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森林碳价值评估文献综述
第743期 作者:□文/岳甜甜 边 瑞 时间:2024/12/16 15:37:13 浏览:3次
  [提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影响。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对全球经济发展造成消极的影响,二氧化碳排放被视为造成气候变暖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近年来,国家出台多个政策文件强调森林资源对控制二氧化碳排放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文从碳储量、碳价格两部分对森林碳价值文献进行综述,对森林碳价值的研究可以直接反映我国政府部门相关措施及制度设置的合理性及实施的有效性。同时,可以响应我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森林资源;碳资产;价值评估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6月19日
一、森林碳储量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计算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常用方法有四种:基于样地清查的森林植被和土壤碳估算、基于生长收获的经验模型估算、基于定量遥感雷达观测的遥感估测、基于多尺度森林生态系统网络的通量观测和陆地生态系统过程模型模拟。近年来,碳储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在国外,美国能源部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研究土壤有机碳固定的问题,国外相关研究比国内开始的早,因此国外关于碳储量计量的研究相对成熟一点。国外常用的样地勘查法主要包括Brown S和Kauppi P E分别提出的采用平均生物量法、生物量换算因子法等来计算森林碳储量。国外的常用方法较国内而言还善于运用遥感卫星数据以及相关技术测定等来计量碳储量。Castro M、Ghosal利用遥感卫星数据对研究地区植被类型、面积等数据进行测量,这一技术的应用为碳价值评估提供了理论支持。Li Yuan在其文《An overlooked soil carbon pool in vegetated coastal ecosystems:National-scale assessmen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tocks in coastal shelter forests of China》中采用基于定量遥感雷达观测的遥感估测,首次对中国22个纬度地区48个庇护林和74个沙滩站点的土壤OC储量、分数、来源和积累速率进行了全国性评估,主要基于卫星监测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从而对中国沿海庇护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全国尺度进行评价,为我国在碳储量方面的研究做出指引。但是,该方法在应用过程中难度较大,且卫星监测数据获取难度较大,因此国内资产评估专业在进行生态环境碳储量评估时此方法应用不多。Rozainah Mohamad Zakaria a等在《Does age matter?Unravelling the effects of replanted mangrove forests on the total ecosystem carbon stocks》一文中主要基于样地清查的森林植被和土壤碳估算对红树林的碳储量根据年龄不同进行测算,他利用物种特异性异速生长方程估计地上和地下树木生物量。每个红树林物种的生物量计算使用特定物种木材密度和深径转换来测算红树林物种的碳储量,最终根据不同年龄段红树林的碳储量判断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因素。
(二)国内研究现状。在中国,碳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生态系统和土壤中,国内大多基于国家尺度或省域尺度,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实证分析,对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碳汇功能进行研究。中国的森林碳储量变化及其碳汇能力对于估算区域碳收支和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管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对于碳储量的研究较多,采用的方法也不一样。林静等在其关于人工林碳储量评估的文章中采用多异速生长方程来进行评估,主要通过实际调查获取的数据来评估预测研究对象的碳储量。胡忠宇等采用森林蓄积量扩展法,测算云南省人工林碳储量和碳密度,阐明各州市碳储量和碳密度分布态势,研究结果发现云南省人工林碳储量和碳密度增长趋势明显,这表示云南省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潜力较大。孔蕊等在对长江流域森林碳储量进行研究时,采用简单线性回归来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其相关性。周宇等在研究森林碳通量长时间连续缺失数据时采用插补法进行研究。目前,国内关于碳储量的研究方法逐步开始采用遥感雷达观测的遥感估测,对于森林碳储量、碳价值的研究中逐步采用CASA模型对森林生产力进行预测。郭爱青等以遥感影像和气象数据为基础,利用CASA模型及植物枯损模型,对河南省2000年、2005年、2015年、2019年(以9月为例)主要森林区域的碳密度及碳储量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其变化趋势。方浩玲等在已有CASA模型优化的基础上,考虑最大光能利用率的动态变化来改进CASA模型,对改进前后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并利用改进后的模型估算2001~2020年安徽省植被NPP。龚泊舟在对昆明市生态系统碳汇量的研究中通过对2005~2020年共15年遥感数据进行分析,构建CASA模型来估算昆明市植被净初级生产能力,从而计算碳汇量,在其文中更是对所得到的遥感数据及其他数据进行处理并对其空间结构类型进行分析,最终更加全面且准确地得到研究对象的价值。
二、碳资产价格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1990年以来,各国逐步开始对碳汇经济价值进行研究,碳价格是衡量森林碳汇经济价值的重要参数指标,因此对碳价格的研究也逐步多起来,碳价格的确定主要依赖于碳定价机制,这主要包括碳税和碳市场两种基本方法。在最早期的国外相关研究中,有不少学者采用资产评估中的成本法来计算碳价格。最早是Goreau在其关于平衡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一文中通过计算研究对象的造林成本来计算森林的碳资产的经济价值,并对这一方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Milne、Pearce et al、Winfree K N et al在他们对于森林碳汇项目的相关研究中也都采用成本法来计算碳价值。
(二)国内研究现状。目前,我国关于森林碳汇价值的研究还在探索阶段,关于采用碳税率、碳市场方法确定碳价格也有相关的研究。王磊等在对江苏省的森林碳价值进行研究时采用碳税率来评估碳价格;张峰等在对北京市森林碳资产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估时也采用碳税率的方法;刘梅娟对浙江省森林碳价值进行研究时同样使用碳税率的方法估算碳价格。张娟等在对福建省森林碳价值进行研究时采用市场法来估算福建省森林碳价值,她使用了3个交易市场来保证碳价格的合理公开性。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影子价格法。孙利娟等对于碳价值的计算排除市场法存在交易案力不足的弊端,同时列举三种基本方法来评估碳价格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最终提出采用构建影子价格模型来评估森林碳价格。张颖等通过对影子价格模型进行优化并结合蓄积量转换法对中国森林碳汇价格进行评估。除此之外,还有较多的预测模型。任冠宇等基于信号分解算法对碳价格进行混合预测,这种方法可以针对不同地区碳价格进行自适应的参数优化。刘玮基于“实物量-价值量”对广州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核算其生态系统的供给、调节和文化服务价值。采用碳税率来评估森林碳价值的研究还有曹恒在对山西省森林碳价值进行评估研究时,通过采用AHP法来构建相关模型体系从而对山西省的森林碳汇经济价值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石冉《在江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碳价值评估及固碳潜力预测研究》一文中,在采用“实物量-价值量”计算碳储量时区分不同的植被类型分别估算碳储量,使得评估值的研究更精确,并采用预测模型对森林固碳能力进行预测。在对于森林碳汇价格的评估中也有学者采用将超越对数模型与影子价格相结合的方法,如陈周光等采用此方法最终研究确定中国1990~2018年森林碳汇的平均影子价格为120.294元。也有学者采用了期权定价法,朴哲勇等在《碳交易视角下企业碳资产价值评估研究》一文中基于碳配额采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和B-S期权定价模型对碳资产交易价格进行预测,从而对碳资产价值进行评估。
三、总结
(一)碳储量研究总结。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对碳储量的研究方法较多,采用的数据以及角度都不尽相同。在对已有文献的研究中可以看出,采用简单的平均生物量法、样地勘查法以及简单的相关分析对森林碳储量的估算不够精确,是一种粗略的估算方法,其精度可能不如其他更复杂的生物量估算方法。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采用平均生物量法估算的森林生物量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通过对遥感数据、气象数据进行处理并根据植被类型不同分别评估植被初级生产能力从而估算碳储量这一方法能够将森林植被类型比较丰富的地区及省市的碳储量进行更为精准的预测,可以较采用其他方法大大缩小其产生的误差。
(二)碳价格研究总结。国内外学者在对森林碳价值的研究中大多采取相关定价模型或方法,运用传统的三种评估方法对碳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影子价格法是一种将碳排放的风险以货币价值具体化的策略。因此,在对碳价值进行研究时可以通过构建影子价格模型评估碳价格。
(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Brown S,Gillespie A J R,Lugo A E.Biomass estimation methods for tropical forests with applications to forest inventory data[J].Forest science,1989.35(04).
[2]Brown S,Lugo A E.Aboveground biomass estimates for tropical moist forests of the Brazilian Amazon[J].Interciencia.Caracas,1992.17(01).
[3]Castro-Magnani M,Sanchez-Azofeifa A,Metternicht G,et al.Integration of remote-sensing based metrics and econometric models to assess the socio-economic contribution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unmanaged tropical dry forests[J].Environmental and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2021(09).
[4]胡忠宇,苏建兰,张若萱.云南人工林碳储量变化规律探析[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7(06).
[5]孔蕊,张增信,张凤英,田佳西,朱斌,朱敏,王益明.长江流域森林碳储量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20.27(04).
[6]周宇,黄辉,张劲松,等.森林生态系统涡度相关法碳通量长时间连续性缺失数据插补方法的比较[J].中国农业气象,2021.42(04).
[7]郭爱青,王德彩,闫坤,王元,闫东锋,胡传伟.应用CASA模型估算河南省主要森林植被碳储量[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23.51(11).
[8]方浩玲,程先富,秦丽.安徽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估算——基于改进的CASA模型[J].生态学报,2024(04).
[9]龚泊舟.基于CASA模型的昆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碳汇量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23.
[10]王磊,丁晶晶,季永华,梁珍海,李荣锦,阮宏华.江苏省森林碳储量动态变化及其经济价值评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02).
[11]张峰,彭祚登.北京市森林碳储量和碳汇经济价值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21(06).
[12]刘梅娟,朱嘉雯,裘应萍,何炯英.森林碳汇资产价值计量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2022(01).
[13]张娟,陈钦.森林碳汇经济价值评估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3(05).
[14]孙利娟,蒋杰莹,廖霄梅.影子价格法下碳资产价值评估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资产评估,2023(07).
[15]张颖,吴丽莉,苏帆,杨志耕.我国森林碳汇核算的计量模型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32(02).
[16]任冠宇,栾皓轮,万剑雄,李雷孝,王晓磊.基于信号分解算法的碳价格混合预测模型[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2(04).
[17]刘玮,李广明,黄亮华.基于“实物量-价值量”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以广州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23.40(04).
[18]曹恒,王弟,赵鹏.山西省森林碳汇经济价值评估及交易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经济问题,2023(07).
[19]石冉.江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碳价值评估及固碳潜力预测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23.
[20]陈周光,龙飞,祁慧博.浙江省森林碳汇潜力及经济价值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22.34(04).
[21]朴哲勇,孟涛,郑雯元,李雪,张杨斯棋,陆思阳,王梦楠,王昕,韩洁平.碳交易视角下企业碳资产价值评估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3(08).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4249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