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估方法探究 |
第742期 作者:□文/于子琪 郭 晖 时间:2024/12/1 13:54:40 浏览:11次 |
[提要] 随着文化产业越来越受重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广受关注。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具有不可复制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中有着重要地位。开发非遗旅游资源,不仅可以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还能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确价值评估,是传承保护的前提。因此,为推动非遗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亟须探索一套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方法。本文首先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价值构成,将其价值进行分类,进而对其所适用的价值评估方法进行探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构成;价值评估方法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2BJY02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XJEDU2022J003)。通讯作者:郭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5月31日
近几年,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很快,文化遗产作为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或政府的关注,且文旅融合发展成为时代主流,作为全人类共有的财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巨大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和经济价值,通过旅游活动的开展,可以更好地传承它的价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使文化和旅游相融合,无疑是一种双赢的选择。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合理的经济决策离不开科学的价值认知,于是就涉及到价值评估这一核心议题。要想有效地测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价值,关键就是确定其价值评估的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估方法进行探究,有助于对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价值进行系统全面地评估,进而得出相应的保护标准。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构成
目前还没有一套单独的体系,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价值评估,因此,它通常先参考其他学科的评估体系,然后将其与本身的属性相联系才成型的。其价值构成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种是使用价值;另一种是非使用价值。
(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非遗所附着的实物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价值。使用价值可划分为两种: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
从非遗旅游资源角度来看,直接使用价值是指人们可以直接消费的产品或者服务,能够直接满足旅游者相关旅游需求的价值,比如自然遗迹可供人们享受观赏服务;间接使用价值是指该非遗旅游资源具有功能效益,可以支撑直接使用价值的实现,并且旅游者的需求可以被间接得到一定的满足,比如园林在具有旅游价值的基础上,还可以净化环境,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舒缓心情,进而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
(二)非使用价值。所谓非使用价值,就是将来可能自己显现或由后代所开发,但目前尚未被利用,具体可划分为三种:遗产价值、存在价值、选择价值。遗产价值,指当代人愿意付出一定代价,以便将某种资源作为遗产留给后代,供后代利用;存在价值,指人们为保证某种资源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而不惜付出某种代价,这与人的生存与否无关,存在价值是这种资源自身所具有的一种价值;选择价值,是指人们为了自己和后代能够获得该项资源的选择权,并能够在以后享有该项资源的机会以及具有改变生活环境的余地,而愿意付出的费用。
二、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
价值评估的本质——了解消费者偏好,此为经济学中的观点。市场价格可以直接计量一般的物品和服务的价值,然而,有些公共物品或者服务没有将价格体现在市场交易中,或者是有些公共物品或者服务虽然有了交易市场,但是交易价格并没有充分地体现出它的内在价值,那么,消费者就会从它的物品或者服务中得到更多的消费者剩余,也就是说,所获得的效用要比实际花费多。在这种情形下,要想把一个物品的内在价值和要求的价格同时体现出来,不能仅仅依靠市场交易价格,还必须使用除了价格之外的其他评估方法,即非市场价值评估法来判断资源的价值。
现有的非市场价值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两种:第一种是揭示偏好法;第二种是陈述偏好法。第一种类型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旅行成本法、享乐价格法、疾病成本法,可以根据人们真实的实际行为来间接推测其偏好。第二种类型的评估方法主要有选择模拟、条件价值两种,为了估计某种物品或服务的价值,它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以仿真市场为基础,获取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其中,对旅游资源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进行评估的较为普遍的方法为旅行成本、条件价值法。
三、非遗旅游资源使用价值评估方法——旅行成本法
Harold Hotelling在1947年最早提出了旅行成本法的设想,旅行成本法是最开始针对不可定价物品评估其价值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最受欢迎的评估游憩价值的方法,它通过计算旅游者旅行所需花费的成本,来推测目的地的休憩价值。
(一)旅行成本法基本模型(TCM)。该方法研究一定时间内某一地点的旅行成本和旅游人数间的关系,构建旅游需求函数,进而估计休憩价值。该模型以两个假设为基础:一是假定游客在旅游地所花费的费用低于所获得的效益时才选择旅游;二是假定最终的边际消费者不会得到消费者剩余。在实践中,TCM模型按照其因变量的选取,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模型:
1、地区旅行成本模型(ZTCM)。地区旅行成本模型是最早发展起来的旅行成本模型。现如今,ZTCM常被用来评估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游憩价值。它按照游客所在地到目的地的远近程度,将游客划分为多个地区,假定同一地区的游客具有相同的偏好、相同的成本,在此基础上,自变量选择各个地区的平均收入、旅行花销以及其他经济因素,因变量选择该地区到目的地的游客数量,然后构建需求方程,对目的地的需求曲线进行估计,对顾客剩余进行计算,从而对游憩价值进行评估。
f(Cij,Pi,SOCi,SUBi)=Vij
圆形区域划分是早期的主要表现形式,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研究者发现,尽管 ZTCM具有人数会因出行成本上升而递减的假定,但在圆形区域中存在多个行政区域,使得居民的收入水平等间接信息很难得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理学单位、人口普查单位和地方行政单位等区域类型在研究中也相继出现。
2、个人旅行成本模型(ITCM)。它是由于地区旅行成本模型具有不足之处而出现的,单位为个体、家庭,其需求函数的因变量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在一个特定的时段到某地旅游的次数,自变量为到该目标地的收入、花销以及其他的经济因素,进而对消费者剩余进行估计,对具有高重游率地方的游憩价值进行评估。
f(Cij,Mi,Fi,Ni,Pij,Eij,Lij,Ai,Yi,eij)=Vij
但是,ITCM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该方法采用实地调研的方式进行,所以它的样本中只包含真正抵达目标地的旅游者,不包含未真正抵达目标地旅游者的数据。
3、享乐旅行成本模型(HTCM)。享乐旅行成本(HTCM)亦称混合旅行成本模型,其实质为旅游成本的反向函数。对于各个旅行目标地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可选择该模型对各个旅行目标地进行评价。因为该模型以单个个体为研究对象,可以通过对各个旅行地的出行成本以及各种限制因素的回归分析,确定不同的旅行目标地的成本。
h(p,u,f)=Z
本模型拟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其一,通过对该函数进行偏导求解,获取在区域限制下的隐含成本,从而能够得出旅行目标地属性的边际改变对游客的效用产生的影响;其二,评估该需求函数或反函数,对消费者剩余进行计算。也就是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对该模型提出了疑问,它指出,如果信息丢失过多,则可能使边际价格变成负数。
4、随机效用旅行成本模型(RUM)。该模型又叫离散选择型旅行成本模型,它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处理多个目的地的模型,它可以估计出游客的出行意向,尤其是游客对属性不同的目的地的意向。即使是多个目的地间的“无访问”问题,也可以被很好地解决。该模型还可以解决品质差别较大的旅行地间的代替问题,亦可以对旅行地环境品质改变所影响到的效益进行评估。
f(Mi-Cij,Qj,Si)+εij=Uij
该模型的主要形式是多项式评定模型,它并没有建立一般性的需求曲线。不过,在现实中,多项式评定模型的假定条件明显是失效的,因为它指出个体在两个位置之间的选择行为仅仅受其所处位置的属性、花销等因素的影响,不受别的位置所具有因素的影响;该模型还存在必须获取大量的数据以及测量复杂等难题。而且该模型假定旅游者是否出门旅行是独立的、不被其他因素所影响,这与现实生活中人们会被空余时间、赚钱能力等因素影响其是否旅行存在不符之处。
5、模型演变小结。旅行成本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连续型,包括地区旅行、个人旅行、享乐旅行成本模型;第二类为离散型,包括随机效用旅行成本模型。各模型之间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其中,随机效用旅行成本模型和享乐旅行成本模型,都将旅行目标地的品质属性包含在了评估游憩价值中;不过随机效用旅行成本模型只是将品质特性视为一种指标,而享乐旅行成本模型把有关旅行目的地所有特性视为一起采购的不同物品。个人旅行成本模型属于简单模型,它只用来解决一个旅行目标地的问题,而享乐旅行成本模型可以用来解决多个旅行目标地的问题。
在不同模型的选取上,不能只考虑单一的函数关系,要综合考量目的地的性质以及类型。以上四类模型均为旅行成本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演进产物,各模型间没有好坏之分,均建立在对某些特定内容的假定基础之上,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对旅行成本模型的调研技术、设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它决定了是否可以获得真实准确的数据信息。
(二)旅行成本法运用思路。需求函数的建立是旅行成本法应该首要进行的步骤,它能够将旅游者的出行成本和人数间的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即:Y=f(c,x),Y为旅游人次;c为旅行费用;x为其他经济变量。实证分析表明,随着旅游成本的上升,来此旅游地的人数将下降,需求曲线的斜率进而呈现负值,也就是dY/dc<0。
在此基础上,利用该需求函数绘制有关旅行成本法的需求曲线,以旅游者出行花销、消费者剩余、耗费时间为基础,算出该旅游目标地的总体价值。即:旅行费用+消费者剩余+旅行时间成本=总经济价值。
(三)旅行成本法的难点及改进对策
1、旅行费用的核算难点及对策。一般来说,旅游的实际花费包括旅游者在旅游期间的所有花销。然而,通过现实中的旅游市场调研发现,所有的旅行成本模型,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准则用来统计真实发生的出行成本,这将直接对最后的价值评估产生影响。因此,在对某个出发区旅行成本进行平均测算时,依据该区的区划条件,对出发区进行市场调研,并对所调研到的各种交通模式所产生的花销进行测算,并应对交通费用进行合理划分;有些旅游资源需要以旅游旺季的客流为主,特别是十分受季节影响的那些旅游资源;也要考虑到散客和团队游客在总游客人次中的比重。
2、旅行时间成本核算的难点及对策。旅行所耗费的时间是旅行成本模型中的主要难题之一。在排除旅游资源稀缺因素的情况下,消费剩余将存在被低估的风险,那么,怎样将休闲时间进行资产化以反映时间成本,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空闲时间出行也是一个人的正常需求,所以,在处理旅行时间费用时,可以设置一个比例,即便没有旅行,这段时间也不一定会去赚钱,设置的比例应该是指旅游者全部旅行耗时,而不是薪酬。
3、多目的地费用分摊的难点及对策。游客通常会进行多个景点的旅游活动,而如何将旅游成本合理分摊至各个景点是很大的问题。目前,常用的办法是根据景点和旅游次数来平均分摊旅游成本。然而,平均分摊会受外在因素所影响,比如交通方式,“长途游客的旅行费用可能低于邻近游客的旅行费用,进而违背了假设基础”。所以,有必要合理地分配多个旅游目标地的成本。
四、非遗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评估方法——条件价值法
(一)条件价值法的原理。条件价值法(CVM),由Ciriacy Wantrups于1947年最先提出其评估思想,支付意愿法是其另一个名称,它先假设存在一种虚拟市场,某些物品或服务可以被消费者在该市场中享用,以此来获得消费者愿意放弃消费该商品时希望得到什么样的补偿,进而可以得到消费者的最低可接受补偿意愿(WTA);或者消费者为购买该商品所愿意支付的费用,进而获得消费者的支付意愿(WTP)。
条件价值法可以对非使用价值进行评估,即通过适当的引导来获得消费者对于非市场商品和服务的支付意愿。WTP或WTA可以用来表述非市场物品所具有的价值,个人的WTP或WTA相加,可获得总的WTP或WTA(物品的总经济价值)。
总WTP=∑WTPi=N×E
总WTA=∑WTAi=N×E
即,N×E×总支付率=总人口×人均支付意愿×总支付率=非使用价值。
(二)条件价值法的使用步骤。CVM(条件价值法)评估遗产非使用价值时主要有以下步骤:
1、创造假想市场,设定受访对象。首先需要为被调查者建立起一个虚拟的交易市场,确定这个市场的相关消费者,询问顾客的消费意向。进而进行问卷的设计,调查问卷应将有关的问题放在一起提问,提问要简洁的同时,不漏掉重要的数据,遵循相关逻辑。
2、确定引导方式。WTP和WTA是条件价值模型中的两大指标,实际运用时要根据评估的对象、目的等来确定使用哪个指标,但并没有办法评价两者中哪个更为科学合理。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指标引导技术,对于获得精准的数据而言是很重要的。连续型,比如开放式;离散型,比如多边界二分式,这两种类型是引导方式的两大种类。
3、确定调查方式和范围。面谈、采访以及发送邮件等是调查问卷的主要方式。其中,面谈式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较高,所以面谈式应该作为问卷的主要方式,问卷的数量和质量便能够有所保障。
4、确定评估结果。最后收集分析整理被调查者的回答,推导出被调查者的支付意愿,从而得出遗产的非使用价值。
(三)条件价值法可能存在的偏差及改进对策
1、信息偏差及对策。被访问者作出真实的回答,应该以其对有关资料具备充足的了解为前提。但在实际的调研中,由于种种原因,被访问的对象可能因为缺乏足够的信息而无法准确作出回答,导致偏见和错误的结果。所以,为确保决策者获取足够全面准确的信息,在调查问卷的设计中,应掌握好所需的信息以及作答时间,并在访谈时尽量向被访问对象做详尽的说明。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信息收集的质量和数量。
2、排序偏差及对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首先注意到的都会是排在前面的问题,正如做试卷时,一般会从前往后做,并且人们在刚开始时的精力会更为充足,时间越长精力越不足,而人们在做问卷时一般也会从前往后,这时问卷中问题的排序便会对被访谈者的意愿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与此同时,调查问卷的逻辑性以及关联性也应该被注重。访谈时,处理问题的方式也要有弹性,及时观察被访问者的情绪以及意愿,及时作出相应的回应。在被调查者完成调查时,也要给予一定的提示,让他们留意对先前有关问题的答复,如果有需要,可以进行相应的更正。
3、策略偏差及对策。由于每个物品的重要性和价值是由人主观决定的,由于受主观或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造成主观偏见,进而影响评估结果。所以,为了降低这种影响,我们必须在一开始就清楚地表明,这份调查表的目的不是为具体的物品而专门设计的,它所提供的资料只是用于研究的目的。在填写调查问卷时,如果被访问对象选择了比较极端的标价,应该对其进行适当的提示。与此同时,在填写调查问卷时,应尽可能地由被访问者自行完成,进而防止被访问者受外界因素所干扰。在整理最后的调查问卷过程中,还应该去除一些不合理的部分,以保证调查问卷的质量。
综上,本文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价值构成及评估方法。非遗旅游资源的价值可划分为使用价值与非使用价值,在此基础上选择恰当的评估方法:第一,评估非遗旅游资源的使用价值时,采用旅行成本法,指出其具有四种模型,并对使用步骤以及每种模型的应用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指出存在的难点,并提出改进对策;第二,评估非使用价值时,采用条件价值法,系统分析了该方法的使用步骤,并对可能存在的偏差与改进对策进行阐述。希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
(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石美玉,詹雪芳.旅游促进非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中国经验[J].旅游学刊,2024.39(03).
[2]刘中强,黄山鹰,刘昊.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体育非遗的创造性转化路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4.43(02).
[3]姚莉.“申遗”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以贵州省从江县侗族非遗资源评估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1).
[4]张芷瑜,聂嘉,孙馨,等.基于游客感知视角的秦淮风光带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评估[J].现代管理科学,2023(06).
[5]何思源,李禾尧,闵庆文.农户视角下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主体[J].资源科学,2020.42(0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