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公共/财税 |
民族地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研究 |
第743期 作者:□文/唐 英 时间:2024/12/16 14:04:53 浏览:8次 |
[提要] 现阶段,民族地区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探讨民族地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如何健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地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关系,梳理影响民族地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发展的制约因素,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提出民族地区健全发展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路径,以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地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6月18日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成为推动新时期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发展的根本方针。民族地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发展对整个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全面建成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指引下,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生活品质,稳定社会秩序,提高国家治理成效,健全发展民族地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迎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健全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是基于骨干项目的构建,将社会保障划分为三个相互关联且各具特色的层次: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以及社会福利。这三个层次共同构成全面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旨在确保每个社会成员在面对各种风险时都能获得必要的支持和保障。首先,社会救助体系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主要面向生活陷入困境的公民,为他们提供紧急救助和基本生活保障。其次,社会保险体系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它通过一系列保险制度,为劳动者在老年、疾病、工伤、失业等情况下提供经济保障。最后,社会福利体系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高级层次,旨在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它涵盖教育、医疗、住房、文化等多个领域,为社会成员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福利保障。
一、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民族地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发展特征分析
中国式现代化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更是国家现代化的标配。由此可见,健全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若将民族地区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主要特征相结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其内涵:
(一)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发展是民族地区人口规模巨大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制度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习近平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与中华各族人民息息相关,民族地区作为中国独特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个进程中。中国是一个独具民族特色的多民族国家,人口规模巨大是民族地区的显著特征。根据人口普查得出的数据,我国总人口数达到14.43亿人,其中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67,390人,占8.89%。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11,675,179人,增长10.26%。由此可知,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众多。
相比于其他地区而言,民族地区多民族聚居杂居,民族构成多样,要实现民族地区现代化,面临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民族地区人民受传统观念、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初婚年龄偏低、片面追求生育数量,提高了民族地区人口增长速度,间接导致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也远远高于其他地区。面临这种情况,必须以健全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规模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才能实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更好地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二)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发展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目标之一。习近平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是全民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相比于其他地区而言,民族地区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社会风险和地理环境,实现共同富裕的任务更为艰巨。数据显示,2020年最后宣布脱贫的52个县全部属于民族地区,这从侧面说明了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滞后性。
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发展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困和落后问题比较严重。因此,通过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弥补这些区域的差距,为当地居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提高当地居民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获得能力,促进人力资本的提高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让他们分享现代化的成果,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三)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进的现代化。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应当是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换言之,就是希望物质文明的发展能够为精神文明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同时精神文明的发展也要与物质文明的步伐相匹配。当谈论中国式现代化时,强调的是在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中,既要确保物质生活的充裕,例如确保粮食满仓、衣食无忧,又要在精神层面上实现教化的普及,使人们知晓礼仪、明确荣辱观念。
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一方面,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增加对物质生活的满足感,从而为其提供更好的物质文明保障。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居民生活水平较低,缺乏物质保障。因此,通过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弥补这些区域的差距,为当地居民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让他们分享现代化的成果,提高生活品质,实现物质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和教育水平,提高当地居民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团结和民族认同,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从而为其提供更好的精神文明保障。
(四)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发展有利于实现民族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要想很好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绿色发展道路。
自然环境是人类开展一切实践活动的前提,也是现代化赖以推进的基础。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发展可以为民族地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供一定的制度保障。在缺乏社会保障制度的情况下,为了生存和发展,一些居住在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体可能会过度开发自然资源,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系统的失衡。建立健全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民族地区的人民可以通过参加社会保险、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等制度,减轻他们在生活和医疗方面的经济负担,减少他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五)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发展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系民族地区各民族的和平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遵循,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理念。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是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社会保障面前人人平等,国家社会保障政策也在不断向民族地区倾斜,为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一定基础。由于民族地区地域辽阔,民族组成复杂,民族之间存在着历史和文化差异,因此在推动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维护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和团结。
在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例如,可以设立针对少数民族的社会保障专项资金,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建立跨区域的社会保障互认制度,方便少数民族群体的跨区域流动和社会保障福利的享受。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进了解和信任,从而更好地维系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和平发展。
二、民族地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出发,分析影响民族地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发展的阻滞问题,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一)民族地区人口规模巨大。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占全国总人口的约9%,其中绝大多数分布在西部、南部和东北三个地区。由于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导致社会保障需求量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压力也相对较大。一些民族分布在地域广阔的边疆地区,面临着较大的发展压力。在建设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方面,需要考虑到少数民族人口的特殊需求,包括特殊的文化背景、传统生活方式、语言沟通、就业机会等方面的问题。少数民族地区在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政策落实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制度建设不完善等。
(二)民族地区贫困程度阻碍共同富裕的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然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贫困程度较深,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共同富裕。这导致了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上,少数民族地区相较于其他地区存在着较大差距。
(三)民族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失衡。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然而,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完善上存在着较大的文化障碍和适应性问题。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存在不小差距。
(四)民族地区人与自然难以实现和谐共生。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处于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繁重。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必须注重环境保护,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现实情况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较为严重。这给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带来了困难和挑战。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少数民族地区作为我国自然环境较为优美的地区之一,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待加强。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发展的重要前提。然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多元文化和民族特色使得建立统一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一定的难度,这会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完善带来一定的阻力。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民族地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发展的有效路径
针对少数民族人口规模巨大、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可以考虑的路径,以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发展。
(一)实现全方位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而言,要想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实现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让每个民族地区的居民都能够享受到社会保障的福利。政府需要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涵盖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三个方面。政府需要增加投入,提高补贴力度,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二)以区域发展为基础,实现社会保障公平。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同,一些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普遍较低。政府应该通过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加大对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社会保障投入,实现社会保障的公平性,让社会保障福利能够覆盖到每个民族地区的居民。
(三)加强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为了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政府需要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中,注重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协调。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增强民族地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提高社会保障福利的可持续性。
(四)加强环保工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政府需要加强环保工作,提高民族地区的环境质量。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环保事业的投入,完善环保政策和法规,推广生态文明理念,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进而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五)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地区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倡导民族团结、和睦相处,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在实现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发展的过程中,除了以上提到的有效路径,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以下方面:第一,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施力度。政府需要在民族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针对性地出台社会保障政策,提高政策的实施力度,确保政策能够落地实施,真正惠及民族地区人民。第二,加强政策宣传和普及。政府需要加强对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的宣传和普及,提高民众的知晓率和参与度,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好处。第三,加强对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政府需要加大对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确保资金和资源的充足性和可持续性,让社会保障制度得以长期稳定地发展。第四,加强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政府需要加强对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民族特点,不断探索适合本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制度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总之,实现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发展需要政府、社会和民众的共同努力,需要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以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总结及展望
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少数民族人口规模巨大、实现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个方面的视角下,发现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发展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比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才流失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教育和人才培养水平、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等。同时,也探讨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三个层面的有效路径,比如推动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完善、加大对特殊群体的救助力度、建立和完善社会福利机制等。
未来,需要继续深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发展问题的研究,探索更多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路径,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1)深入研究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实践与效果,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评估,以更好地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2)探索基于新技术、新模式和新经验的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创新发展路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以及现代社会的变革和需求的提高,社会保障模式和机制也需要不断改进和更新。(3)深入研究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探索如何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发展质量,从而为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旭东,丁小溪.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李俊杰,马楠.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民族研究,2021(06).
[3]费孝通.边区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1).
[4]郑功成.面向2035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于目标导向的理论思考与政策建议[J].社会保障评论,2021(01).
[5]段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及其实践的世界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2021(08).
[6]张耀武.完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生育政策的探讨[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01).
[7]王跃生,马相东,刘丁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J/OL].改革,2022-10-30.
[8]金伟,鞠彬彬.十年来中国共同富裕研究新进展及未来展望[J/OL].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0-30.
[9]张明波.新时代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挑战与治理路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和民族地区治理的重要论述[J].社会主义研究,2022(02).
[10]刘欢,向运华.基于共同富裕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内在机理、存在问题及实践路径[J].社会保障研究,2022(04).
[11]王江波,戴钢书.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目的、特征与路径方向[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03).
[12]齐东向,曹红艳,栾笑语,牛瑾,欧阳优,徐胥,仇莉娜.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N].经济日报,2022-10-10(001).
[13]赵建军.以中国式现代化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J].中州学刊,2023(01).
[14]俞懿春,张朋辉,颜欢,刘慧,黄培昭,邹松.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N].人民日报,2022-10-24(006).
[15]徐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与时代价值[J].求索,2022(01).
[16]燕连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五个特征[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0(0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