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宜春市绿色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思路
第744期 作者:□文/朱梦园 时间:2025/1/1 17:56:35 浏览:6次
  [提要] 近年来,我国密集发布绿色能源领域相关政策,推动绿色能源行业向纵深发展。江西省宜春市具有发展新能源的良好基础,因此需加紧谋划推动新能源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宜春力量。
关键词:宜春;绿色能源;高质量发展;“双碳”目标
基金项目: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项目(编号:CX2022542)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7月2日
能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动力,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气候治理呈现新局面,新能源和信息技术紧密融合,生产生活方式加快转向低碳化、智能化,能源体系和发展模式正在进入非化石能源主导的崭新阶段。当前,全球新一轮能源革命和科技革命深度演变、方兴未艾,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全球能源革命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普遍共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我国可再生能源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稳居全球首位。碳中和承诺,无疑将为绿色能源产业注入长期发展动力,并带来围绕绿色能源的各种新兴机遇。国家“十四五”规划将新能源提升至国家战略,进一步提出要聚焦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加快壮大新能源产业;同时,发布了绿色能源领域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绿色能源发展应用的法律法规、管理规范和规划指导,内容涵盖风能、核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多个领域,以大力推动行业向纵深发展。
在国家层面政策扶持驱动下,江西省积极响应,布局谋划。近年来,《江西省“十四五”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江西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江西省乡村建设行动推进方案》《江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等文件先后对新能源产业不同领域发展重点作出部署安排。为进一步抢抓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机遇,推动宜春市绿色能源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宜春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本文结合全省绿色能源产业布局和宜春市实际,围绕构建以光伏、风电、新型储能、生物质燃料等为重点的绿色能源体系开展系统研究,提出“双碳”战略下宜春绿色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宜春市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
(一)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基础。当前,宜春市积极发展水电、风电、生物质发电、光伏等绿色能源项目,并推进储能电站等配套项目,为产业强市夯实能源保障基础。截至2020年12月底,宜春市电力全口径装机633万千瓦。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303万千瓦,占全市全口径总发电装机容量的47.87%。
在光伏工程方面:宜春市1兆瓦以上的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1,347.47兆瓦。其中,地面式光伏电站装机容量751.91兆瓦,水面式光伏电站装机容量353兆瓦,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装机容量242.57兆瓦。各县市中,丰城年光伏装机规模最高(473.18兆瓦),高安次之(321.9兆瓦),万载、樟树未开发光伏发电项目。风电工程方面:全市建成包括宜春丰顶山风电项目等并网风力发电项目10个,总装机370.8兆瓦。袁州区年风力发电装机规模最高,达到107.5兆瓦,丰城次之,装机规模93.3兆瓦。经开区、上高、宜丰、奉新4个区县未建立风力发电项目。水电工程方面:全市全口径水电站(厂)共624座,装机容量175.44万千瓦,年发电量29.21亿千瓦时。其中,奉新县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是全省第二座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项目总投资76.39亿元,计划于2030年机组全部投产发电。生物质发电工程方面:目前全市建成投产生物质发电项目共12个,总装机14.42万千瓦,其中,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3个,装机规模2.9万千瓦;垃圾发电项目7个,装机规模10.9万千瓦;生物质沼气发电项目2个,装机规模0.62万千瓦。热电联产工程方面:全市燃煤背压热电联产项目4个,总装机容量为143.5MW,分别布局在万载、袁州区、奉新县以及樟树市。储能工程方面:2021年9月,宁德时代与宜春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将在宜春建设宁德时代新型锂电池生产制造基地项目,规划用地面积1,300亩,投资总金额约135亿元,进一步完善新能源产业布局。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方面:全市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经营产品特点以储能电池制造为主,多向产业链生产为辅,当前报装容量1兆伏安以上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约为69家,其中储能电池制造企业46家,其他为包括光伏组件、太阳能硅片、电池片制造、石墨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等。
(二)绿色能源产业发展优势。宜春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具有多方面优势。(1)自然资源优越。就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经济性而言,总辐射辐照量超过1,000千瓦时/m2即具备经济开发价值,全市年平均太阳辐射量为1,239千瓦时/m2,丰城、樟树、高安、奉新均具有较好的光资源条件;据Freemeso风能大数据平台统计数据分析,全市5m/s及以上风能资源储量丰富,预估潜在开发容量为288万千瓦,排除生态红线等制约因素,初步确认现阶段可开发风能资源180万千瓦(风速≥5.0m/s),具有较丰富的风资源;全市秸秆年可收集资源量为345.15吨,垃圾总量约5,000吨/日,可为开展生物质发电提供原料基础;平均地表水径流量和地下水资源量分别为179.23亿立方米和49.81亿立方米,境内河流纵横,水系发达,流域面积100km2以上河流55条,拥有丰富的水资源;锂矿资源得天独厚,被誉为“亚洲锂都”,拥有全球最大的多金属伴生锂云母矿,为抓住锂电新能源的风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科技创新实力显著。目前,宜春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位于全省前列,全市各地政府和企业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80余所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拥有北京大学宽禁带半导体研究中心、锂电新能源产业研究院等省部级创新平台60余个,可为推动绿色能源产业结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3)能源需求量大。“十四五”时期,江西省将进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能源需求增长潜力巨大,预计将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速度稳定增长。
二、宜春市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以电力、油气领域为重点,持续推进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油气上游勘探开发、电网建设还未完全实现公平准入,国有能源企业还未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主要依靠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还未形成,电力市场交易机制还不完善,造成用能成本较高,影响清洁能源的优化配置。而能源管理机构设置按行业划分,容易造成优先考虑本行业发展,难以兼顾能源系统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西电东送市场化进程制约了省内发用电计划进一步放开,改革难度加大;氢能、储能、综合能源服务等新业态发展的配套机制还不完善。太阳能、风能分布不均,森林保护区众多,相应的林地指标数较少,风电项目无法大规模开展。秸秆收集产业化水平偏低,农田面积小,分布较为分散,连片农田较少,收集难度大,且秸秆热值低,含水率高,无相应补贴政策,生物质发电难实现。环保政策逐年收紧成为锂电产业发展挑战之一,且产业链各环节企业的战略合作与互采互用较少,未形成产业链间的合作共赢模式。送电通道建设和新能源电力开发速度不协调,电力输出环境缺乏统筹规划,可能造成大规模绿电输送受阻,辖区内500千伏变电站仅1座,布点不足,南北电网分片运行,南部地区电网可靠性不足,亟须建设大规模变电站对入网电力进行消纳和输送。抽蓄电站项目建设难度大且周期长,前期工程费用巨大,总造价高,且单独的抽水蓄能投资很难保证其未来的收益与预期效益。部分企业对于生物质等绿色能源在高能耗行业的使用持谨慎态度,开发大众可接受的高热值、高纯度生物质能的安全使用同样也是目前面临的一大挑战,同时对“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生物质天然气等相关绿色能源政策补贴与激励政策较少。
三、宜春市绿色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一)寻求改革试点突破,健全创新管理机制。积极争取开展绿色能源创新发展改革试点,申报创建国家级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探索各门类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争取国家和省级各部门在可再生能源建设规模指标和项目安排,以及在电网投资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江西省出台的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出台符合实际的配套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绿色能源发展领导协调机制和工作机构,成立市绿色能源发展工作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积极探索开展市、县、区能源管理体制改革,整合能源管理职能,配齐配强市、县、区能源局工作力量。在权力和责任同步下放的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和完善绿色能源项目谋划、准入、退出和监管工作机制,探索建立能源资源开发经营权出让市场公开竞争机制,促进宜春市绿色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建立能源规划体系,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强化《宜春市“十四五”新能源发展规划》在项目谋划、布局和开发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建立和完善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抽水蓄能、生物质发电、新型储能等专项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根据各市、县、区日照风能条件、地形地貌等实际情况,结合电力需求,合理布局,开展水面光伏电站、大型地面电站的建设、整县屋顶光伏规划。同时,在风资源分布的基础上结合生态保护红线、林地和电网接入条件对宜春市 10 个县市区进一步的排查,以风能资源比较丰富且具备较好的电网接入条件区域,作为风电开发的重点区域,对于国家森林公园和众多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严禁项目前期工作的开展,避免不必要的投入。适当引进抽水蓄能项目,积极推动已规划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聚集锂电新能源产业各环节企业,迅速形成规模化、居国内一线水平的锂电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生物质(含生活垃圾)发电项目,在粮食主产区和畜禽养殖集中区统筹规划建设生物质能源工程,扶持新生企业,加快先进生物质颗粒燃料及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推进生物质燃料为高耗能行业供热,实现固体废物-热能-资源化产品的产业链循环,促进能源结构调整。
(三)加强政策扶持,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绿色能源项目运行的经济性主要体现在节能减排的环境贡献之和大于光电、风电、水电上网的附加成本上,因而政府对其投资采取相应的补贴政策是必要的。在发展初期,充分运用价格补贴、保护电价等多种政策手段,将绿色能源项目运行的经济性转化为投资的收益,以克服绿色能源项目投资过高与其投资价值的矛盾,出台与新型储能相关的税收优惠,投资补贴、技术研发补贴等多项专项补贴政策,促进绿色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组织境内外招商活动,打造可预期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例如,以宁德时代为契机,开展电池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精准对接,价值对话,吸引更多客商入驻。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重点扶持引进或已有的根植于宜春地区在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储能等新能源领域具有优势和潜力的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实行EPC总承包模式,引进上下游供应链企业,促进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相关配套企业聚集发展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在光伏发电、风电、蓄能和生物质发电领域,积极培育风机叶片、涡轮叶片、半导体等新材料、设备及装备产业上下游龙头企业,打造绿色能源产业集聚地。
(四)完善能源传输网络,提高绿色能源消纳能力。形成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配合国家油气体制机制改革进程,加快长输天然气管道建设目标,落实关于城市燃气天然气管道运输定价成本监审相关工作,合理调整城市燃气天然气管道输配价格。实现县县通管输气,多点互联互通,构筑多个环网,增强天然气供应能力,从天然气供、储、销等各环节扩大利用规模。推动上高电厂核准建设,积极争取省级层面支持,加快推进电网补强工程,弥补江西西部地区电网电力平衡均缺口,全面建成结构合理、先进可靠、经济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输配电网络,优化全市电网架构。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绿电基地为基础、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优化绿电输送格局。推进新能源交通服务网络建设,开展燃料电池汽车应用试点建设。提高各县(区)可再生能源最低消纳责任权重,将消纳责任权重作为各县区政绩考核刚性指标;提高企业绿色电力消费积极性,进一步开放绿色电力参与电力市场化政策、完善“绿证”制度;支持符合环保、能效等标准要求的具有较强电力消纳能力项目在宜春集聚,提高清洁电力就地消纳能力;扩大跨省跨区可再生能源消纳规模,持续提升存量特高压通道可再生能源电量输送比例,推动绿电外送消纳。结合光伏、电动汽车、储能、蓄热蓄冷及高效用能技术,基于“互联网+”,通过用户能效管理、能源大数据、智能电网,落实源、网、荷、储一体化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和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机制。
(五)加强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卡脖子”难题。依托宜春学院、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资源,以企业为主体,鼓励产学研联合,科学谋划示范项目,统筹考虑新能源、能源装备制造、技术研发项目布局,突破锂电上下游环保、生物质燃料低热值等“卡脖子”关键技术,扶持宜春锂电新能源、高安绿色光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袁州锂电新能源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加快实现新能源核心技术自主化,推动技术产业化应用成本持续下降和规模化应用,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的通知[Z].https://www.ndrc.gov.cn,2022-01-19.
[2]章建华.深入开展主题教育 奋力谱写能源高质量发展新篇章[J].人民论坛,2023(15).
[3]宜春市“十四五”新能源发展规划[Z].http://drc.yichun.gov.cn,2022-08-11.
[4]诠释.宜春强力打造“亚洲锂都”[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0-09-09(007).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8241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