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协同发展背景下京津冀旅游产业效率比较研究 |
第744期 作者:□文/张立峰 刘俊燕 罗亚菲 吴夏梦 时间:2025/1/1 17:55:42 浏览:6次 |
[提要] 本文从旅游业从业人数、旅游总收入、旅游总人次等三个方面,对比分析2017~2021年京津冀旅游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而运用随机前沿方法对京津冀旅游产业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显示:从业人员对于产出的影响大于资本,即三地旅游业产出主要依赖人员投入。三地旅游产业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关键词:京津冀;旅游产业效率;随机前沿分析
基金项目:衡水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编号:2023GC022)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7月2日
为加快建设旅游强省,河北省已经开始实施《河北省加快建设旅游强省行动方案(2023-2027年)》,明确提出具体行动目标及措施。京津冀地缘相近,互补优势明显,近年来三地文旅部门不断加强合作,正在全方位打造京津冀旅游一体化新格局。三地协同发展背景下,如何在既定的投入下实现产出的最大化,即效率问题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一、京津冀旅游业发展现状比较分析
(一)旅游从业人数。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助力下,三地旅游部门合作不断深入,旅游业协同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根据《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旅游机构从业人员数由旅行社、星级饭店、A级景区从业人数相加得到,详见表1。(表1)
由表1可知,2017~2021年5年间河北省的旅游业从业人数在10万人左右波动,平均为112,256人,接近北京市的125,752人,远超天津市的23,384人。从投入旅游业的人力资本来看,河北已经与北京相近,相当于北京的90%;远远超过天津,是其4.8倍。从发展趋势来看,5年间河北省旅游业从业人数先升后降,呈倒“U”型。2017年旅游从业人数为128,690人,随后一路上升至2018年的最高点,为134,224人,几乎与北京从业人数持平,增加了4.3%;接着开始下降,降至2021年的89,674人,与2018年相比,减少了44,550人,减少程度为33.2%。
2017~2021年5年间北京、天津两市旅游业从业人数都在缓慢下降。与2017年相比,2021年北京市旅游业从业人数为117,429人,减少了17,383人,减少了12.9%;天津市下降幅度更大,2021年与2017年相比,天津市旅游业从业人数减少了9,756人,减少了33.5%。三地相比,从业人数都在下降,而河北、天津下降的幅度最大,河北变动最剧烈。
近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北京、天津两地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以增加产品数量转向依靠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实现经济增长,因此旅游从业人数在不断减少。2017~2018年,河北省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和北京冬奥会举办三大战略性机遇,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以旅发大会的举办为契机,大幅增加人员、资本等资源投入,加快建设文旅融合、全域全季的旅游强省,因此从业人数在两年间持续增长。2019年以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等因素的影响,旅游业从业人数剧烈下降。
(二)旅游业产出。旅游业的产出主要表现为旅游收入、旅游人次,因此本文分别从旅游总收入、旅游总人次方面分析三地旅游产出情况。
1、旅游总收入。由表1、图1可知,河北省2017年旅游总收入为6,140.92亿元,后迅速增长至最高点,2019年为9,313.35亿元,3年间增加了3,172.43亿元,增长幅度为51.7%;2020年急剧下降至最低点,2021年有所恢复,5年间年均增速为-6.3%。北京市、天津市的情况与河北省基本类似,都是先升后降再升。以北京市为例,2017年旅游总收入为5,469亿元,2019年升至6,224.6亿元,后剧烈下降为2,914亿元,2021年开始恢复,升至4,166.2亿元,但也仅为2017年的76.2%。天津也是如此。(图1)
2017~2019年三地旅游业发展迅猛,旅游总收入持续增长,尤其是河北省年均增速为15%。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三地旅游业收入急剧下滑,只有高峰期收入的31%~47%。5年间三地旅游业收入呈现先升后降再升,波动明显。2017~2019年三地旅游总收入都有明显的上升,河北表现尤为突出,2020年急速下降,2021年又开始恢复上升势头。
2、旅游总人次。由表1、图2可知,河北省2017年旅游总人次为5.72亿人次,2019年为7.83亿人次,增加了2.11亿人次,增长幅度为36.7%。北京市2017年旅游总人次为2.97亿人次,2019年为3.22亿人次,增加了0.25亿人次,增长幅度为8.3%;天津市2017年旅游总人次为2.11亿人次,2019年为2.47亿人次,增加了0.36亿人次,增长幅度为16.9%。河北省在绝对值、增长幅度上都远远领先京津两市。2020年受疫情的影响,三地旅游业接待人数急剧下降,只有高峰期的48%~57%。2021年三地的旅游业都有所恢复,但还没有恢复到2017年的水平。5年间三地旅游业接待人数先升后降再恢复,波动剧烈。2017~2019年三地旅游总人次都有一定幅度的上升,而河北的上升势头尤为明显,2020年迅速下滑,2021年开始恢复。(图2)
旅游总收入与旅游总人次作为反映三地旅游产出不同侧面的指标,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这也符合实际情况。旅游接待人数增加的同时,旅游收入也会随之上涨。之所以会出现先升后降再升的波动情况,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密不可分。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业的作用得到国家高度重视。中央政府连续出台了深化旅游业改革、促进旅游投资与消费、发展全域旅游的多项政策,三地也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旅游业发展动力强劲,产业规模品质快速提升。因此,2017~2019年旅游总收入、旅游总人次都持续增加,尤其是河北省,把旅游业作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与发力点,积极实施旅游产业化和质量强旅战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深化旅游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提高旅游业的质量、效益和水平,实现了产出的大幅提升。
二、京津冀旅游产业效率评价
目前,国内主要以全国、区域、典型城市或省域为研究对象进行旅游产业效率的测评。如,许建伟等(2013)分析了全国各省份的旅游效率;胡炜霞等(2022)、王兆峰等(2022)、樊玲玲等(2021)、周骁等(2020)、潘秋玲等(2021)分别以黄河流域、长江经济带、典型旅游城市、贵州、陕西等为对象进行效率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多数运用以数据包络分析(DEA)为代表的非参数分析方法,少数研究使用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纵观现有研究,在研究对象上,大部分是针对全国、区域旅游产业效率进行的宏观研究,对于一个省域旅游产业效率的中观研究相对较少;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非参数分析方法——DEA或改进的DEA,较少使用以SFA方法代表的参数分析方法。非参数方法虽然可以进行多投入多产出的效率分析,但容易受到异常数据影响,随机误差控制不好,致使结果不太准确。因此,本研究利用京津冀旅游产业2017~2021年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三地旅游产业效率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提高产业效率的建议。
(一)研究方法。本文采用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借鉴Battese & Coelli的经典模型,建立如下随机前沿模型:
LnYit=β0+β1LnLit+β2LnKit+V-U (1)
γ=σu2/(σu2+σv2) (2)
产出选择旅游总人次,劳动力投入选择旅游从业人员数,资本投入选择旅游企业规模。(1)式中,β为待估变量的系数;i和t分别表示第i个地区和第t个年份;LnYit表示旅游总人次的自然对数;LnLit为旅游从业人员数的自然对数;LnKit为旅游企业规模的自然对数;误差项V-U,为复合结构,由两部分组成:V表示观测误差等随机扰动的影响,U表示个体所受的冲击或影响(即技术非效率),两个变量相互独立。
此外,利用(2)式中γ的值判断模型设定是否合理,即对模型适用性进行检验。γ一般在0~1之间。如果γ接近0,此时实际产出与前沿面产出之间的差距主要来自于随机不可控制因素V,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即可实现对生产函数的估计;如果γ接近1,表明前沿生产函数的误差主要来自U,此时应该采用SFA方法进行估计。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文所使用数据均来自于《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河北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北京统计年鉴》,时间跨度为2017~2021年。
相关指标计算说明如下:产出方面,旅游业的产出主要表现为旅游收入、旅游人次,收入受到价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且数据有所缺失,因此本文只选择旅游总人次作为产出指标。投入包括劳动力和资本两个方面。以旅游从业人员数作为劳动力投入指标,旅游从业人员数由星级饭店、景区、旅行社从业人数相加得到;以旅游企业规模作为资本投入指标;旅游企业规模由星级饭店、景区、旅行社数量相加得到。
上述数据使用软件FRONTIER4.1进行处理。所有变量均取自然对数值。
(三)效率的测算。根据式(1),以旅游总人次、旅游从业人员数、旅游企业规模为变量进行计算,得到表2中待估计参数的估计值及检验结果,同时表3给出了京津冀旅游业2017~2021年的效率水平估计结果。(表2、表3)
根据表2估算出的结果,γ值为0.972,非常接近1,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明误差项主要是技术非效率导致的,而非观测误差,即技术非效率在三地旅游业活动中是显著存在的,因此采用SFA方法是合理的,不能选择OLS估计。
由表2可知,β0、β1通过了显著性检验。β1为0.816,说明旅游从业人员投入每增加1%,会使旅游业的产出(旅游总人次)平均增加0.816%。β2为负值,且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旅游业资本投入每增加1%,会使旅游业的产出(旅游总人次)平均减少0.235%。这可能是由于该行业具有资产保值和收益滞后的特点,前期资本的投入需求较大,而对产出的影响较小,只有当资本积累到一定的规模后,其产出拉动效应才能逐步显现。而且,旅游从业人员对于产出的影响大于旅游业资本对产出的影响,即三地旅游业产出主要依靠人员推动,与该行业的劳动密集型性质是一致的。
由表3可知,5年间河北省旅游产业平均效率为0.908,天津市旅游产业效率平均为0.889,二者基本接近,都远高于北京市平均效率,后者仅为0.448;三地5年间平均效率为0.748,北京旅游产业效率最低,仅为平均效率的60%。河北省、天津市的旅游产业效率远高于北京市,大约是其的1.8~2.3倍,三地之间相差较大。
这种较大差异反映了京津冀区域内旅游业发展的不平衡。河北省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和北京冬奥会举办三大战略性机遇,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出台了《河北省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河北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10个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等多个重要文件,以各级旅发大会的举办为契机,建设高质量旅游片区,大幅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品牌宣传,加快建设文旅融合、全域全季的旅游强省。天津市持续深化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树立全域旅游资源观,开发文旅特色资源;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建设文化和旅游无边界融合的特色产业体系。与此同时,两地充分利用环首都区位优势,深度整合旅游资源、要素,优化旅游空间结构,加大京津冀旅游协作范围与深度,建设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京津冀文化和旅游产品系列群。河北省、天津市作为新兴地区,具备技术、管理模式等后发优势,又通过品牌形象共建、交通体系对接畅通、资源共享等实现协同发展,因此产业效率要高于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北京。
从发展趋势来看,5年间三地旅游产业效率都呈现下降态势。但是,河北、天津两地下降趋势缓慢,而北京下降速度较快,2021年旅游产业效率仅为2017年的77%,年均降速为5%。
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业的作用得到国家高度重视。中央政府连续出台了深化旅游业改革、促进旅游投资与消费、发展全域旅游的多项政策,三地也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旅游业发展动力强劲,产业规模品质快速提升。尤其是河北省、天津市,把旅游业作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与发力点,积极实施旅游产业化和质量强旅战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深化旅游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提高旅游业的质量、效益和水平,实现了产出的大幅提升。之所以会出现旅游产业效率的不断下降,可能是由于2020年以前旅游业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的过程,该过程尚没有完成,此时的旅游产业效率处于下降阶段。
三、结论及建议
本文从河北省、北京市及天津市三地旅游业现状对比分析出发,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实证比较了河北、北京、天津三地旅游产业效率。结论如下:第一,2017~2021年京津冀三地旅游业在投入资源、产出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具体情况如下:从投入的资源来看,北京、天津的旅游从业人数一直在减少;河北则表现为先增后减。从产出来看,在国家政策刺激下三地旅游总收入、总人次先升后降再恢复,波动明显,尤其是河北省的增长及下降幅度都非常显著。第二,对于京津冀旅游产业,旅游从业人员对于产出的影响大于旅游业资本对产出的影响,即三地旅游业的产出主要取决于人员投入,符合劳动密集型特征。同时,人员的产出弹性与资本的产出弹性之和(β1和β2)小于1,说明旅游业活动规模不经济。因此,提高产出的关键是在加大高素质从业人员投入的同时,不断扩大旅游市场主体规模,提高其素质;完善旅游产业投融资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新投融资机制,持续增加旅游投资。第三,京津冀旅游产业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河北省、天津市效率较高,北京较低,这与河北、天津重点发展旅游业及旅游业地区发展不平衡有密切关系。因此,三地应联合开展制度和机制创新,整合旅游资源、产品和线路,构建京津冀旅游统一大市场,推动人才、信息、技术、资本及管理等要素的跨区域自由流动,在发挥各自旅游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互惠共赢的良性循环。第四,京津冀旅游产业效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这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下行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三地要积极进行经济转型,创新旅游产品、促进旅游消费。
综上所述,三地,尤其是河北省应该:一是持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要素组合方式,加强合作、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提高从业者的素质,以质量代替数量;三是加大资本、技术等投入,提高旅行社、星级饭店以及A级景区的服务质量;四是建立工作机制,编制旅游规划,制定行动计划,强化顶层设计;五是整合旅游资源,建设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品牌,加强宣传与监管,不断提高旅游业产出;六是进一步深化京津冀旅游业的协同发展,促进旅游人才、资金和技术等要素流动,推动旅游业的空间集聚和区域均衡发展,实现互惠共赢;七是通过深度开发旅游客源市场、打造旅游精品、增强品牌意识、加强旅游体验、提升公共服务等供给侧改革,以及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引导居民消费观念转变等需求侧措施,共同促进旅游消费;八是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以有效措施推动绿色旅游。
(作者单位:衡水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许建伟,许新宇,朱明侠,等.中国省际旅游效率评价及其敏感性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05).
[2]王兆峰,李琴.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效率评价及其时空动态演变[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2.31(09).
[3]胡炜霞,张玉芳.黄河中下游旅游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2.36(07).
[4]潘秋玲,宋玉强,陈乐.陕西省县域旅游效率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J].自然资源学报,2021.36(04).
[5]樊玲玲,侯志强,施亚岚,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效率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1.37(08).
[6]周骁,李江风,姚尧.贵州省旅游效率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0.39(0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