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陕西省乡村振兴对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分析
第742期 作者:□文/尚雨欣 时间:2024/12/1 13:52:38 浏览:14次
  [提要] 乡村振兴是中国农村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如何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是治理生态环境的关键,然而现有研究针对乡村振兴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缺乏微观层面的实证检验。本文以陕西省为例,将2017年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基点,基于2000~2021年陕西省市级乡村振兴和农业面源污染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深入探究乡村振兴的农业面源污染效应。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面源污染;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6月7日
21世纪以来,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成为制约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涉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发展。本文以陕西省市级为视角,构建模型考察乡村振兴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
一、文献综述
现有文献大多集中于讨论乡村振兴背景下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和治理研究。管程程(2018)立足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对德州市乡村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的调查研究,分析德州市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管程程(2019)从乡村振兴的角度分析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和治理困境的形势。王克宙等(2022)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青海省的农业面源污染现状进行分析。张颖(2022)分析污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意义,提出了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科学路径。张明浩(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探究农业面源污染时空分布与风险特征,提出污染防治针对性措施。祝林林等(2023)认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根本在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传统的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向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消除农村面源污染来源,并不断完善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制度,最终探索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长效路径。兰婷(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探索农业面源污染多主体合作治理模式研究。薛红蕾(2022)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面源污染多主体合作治理模式进行探讨。
当前,学术界从不同维度综合评估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面源污染。其内容涵盖农业面源污染的形成机制、驱动力、防治政策、与多主体行为关系研究、污染现状分布与时空分析等多方面,但是仍然缺乏对于乡村振兴即农业面源污染效应方面的分析讨论。本文以陕西省市级为视角,构建固定效应模型,综合考察乡村振兴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计
Yi,t=α0+α1Ln(Xi,t)+α2Controli,t+εi,t (1)
公式(1)为本文使用的主模型面板FE模型,其中Yi,t为第i个地区t时期的农业面源污染情况,包括农用化肥施用量、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农药使用量和农用柴油使用量。Xi,t为第i个地区t时期的乡村振兴程度,包括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比、单位粮食产量、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农业生产总值、土地细碎化、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人均道路面积、绿化覆盖率、电视人口覆盖率、县级图书馆个数、财政支持力度、村民委员会个数、教育支出、节能环保支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比。Controli,t为第i个地区t时期有关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变量,包括粮食保障能力、农村人均种植面积以及产业结构,εi,t为随机扰动项。
(二)实证分析
1、数据说明。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比性,本文以2000~2021年陕西省的统计数据为研究样本,相关数据来源于《陕西省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各市级统计年鉴等。
2、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本文被解释变量为农业面源污染,通过构建农业面源污染指数来衡量。农业生产的主要污染源是化肥、农药、农业生产使用中的塑料膜和农业机械中使用的柴油等。因此,使用农用化肥施用量、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农药使用量和农用柴油使用量进行衡量农业面源污染程度。
(2)核心解释变量:本文解释变量为乡村振兴,通过构建乡村振兴指标体系具体衡量。
①产业兴旺维度指标选取。农村的产业兴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情况从侧面可以反映出产业发展趋势;粮食安全是国家一级红线,粮食生产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粮食安全和物质安全,用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来衡量农业生产的规模大小;农业机械总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农业机械化水平、科学进步和现代技术的应用情况,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产业发展;用有效灌溉面积衡量农业种植的情况;农业生产总值反映了涉农产业的产值概况;土地细碎化是当前造成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生态危机和农民、农村问题的主要原因,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是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兴旺的重要措施。故选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比、单位粮食产量、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农业生产总值、土地细碎化等6个指标作为农村产业兴旺的评判依据。
②生态宜居维度指标选取。生态宜居,不仅是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前提,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优美宜人的环境可以防止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地区转移。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是农村清洁卫生的指标,可以体现村庄的宜居程度。绿化覆盖率是反映对生态环境的尊重与保护、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改善村民居住环境的指标。人均道路面积反映了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分别用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和绿化覆盖率来反映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通过人均道路面积来反映村庄交通状况。故选取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人均道路面积、绿化覆盖率这3个指标作为农村生态宜居的评判依据。
③乡风文明维度指标选取。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软条件,是坚持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乡村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表现。电视人口覆盖率可以反映当地的休闲活动,促进和谐和高尚的乡村文化。为提高村庄剩余劳动力的科技文化水平而建立的县级图书馆,其数量的提升可以反映村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助于良好乡风的形成。故选取电视人口覆盖率、县级图书馆个数这两个指标作为农村乡风文明的评判依据。
④治理有效维度指标选取。治理有效,是自治、法治、德治的统一体现,是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可以反映其治理力度;村委会个数反映了党群互动的密切程度;教育支出、节能环保是政府部门为教育事务、环境保护的支持程度。故选取财政支持力度、村民委员会个数、教育支出、节能环保支出这4个指标作为农村治理有效的评判依据。
⑤生活富裕维度指标选取。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村民生活富裕,保证其根本利益,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衡量农村生活水平的最直接指标,一般来说,可支配收入越高,生活水平越好。城乡居民收入比则是一项相反的指标,随着城乡差距的持续扩大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城乡居民收入比这一衡量农村居民福利的重要指标在不断下降。故选取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比这两个指标作为农村生活富裕的评判依据。
根据乡村振兴和农业面源污染内涵,以及指标选取的科学性、代表性和数据可获取性原则,构建乡村振兴-农业面源污染评价指标体系,共21项指标。其中,乡村振兴子系统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一级指标,充分体现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二级指标共17项,分别反映了5个一级指标的主要内容;面源污染子系统以污染来源作为基准,二级指标共4项,分别反映了农业面源污染情况的主要内容。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表1)
(3)控制变量:为了更加全面地分析乡村振兴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还需要对可能影响农业面源污染的其他变量进行控制。包括:粮食保障能力(Z1)、农村人均种植面积(Z2)、产业结构(Z3)。
(三)数据处理。对于样本中缺失的数据,用前后年份的平均值或使用线性插值法予以替代和补充。
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方法,能够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指标数据中包含的信息,比主观赋权法可信度和准确度更高。为保证综合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本文采用熵值法测度各指标权重,为综合评价提供依据,步骤如下:
1、正负项指标处理:
Xij=■ (正向指标)
Xij=■ (逆向指标)
其中,Xij是第i年的第j个指标的值,max(xij)是指标xij的最大值,min(xij)是指标的最小值。
2、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将经过计算得到的各类数据指标值Xij形成(Xij)m×n,m为样本的个数,n为评价指标的个数。
3、计算指标的权重Pij:Pij=■
4、计算信息熵ej:ej=-k■PijlnPij k>0,0≤ej≤1
5、计算权重Wj:Wj=■
6、线性加权法计算指标Vi:Vi=■(Wj×Xij) (i=1,2,…,m)
通过熵值法的数据处理,计算得出乡村振兴-面源污染系统属性与权重指标。
三、实证结果
(一)邹氏检验结果。为了更好地研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否对农业面源污染产生了影响,对模型进行邹氏检验,分析陕西省农业面源污染是否因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这一外生事件发生了变化。通过stata计算进行的邹氏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表2)
由表2可知,模型通过邹氏检验,在1%的显著水平下,P值=0.000<0.01,因此通过邹氏检验。表明模型在2017年因政策影响出现了转折点,农业面源污染在乡村振兴的影响下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为下一步进行面板回归提供了直观上的证据。
(二)面板FE(基准回归)结果。图1显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冲击造成面源污染状态的显著差异,为进一步检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面源污染的影响,将断点回归的结果汇总于表3。在回归前,对公式(1)进行豪斯曼检验,检验结果发现p值为0.0000,强烈拒绝“H0∶ui与xit,zit不相关”,因此对公式(1)使用固定效用模型。(图1、表3)
根据表3,无论是否加入控制变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前农业面源污染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实施乡村振兴实施后农业面源污染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可见,以2017年乡村振兴开始实施年份为跳跃点,农业面源污染状态由恶化转为减轻,证明存在明显断点,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面源污染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三)稳健性检验。由于我国省会城市的设置和政府政策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避免明显的政策差异和其他不可观测因素的影响,进一步验证结论的稳健性和可靠性,本文剔除省会城市(西安市)样本重新进行检验,结果见表4。(表4)
表4显示,剔除省会城市后,无论是否加入控制变量,乡村振兴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均在2017年为断点由正向影响作用转变为负向作用,本文的结论在剔除省会城市后依然显著,说明研究结论稳健。
(四)异质性分析。为进一步探究乡村振兴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情况,本文将样本划分为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表5)
根据表5可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关中、陕北、陕南地区的面源污染具有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对关中地区和陕南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由实施前的正向影响转为实施后的负向影响,且结果显著。表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农业面源污染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对陕北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前后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系数由0.185减少到0.031,表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持续恶化。
异质性分析表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陕南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对其影响程度由正转负;其次是关中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作用也呈由正转负的效果;最后是陕北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抑制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持续恶化。
四、研究结论
如何有效地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是治理生态环境的关键,而乡村振兴战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旨在满足当前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强调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整合。通过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促进可持续农业实践,它力求在促进农村繁荣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面源污染。因此,本文深入讨论乡村振兴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效应,为未来实施乡村振兴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部分参考。
本文选取2000~2021年陕西省10个市级数据,构建乡村振兴和农业面源污染两大指标体系并测算乡村振兴指数和农业面源污染指数,运用固定效应模型验证了乡村振兴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研究发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显著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水平,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基本结论依然成立,并且对农业面源污染中农药使用量方面的抑制影响最明显。同时发现,陕西省的陕南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具有更加显著的污染减排效果。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尚杰,石锐,张滨.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演化特征与动态解析[J].农村经济,2019(09).
[2]张易.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美丽乡村的建设实效评价与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9.
[3]杨玉敬.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2.312(07).
[4]文高辉,王夏玙,胡贤辉,等.耕地规模、细碎化对化肥面源污染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3.31(07).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3429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