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管理/制度 |
农业保险机构风险管理探讨 |
第743期 作者:□文/张舒曼 程 巍 时间:2024/12/16 14:46:56 浏览:4次 |
[提要] 本文对农险机构风险管理过程中常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讨论,并就农业保险机构风险管理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农业保险;农业保险机构;风险控制
基金项目:校级培育课题:“农业保险市场主体行为演化趋势研究”(课题编号:2031011032)。通讯作者:程巍
中图分类号:F306.4;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5月25日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实践证明,农业保险是改善农业弱质性的有效手段。在农业保险市场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农业保险机构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环境风险的严峻挑战。为确保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农业保险机构需通过不断更新风险管理方法,明确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机制,选择适用的应急策略,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控制风险程度,保障农业保险机构的稳健经营和农业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分析农业管理机构风险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应对策略,对指导农业保险机构管控风险,进而保障农业保险机构经济利益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保险机构主要风险类型
(一)保险风险。保险风险指在保险经营过程中,由于赔付水平、费用水平等实际经验数据与预期值之间发生不利偏离,从而给保险机构带来经济损失的风险。在农业保险业务中,赔付水平是指保险机构按照保险合同规定支付的保险金金额。当实际赔付金额高于预期值时,保险机构将面临赔付风险。这种风险可能源于多种因素,如被保险人欺诈行为、保险事故发生频率高于预期、保险事故损失程度超出预期等。费用水平则是指保险机构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税费等。当实际费用高于预期值时,保险机构将面临费用风险。这种风险可能源于不合理的定价策略、过高的运营成本、不完善的费用管控机制等因素。
(二)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指由于机构内部操作流程的不完善、人员操作失误、系统故障或外部突发事件等因素,导致农险机构直接或间接遭受损失的风险。这种风险不仅涉及机构的经济利益,更可能对机构的声誉、市场地位以及长期发展产生影响。首先,操作风险中的内部操作流程不完善,往往源于机构管理制度的缺陷或执行不到位。其次,机构内部可能存在信息沟通不畅、协调不足等问题,导致各级之间的工作难以有效衔接,从而引发操作风险。人员因素在操作风险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无论是高层管理者还是基层员工,他们的行为、态度和能力都可能对操作风险产生影响。再次,系统因素也是操作风险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机构对系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然而,系统的故障或漏洞可能导致农险数据的丢失、业务的中断以及信息的泄露等问题,进而给机构带来经济损失。
(三)声誉风险。声誉风险是指由于农业保险机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或受到外部事件的影响,导致投保者对该机构产生负面评价,进而可能引发的损失风险。这一风险不仅威胁着农业保险机构的经营稳定性,还关系到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声誉。在农业保险机构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各种因素都可能引发声誉风险。例如,如果保险机构的服务质量不佳,导致投保者在理赔过程中遭受不公平待遇,就可能使投保者对该机构产生负面评价。农业保险机构在产品设计、费率厘定、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不足,也可能导致投保者的不满和负面评价。同时,外部事件也是声誉风险的重要来源。例如,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可能导致农业保险机构面临巨大的赔付压力,进而引发投保者的担忧和不满。市场竞争的加剧、政策法规的变化等外部因素也可能对农业保险机构的声誉产生负面影响。
(四)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指保险机构在面临债务到期或其他支付义务时,无法及时获得充足的资金,或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获取这些资金,从而可能导致无法如期履行其支付责任的风险。这种风险的存在,对于保险机构的稳健运营和长期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当保险机构的负债端(即保险产品销售端)资金流入不足以满足其资产端(即投资端)的资金需求时,就可能出现流动性风险。此外,市场环境的变化、监管政策的调整以及机构内部的运营失误等因素,也可能对保险机构的流动性产生负面影响。
二、农业保险机构风险管理影响因素
(一)市场环境。在充满不确定性和波动性较高的市场环境下,农业保险机构在风险识别和评估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愈发显著。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多端,农业保险的需求和风险状况不断发生变化,这要求保险机构必须更频繁地更新其风险评估模型,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自然灾害的频发、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以及政策调整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不仅影响着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也给农业保险机构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因此,保险机构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调整风险评估模型,确保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除了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农业保险机构在风险识别、评估、监控和控制环节也面临诸多挑战。这些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二)内部能力。农业保险机构在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农民收入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其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更是对风险管理行为产生深远影响的关键因素。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机构的风险管理制度和程序上,更深入到人员素质、能力培养等多个方面。保险机构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是否健全,对风险控制具有重要影响。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能够保证农业保险业务的合规性和规范性,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承保理赔人员的专业素质、工作流程的规范性,对农业保险的风险管理具有直接影响。承保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农业保险知识,能够对风险进行准确评估和定价;理赔人员则需要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查勘、定损、核赔等,确保理赔工作的公正、透明、准确性。
(三)信息不对称。农业保险机构的风险管理行为,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过程,其中信息不对称现象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机构对农业风险的认知和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其风险评估、风险定价以及风险防控策略的制定。同时,与农户、政府等利益相关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也对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和行为产生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农业保险机构需要充分了解农业风险的特点和规律,以便准确评估风险并制定相应的保险策略。然而,由于农业生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机构往往难以获取全面的风险信息。此外,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之间的风险差异也使得风险评估变得更为复杂。因此,机构需要加强与农户、农业专家等群体的沟通和合作,以获取更为准确和全面的风险信息。信息不对称还可能导致农户在投保时存在侥幸心理或隐瞒风险信息的情况。一些农户可能预期某些作物具有较高的市场需求和价格,从而在投保时选择性地投保这些作物。然而,在实际种植过程中,由于市场供求关系、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变化,农户可能会改变种植作物的选择,从而导致保险机构面临的风险增加。
(四)政策环境。政策环境对于农业保险机构的风险管理具有显著的影响,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政策法规的制定与执行、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以及财政补贴的发放等。这些政策因素不仅能够有效激励农业保险机构积极开展业务,还能够提高其风险管理水平,为农业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首先,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规,明确农业保险机构的职责、业务范围以及风险控制要求等,为农业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政策法规的严格执行也能够规范农业保险机构的经营行为,防止其出现违规行为,从而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其次,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农业保险机构的风险管理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通过给予农业保险机构一定的税收减免或优惠,降低了其经营成本,增强了其市场竞争力。这不仅能够激励农业保险机构更加积极地开展业务,还能够使其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风险管理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此外,财政补贴也是政府支持农业保险机构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政府通过向农业保险机构提供财政补贴,帮助其缓解因自然灾害等风险事件带来的损失,确保其业务运营的稳定性。财政补贴还能够引导农业保险机构更加注重风险管理,通过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来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和损失程度。
三、农业保险机构风险管理改进建议
(一)强化风险分散意识。在不确定性和波动性较高的市场环境下,农业保险机构需要更加注重风险分散,以降低单一风险事件对保险机构整体经营的影响。这意味着农业保险机构需要在保险产品设计、业务拓展和投资策略等方面,实施更加多元化的战略,以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开发和推出多样化的农业保险产品,覆盖不同的农作物、养殖和渔业业务,并提供附加服务,如农业技术咨询、防灾减灾措施等,帮助农民更好地管理风险。在风险识别方面,保险机构需要充分了解农业生产的特点和规律,识别出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在风险评估方面,则需要运用专业的风险评估技术和方法,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在风险监控和控制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控机制和风险控制措施,确保风险在可控范围内。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农业保险机构需要增加专业人才、技术支持和信息系统等方面的投入。专业人才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力量,他们需要具备丰富的农业知识和风险管理经验,能够准确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技术支持则是提升风险管理效率的关键,包括先进的风险评估模型、数据分析工具等;信息系统则是实现风险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手段,能够帮助保险机构更好地收集、分析和利用风险信息。总之,在不确定性和波动性较高的市场环境下,农业保险机构需要不断加强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通过增加专业人才、技术支持和信息系统等方面的投入,可以更好地应对市场挑战,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稳健的保险保障。
(二)优化内部管理。一套健全、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和程序,能够有效指导机构在面临各种风险时的应对策略和措施,确保风险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例如,机构可以通过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对农业生产中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同时,通过制定详细的风险管理流程,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确保风险管理工作能够有序、高效地进行。其次,人员素质和能力对农业保险机构的风险管理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一支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风险管理团队,能够更准确地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为机构提供更为精准、有效的风险管理建议。因此,农业保险机构应注重人员的选拔和培训,不断提升其风险管理能力。例如,可以通过举办定期的培训课程,提高员工对农业保险业务、风险管理理论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鼓励员工参与实际的风险管理项目,通过实践锻炼其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能力。此外,农业保险机构还应注重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与沟通。通过与农业部门、气象部门等相关机构的紧密合作,农业保险机构可以获取更为准确、全面的农业生产信息和风险数据,为风险管理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通过加强与其他保险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可以共同研究、探讨风险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推动整个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综上所述,农业保险机构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对其风险管理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为了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机构应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和程序、提升人员素质和能力、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与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农民收入,为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农业保险机构需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简化理赔流程,确保农户在遭遇风险时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赔付。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和提供专业咨询服务,提高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和信任度,从而增加农户的投保意愿和满意度。农业保险机构的风险管理行为受到信息不对称的深刻影响。为了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机构需要加强与农户、政府等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和合作,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农业风险的研究和评估,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农业保险机构需要加强与农户的沟通和交流,引导其正确认识和对待农业风险,提高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政府作为农业保险的重要推动者和监管者,在信息共享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推动数据开放等方式,为农业保险机构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风险信息。政府还可以加强对农业保险市场的监管和规范,确保市场的公平、透明和健康发展。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有望促进农业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为有效的风险保障。
(四)加强政策支持和合作。农业保险机构需要加强与政府、其他金融机构、专业风险管理机构等合作,共同应对农业风险。政府作为国家治理的主体,对于农业保险机构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引导和税收优惠措施,政府可以有效地鼓励农业保险机构发展壮大,为其提供更加有利的经营环境,从而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与发展。在政策引导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立法或发布行政法规等形式,为农业保险机构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例如,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农业保险的地位和作用,规范农业保险市场的运作,保障农业保险机构的合法权益。此外,政府还可以出台一系列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政策措施,如设立农业保险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业保险机构的业务拓展和风险防控;鼓励金融机构与农业保险机构合作,共同推动农业保险的创新与发展等。在税收优惠方面,政府可以为农业保险机构提供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减轻其税收负担,提高其盈利能力。例如,可以对农业保险机构的保费收入实行税收减免或税收返还政策,降低其运营成本;对农业保险机构的资本性支出给予税收抵免或加速折旧等优惠政策,鼓励其加大投入,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除了政策引导和税收优惠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为农业保险机构提供有力支持。例如,加强农业保险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和参与度;建立农业保险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农业保险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加大对农业保险人才的培养力度,提升农业保险机构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政府可以有效地推动农业保险机构的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风险保障。这不仅有助于保障农民的利益,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与发展,还有助于提升整个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农业保险机构的发展,加大对其支持力度,为农业保险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程巍.农业保险市场中政府行为及其优化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20.
[2]庹国柱.完善农险制度实现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J].中国农村金融,2023(19).
[3]冯文丽,苏晓鹏.对我国农业保险市场运行特点及问题的思考[J].中国保险,2019(0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