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公共/财税 |
新疆永丰镇农村公共服务满意度测算 |
第743期 作者:□文/洪桂萍 张长江 时间:2024/12/16 14:11:41 浏览:20次 |
[提要] 目前,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不断深化,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通过对新疆永丰镇进行农村公共服务满意度情况调查,从公共服务满意度和基础设施满意度两个方面对永丰镇的公共服务满意度体系进行分析,结合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一步研究永丰镇村民对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并对基础教育、公共教育和便民服务等突出问题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永丰镇;农村公共服务;满意度;测算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6月20日
对于当前农村发展而言,农村公共服务是农民最基本的需求,是当前农民群众亟须解决的问题。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从2012年到2021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从4.54万亿元增加到8.34万亿元,年均增幅为7%,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我国仍存在部分地区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服务城乡差距大的问题。拓展优质服务资源辐射范围,以及促进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是我国城乡振兴领域的热门话题,目前已经有大量文献研究公共服务供给问题。但是,现有的研究更多是强调公共服务供给角度,忽视了村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农民作为农村发展的主体,是农村公共服务的享有者、衡量者,政府在进行公共服务供给的同时,若没有切实考虑农村群众的需求,缺少农村群众的参与,必然会使得决策质量下降,进而造成公共服务满意度的降低。因此,了解农民对当下农村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明确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向,鼓励参与,对于实现新时期农村的振兴和与人民合作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
学界对于农村公共服务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一方面,一些学者通过使用CGSS数据或实地调研数据进行农村公共服务的研究分析。侯江红等(2017)运用全国综合调查数据,对城乡居民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进行多元回归检验,并对其各项指标进行原因分析。霍强等(2019)通过对云南省贫困地区239户家庭调查发现,要提高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必须要加大设施建设力度,满足群众需求,实现有效脱贫。许源源等(2020)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基于制度视角构建了“制度结构-个体行动-贫困形成”的分析框架,进一步阐明了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对相对贫困治理的推进作用。另一方面,一些学者从不同视角切入,从政策理论等视角对农村公共服务展开研究。范方志(2023)通过全国统计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测度了2009~2020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值,发现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偏低。李婕等(2023)对5个典型地区18个乡镇26个村350余户居民进行设施使用满意度和需求调研,并在此基础上辨析设施配建与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现村民对基础设施的满意度普遍高于公共服务设施,不同年龄和家庭收入人群的满意度和需求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王婷(2021)基于乡村振兴视角,提出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主要存在有效供给不足、供给有失公平以及各类供给主体存在缺陷三大问题。张俊(2017)将“村干行为”纳入农村公共服务满意度分析框架的评价范畴,弥补了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特征化缺失的不足。何政蓄(2021)基于多元共治视阈,在以乡贤会为切入点的基准上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公共服务基本格局和新型发展路径。范柏乃等(2016)脱离政府内部流程局限,以公众对公共服务绩效的感知为重要研究变量,得出公共服务供给对感知绩效具有正向影响。范逢春等(2014)基于协同论基本原理,以三大子系统作用于农村公共服务六大环节,以此规范五大治理主体运行。杜春林等(2015)提出我国乡村公共服务供给呈现出碎片化态势,通过构建治理路径与框架,以期实现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整体化。本文利用在新疆永丰镇的调研数据,了解村民对当前农村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以及村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倾向,然后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明确公共服务供给的方向,进而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提供可行性政策建议。
二、数据来源及样本基本特征
数据来源于2023年对新疆永丰镇大部分村民开展的问卷调查。通过实地对村民进行访谈调查,调查不同性别、不同收入以及学历等特征的村民,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346份,收回有效问卷306份,有效率88.43%。通过Stata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探索影响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因素。基本变量频数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表1)
三、实证分析
(一)问卷的信度及效度检验。如表2所示,Alpha信度系数为0.978,介于0.9~1.0之间,说明有非常高的信度水平,可用于进一步分析。(表2)
如表3所示,可知p值小于0.05,KMO值为0.841,大于0.8,Bartlett值为1235.17(sig=0.000)。通常情况下,KMO>0.6就表示接受测量量表的效度。所以,本文所研究数据非常适合提取信息。(表3)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为了了解村民对现有公共服务建设的满意度情况,对村民进行了各项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调查,问卷选项包括“很不满意” “不满意” “一般” “基本满意” “非常满意”,并且依次赋值1分~5分。采用均值和标准差对10项满意度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表4)
根据表4可知,在各项公共服务方面,均值最高的是道路建设(3.595),其次为饮水设施建设(3.484)、社会保障体系建设(3.163)。劳动就业水平建设、基础教育建设以及便民服务设施建设得分较低,均值介于2.32~2.76之间。由此可知,村民对所提供的基础生存设施的建设相对满意,而对教育、便民等公共服务满意度较低。
(三)因子分析。本文运用Stata16软件对数据进行满意度因子分析,利用相关负数矩阵区别正负特征根,并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后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其可以反映出公因子与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到结果如表5所示。(表5)
根据公共服务社会化特征,观察各因子反映的对应变量,以因子的显著性为依据,将上述十个变量归纳为两大类:社会公共服务满意度和基础设施满意度。社会公共服务满意度包括基础教育建设幼儿教育、医疗卫生建设、文化娱乐建设、便民服务设施建设、公共教育建设等五个方面的满意度。基础设施满意度包括道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饮水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劳动就业水平建设等五个方面的满意度。
1、社会公共服务满意度因子分析。根据因子载荷矩阵可知:社会公共服务满意度=0.8408×基础教育建设幼儿教育+0.5999×医疗卫生建设+0.7578×文化娱乐建设+0.8353×公共教育建设+0.7643×便民服务设施建设。为了与基础设施满意度进行同一范围的比较,对社会公共服务满意度得分值去除最大值和最小值后,将社会公共服务满意度数值控制在[0,10]区间。
2、基础设施满意度因子分析。根据因子载荷矩阵可知基础设施满意度=0.6347×道路建设+0.7927×农田水利设施建设+0.6994×饮水设施建设+0.5957×社会保障体系建设+0.4617×劳动就业水平建设。为了与社会公共服务满意度进行同一范围的比较,对基础设施满意度得分值去除最大值和最小值后,将数值控制在[0,10]区间,二者相互对比如表6所示。(表6)
(四)回归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得到结果如表7所示。(表7)
根据回归结果可知,性别、学历、家庭人均年收入对社会公共服务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家庭人口数对社会公共服务满意度具有负向影响。性别、学历、家庭人口数、家庭人均年收入对基础设施满意度均具有正向影响。其中,在社会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中,家庭人口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通过检验,家庭人均年收入在5%的显著性水平通过检验;在基础设施满意度调查中,性别、家庭人均年收入在5%的显著性水平通过检验。数据调查结果显示,永丰镇的家庭人口数大多在3~4人之间,占比高达56.54%;其次为5~6人的家庭人口,占比约为33.01%。家庭规模越大,家庭构成越复杂。家庭人口数增加时,家庭成员对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总和随之增大,造成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与家庭需求不能完全匹配,导致农村公共服务满意度降低。当村民家庭人均年收入增加一个档次时,基础设施满意度增加0.186,农村家庭人均年收入增加带来了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增加。村民性别在基础设施满意度中相关显著性(p<0.05)最强,其次为村民家庭人均年收入(p<0.05),而村民受教育水平在基础设施满意度中相关显著性最弱。当村民性别为男时,基础设施满意度增加0.440。这是由于男性对公共保障体系的感知程度低于女性,当男性认为基础设施符合一般需求时,基础设施满意度便增加;而女性则会从更多方面对公共保障体系予以考量,她们对基础设施往往有着更加细致的要求。当村民家中人均年收入增加一个档次时,基础设施满意度增加0.150,这是由于收入水平提升,促使家庭幸福感增加,潜在幸福感的增加会间接带来公共服务体系满意度的提升。总之,在解释变量方面,可以看出:家庭人口数量越多,社会公共服务满意度越低;家庭人均年收入越高,社会公共服务满意度越高;家庭人均年收入越高,基础设施满意度越高。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结合实证部分,从总体来看,基本反映出永丰镇在基础设施满意度上取得较好的表现,但在劳动就业方面还存在着明显不足;而永丰镇的社会公共服务满意度则存在较大欠缺,基础教育、公共教育和便民服务都是其亟待改进的部分。
(二)建议
1、引进优秀师资人才,推进农村教学建设。目前永丰镇的农村学校建设和教师结构存在不合理性,教师待遇较低。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积极关注“三下乡”支教政策和优秀教师引进计划,努力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壮大农村师资力量。要鼓励当地大学生开展教学辅导志愿服务工作。加大对当地教学建设的宣传力度,破除家长对农村教育的思想桎梏。同时,利用农村地形、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让优质的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倾斜。
2、提供可行性政策支持,创新劳动就业方式。当前永丰镇村民存在就业难、就业累的问题,农村青年趋于向外界城镇流动,余下村民大多年龄处于40~65岁这一区间,在就业方面尚处被动地位。政府应采取多方举措助力村民就业,增强村民就业能动性。以特色资源为依托,对农村旅游目的地进行打造,协助当地村民种植瓜果类农产品,为发展休闲采摘业打下坚实基础。在农闲的10~12月期间,鼓励当地居民打造“农家乐”。开拓农产品电商化新路径,进行电商平台入驻、短视频直播,促进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创收,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3、提高农民参与度。政府可以建立农村居民自治组织,鼓励农民参与公共服务规划、监督和评估。同时,加强与农民的沟通,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进行合理调整和改进。
4、促进多元化供给。在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时,需要注重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供给,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政府可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引导和支持农村合作组织、农业企业等开展公共服务项目,丰富供给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通讯作者:张长江)
(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侯江红,刘文婧.城乡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对比分析——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09(05).
[2]霍强,王丽华.农村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及供需偏差研究——基于云南农村贫困地区239户家庭的调查[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05).
[3]许源源,徐圳.公共服务供给、生计资本转换与相对贫困的形成——基于CGSS2015数据的实证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20.17(04).
[4]范方志.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研究——基于中国省级层面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52(05).
[5]李婕,高秀秀,李阳,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建需求调研及对策[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23.40(05).
[6]王婷.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4).
[7]张俊.村干行为对农村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实证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08).
[8]何政蓄.多元共治视阈下农村公共服务发展路径研究[J].山西农经,2021.303(15).
[9]范柏乃,金洁.公共服务供给对公共服务感知绩效的影响机理——政府形象的中介作用与公众参与的调节效应[J].管理世界,2016(10).
[10]范逢春,李晓梅.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主体动态协同治理模型研究[J].管理世界,2014.252(09).
[11]杜春林,张新文.乡村公共服务供给:从“碎片化”到“整体性”[J].农业经济问题,2015.36(07).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