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国家“江河战略”发展探析 |
第743期 作者:□文/吴敏启1,2 汪 骅2 时间:2024/12/16 16:08:32 浏览:14次 |
[提要] 简要追溯国家“江河战略”和新质生产力提出过程和发展要求,从使命担当、价值意蕴、科技创新、关系耦合等四重维度阐明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国家“江河战略”内在关系的逻辑,提出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实施国家“江河战略”的实践路向。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国家“江河战略”;实施路径
基金项目: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课题;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的研究”(编号:22CCG36)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6月5日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关系全局、事关长远的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相继提出并实施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2021年10月,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继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之后,我们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国家的‘江河战略’就确立起来了。” “江河战略”是习近平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瞻远瞩亲自擘画、亲自部署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江河战略”以长江战略、黄河战略两大流域发展战略为依托,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等不同领域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等不同要素,综合流域整体空间的人口资源环境要素,统一谋划流域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开创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的国家江河治理新模式,努力将大江大河打造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江河绚丽篇章,对推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2023年9月,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此后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就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作出深刻阐述和重要部署。2024年3月,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指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新质生产力在党和国家经济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强调了其对于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与此同时,这些论述为水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导,并通过赋能作用,推动水利事业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江河战略”以江河水资源为纽带,凸显出其流域的空间属性,实施空间往往是突出以流域为主体,更加注重各流域各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实施国家“江河战略”要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的基本理念和科技创新驱动的方式手段,高度契合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主要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从国家发展的全局性考量,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指引和支撑各流域社会经济加快实现均衡、绿色、协调发展,对深入实施国家“江河战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国家“江河战略”内在关系四重逻辑
(一)从“使命担当”维度看,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江大河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江河战略”的理念正是源自对水系核心特质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围绕治水兴水,践行新发展理念,聚焦生态保护、协同治理和绿色发展,为有效解决地域与地域、经济与自然、发展与保障不均衡的主要矛盾,推动流域内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于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全局。因此,国家“江河战略”的提出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应用与深化,是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推进的重大国家战略。它的提出和落地将为强国建设奠定扎实的基础,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加快实现。
发展新质生产力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固有模式,聚焦绿色、开放、共享,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规划布局未来产业,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坚实物质技术基础。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实施国家“江河战略”都是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担当,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从“价值意蕴”维度看,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出发点。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实施国家“江河战略”,都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夯实共同富裕的基础。新质生产力摒弃了传统增长模式,依托创新动力促进经济体系、产业布局以及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塑造了一种与环境友好相容的生产方式。国家“江河战略”则是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主要着力点,在立足于有效解决涉及流域居民切身利益的“水问题”的基础上,以水资源为核心,综合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区域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因此,两者都以绿色发展为底色,改革传统粗放式经济增长发展模式,通过先进的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实现生产环节无污染、资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消耗低碳化、产品供给生态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协同推动生产力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保护,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绿色低碳生活的需要。
(三)从“实现路径”维度看,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主导,追求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的运行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纵观新质生产力和国家“江河战略”的提出,都是围绕科技创新主题,以新一代创新技术为支撑以达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高新技术研发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发展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因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关键核心,如推动在材料和能源选择上推广使用新材料和新能源,实现环境友好型发展;推动在生产工艺上利用前沿科技改造传统生产工艺流程,实现生产现代化;推动在人力资源上使用先进生产技术和智能化设备,将劳动者从机械重复性劳作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现代化,等等,从而推动现代化产业向着更加可持续、更高品质方向发展。与此类似,国家“江河战略”在推动整体战略实施进程中,主要着力点是推动产业现代化转型、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均衡发展,同样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在实施“江河战略”进程中,通过引进和应用先进的数据监测、信息处理和流域孪生,可以更加精确地掌握流域的生态变化,及时预警和预防安全隐患,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如以水循环演变特别是洪水演进的动力模拟算法,从原来依靠经验公式的估算,发展到今天能够处理复杂非线性问题、多物理场耦合的高保真度、高精度仿真模拟。事实表明,只有通过实现技术的创新突破、引进新型设备、优化生产流程、研发清洁能源等方式,才能更大程度地提升日益复杂的生产水平和管理效率,提高以水资源为典型的高效资源配置,推动生态环境的整体有效保护,最终推动流域经济高质高速发展。
(四)从“推动发展”维度看,两者相互耦合,良性互动,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加快实施“江河战略”的重要指引。新质生产力坚持高效、绿色、创新,是提高流域高水平保护、提升流域高水平安全目标的引领性力量,有助于增强资源的高效运用,促进常规水利产业的更新换代以及现代化水利产业体系的建立,从而提升流域在治理、保护及综合协调方面的品质和效率。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在推进流域治理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聚焦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加大对水利技术革新、人才培育、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化治理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通过不断提升新质生产力的水平和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与共赢,确保“江河战略”的深入实施见质见效。
实施“江河战略”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江河战略”最鲜明的特征是“水”,它采用水资源作为核心介质,协调推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与自然生态的保护,是一个复杂的地域综合体,是经济、社会、生态相互作用、三元耦合的巨系统。我们从其生成脉络中可以看到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对科技创新的迫切,对实现绿色发展的坚持。从发展路径看,必然摒弃过去以开发利用为主导的思路,转向更加注重生态保护、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这种转变,也是新质生产力奋力摆脱传统经济模式,追求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的充分体现和生动实践。随着“江河战略”的深入实施,必将为流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实现在以水为主要载体的流域创造经济与生态和谐共生的新局面,内生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巨大生命力。
二、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国家“江河战略”发展路径
“江河战略”是以治水兴水为主要内容,为特定流域的国土空间提供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战略,是一个内容丰富、整体推进且内在和谐的科学框架体系。实施国家“江河战略”要紧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要求,坚持把水利科技创新作为主方向,加强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等创新成果,围绕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产业等问题,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推动江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流域数智建设的科技创新。在国家“江河战略”的实施路径中,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作为前沿数字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在水利设施建设、水安全保障、水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为新时代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要进一步加强数字孪生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促进与水利业务的深度融合,推动水利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一是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大力推进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和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对物理流域全要素和水利治理活动全过程实施数字化的映射,并利用智能技术进行仿真模拟以及未来的预测分析。建设水利智能算力中心,打造从基础设施、算法工具、智能平台到解决方案大模型赋能水利产业新生态。二是推进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数字化场景,为模拟和决策提供海量数据,融入人工智能支撑模拟仿真,建设模型平台和知识平台,提供算法驱动,在防洪调度、水资源管理与调配、水生态过程调控等预演的基础上,生成决策建议方案,实现精准化决策。三是全力打造智慧水利。以数字孪生和人工智能建设为核心,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水利业务智能化,建成具有“四预”功能、智能制造、数据共享的智慧水利体系,赋能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大江大河及大湖的生态平衡。
(二)加快流域水生态修复的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统筹水生态环境和高水平治理。水作为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在流域生态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要把水生态修复工作摆在“江河战略”的首要性、全局性位置进行长远谋划、整体推进。一是坚持全要素系统治理。聚焦“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这一主基调,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以增强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为目标,以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水蚀风蚀交错区、干旱多发区为重点,挖掘新型生态修复功能,通过强化水土流失、地下水超采系统治理,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二是坚持全流域整体修复。科学把握流域自然本底特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持续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整治,提升流域治理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能力和水平,严格江河湖水域管控,因地制宜实施生态复苏、贯通补水、贯通入海,为水资源高效利用和配置、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坚持全方位科技创新。通过技术赋能,实施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在乡村应用,保护和繁育水生生物,提高生物多样性,维护水生态平衡。抓好输水沿线区和受水区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河道生态岸线、水生态修复。
(三)加快流域水资源保护的创新。流域最重要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水,要坚持“四水四定”原则,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全面实施节水行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力提升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合理配置能力,为“江河战略”深入实施提供水安全保障。一是强化水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新型生产力的效率,加速水资源的管理与配置体系构建。科学配置流域水资源,统筹当地水与外调水,在充分考虑节水的前提下,留足生态用水,合理分配生活、生产用水。科学推进水资源配置工程规划建设,积极推进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增强流域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二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促推节水控水。全面实施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全面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推动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和推广各项节水技术,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发挥市场机制定价作用,创新水权、排污权交易措施和投融资、财税经济手段,一体推进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三是坚持水污染防治。探索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监督、多方配合”的治污工作模式,坚持推进清洁生产,持续淘汰关闭流域污染水环境的企业,加强入河排污口和流域河湖断面监测管控,健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持续打造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水质监测站,于重点区域建立环境应急体系,提高对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应变能力。
(四)加快流域水灾害防御的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抵御灾害威胁和适应气候变化挑战,以及推动人与水资源的和谐共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水旱灾害仍然是江河流域重要隐患,深入贯彻“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借助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新工具、新方法,探寻新路径,综合运用硬性工程措施和柔性非工程措施,推动全域统筹和科学调控。一是以信息化推进防汛减灾救灾应急管理现代化,以时空数据为底座、数字模型为核心、水利知识为驱动,加快构建数字孪生流域和数字孪生水利工程,提高水旱灾害风险管理和智慧决策科学化水平。二是加强防御技术和对策的研究运用。加快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等水旱灾害防御“三大体系”,加大超常规水旱灾害检测、预报、预演、预警技术研发和适应性对策措施研究,提升流域灾害抵御能力和韧性。三是全力推进水网安澜提升工程建设,夯实防汛减灾工程基础。加强河湖行泄综合治理,加快现代化枢纽型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强蓄滞洪区建设和洲滩民埦整治,以完备的防洪抗旱体系,推动流域高水平安全。
(五)加快流域治理管理的科技创新。流域是自然形成的人类生产生活的社会空间单元,是江河湖泊最根本、最鲜明的特性。实施“江河战略”,要以流域为单元,应用现代化工具,实现全流域系统化管治的模式方法和技术创新。一是完善优化顶层设计。将国家“江河战略”要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新质生产力等国家重大战略有机结合、一体推进,加强与各行业各领域贯通,构建全面完整、上下联动的国家“江河战略”实施体系,积极推动出台有关整体方案。二是坚持流域系统管治。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工作机制,完善流域管治体系,加大流域综合执法力度,综合考虑工程功能定位、区域分布,科学确定水利设施、工程布局、规模、标准,提升流域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流域管治水平。三是推动流域协同发展。各流域因自然演化有其优势与短板,需完善跨区域协调机制,强化多目标高效耦合,以控制性水利工程为重点,充分发挥集群效应、协同效应,实现流域调度“帕累托最优”。按照洪水发生和演进规律,加强防洪统一调度;根据流域间、区域间、行业间不同需求,实施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利用水权分配、水权交易、创新金融机制,将各流域有机联系起来,构建配置合理、调度优化、与时俱进的流域协同发展大格局。
(六)加快流域现代化产业的创新。“江河战略”是以流域为单元,以水资源为基本要素,统筹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需大力推动流域现代化产业建设,发展绿色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产业、人口、资源均衡和谐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一是充分发挥水要素作用。坚持“四水四定”原则,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从供给侧定水、需求侧定需,从微观用水层面进行节水,用水资源刚性约束推动现代化产业建设向节约集约发展;建设顺畅的资源流通体系,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深入推进流域基础设施改造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以水要素节约集约为导向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创新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切实打造高效、低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二是推动绿色低碳产业转型。加快产业结构的绿色化改造,加大人才和资金支持力度,开展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系统推进产业绿色化转型,建成集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绿色使用、回收循环利用等于一体的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形成符合流域资源环境和劳动、资本禀赋的产业新发展格局,催生发展流域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新产业形态。
(作者单位:1.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2.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治水重要论述研究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1]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J].求是,2024(11).
[2]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9(20).
[3]水利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4]陈茂山.贯彻落实国家“江河战略”的思考[J].中国水利,2024(05).
[5]李肇桀,张旺,刘璐,刘波,李新月.对国家“江河战略”的认识与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23(01).
[6]左其亭,秦西,马军霞.对水利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及发展思考[J].中国水利,2024(06).
[7]张文武,张为付.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主体架构与实现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4(0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