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新质生产力赋能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思考 |
第744期 作者:□文/田美慧 时间:2025/1/1 17:59:04 浏览:28次 |
[提要]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日益复杂,电力行业面临诸多挑战,新旧风险交织并存。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可以实现电力行业的经济结构优化和运营效率提升。本文阐释新质生产力概念及核心要义,剖析新质生产力在电力行业应用案例和具体成效,为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电力行业;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编号:2022SJYB0841)
中图分类号:F042.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7月17日
电力行业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支撑,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和人民生活的质量。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电力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难以满足日趋多元化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迫切需要新质生产力来推动电力行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是由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所催生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征的生产力。它不仅能提高电力行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还能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和环境保护,为电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一、新质生产力概念及核心要义
(一)新质生产力提出背景及意义。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新质生产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及该词汇;2024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呈现出显著的驱动效应,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正是源于对新科技革命和世界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方位和具体发展实践的科学把握。因此,从理论上对新质生产力进行总结凝练,对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质生产力特征及核心要义。新质生产力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典型特征,脱离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与生产力发展路径,是一种契合新发展理念的现代化生产力形态。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主要载体,围绕科学技术重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配置和不同产业转型升级,所孕育出来的当代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涉及劳动者、劳动资料及劳动对象,其特征标识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高。新质生产力不仅是量的大幅度提升,更是质的根本变化,体现在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升。简而言之,新质生产力特征在于创新,核心在于质优,本质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与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紧密相连,涉及知识生产力、生态生产力、信息生产力等多种生产力形式,是一个全面、深刻、科学的概念。新质生产力依托高层次人才和创新性技术,以科学家和企业家为主要劳动者,以新材料和新能源为主要劳动资料,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新的发展平台,不断孕育和壮大新的发展动力。这一概念强调创新的主导作用,标志着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的脱离。新质生产力作为高级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的创新与运用,它是科技进步交汇融合并实现重大突破的成果。新质生产力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融合了党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深刻理论见解和宝贵实践经验。
(三)新质生产力地位及实践意义。新质生产力的概念突出了创新的核心地位,有别于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和生产力发展轨迹。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交叉融合,与新发展理念相契合,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本质状态,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的创造性发展与实践运用,标志着我国生产力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强大动力。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新质生产力象征着生产力的一次重大飞跃。科技创新作为推动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诞生的关键力量,与依赖大量资源投入和高度消耗能源的传统生产力发展模式有着显著的不同。新质生产力代表数字时代更加融合、更加丰富的生产力形式。这种生产力不再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而是更加注重效率提升、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强调通过技术创新和结构优化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兴起,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也为全球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提供了新的范式。
在实践层面,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在多个层面实现提升,包括劳动者素质的持续提升、劳动资料的改进与广泛应用、劳动对象的不断扩张、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管理水平的提升。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可以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规划布局未来产业,则能够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方向。这些措施可以共同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善,使得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链更加完整,价值链更加高端,为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并带动经济社会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因此,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理论上的创新,更是实践中的发展方向,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质生产力推动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新质生产力对电力行业的作用。2024年3月,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在北京举办了经济形势与电力发展分析预测会,会议的主题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推进电力高质量发展”。会议期间,多位领导和专家就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形势、能源电力绿色转型及创新发展态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探讨了如何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以服务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在电力行业,新质生产力主要体现在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上。新型电力系统和新质生产力共享相同的底层逻辑,都强调科技创新的引领性,注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绿色发展为底色,聚焦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是电力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它不仅推动传统电网向数字化、绿色化转型,还带动了新能源、储能、氢能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建筑等其他行业的转型升级。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面临着运行和控制对象更加复杂、与天气相关性增强、需要更精准控制和高效调节等挑战。
新质生产力在电力行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电力系统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还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具体体现在传统能源的升级改造、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数智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例如,通过数字化技术降低煤耗、提升机组发电效率,加强灵活性改造,以及推进“人工智能+”行动,都是电力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举措。此外,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行业电能替代的加速推进,也展示了新质生产力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成果。
(二)新质生产力助力国家电网发展现状。以国家电网为例,国家电网作为我国电力行业的中流砥柱,是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企业。国家电网一直致力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数智化坚强电网,重构新型化电力系统,建设现代化能源体系,从而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国家电网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为建设数智化坚强电网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家电网积极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促使电力行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进程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技术创新、绿色发展、智能电网建设等。例如,国家电网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如基础研究经费、新型电力系统科技攻关行动计划等,以及与高水平大学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国家电网还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此基础之上,国家电网加强配电网的建设和改造,以实现配电网的高质量发展。这包括提升配电网的供电保障能力、增强其装备的能效和智能化水平,以及强化应急保障能力。这些措施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安全可靠、环保低碳、适应性强、智能化高的新型配电系统,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从而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新质生产力在电力行业的发展体现在对新质生产力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也展示了中国在能源电力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成果。电力行业通过加强配电网建设、推广智能化技术、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等措施,积极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以实现电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电力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而且推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新质生产力在电力行业应用成效
(一)新质生产力在电力行业的应用领域
1、传统能源的升级改造。利用数字化技术降低煤耗和提升机组发电效率,加强灵活性改造,深度参与调峰调频辅助服务,保障系统平衡。例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的“亚临界煤电机组深度灵活调峰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旨在提高亚临界机组运行灵活性,并实现低成本的深度灵活调峰解决方案。
2、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发展风电、光伏、氢能、新型储能等。这些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助于推动能源行业的绿色转型。例如,随着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不断发展,国家电网通过建设储能系统,可以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不足时提供备用电力。
3、电力行业数智化技术。开展“人工智能+”行动,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例如,国网新疆电力公司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为动力,提出了“新能源+高载能+绿电交易”等全新模式。国网天津电力公司通过电力物联网和边缘技术,能够感知电网的全息运行状态,实现对电网的全面监控,提升电力服务的响应速度和质量。
4、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强调科技创新的引领性,聚焦数字技术、绿色技术等原创性引领性技术突破,推动传统电力系统向新型电力系统形态转变。例如,南方电网公司致力于将数字电网打造成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基础设施,以此推动电力系统的优化升级。
(二)新质生产力在电力行业应用实例。新质生产力在电力行业的应用有几个显著的实例,特别是在吉林省的应用实践中。例如,国网吉林电力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构建了新能源电力系统与城市供热网的协同调度控制体系,实现了大型电力系统与供热系统的互联互动。这一举措有效提升了电网运行的灵活性和供热期间风电的消纳水平。近三年来,这一体系使得国网吉林电力在供热期间累计减少弃风8.95亿千瓦时,增加产值5.27亿元,节约标煤26.02万吨。此外,在吉林省长春市,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得到了加速发展。这种换电模式比传统的充电模式更高效、更集约、更经济。例如,某款红旗新能源汽车采用换电模式仅需1.5分钟,而传统充电模式则需要约50分钟。国网吉林电力已建成投运77座换电站,实现了全省覆盖,换电规模居全国首位。
(三)新质生产力在电力行业应用具体成效
1、国家电网。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坚持以新质生产力理论为指引,致力于高质量的发展道路。在2024年第一季度,国家电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各项经济指标均实现了同比增长。售电量增长了10.3%,反映了电力需求的稳定增长以及公司服务能力的提升;营业收入增长了5.9%,表明在市场运营和管理效率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利润总额增长了11.5%,体现了在成本控制、资源配置和盈利能力方面的优势。
2、南方电网。南方电网强调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被视为推动传统电网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南方电网公司还注重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如通过双聘、柔性引进等方式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并在多个技术领域如数字电网、新型电力系统规划和运行控制等方面形成应用型人才队伍。
3、人工智能。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需要新质生产力,如电力气象、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应用。电力气象涉及对气象学的精准掌握,卫星遥感有助于提升电网运行风险的预知能力,而人工智能则在电网运行、设备运检及用户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这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综上,这些应用案例和具体成效展示了新质生产力在电力行业的内在驱动力。新质生产力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和行业运营效率,推动行业的绿色转型和数字化升级,促进电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电力行业在生产技术、能源结构、管理水平和产业融合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然而,电力行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未来,为了实现电力行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协同创新,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的作用,为电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杜传忠,疏爽,李泽浩.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分析与实现路径[J].经济纵横,2023(12).
[2]韩飞,廖思月.新质生产力的现实特征、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J].中国经济研究,2024.03(01).
[3]任保平,李禹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生产力质量的决定因素及其提高路径[J].经济纵横,2018(07).
[4]张涵,路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J].中国国情国力,2023(08).
[5]邹亚光.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24(01).
[6]陆岷峰.新发展格局下数据要素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23(02).
[7]袁家海.发展煤炭新质生产力 赋能能源高质量发展[J].煤炭经济研究,2023.43(1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