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工匠精神引领工业文化建设浅议
第743期 作者:□文/姜 丹1 李志荣1 郝艳君2 时间:2024/12/16 14:59:44 浏览:21次
  [提要] 工匠精神作为保证中国制造品质的革命之魂,是增强中国智造能力,提高我国工业核心竞争力的精神力量。培育与建设工业文化不仅要着力挖掘工匠精神内涵,更要以工匠精神为纽带。本文从阐述工匠精神和工业文化的内涵及关系入手,以工匠精神培育引领工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为落脚点,运用工匠精神引领工业文化建设,探索创新工业文化建设的可行性举措,以发挥工匠精神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关键作用,加快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步伐。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业文化;对策
基金项目:2022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校思政专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编号:L22BSZ040)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6月25日
习近平指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中国制造的蓬勃发展,助力中国工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工匠精神,对工业文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工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一,是工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挖掘工业文化蕴含的工匠元素,涵养工匠精神已成为工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工匠精神和工业文化的内涵及关系
(一)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贯穿于整个中华文明发展史。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工匠精神被赋予新的内涵。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用16字概括了工匠精神:执着专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执着专注的工作作风是一个劳动者基本的职业素养。工匠始终坚持足履实地,坚信只有坐得住,守得牢的职业信仰。专注自己的工作,不怕困难,勇于钻研,坚持“一生只做好一件事”的职业道德。总之,干实事、细事、小事是执着专注的生动体现。
一丝不苟是工作态度的生动体现,坚持“偏毫厘不敢安”的职业操守。工匠以严谨为准则,怀着不能造伪器的工作态度,坚持“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信念。工匠在产品制作过程中注重细节,做事细心认真,平等对待产品看得见的部分和看不见的部分,打造独具匠心的精品。
精益求精是工匠特有的精神气质。工匠不骄、不躁、不满足,在追求完美中超越自我。同时,追求道技合一,将自己独特的审美艺术和高超的生产技术相融合,达到“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的境界。
追求卓越是工匠伦理道德的体现。工匠始终保持谦虚、奉献和创新精神,努力把产品品质从99%提升到99.9%,再提升到99.99%,实现质量过硬、口碑出色。在当今社会,技术更新迭代加快,工匠精神就是要求我们勇于面对困难,敢于突破现有水平,向更高、更好、更精的方向努力,始终坚持“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品质。
(二)工业文化。工业文化是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是衡量国家工业能力的重要指标,是衡量综合国力竞争的综合性指标,是在工业发展基础上形成的精神文化总和,是工业物质文化、工业精神文化和工业制度文化的总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发展水平与工业文化发展水平相伴随,没有良好的工业文化,也就没有较高的工业发展水平。
中国工业文化是与中国工业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文化内涵。随着工业现代化的持续发展,诞生出了大庆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一系列工业文化模范,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爱国敬业的精神财富。对于中国工业文化的发展,我们既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也要吸收世界工业文化中的优秀内容,继承传统、海纳百川。同时,应该加强对工业文化的引导,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推动工业文化可持续发展,形成正确工业文化价值观念。
(三)工匠精神与工业文化的关系。在工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工业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工业文明相融合的结晶,是工业发展的指明灯。工匠精神是工匠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一种精神品质,是工业文化的核心内涵,所蕴含的追求卓越和守正创新精神,是对工业文化核心内容的反映。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反映的是工匠运用高超技艺对产品的塑造,这与工业文化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具有内在一致性。在现代化生产中,工匠精神更多地反映在创新创造中,这与工业文化中所蕴含的创新创造精神相联系。工匠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工业文化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反映。
工匠精神与工业文化的目的具有一致性。工匠精神的目的是为工业发展培养大批工匠人才,为中国工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同时在工业发展中塑造文化氛围。工业文化的目的是为工业发展塑造良好形象,积极发挥工业文化的反作用,推动工业发展。从全局来看,工匠精神包含于工业文化中。
二、工匠精神培育引领工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时代变化,社会进步对工业文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工匠精神在工业文化和现代化中的地位决定了工业文化建设要坚持以工匠精神为统领。
(一)建设工业文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进入工业大国行列,但是与西方工业强国相比,我们不仅在高新技术领域存在差距,而且在工业文化方面也存在差距。西方国家工业起步较早,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工业文化体系。而我国的工业化起步较晚,现在还处于发展阶段,加之受古代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我国的工业企业经营人员存在素质较低和片面追求高回报的观念等问题,且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文化体系。进入21世纪,工业化处于调整和转型时期,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出现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等问题。这种问题的出现使建设工业文化、传播工业文化和增强工业文化的影响力迫在眉睫。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对我国工业文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也为工业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工匠精神培育,为工业文化建设注入新的理论内涵,积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早日建设成为工业强国。
(二)工匠精神是现代化制造业的灵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现代化制造模式逐渐取代传统制造模式。但是在传统制造中形成的工匠精神,依然蕴藏于现代化制造模式中。工匠精神与现代化制造相融合,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制造业发展模式。高超的技术标准、时尚的审美理念以及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为现代化产品制造持续赋能。
工匠精神作为现代化制造业的灵魂,可以培养一批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优秀工匠。这是对优秀劳动者高超技艺的赞扬,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品质的生动体现。敬业是工匠立足行业的基本武器,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活力源泉。正是对于敬业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创造出优秀的中国工业文化和灿烂的中华文明。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不仅可以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也可以营造良好的工业文化氛围。我们要系统地看待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与工业文化相结合,使工匠精神成为推动现代化制造业发展的力量源泉。
(三)工匠精神是工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工匠精神是工业文化的核心凝练,从古至今,工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很多技艺高超和道德高尚的大国工匠。向《中国制造2025》迈进,需要弘扬和培育新时代工业文化,尤其是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积极营造良好的工业发展氛围,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氛围。
工匠精神是劳动者在平凡的工作中,用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做得更好时所表现出来的职业操守。今天,工匠精神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持续散发光辉作用。新时代,我国工业文化建设坚持工匠精神的赋能作用,为工业现代化开辟前进道路。从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建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工业文化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在行业发展中取得巨大成果,例如,新时代北斗精神、企业家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一系列精神,生动展现工业文化内涵,它们都是中国工业文化的优秀精神品质,是工匠精神时代化的代表作品。工匠精神作为工业文化的核心,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地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使其成为工业文化建设可以依靠的核心力量,指引我国工业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为早日实现工业现代化目标铸魂。
三、工匠精神培育引领工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在一个以工匠精神为中心的国家和民族,会减少一些妄诞,增加一些朴实;减少一些因陋就简,增加一些精益求精;减少一些走马观花,增加一些一丝不苟;减少一些故步自封,增加一些追求卓越。目前,我国工业处于转型期,要想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不仅科技实力要强,工业文化同样也要强。工匠精神引领工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坚持以工匠精神为基础、内容、引领、核心,助推工业文化建设。
(一)以工匠精神为基础,提升工业软实力。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他进一步强调,要“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工业强国建设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作为支撑,而且还需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工业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不仅助力工业文化软实力建设,而且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第一,加强以工匠精神为基础的工业博物馆建设,发挥工业博物馆展示历史的作用。工业博物馆的建设,充分展现一座城市的工业历史、作用以及价值,潜移默化地影响和鼓舞一代又一代劳动者积极奋进。走进中国工业博物馆,我们被沈阳曾经在工业中的辉煌所震撼,被沈阳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中所作的贡献所吸引,更被劳动者的工匠精神所感染,同时感受到背后深厚的文化积淀。第二,国家加大对工业主题的题材创作支持力度。通过工业影视作品,宣传富含工匠精神的工业故事和优秀工匠人物事迹。电影《钢铁意志》通过艺术形式展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突出钢铁工人的工匠精神,唤起了人们的工业记忆。第三,深入挖掘工业文化的时代意义,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融合,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升工业软实力,推动我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例如,2019年在江苏举办的首届工业文化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暨工业遗产保护峰会,进一步展示我国对工业文化的重视,加大传播与交流,健全发展体系。
(二)以工匠精神为内容,加强工业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建设现代化工业强国离不开工业文化人才队伍的支撑。
人才队伍建设融入工匠精神,实现道技融合,为工业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近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围绕《中国制造2025》目标探索高校教育与工业文化发展的可行之路,鼓励更多的青年走向技术之路,为工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每个国家展现出的工业文化特征,都展现出工匠品质。在唐代,文化繁荣、科技发明兴盛,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印刷术,这是科技发展和工匠精神的艺术结晶。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活力,是国家创新创造的主力军。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时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一个紧迫任务。第一,要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党在建设人才队伍“掌舵者”的作用,确保各项人才政策真正落实。第二,工科高校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方式,探索与工业文化相结合的工匠培养之路。工科高校积极打造实践平台,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工业文化的魅力。第三,通过思政课教学打造工匠精神与工业文化的一体化人才队伍建设。在小学阶段,以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代表人物,从而树立模范形象;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进一步增强,加深对具有工匠精神事迹的讲授;在大学阶段,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加强对工匠精神与工业文化的内涵及其关系的讲解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探寻其内在本质。
(三)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发挥榜样人物示范作用。榜样是奋斗征途的前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榜样示范可以把抽象的道德规范具体化,以生动的形象帮助劳动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榜样是一种无声的力量,这种力量通常比看得见的力量更具影响力。
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工业文化建设需积极发挥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第一,工业企业通过展览、学习大会等方式对本企业的职工进行榜样人物宣传和介绍,潜移默化地影响本企业员工,使这种精神逐步成为企业的一种文化。第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高榜样人物示范的影响力。榜样人物为国家和企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他们的权益得到保障,会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这从侧面要求我们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第三,榜样人物选择要注重长效性。榜样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性的学习过程。对榜样人物的选择要注重长效性,助推榜样力量感染人、鼓舞人。
(四)以工匠精神为核心,传承和创新中国优秀工业文化。习近平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我们要从优秀传统工业文化中汲取营养,推动工业文化繁荣发展。
从古至今,中国并不缺乏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优秀工业文化。例如,1669年创立的同仁堂至今有着350年的发展历程,它专注于我国传统中医发展,为我国中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凉茶王”王老吉创立于清道光年间,在消费观念逐渐转变的情况下,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打破单一产品发展模式,制定“单品多元化+品类多元化”战略,适应新时代消费模式,这些转变的背后离不开一丝不苟、守正创新工匠精神的引领;华为是一个以专注和创新引领发展的公司,“智能驾驶” “手机卫星通信”以及“国产芯片”的出现,使我国在科技领域达到新的高度。这些背后隐藏着一种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中国工业文化。
过去,我国对传统优秀工业文化创新力不足,这些优势资源没有转换为物质生产力。面对这种情形,应坚持以工匠精神为核心,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打造工业文化发展新局面。第一,将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中国优秀工业文化与互联网相结合,发挥抖音、网络直播等新媒体载体传播的广泛性与快速性,起到“1+1>2”的传播作用,推动优秀工业文化传播。第二,推动工业企业创意文化产业建设,拓展工业文化的传播空间。故宫博物院积极打造以工匠精神为核心、以故宫为依托的文化产品,通过文化产品让人们加深对故宫的了解。第三,深入推动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业文化教育。学校积极探索思政课与工业文化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工业文化进课堂,创新工业文化传播新模式。
(作者单位:1.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沈阳工业大学软件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25(002).
[2]林坚.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以宁波市高职院校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44).
[3]王新哲,孙星.培育工匠精神 建设制造强国[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03).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4108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