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 |
第742期 作者:□文/姬晓雨 时间:2024/12/1 13:51:23 浏览:3次 |
[提要] 在日趋复杂的国际竞争局势下,高科技、高效能的新质生产力是适应我国新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演变过程中的一种新型质态,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跃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符合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遵循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我国应从推动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以及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等四个维度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新征程上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新要素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5月29日
在智能化时代,科技创新持续性的突破,加速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驱动力。因此,面对国内外日趋复杂的发展背景,我们必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点,并深入探讨其工作原理,从而设计出实际合适有效的策略,合理利用新质生产力来促进高质量发展,这对于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至关重要。
一、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
(一)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生产力,通常也被称作“物质生产力”,是人们通过使用生产工具以满足自己需求为目的而进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种特殊的物质力量。生产力是不断变化的,社会形态发展的核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改变。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对立统一的,既相互作用又相互依存。生产力的变化具有一种历史必然性: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达到一个临界点时,原有的生产关系将会被冲破,从而演化出一种新生产力下的生产关系,这个过程会进一步推动社会的进步。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是依靠当前经济社会面临的发展环境、拥有的资源禀赋来不断进步,使之符合新生产关系下的需求。回顾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会发现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时期,都有各自独特的生产力形态,而每一个接续性产业都是由其所在时代的“新质生产力”所塑造和匹配的。(表1)
新质生产力是基于我国目前面临的发展状况、所拥有的资源禀赋而提出的新标准,是在传统生产力上的进一步延伸。新质生产力在生产生活中是一种传统生产力的跃迁,其核心是新兴科技创新,动力是新型生产要素,基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全新的力量。新质生产力不是对传统生产力的简单升级,而是具有颠覆性且能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以及生活质量的全新生产方式。
(二)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新质生产力中的“新”代表了新的要素组成和经济的新形态。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涵盖了新的劳动者、新的劳动资料以及新的劳动对象这三个核心要素。在这其中,新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力量,代表了拥有新技术创新实践应用能力的高质量劳动者,新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代表着与新技术相适应的智能生产工具、设备等,而新劳动对象则是新质生产力的加工对象,包括各种原材料、半成品和自然界中的物质资源。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创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经营方式。新型的生产力是基于数字技术和其他新兴技术,为了满足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产品及服务需求,它从已有的产业中衍生出新的生产环节和产业链,形成了新的商业模式和业态。新质生产力中的“质”指的是新的质量和新的质态。传统的生产效率高度依赖于大量的资源和要素的注入,由于其高消耗和低效率的属性,它是不可持续的。新质生产力代表了数字技术与生产要素之间的高效结合。在微观生产层面,数字为要素带来了强大的赋能,而在宏观生产层面,经济总量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这种结合遵循了可持续、高效、低能量消耗和高质量发展策略,实现了从“数量”到“质量”的巨大转变。
(三)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的联系。随着我国步入新的发展时期,由于经济状况的转变,我们的发展目标和质量也需要根据新时代的需求进行持续的优化和提升。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经济结构的转型、新旧经济动力的转换、高新技术产业的赋能以及培养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等关键领域。高质量发展更倾向于五位一体的和谐发展,而不仅仅是单一方面的进步,除了经济增长之外,它也致力于文化发展、社会福利和环境维护等领域,旨在达到全方位发展的愿景。新质生产力是一种高度符合新发展观念内在需求的生产力,它在智能时代表现出更高的融合性、创新性和新颠覆性。这种生产力以高新技术为基础,涵盖了新的领域,并以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为其基础,具有高质量和高效率的特点。因此,寻找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路径成为当前的紧迫任务。
1、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以新要素加速生产方式变革。新质生产力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更为高质量、高效率,主要在于新要素,包括新劳动者、新劳动工具与新劳动对象。新劳动者相较于传统劳动者而言,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运用能力、更加缜密的创新思维,能够熟练掌握使用更先进的智能工具和精密仪器进行劳动活动。科技的发展会带来新的劳动对象,其不仅是物质形态的高端设备,还包括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非物质形态的对象,因此可以更加灵活地进行生产。传统生产力对应的劳动工具是智能化程度低、对人依赖性高的机器设备,而新的劳动工具具有自动化、科技化和高智能化等特征。因此,新质生产力通过新要素的优化组合从资源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向了由智能化、信息化推动的新模式,新模式对资源依赖程度低,是更高效、更清洁的环境友好型模式,会成为我国从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2、高质量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最终诉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结构调整加快、动力转换深化、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和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在这种背景下,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必须转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一方面新质生产力通过引入和发展更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性、科技化和高智能化,推动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的优化重组,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
总的来说,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之间有着紧密的内部联系和逻辑联系。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关键的推动力和基础支持;同时,高质量发展也为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两者之间存在相互推动和共同成长的关系,共同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推动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深入推进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提高创新效率和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制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明确改革目标和任务。加强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和沟通协作,形成改革合力。加强地方政府的创新主体地位和作用,推动形成上下联动的创新格局。其次,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动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最后,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和配套措施,为改革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工作,提高政策知晓率和覆盖面。加强政策执行和监督工作,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并发挥实效。
(二)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新质生产力,首先在技术革新和智能化等领域得到体现。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进一步推进,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如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正在与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等传统行业进行深度整合。得益于云计算和其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企业成功地实现了生产流程的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决策。例如,智能制造利用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技术和智能传感器来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这不仅提升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还实现了对复杂系统的精确控制和优化管理,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竞争优势。数字化技术不仅显著提升了生产的效率和产品的品质,还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生产的成本和能源消耗,企业因此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回报,同时也催生了众多创新的商业策略和业态,例如,智能医疗利用远程医疗、健康管理以及医疗大数据分析,为患者带来了更为个性化且高效的医疗服务体验。
(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产业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其具体实施方式。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革新和设备更新,推动了传统产业向更高端、智能和环保的方向发展。这一转变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过渡,不仅提升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催生了如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多个新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种以重大前沿技术突破为核心,根据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新兴产业,它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动力,同时也是赢得新战场的关键突破口。未来产业是具有颠覆性的技术革命创新的产业,代表着未来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是形成全球经济体系的关键。为了发展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孵化和培育未来的产业,需要构建一个“产学研用创新冶”的前沿技术创新平台,目标是创建一个专注于前沿新兴产业细分领域的“小巨人企业”。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能够加速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拓展国际市场,从而提高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和品牌影响力。
(四)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高质量的劳动者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只有具备高素质创新能力的人才,才有可能将科学和技术有效地转变为新质生产力。所以,应全面深化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创新型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落地更开放、高效、主动的人才引进政策,对人才、创新、劳动保持充分的尊重,为他们崭露头角创造最有利的条件。首先,依据科研实践,建立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我国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竞争形势,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突破能力,在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上,打造一批与各学科交叉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并且在围绕学科建设的布局中,应加强对青年科研人员的资助,培养更多富有创新精神和科研兴趣的科技创新生力军。其次,坚持德才兼备,不拘一格发现和使用好人才。应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坚持开放创新,加强人才引进的规划和系统布局,并依据其特点分类组织、支持,促进各类人才紧密融合发展,且应以创新贡献、质量、能力为重点,建立体现尊重人才成长、人才价值的评价体系。最后,优化科研创新生态,激励科技人才砥砺前行。完善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激励保障政策,改善绩效考核的收入分配机制,打破薪酬待遇和人才“帽子”简单等同的做法,精确解决战略性人才后顾之忧,使之全心投入科研。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齐文浩,赵晨,苏治.基于四“新”维度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2(02).
[2]戴翔.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J].天津社会科学,2023(06).
[3]钞小静,王清.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4.37(01).
[4]杜传忠,疏爽,李泽浩.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分析与实现路径[J].经济纵横,2023(12).
[5]管智超,付敏杰,杨巨声.新质生产力研究进展与进路展望[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03).
[6]徐政,郑霖豪,程梦瑶.新质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优势条件、关键问题和路径选择[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9(0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