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沿海欠发达地区红色旅游发展探索
第743期 作者:□文/陈姿妤 谢义涛 时间:2024/12/16 15:23:40 浏览:34次
  [提要] 红色旅游是将革命思想教育与旅游产业发展有效结合的一种旅游形式,具有多重价值。作为沿海欠发达地区的湛江,拥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但由于存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不均衡、整合力度不够以及红色旅游产品与线路缺乏特色等问题,导致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缓慢。为此,须推进红色资源深度均衡开发利用,设置专职监理组织对其精准整合的同时,借助新媒体提升其品牌价值。
关键词:湛江;沿海欠发达地区;红色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7月17日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见证和精神遗产。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对增强人民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近年来,红色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为区域经济增长带来新活力,掀起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热潮。而沿海欠发达地区作为我国现代化发展布局的重要一环,是未来连接发达地区的重要场域,推动其红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还能为我国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全新动力。湛江是沿海欠发达地区的代表,虽然隶属于经济发达的广东省,但是由于省域经济发展的长期不平衡,使湛江地区总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珠三角。如何实现省域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均衡发展,共享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是当前理论与实践关注的热点问题。湛江地区红色旅游的发展,是这一热点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沿海欠发达地区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一)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呈现不均衡态势。沿海欠发达地区作为我国红色文化的重要形成场域,是彰显红色文化历史底蕴和精神内核的有效载体。发展沿海欠发达地区的红色旅游,既能提升红色文化育人的社会价值,又能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文旅高效融合发展的双赢局面。但当前湛江在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上呈现一种不均衡状态,难以形成长效发展模式。一是对本区域的红色资源统筹管理不够全面。湛江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在统筹政策、信息、实物等资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不利于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二是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差距较大。湛江下辖的五县四区,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如赤坎、霞山、吴川等地对红色革命遗址的开发利用较好,而经济相对落后的雷州、徐闻等地因经费紧张问题,对红色资源开发利用还有待改进。红色旅游与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其前期的资金投入与后续运营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对该地区红色旅游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二)红色研学旅游利用率不高。“红色旅游作为一项弘扬爱国主义和巩固政治认同的政治工程”,对弘扬优良传统、培养民族精神、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建设具有深远意义。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许多地区也开始积极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导致湛江地区的红色研学旅游发展态势不佳。一是红色研学旅游资源缺乏系统整合与规划。从目前红色研学旅游状态来看,湛江下辖的五县四区缺乏对红色研学旅游资源统一开发的策略与有效路径,也没有形成红色研学旅游产业链,这既不利于各地区的红色研学旅游品牌的形成与推广,也不利于不同区域相关或相近的红色研学旅游资源的整合。二是红色研学旅游教育理念并未充分体现。红色研学旅游的目的是依托实践活动,聆听红色故事,培养研学者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意识。但是,红色研学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载体,难免会在实践的过程中出现旅游观光的成分,从而偏离了实践活动的真实主旨,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三)红色旅游产品和线路缺乏特色创新。在发展红色旅游时,沿海欠发达地区缺乏营销意识和品牌观念,导致吸引游客数量有限。湛江地区仍沿用传统的营销模式,缺乏足够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一是红色旅游项目缺乏特色。湛江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但缺乏对当地文化和历史的有效挖掘、展示与融合,使得红色资源仅聚焦于红色人物、事件等叙事,忽略了与当地特色文化的有效融合,未能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综合性文化旅游项目。二是营销方面有待升级。宣传营销通常需要大量的费用,但湛江发展红色旅游的经费并不富余,导致品牌营销力度后劲不足。大多数红色旅游景点只依赖单一的贴宣传标语和简单的自媒体等传统营销方式,对重要的客源地缺乏针对性的宣传手段,也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各种传播媒介宣传,致使宣传效果不佳。三是红色旅游专业人才不足。红色旅游属于服务型产业,其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与产业发展呈正相关关系。但是,湛江地区的红色旅游从业人员以当地居民为主,兼职人员较多。比如,较多红色场馆的讲解员为村委会人员兼职,虽然也经过一定的培训,但是总体讲解水平不高,难以满足游客更深层次的交流需要,或降低了游客的体验感,从而间接影响了当地红色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二、沿海欠发达地区红色旅游发展受制原因分析
(一)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湛江地区经济实力相对薄弱,再加上对红色旅游创造的价值不清晰,从而导致缺乏充足的资金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利用。一是缺乏专项财政资金的支持。开发资金不足,导致红色旅游资源的配套设施不健全,进而失去竞争力,发挥不了市场机制对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调节作用。发展红色旅游事业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资和连续的专项资金作为支撑,才能保证红色旅游项目拥有持续的市场竞争力,形成长效发展模式。二是红色旅游产业融资渠道不顺畅。资金是产业发展的首要前提,缺乏资金支撑往往导致项目无法落地实施,更谈不上发展壮大。湛江地区对红色旅游的重视程度不足,未能进行有效的招商引资,形成红色旅游产业的区块链。三是对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价值认识不清晰。红色旅游不仅拥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未能充分认识文化旅游产业的多重价值,看不到文旅产业对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缺乏政策倾斜,缺乏充足的人才与资金投入,是沿海欠发达地区红色文旅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二)缺乏专职的监理组织。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领导集体的重视与支持,强有力的领导集体能够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助力产业快速发展,形成规模效益。同理,湛江地区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俨然需要文旅局下设一个专职的监理组织全程对其负责和管理,才能更好地带动其发展壮大。一是缺乏专职监理组织不利于提升红色旅游产业的影响力。强大的监理组织能够提升市场融资信心,缓解建设资金压力,从而形成产业集群体系来促进品牌建设,利用品牌优势逐步扩大红色旅游产业的影响力,使其与地方发展愿景无缝衔接。反之,当旅游产业的影响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容易导致地方发展愿景与红色旅游开发出现脱节的情况。二是缺乏专职监理组织不利于激发当地群众的积极性。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在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若脱离了当地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就无法了解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本质内涵,进而导致对特色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入,不利于使其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并对其进行高质量建设。各地区因地制宜设置专门的监理组织,将有效地推进当地红色旅游的发展。
(三)缺乏打造精品品牌的意识和魄力。品牌是树立产业形象的核心灵魂,能够凸显文旅产品的特色优势与价值定位。湛江地区对发展红色旅游缺乏有效的价值认知及开发手段,导致其无法形成精品品牌和发挥品牌效应。第一,缺乏精品品牌的价值意识。红色旅游产业作为一种红色文化资源与新型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型产业,其经济价值与育人价值不言而喻,同时形成的产业价值链助力就业发展,这三者形成相互促进的高质量发展的态势。但是,缺乏对自身优势品牌的有效认知,极大限制了红色旅游产业影响力的扩大。第二,对自身红色文化挖掘不够精准,未能形成红色文化产品。“仪式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活动,人们往往通过仪式体现神圣感,获得新的意义。”没有深入地挖掘自身的红色文化特色,找不准自身的定位与价值,缺乏红色旅游的特色仪式感,难以开发红色文化产品及构建品牌形象。第三,宣传营销手段更新速度缓慢,红色旅游研学缺乏吸引力。湛江地区的红色研学模式大部分是以参观革命旧址为主,聆听讲解员讲诉革命事迹,缺乏热门的网络媒介传播,这种传统模式降低了研学的体验感,未能满足受众群体的高质量需求。
三、沿海欠发达地区红色旅游发展路径
发展红色旅游,不仅有利于挖掘红色历史文化价值,还能利用其多重价值赋能于社会发展。为此,沿海欠发达地区须从资源整合、监管利用以及品牌运营这三重维度进行推进工作。
(一)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优势,推进深度均衡开发。沿海欠发达地区作为我国红色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现代化文化强国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有序推进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培育红色旅游资源精神文化内涵。教育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的精神面貌,为其提供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培育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充分挖掘湛江红色旅游资源的精神和文化内涵,这不仅可以提升红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还能有效构建长效的红色旅游发展体系,掀起沿海欠发达地区乃至全国的红色旅游新态势。二是满足红色旅游产品受众重点需求。红色旅游的发展前景取决于能否继续扩大产品受众群体范围,通过创新旅游产品以及服务方式,植根于强化红色基因的根基,提升受众的旅游目的地感知体验。发展湛江的红色旅游产业,须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将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财政预算,要优先建设红色旅游发展的交通、场馆、通讯旅馆等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拓宽文化展示载体来提升育人方式的多样性。同时,对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旅游企业实行减税或免税政策,大力扶持红色旅游事业的发展和壮大,改善红色旅游资源的发展环境。三是坚持长效利用和保护开发原则。推进红色资源深度开发,在于坚持长效精准利用和保护相关资源载体,切忌盲目地追求短期效益,以粗放式、简单化的方式去开发红色资源。进一步挖掘湛江红色文化资源的史料,须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出台关于革命旧址进行合理修缮、开发和保护的文件,对其保护纳入区域规划和建设内容,符合条件要求的革命旧址须列入革命教育基地,而对于濒临毁损的革命旧址,积极投入资金进行改造,利用现代技术还原红色旅游资源载体的原有面貌。
(二)设置专职监理组织,精准整合并有效利用红色旅游资源。针对当前湛江地区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其文旅局须下设专职监理组织,从而解决资源整合度不够、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引进与利用红色旅游服务人才。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人才价值转换通道,逐步提升监理组织的整体服务水平,以便更充分地利用红色旅游资源赋能红色文化教育建设。同时,优化红色旅游人才队伍,培育业务精湛的红色旅游专业讲解员,促进湛江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湛江拥有四所本科院校,两所专科院校,由此可深化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助力湛江红色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如,大专院校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专业,为当地的红色旅游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本科院校可轮流组织本校的思政教师对红色景区的讲解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从而实现进一步推动湛江红色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二是打造红色旅游综合体。湛江可根据下辖区域的具体旅游资源特征与实际地理分布情况,将红色旅游与滨海旅游进行有效的资源融合,形成具有湛江特色的“红+蓝”旅游资源体系。同时,积极探索以湛江市博物馆为起始点,沿路可提供数条红色旅游智慧路线,系统地向旅游研学者展示湛江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逐步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引领、以面覆盖的辐射式发展的态势,构建湛江红色旅游发展的新格局。三是健全专职监理工作运行机制。良好的运行工作机制能够有效发挥组织运行效率,通过细化工作职权范围,借助法律法规赋予工作人员一定的自主监理权,实现精细化管理布局。专职监理组织须秉承以市场需求为工作导向,紧扣文化教育这一主题,有效地结合当地民众的需求,提高工作执行力。同时,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以及效果进行一定奖惩,激发其使命感与责任感,从而不断优化服务方式和提升服务质量,为湛江的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支撑。
(三)借助新媒体传播效应,拓宽红色旅游研学宣传平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可通过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多种媒介了解到日常生活的流量热点。由此,可借助这种灵活推介的方式,拓宽湛江红色旅游研学的宣传平台,提升传播效果,进一步推动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一是利用新媒体即时互动功能。借力新媒体平台的发展,研学者可以分享对湛江红色旅游的观感,并与其他游客进行相关话题的互动交流,在较短的时间内拥有较大范围的传播效应。同时,红色旅游监管组织可根据游客在流量平台上的观感反馈,对症下药,及时解决问题,为游客创造更好的观感环境与服务。二是发挥新媒体的网络营销力。新媒体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红色旅游研学资讯进行大规模的传播。由此,可在流量热点较多的网络平台加大对湛江红色旅游的宣传力度,以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扩大湛江红色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设计并开发红色旅游研学精品项目。新媒体的出现,虽可助力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与范围,但要使其成为新闻热点,还须打造优质红色旅游研学品牌,才能获得红色研学大众的好评与推荐。打造湛江地区红色旅游研学品牌,需将特有的滨海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有效结合,开发具有湛江红色文化特色的冰箱贴、集邮盖章打卡等旅游经济产品,再利用新媒体智能传播,这不仅提升受众体验系数,而且为当地文旅产业创收增益。
(四)打造精品品牌,突显当地红色旅游特色。当前,文旅产业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乘势而上有利于推动红色旅游产业迈向发展高地。为持续释放湛江红色旅游产业红利,应继续打造并提升其品牌价值。具体路径如下:一是强化市场调研,满足多元化市场文旅消费需求。将市场需求作为产业发展导向,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合理逻辑。旅客现场体验的满意度是形成品牌影响力的关键因素。由此,须做好收集梳理革命历史事件与人物事迹等相关工作,掌握宝贵的一手材料。发挥数字化平台的优势,通过扫码了解历史或播放革命历史影片等智能手段,让红色革命故事活起来的同时,还提高了红色革命旧址的观赏性与红色文化的教育实效性。只有通过不断完善红色文化载体的现实感官,才能刷新旅客对红色旅游产品的认知和理解,不断提升文旅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完善反馈系统,畅通旅客交流渠道。反馈系统是做好售后服务的关键环节,重视旅客对红色旅游产品的理性评价是推动湛江地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旅游地形象差异易损品牌形象,由于旅客接触信息渠道各有不同,信息差异形成的旅游地形象亦会不同,难免容易造成心理落差。完善的受众反馈体系可以有效地弥补旅客的心理落差。为此,应及时扩大信息收集范围,尤其是旅客对于自身旅游条件和旅游目的地体验的评估,只有结合游客亲身感受和合理需求,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把握反馈内容,调整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路和运营模式。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左冰.红色旅游与政党认同——基于井冈山景区的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14.29(09).
[2]吕兴洋,骆晶晶,唐孜彦.红色旅游仪式感对青少年在线契合行为的影响研究[J].旅游学刊,2023.38(03).
[3]李世峰.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特色文旅品牌[J].奋斗,2024(11).
[4]夏强,潘艳飞.辽宁省红色旅游资源发展与传播策略研究[J].绿色包装,2024(05).
[5]张树锋.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吕梁精神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12).
[6]杨乔.红色旅游赋能乡村景观设计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3.
[7]曾祥明,胡元.论红色旅游资源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及其实现[J].延边党校学报,2022.38(06).
[8]何丽萍.VR技术支持下地方红色旅游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2(04).
[9]张文茜,刘沛林,黄金昌.共同缔造理念下传统村落红色旅游资源规划探究——以汝城县韩田村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22.36(0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424477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