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四川省区域创新发展评价
第742期 作者:□文/王朝虹 范耘郡 王 舟 肖柯岑 周 涛 时间:2024/12/1 13:58:31 浏览:28次
  [提要] 近年来,四川各地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奋勇争先,努力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切实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鉴此,本文通过构建四川区域创新发展指数评价体系,开展四川省21个市州创新发展现状评价,客观反映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成效和不足,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四川;区域创新;指数研究
基金项目:本课题获四川省软科学研究计划立项支持:“四川区域创新发展指数研究”(项目编号:2023JDR0057)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5月9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四川省委《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构建以成都和绵阳为主引擎、成都都市圈为主承载、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为重要支撑的区域协同创新格局。基于此,通过开展四川省区域创新发展指数研究,做好四川区域创新发展足迹记录,有助于客观反映各地创新发展水平、成效和不足,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区域创新发展指标体系
按照数据可得、可比等原则,以“十四五”开局之年(2021年)四川省各市州创新发展数据为研究基础,围绕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等维度构建创新指标体系,通过离差标准化法将全省21个市州的科技创新统计监测数据去除量纲,然后通过加权综合测算得出各市州区域创新发展指数。(表1)
dij=■×100
其中,Xij为第 i 个一级指标下的第j个二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有量纲指数,dij为二级指标无量纲指数,其取值范围在0~100之间。再通过加权综合得到二级指数、一级指数和区域创新发展指数,Wij为对应二级指标权重。
di=■Wij×dij
二、区域创新发展水平
四川各市州创新发展指数均值为19.96。均值之上有6个市,均值之下有15个市州。依据创新发展指数值,21个市州可划分为四个梯队:第一梯队为指数高于50的,仅有成都;第二梯队为30~50之间的,仅有绵阳;第三梯队为19.96(均值)~30之间的,有攀枝花、德阳、自贡、雅安;第四梯队为低于均值的,包括宜宾、乐山、泸州等15个市州。(图1)
(一)创新环境。21个市州创新环境指数均值为22.42。成都、宜宾、绵阳、攀枝花、德阳、乐山、泸州等7个市州创新环境指数值高于均值。尤其是成都,创新环境维度下各指标均位居全省首位。从具体指标来看,成都各项指标均居全省首位,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量(7,911家)同比增长近30%,创新主体规模显著提升。(图2)
(二)创新投入。21个市州创新投入指数均值为15.27,成都、绵阳、德阳、攀枝花等4个城市的创新投入指数高于市州均值。雅安、宜宾、自贡、泸州等17个市州低于均值。从具体指标来看,全社会R&D经费支出市州均值增长最为明显,其余3个指标市州均值也均呈现小幅增长态势,成都、绵阳、德阳三市稳居创新投入各项二级指标前三席位。(图3)
(三)创新产出。21个市州创新产出指数均值为22.32,成都、绵阳、攀枝花、阿坝、自贡、雅安、凉山、德阳等8个市州创新产出指数高于市州均值。乐山、眉山、遂宁、宜宾等13个市州低于均值。从具体指标来看,创新产出4个二级指标中,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比等3个指标的市州均值均有不同幅度上涨,省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项系数指标市州均值出现小幅下降。(图4)
三、发展成效
(一)全省创新发展水平整体提升,创新环境、创新投入表现亮眼。全省科技创新情况整体趋好,21个市州创新发展指数均值为19.96,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创新环境指数均值由上年的21.78上升至22.42,其中创新载体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挂牌运行,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17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获批建设;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4个、双创示范基地15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1家、众创空间26家;国家和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达到83家。创新投入指数均值由上年的14.76上升至15.27,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增长明显,达1,214.5亿元,同比增速达15.1%;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略有上升,达2.26%,较上年提高0.09个百分点。
(二)成都等4市州创新水平持续稳中向好,阿坝等2市州创新水平进步明显。成都、绵阳、攀枝花、德阳等4个市州继续占据全省创新发展指数前4席位,领先地位稳固,领先优势明显。其中,成都以88.04位居榜首,12项细分指标中,除省部级(含以上)创新平台数量与上年持平外,其余各项指标均呈现正向增长态势;绵阳位居第2位,12项细分指标中,有8项指标正向增长,占比超七成;攀枝花位居第3位,12项细分指标中,有8项指标正向增长,占比超七成;德阳位居第4位,12项细分指标中,除省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项系数略微下降,其余各项指标均正向增长。阿坝、自贡进步明显,其中阿坝创新发展指数全省排名由上年的第14位上升至2021年的第10位,进步最为明显,12项细分指标中,除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比重略有下降外,其余指标均正向增长。自贡较上年上升2个名次,12项细分指标中,除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外,其余指标均正向增长。
四、不足之处
(一)基础研究有待加强。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但四川对于基础研究的重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十三五”期间,四川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年均增速仅为13.27%,比全国年均增速低3.9个百分点;2021年四川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强度4.7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1个百分点,基础研究经费的增速及强度均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
(二)两极分化较为明显。从创新发展总体情况来看,成都以88.04高居全省各市州创新发展指数榜首,是最后一名甘孜(3.68)的20多倍,相差悬殊,且有15个市州处于平均水平以下,占比超七成;从创新环境指数来看,榜首成都超末位甘孜20余倍,有14个市州低于平均水平,占比近七成;从创新投入指数来看,榜首成都超末位巴中90多倍,有18个市州低于平均水平,占比超八成;从创新产出指数来看榜首成都超末位甘孜17倍,有13个市州低于平均水平,占比超六成。这意味着四川区域创新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明显,落后市州创新发展水平亟待提高。
五、对策建议
(一)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深化拓展联动创新发展新格局
1、补齐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短板。不断完善川渝协同创新机制,持续落实“1+6”科技创新合作协议,加强统筹协调,促进优势互补。鼓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技术转移联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轨道交通、先进制造、航空航天、现代农业等成渝地区科技创新优势领域牵线搭桥,加快补齐两地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建设以及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的短板。
2、深入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持续深化一干多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实现“五区共兴”发展目标。强化成都“主干”作用,依托天府实验室、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打造世界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形成以成都为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省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生态圈。
3、强化与省外重点区域的联动创新。积极与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省外强市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构建多市州联合工作机制,深入当地高校院所、科研机构、龙头企业“找矿挖宝”“招商引智”。具体的,在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加强与北京、上海、广州、江苏等地创新合作,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在现代农业、中医药等领域,加强与重庆、海南、新疆、西藏、贵州、云南等地区域互动,提升技术转移转化活跃度,赋能传统产业“焕新”升级。另外,在新能源、先进装备、现代交通、智能终端等领域,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技术交流及转移转化,鼓励四川高校院所及科技型企业积极对接东盟、中亚、中东欧等国家(或地区)技术需求和创新成果,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走出国门,引进更多先进技术,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更好地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1、提升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质效。高水平建设运营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跨尺度矢量光场时空调控验证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持续推动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围绕清洁能源、先进制造等关键技术领域加快组建第二批天府实验室。积极争创网络安全、清洁能源等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布局一批省级技术(产业)创新中心,依托在川创新平台在航空航天、高端材料、核技术应用、绿色低碳等领域加快实施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积极探索并实践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四川路径。
2、发挥科教资源和人才优势。跨市域范围制定专项资金政策,逐步完善院所机构科研设施仪器等硬件设施条件,鼓励在川科研机构、高校与产业界深化合作,共建共享关键科研平台、共研共用科技成果,并持续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提高产学研用基础研究能力。以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建立健全人才引培体系,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顶尖科学家,给予稳定的专项经费支持,吸引重点前沿领域科研项目在川落地;以高校优化培养方案、市场提供实践机会、政府提供培育基金等方式进一步加强本地人才培养,为四川创新策源地及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3、推动前沿与颠覆性技术创新。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量子计算以及生命科学等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以成都为区域创新主干,整合绵阳、德阳等地科技创新资源,共同探索建立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发现、遴选、培育协同工作机制,汇聚行业龙头、创新平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企业等形成研究合力,最大范围、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在颠覆性技术并予以突破,引领四川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
(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1、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三强计划”,建立完善“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梯次培育发展体系,壮大全省创新型企业群体。完善企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推动《四川省进一步支持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的若干政策》等落地实施,“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优化“企业出题、政府立题、联合破题”的协同创新模式,鼓励企业深度参与甚至主导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研究项目攻关,推动科技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2、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加强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织密知识产权保护网,强化创新效益保护,从源头打通转化堵点。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改革和人才评价改革,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导向,加速推动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推广,破解不敢转、不想转难题。充分发挥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全国先进技术成果西部转化中心功能,提升成果供需对接精准度,加快打造面向全省、辐射西南地区的统一开放的技术交易市场,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破解不便转难题。
3、推动科技成果在川转化。深入实施“聚源兴川”行动,充分发挥中央在川高校院所创新资源优势,持续收集、识别、跟踪大院大所科技成果,遴选与地方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大科技成果,常态化举办院地对接等活动,推动中央在川高校院所重大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深入开展重大科技成果引进行动,遴选对接全国范围内重大科技成果,以“先投后股”方式支持其通过在川成立项目公司实施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优化股权退出机制,明确财政资金退出路径,实现财政资金支持科技成果在川转化的长效循环。
(作者单位:成都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吉英.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4(17).
[2]潘家新,李莲靖,张天.区域创新发展水平的监测评价及其政策措施成效分析[J].图书情报导刊,2023.08(09).
[3]中国区域创新指数报告课题组.中国区域创新指数报告(2020)(节选)[J].中国西部,2021(04).
[4]张增臣.河北省区域创新指数构建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9(01).
[5]李海基.区域科技创新指数及其算法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3464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