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红色乡村“文农旅”融合发展研究
第744期 作者:□文/赵 瑜 吴 洲 时间:2025/1/1 17:58:12 浏览:25次
  [提要] 红色乡村拥有独特的乡村文化景观,是我国革命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研究我国红色乡村“红色文化”“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对典型案例深入研究,结合现行政策、乡村实际情况及相关实践经验,探讨融合视域下如何整合乡村红色资源,实现红色乡村“文农旅”高质量融合发展,从而提高乡村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红色文化;特色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
基金项目: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编号:G2021008);广东省2021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2021GXJK055);广东省2023年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KCSZ05026)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7月30日
一、我国红色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国家和地区通过支持农村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完善配套设施,开发特色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业,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我国红色乡村具有丰富的红色历史和文化资源,这些地方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革命历史,是我国特有的文化基地和村落形态。通过充分开发和利用红色资源,推动红色文化与当地产业的融合发展,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是红色乡村实现持续振兴的重要路径。当前,我国红色乡村“文农旅”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一)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我国红色乡村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政府和社会都高度重视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开展红色主题教育等方式,将红色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以弘扬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提高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文化认同感。
我国红色文化资源形式多样,包括红色遗迹、红色纪念馆、红色文化节庆等。一是革命历史遗迹。我国的革命历史遗迹分布广泛,包括红军长征路线、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等。这些遗迹保留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革命足迹,使红色故事更加具象化,成为重要的红色教育和旅游景点。二是红色纪念馆。我国各地建立了大量红色纪念馆,展示革命历史的文物、图片、文件等。这些纪念馆是学习革命历史和了解中国共产党兴起发展的重要场所,是进行革命教育培训的重要基地。三是红色文化节庆。红色文化节庆活动形式多样,如红军长征纪念活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等,各地结合自身优势,举办红色文化旅游节、红色研学活动等,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同时,深化文旅融合,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二)特色农业产业优势明显。农业仍然是支撑很多红色乡村经济的重要产业,培育特色农业产业是农村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乡村通过因地制宜开发特色农副产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及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并引入现代管理和营销方式,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链。在此基础上,红色乡村依托当地独特的资源优势,厚植红色基因,重点开发特色种植业、林果业、加工业、养殖业、观光休闲农业,做好“土特产”品牌。通过将文化融入农业、将情怀植入产业,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
(三)乡村旅游业发展基础较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日俱增,乡村旅游业随之蓬勃发展。红色乡村作为一种充满革命历史文化、家国情怀的重要基点,其乡村休闲旅游和革命研学教育功能日益彰显。红色乡村依托当地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和自然风貌,通过开发乡村休闲旅游景点与革命研学教育基地,吸引游客参观红色遗迹、了解革命历史、欣赏乡村自然人文风光,以乡村休闲旅游和革命研学教育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同时,文创产品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化传承创新、品牌价值提升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主题文创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使红色文化走进大众生活,促进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实现红色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四)“文农旅”融合发展不足。尽管我国红色乡村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发展潜力,但也面临一些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农业与旅游业发展的整体性设计缺位,红色文化与当地产业的融合不深入,融合发展的整体效果有待提升;二是资源利用层次和产业开发层次不高,表现为对资源的单一粗放利用,缺乏深入综合开发,无法创造高附加值,难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三是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村庄整体规划和建设层次不高,乡村旅游的便捷性有待提升;四是村民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不足,乡村旅游服务体验亟须提升等;五是红色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仍然存在。
二、红色文化、特色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路径
我国红色乡村在红色文化、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较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应从现实入手,全面整合乡村红色文化、乡村产业、乡村景观资源,深入探索“文农旅”融合发展模式,从而提升乡村发展的整体效能,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文农旅”融合发展模式。红色文化、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是指通过将这三者有机结合,整体性开发,发挥其融合与协同效应,创造出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高质量发展。红色文化、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首先应提升三个产业发展的整体性设计,创新“文农旅”融合发展的模式,分别基于产业层面和内生动力层面,构建红色乡村“文农旅”融合发展模型,实现“文农旅”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1、基于产业层面的融合发展——产业体验空间模型。产业体验空间理论主要强调基于乡村自身景观、文化特色及产业发展来开发旅游体验服务,探讨在产业价值链条不同环节上叠加旅游体验服务,实现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景观的融合。
产业体验空间模型是以区域内红色文化、特色农业、生态景观为基础,将历史文化和活动体验融入空间功能,在产业融合空间中实现红色文化-生产体验-环境基础的共生耦合。融合一二三产业,联结农民、企业、消费者(以市民为主)和政府的价值需求,在产业融合链条的基础上开发基于种养体验的初级产品、基于加工体验的中级产品以及综合种养加工体验的高级产品,构建乡村农产品种养、加工及旅游服务产业融合全链条。通过融合产业与文化、产业与景观、景观与生态等多重过程,促进利益相关主体在产业价值链的不同环节上分工合作,实现体验成品开发过程的精细化。(图1)
2、基于内生动力层面的融合发展——内生增长模型。新内生发展理论强调消解传统城乡对立思维,减少城乡人口流动障碍,在保证乡村主体性前提下,通过让社会组织更多地参与到城乡资源统筹工作中,加强地区间“流”的数量,以保证充足的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与之匹配的是,通过社会功能空间压缩的方式保护乡村景观,从而保证乡村社区的居住适宜性、景观优质性,最终逐渐完善乡村自身“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环局面。
从政策与实体两个角度在乡村中构建新的乡村景观,形成特色乡村文化,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以实现优化人居环境、促进城乡资源流动,从而吸引人才来乡创业、下乡消费,间接提升乡村的内生发展动力。(图2)
(二)数字信息技术赋能融合发展。数字信息技术是赋能新时代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链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提升红色文化场馆的呈现效果,加强品牌宣传推广,创新乡村产业运营模式。与此同时,强化信息技术在乡村消费服务、村民素养培训教育方面的应用,提升乡村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水平,提高农民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从而实现提升消费者的乡村文化旅游活动体验、塑造乡村文旅品牌、培育乡村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目的。
(三)产教融合助力融合发展
1、政策支持是乡村产业融合升级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因地制宜地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加大相关政策支持力度,鼓励高校、企业和农民参与农业产业融合。如,广东省自2022年12月开始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为牵引,以城乡融合发展为主要途径,以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为目标,壮大县域综合实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响应政府号召,各高校积极调动自身优势资源,投入高素质人才及先进技术,在乡村振兴中一展身手,广泛开展产教融合,为乡村产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有效推动了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
2、人才是乡村产业融合升级发展的关键因素。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人才支持。通过深化产教融合,鼓励高校和职业学校培养更多既懂农业技术、信息技术,又懂市场管理等知识的农村专业技术人才,是实现乡村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学校通过设立相关专业、提供专业技能培训、深化产教融合等方式,提高乡村人才的综合素质,为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更高层次的复合型人力资源,以更好地支撑乡村产业发展。
三、韶关市龙岗村“文农旅”融合发展策略
韶关地处粤湘赣三省通衢的“红三角”地区,红色革命遗址众多,在2020年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大普查中已发现的革命遗址共1,245处,其中被省认定的重要红色革命遗址502处,在全省排名前列。近年来,韶关立足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围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东段)规划建设,按照“全面修缮保护、加强活化利用、做强教育功能、弘扬革命精神”的整体思路,全力打造“红色韶关”文化品牌,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一)龙岗村“文农旅”融合发展策略。韶关市龙岗村是省定贫困村和革命老区村,红色文化底蕴深厚。2018年,龙岗村被定为省级“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单位。近年来,龙岗村把保护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密结合起来,初步走出了一条以红色文化为底蕴,以革命教育基地建设为引领,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以乡村休闲旅游业为提升,以“高校+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为模式的红色乡村发展特色之路,系统解决资源开发和利用层次不高、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乡村综合治理水平偏低、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不深入、乡村可持续性发展保障不足等问题,初步实现乡村“文农旅”融合发展,村容村貌大大改善,村民收入大幅提升,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龙岗村在发展的过程中,借鉴“田园综合体” “现代农业产业园” “一村一品”等前沿研究成果,针对当地“红色文化、特色农业、乡村休闲旅游业”即文化、农业、旅游融合发展问题,结合发展实际,在产业层面和内生动力层面构建融合发展格局,从“文农旅”融合内生发展动力、“文农旅”融合路径、乡村振兴驱动机制等三个方面着力,实现“文农旅”的融合发展。(图3)
(二)龙岗村“文农旅”融合发展提升策略。韶关市龙岗村通过融合发展文化产业、特色农业和旅游业,促进了红色文化保护和传承,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兴旺,创造了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更进一步实现了乡村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为进一步推动龙岗村“文农旅”更深层次的融合发展,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制定乡村振兴中长期规划,强化乡村发展顶层设计。围绕红色乡村文化、特色农业、旅游业融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制定全面的乡村振兴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策略和路径,提高乡村振兴的整体效益。二是持续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包括红色历史、革命文化、红军事迹等,并建立和完善纪念馆、陈列馆、红色文化遗迹等,弘扬革命精神价值,传承革命精神。三是深化村校企多元合作,振兴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休闲旅游业。村庄可以鼓励本地居民、创意产业企业和合作院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扩大相关从业者的培训供给,包括旅游管理、服务礼仪、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当地农村居民的就业技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基于红色资源,进行文化产品、纪念品等的创意设计和制作,以扩大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份额;将红色文化、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丰富乡村休闲旅游活动形式,开展传统手工艺品制作体验、农产品采摘体验和农村美食品尝等特色活动,提升乡村休闲旅游体验。四是引入多元投资,加大投资力度。发展农村旅游需要适当的基础设施,包括住宿、交通、餐饮、娱乐等,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农家乐、客栈、度假村等设施,以提供更加舒适的旅游环境。五是加强红色乡村的推广和宣传工作,扩大知名度,打造红色乡村品牌。对红色乡村积极进行宣传和市场推广,包括建立官方网站、参加旅游展会、合作与旅游代理商、推出宣传册和线上社交媒体宣传等,吸引更多游客,推动当地经济繁荣和全面振兴。
综上,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乡村各产业只有深度融合,才能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红色文化” “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需要遵循科学的路径,在产业层面和内生动力层面进行深度融合,同时充分利用数字信息技术赋能,并创新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强化“村企校”多元合作,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产业服务水平等。通过“文农旅”融合发展,提高乡村产业层次和文化品牌价值,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持续振兴。
(作者单位: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毛世平.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J].中国农村科技,2024(03).
[2]张玉荣.推进“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走深走实[J].小康,2023(35).
[3]杨亚东,罗其友,杜娅婷,等.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产-景-村”融合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03).
[4]刘启宇.传承红色基因 打造“红色韶关”[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1(02).
[5]王焰安.试析涉韶关文化的几个重要文化概念的内涵[J].韶关学院学报,2021.42(10).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8060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