问题研究,2023(05).
[28]苏越.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与管控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20.
[29]宋卫庆,岳建伟.耕地“非粮化”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以山东省阳谷县为例[J].宁夏农林科技,2020.61(01).
[30]郝凤英,孙晓光,杜富林.农户耕地流转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五原县新公中镇地区调研[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01).
[31]陈美球,邓爱珍,周丙娟,等.耕地流转中农户行为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江西省42个县市64个乡镇74个行政村的抽样调查[J].中国软科学,2008(07).
[32]罗必良,仇童伟.中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非粮化”抑或“趋粮化”[J].社会科学战线,2018(02).
[33]陈思羽,曾福生,刘辉,等.粮食主产区农民种粮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湖南475家农户的调查数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05).
[34]吴明发,欧名豪.雷州半岛耕地流转农户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3(04).
[35]谢花林,欧阳振益,陈倩茹.耕地细碎化促进了耕地“非粮化”吗——基于福建丘陵山区农户的微观调查[J].中国土地科学,2022.36(01).
[36]高晓燕,赵宏倩.工商资本下乡“非粮化”现象的诱因及长效对策[J].经济问题,2021(03).
[37]贺靖,文军,邱丽花,等.耕地流转中的“非粮化”问题及遏制对策[J].市场论坛,2023(05).
[38]张华泉,王淳.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流转用途规制可有效抑制“非粮化”倾向吗?——基于三方动态博弈的视角[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7(03).
[39]虞洪,牛卓美.耕地“非粮化”:内涵要义、治理约束及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23(09).
[40]纪王迪,于浩,孙丕苓,等.丘陵地区不同类型农户耕地非粮化特点及影响因素——基于山东省五莲县的调查[J].山东国土资源,2023.39(1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