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文旅融合下民俗节事活动创新发展研究 |
第744期 作者:□文/何欣怡1,2 毕斗斗1 时间:2025/1/1 17:54:53 浏览:6次 |
[提要] 随着文旅深度融合战略的推进,民俗节事活动作为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创新模式对于地方经济与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东省茂名市博贺镇开渔节为研究对象,对“博贺开渔节”综合效应进行分析,厘清在文旅深度融合中存在的问题。从文旅深度融合视角,围绕技术助力传播,促进深度联动;强化文化内核,平衡文商关系;创新文化表达,打造特色品牌等方面,探究民俗节事活动创新发展路径,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当地民俗节事活动,使其焕发新的活力。
关键词:文旅融合;民俗类节事活动;创新路径;博贺开渔节
基金项目: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研究”(批准号:23ZDA09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政策创新的时空扩散、效应评估及其路径优化研究——以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政策为例”(批准号:42271238);广州市哲学社科基金项目:“广州城市更新中的场景营造与治理创新问题研究”(批准号:2023GZYB15)。通讯作者:毕斗斗
中图分类号:G124;F71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7月25日
引言
文旅深度融合是将文化和旅游紧密结合,通过旅游活动来传播、展示、体验和保护文化,同时通过文化的引领提升旅游体验,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不仅是国家战略的体现,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自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成立以来,文旅深度融合正式迈入全新阶段,这标志着党和国家对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高度重视,以及对推动两者深度融合的坚定决心。这不仅意味着文旅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一个新高度,也预示着未来文化和旅游将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中实现互动发展。
民俗类节事活动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是指依托体现当地文脉的历史传统文化或民间风俗习惯,赋予一定的现代意义后而开发的节事活动。相对其他节事活动,它具有文化特色鲜明、群众认可度高、对游客吸引力强、社会影响大等特点,是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能够吸引大量的信息流、技术流、商品流和人才流汇聚于举办地,对于提升举办地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信息交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以及弘扬传统文化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文旅深度融合的视角看,文化保护和传承能为节事活动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吸引力,而节事活动的成功举办又能进一步推动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作为广东省茂名市独特的民俗类节事活动,“博贺开渔节”具有浓郁的渔乡风情和海滨旅游特色,展示了渔民勤劳勇敢和对自然的敬畏,承载着丰收的祈愿和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望,不仅是当地渔业文化和民俗传统的集中展现,也是文旅深度融合下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实践。本研究以茂名市博贺镇开渔节为例,旨在对文旅深度融合视角下“博贺开渔节”的综合效应进行分析,厘清文旅深度融合视角下“博贺开渔节”存在的问题,探究文旅深度融合视角下“博贺开渔节”传承与发展的创新路径。(图1)
一、文旅深度融合视角下“博贺开渔节”综合效应
文旅深度融合视角下“博贺开渔节”的综合效应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一是促进文化保护及传承。“博贺开渔节”作为一项独特的地方民俗节事活动,其首要效应在于对当地渔业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活动的举办,可以唤起人们对传统渔业文化的记忆和尊重,同时激发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活动期间,各种传统捕鱼技艺的展示、渔民生活习俗的再现、与渔业相关的非遗艺术表演,这些都是对文化的生动传承。此外,“博贺开渔节”还会吸引更多的学者和文化工作者对当地文化进行研究和记录,进一步促进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二是促进消费及经济发展。“博贺开渔节”的举办,能吸引大量游客和媒体关注,从而带动博贺的旅游消费和经济发展。游客的到来不仅能够增加旅游收入,还能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行业的繁荣。活动期间特色商品展销、地方特产的推广等,都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还可以提升当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不断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打造品牌效应。“博贺开渔节”通过独特的渔文化、冼太夫人文化、非遗文化等文化展示和各种各样丰富的活动内容,能够形成鲜明的品牌形象,增强地方的识别度和影响力。一个成功的文化节事活动,可以成为地方的一张名片,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随着品牌效应的逐渐形成,“博贺开渔节”不仅能够成为博贺文化的象征,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特色旅游线路设计等,进一步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综上所述,“博贺开渔节”作为文旅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对于推动博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旅深度融合视角下“博贺开渔节”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运用不足,缺乏深度联动。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文旅深度融合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博贺开渔节”活动中,由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型技术应用不足,导致活动之间缺乏深度联动,缺少将实景真人与网络虚拟相结合的创新实践,在传播推广、游客体验和服务管理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例如,在传统歌舞、疍家服饰、传统妆容等文化展示中,尽管演员们身着传统服饰,演绎着传统舞蹈,但观众往往只能作为旁观者,被动地欣赏表演,缺乏与表演者深度互动的机会,难以深入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得整个活动在沉浸感和互动性方面存在局限。此外,文旅深度融合需要文化与旅游的相互促进和有机结合,而“博贺开渔节”在这方面尚显不足,一方面渔业文化、非遗文化、冼太夫人文化等地方文化资源的内涵和价值尚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展现,与旅游产品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另一方面与周边旅游资源的联动也不够充分,缺乏有效的整合与协同发展。
(二)商业现象明显,文化传承不够。民俗文化的“文创化”与“商业化”是一种相辅相成的良性关系,应在互动中实现“双赢”。“文创化”更加注重将文化创意和艺术化元素融入产业化的表达方式,“商业化”则以盈利为主要目标。“文创化”的商业化成分可以通过开发经济效益,直接用于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新时代下的民俗文化。但在市场浪潮下民俗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催生着过度“商业化”,这种倾向不仅导致传统民俗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和符号意义,还会弱化民俗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融合。“博贺开渔节”作为一个深植地方特色的民俗节事活动,其在推广和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体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在当前实践中,文化元素尚未充分转化为核心的创新动力,出现了商业气息过重、活动同质化以及文化元素的表层化等问题。活动过程中商业化的呈现,如部分商家以非遗作为商品营销的噱头来博取消费者眼球,通过对传统技艺及文化内涵的随意拼接和故意扭曲,制造出所谓的“文化热点”,打着“文化消费”的旗号来获取经济利益,不仅让参与者感受到商业气息的浓厚,也让真正的文化传承被淡化和忽视,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造成阻碍。
(三)文化创新不强,呈现缺乏整体。国内大部分民俗文化在视觉呈现上仅是明确了创新的一般方向、路径和动力,而对文化创新过程中各种文化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互动机制则少有解释。首先,由于民俗文化的呈现缺乏整体性和视觉符号的不足,视觉元素之间的关联性不够,难以通过视觉冲击来感染观众达成民俗文化的传播。近年来,“博贺开渔节”的宣传资料、场地布置和文创产品的设计渗透了海洋文化元素、冼太夫人文化、非遗文化等内容,包括色彩、造型和文字等表现形式。然而,这些设计作品之间以及各文化元素之间缺乏关联性,导致视觉呈现缺乏整体性,无法充分发挥“博贺开渔节”海洋文化元素的品牌传播作用,不利于提升品牌形象的影响力和辨识度。其次,民俗文化的网络传承创新度不足。在如今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像传统歌舞如鳌鱼舞、麒麟舞、凤鸡舞等非遗文化的传承传播仍以门户和视频网站为主,没有结合时代发展潮流融入新的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传承和发展。
三、文旅深度融合视角下“博贺开渔节”创新发展路径
(一)技术助力传播,促进深度联动。科技手段会赋能文化传播,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可以让“博贺开渔节”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延续其优秀文化的同时,也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与魅力。一是社交媒体推广。通过整合社交媒体资源,采用N营销矩阵模式开展线上互动活动,借助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设立“博贺开渔节”的官方账号,多渠道联动发布“博贺开渔节”的相关活动信息、精彩瞬间和文化故事,可以与更多人进行互动,吸引更多年轻群体的关注和参与,提高大众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增强其时代性和多样化,使其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二是数字平台建设。通过构建数字旅游平台,借助手机应用或者网站,人们可以获取“博贺开渔节”活动的详细信息,集成在线预订、智能导览、即时翻译、移动支付等功能,为游客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服务,这不仅为节日增添了时尚感,也使得参与者能更好地规划他们的活动。三是数字化展示。通过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的加持,将“博贺开渔节”的传统文化和渔业活动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给观众,打造沉浸式的开渔节体验,通过立体声效、触觉反馈等多感官刺激,让游客感受到现场庆祝活动的氛围和乐趣。在活动期间,借助直播平台进行现场直播,让大众实时观看开渔仪式、渔船出海等活动,增加互动性和参与感。通过这些技术,即使不在现场,大众也能体验到活动的氛围和渔业文化的魅力。
(二)强化文化内核,平衡文商关系。“博贺开渔节”是一个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民俗节事活动,要深入挖掘其内涵,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一是研读历史文化。通过对历年开展“博贺开渔节”的文献资料、传统习俗和庆祝活动进行收集梳理,可以更好地了解该节事活动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从而形成对其文化内涵的全面认识,重视文化传承和保护。二是加强文化教育。通过专题讲座、文化展览、手工制作和互动体验等形式,可以让大众了解“博贺开渔节”的历史渊源、传统习俗等相关文化知识。例如,通过举办“博贺开渔节”民俗文化展览,如渔民传统渔具、渔民故事的展示,可以凸显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渔民的生活方式。此外,还可以组织非遗文化表演体验,如鳌鱼舞、麒麟舞、凤鸡舞等,能让大众亲身感受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魅力,激发他们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展示传统文化。三是合理规划商业。在文旅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平衡文化传承与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可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展示博贺渔港的传统海洋文化魅力,吸引游客;另一方面通过整合社会力量,如电商、购物节、网红直播带货、产销对接大会等,推广博贺渔港的海产品,实现文化与商业的双赢。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避免商业化过度导致文化传承的流失,保持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传承价值。
(三)创新文化表达,打造特色品牌。文化创新是保持节事活动生命力的关键,强化文化创新和品牌建设,利于推动“博贺开渔节”的持续健康发展。一是注重整体规划。“博贺开渔节”作为承载丰富海洋文化和地方特色的节事活动,可通过制定整体的文化创新规划,建立统一的主题或故事线,构建有机的、相互关联的视觉形象,以确保文化元素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例如,通过故事化的方式,将博贺的历史文化、渔业发展和渔民生活融入到节事活动中,让游客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二是结合地方特色。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博贺渔港的海洋文化、疍家文化、冼太夫人文化等,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节事活动的各个方面,通过举办地方特色美食节、手工艺品展销、地方戏曲表演等活动,展示博贺的地方文化和风土人情,让游客能更全面地了解和体验博贺的地方特色。三是加强品牌建设。品牌是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通过打造特色品牌能提升“博贺开渔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方面可以通过设计具有辨识度的节庆LOGO、吉祥物等视觉元素,塑造博贺开渔节的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可围绕博贺渔港的特色海产品和渔民技艺,如渔网、渔灯、海鲜罐头等,打造一系列与开渔节相关的特色文创产品,让游客可以将开渔节的记忆带回家,在购买产品的同时感受到渔村的文化魅力,为当地经济带来新的动力。
综上所述,在文旅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博贺开渔节”的创新探索对于保护和传承地方民俗节事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在数智时代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数字技术可以使其焕发新的活力,从而增加节日的影响力和民俗文化的保护力度。但是,在创新发展过程中也要注意平衡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保持节日的独特性和原汁原味,使其既能够体现地方特色,又能够承载历史传承的意义。只有将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才能确保“博贺开渔节”在不断发展中,既不失其原有的文化韵味,又能以更加生动、多元的形式吸引更多参与者,有助于提升节日的体验质量,为地方民俗节事活动的传承和保护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1.华南理工大学;2.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章锦河.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视角的创新研究[J].生态经济,2024.40(04).
[2]郝华.民俗类节事活动创新思路探索——以中国开渔节为例[J].北方经贸,2015(01).
[3]周信言.浙江民俗文化多维传播模式的创新探索及策略研究——以中国(象山)开渔节为例[J].新闻传播,2022(09).
[4]黄栗,董小玉.短视频对优秀民俗文化传播影响力的研究——以“抖音”APP为例[J].当代传播,2019(05).
[5]魏鹏举.数字时代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文旅融合路径——以文博文创数字化发展作典范 [J].广西社会科学,2022(08).
[6]陆琳,陈扬.民俗文化元素在城市品牌视觉形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21.42(02).
[7]宋昌耀,顾嘉倩,张琪,等.文旅融合、科技创新与城市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J].旅游论坛,2023.16(05).
[8]袁媛.重大节事活动助推城市文化品牌提升[J].前线,2020(04).
[9]林萍萍.新闻传媒背景下传承民俗文化分析[J].文化学刊,2023(09).
[10]刘惠.会展产业推动地方文化活动发展的案例分析——以浙江省象山县开渔节为例[J].商展经济,2024(02).
[11]钟文彦.基于民俗文化下的文创产品设计[J].上海轻工业,2024(0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