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劳动/就业 |
新就业形态下高职生就业机遇与挑战 |
第745期 作者:□文/杨诗怡 时间:2025/1/16 9:35:29 浏览:22次 |
[提要]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高职毕业生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经济结构转型、经济增速放缓、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企业减招停招的环境下,就业愈发困难。而新经济、新模式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各类新就业形态,为高职生带来更多职业选择和就业机会,但也对其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技能更新提出考验。
关键词:新就业形态;高职生就业;数字经济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7月15日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让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应运而生,传统就业模式被打破,带来了一批工作内容更新奇、工作时间更灵活、劳动关系更多样的新工作岗位,带货主播、自媒体UP主、平台配送、网约车司机……新就业形态岗位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加入,成为当前社会的普遍现实和长期趋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高职毕业生作为就业市场的重要力量,其就业现状备受关注。新就业形态方兴未艾,如何把握好这部分群体的就业引导,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结合起来,把握新就业形态的机遇与挑战,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当前就业工作的新课题。
一、新就业形态内涵及特征
“新就业形态”一词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是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大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力度”。随后,新就业形态在国家层面开始被频繁提及,党的二十大、“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均提出,支持多渠道和规范化发展新就业形态……增加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就业机会。
新就业形态受到了全社会层面的广泛讨论,但对其定义至今仍未达成一致意见。人社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新就业形态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产物。张成刚认为新就业形态的“新”,在于与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与数字技术、平台经济相伴相生,是去雇主化、平台化的“新”,主要包括电商平台就业、平台服务市场就业和在线平台市场就业三大类。关月琪认为在工作方式上,新就业形态与传统职业存在差别,表现出不同于正式稳定就业和传统灵活就业的多种特征。此外,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在概念界定上,有相似之处但并不完全一致,灵活就业包括了传统型零工模式,新就业形态的出现扩展了灵活就业的内涵,但新就业形态更多的指代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新职业,两者在组织合作方式、劳动技术、工资结构等方面均存在差异。综上,目前学界普遍将新就业形态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联系起来,在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上与传统岗位有所差别的去平台化、去雇主化新职业模式。
针对新就业形态的特征,国家发改委规划司指出其特征为劳动关系灵活化、工作内容多样化、工作方式弹性化、工作安排去组织化、创业机会互联网化。田志鹏认为其存在以下特点:一是数字化智能化,与互联网相伴相生;二是即时化,从业者可以远程随时工作,不拘泥于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时间;三是平台化,组织方式依托平台,包括电商平台就业、平台服务市场就业和在线平台市场就业。冯赵建从工作内容角度出发,认为新就业形态存在零工型、自由型、技能型三“型”就业特点。
二、高职生对新就业形态的看法与意愿
为了解高职毕业生对从事新业态职业的意愿,使用问卷星面向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2024届毕业生发放线上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份数541份,其中男生395人,女生146人,学科背景涵盖智造、信息、医药、艺术、经管类,农村和县城生源占到了78%。结果显示,在“你是否愿意从事新就业形态工作”问题中,34.75%的高职生从未考虑过新业态职业,51.45%的高职生对从事新业态职业想法较为一般,7.7%的高职生有较为强烈的想法,6.1%的高职生有十分强烈的想法。总体表现为高职生对新业态职业呈现出青睐的态度。在“你愿意从事新业态职业的年限”中,28%的学生选择“1年以内”,53%的学生选择“1~3年”,13%的学生选择“3年以上”,剩余6%的学生选择了“没想好”,大多数学生仍将其作为一份短期工作来看待。调查学生中,已经提交就业协议的毕业生达到70%,其中选择将新业态职业作为自己第一份工作的共9人,占调查总数1.7%,占已就业人数的2.4%。其中,游戏陪练1人,网上接单进行玩具模型组装1人,网络主播3人,网店店主2人,外卖配送2人。总体来说,新就业形态成为高校在就业工作中需认真考虑的一环。
三、新就业形态下高职生就业的机遇与挑战
(一)更多岗位与就业机会。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令传统企业纷纷减招甚至停招,更有甚者使用“断尾”方式减轻用人成本。根据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与展望2023》,近3年企业对大专及以下和不限学历的应届毕业生需求占比持续下降,降幅接近四成。传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处于大学毕业生求职鄙视链末尾的高职生,处境愈发艰难。新业态岗位的出现,则为高职毕业生打开了新就业通道。2019年以来,我国政府发布了5批共74个新职业,其中与平台经济相关的职业包括网络主播、互联网营销师、直播招聘师、全媒体运营师、网约配送员、在线学习服务师等。根据中华总工会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新就业形态的就业岗位数量已经达到8,400万人,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孕育了大量的新职业,新就业形态岗位准入门槛低,对学历要求不高,覆盖领域宽,成为吸纳就业的庞大“蓄水池”,为高职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通道。
(二)自我表达与生活追求。当代青年学生是数字技术的原住民,思维更活跃,愿意积极拥抱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相关的新事物,在就业时也呈现出更多元化、更个性化、基于趣缘选择的偏好,出现了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趋势。新就业形态为其提供了自我实现的新途径,高职生能根据个人旨趣、个人能力参与新业态岗位,在就业时脱下“孔乙己的长衫”,不再把薪资收入作为唯一指标,工作自由度、同事关系亲和度、个人旨趣匹配度、职业成就和职业自尊等也成为考虑因素,一定程度上促使他们积极拥抱新业态岗位。同时,相比本科生,从生源结构上来看,高职生更多来自县城、农村,离开家乡来到大城市读书,城市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的文化产品供给,更多元新奇的岗位,在不断刺激学生的心。相比起来,家乡能提供的岗位有限,岗位内容较为单一,互联网上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往往只存在于大城市,“回不去的县城”越来越成为一种现象。此外,新一代毕业生呈现出“爱自由”,抵触朝九晚五规制化的“社畜生活”的倾向,新业态岗位能提供更自由的工作内容,更弹性的工作时间,满足了毕业生对平衡生活与工作的追求。
(三)不稳定性与劳动保障。当前我国还没有与新就业形态相配套的劳动保障体系。一方面,现有的社保方案还是基于传统就业形态,而新就业形态中,劳资双方已不再是过去双方直接签订劳动合同的传统模式,资本逐利驱使下使得大多数平台回避给从业者缴纳社保,或者与从业者协商发放一部分现金抵社保。根据《中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调查报告》,约50%的新业态劳动者未被纳入制度化就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不完善,约25%的新业态劳动者存在较高失业风险,而当遇到生病、工伤、失业、怀孕等情况,从业者难以从社保和雇佣平台得到合理的补偿。另一方面,由于新就业形态的特殊性,如带货主播、网络接单、自媒体博主等职业,在平台流量算法的加持下,为了得到更多曝光,几乎是全年无休的状态,往往没法得到合理的休息时间,比“996”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外卖配送等被困在平台算法系统的岗位,靠着“生死时速”来避免超时罚款,获得更多收入,其人身安全也受到极大的威胁。
(四)规划缺失与能力缺乏。目前,包括高职生在内的毕业生们对理想就业岗位的描述可以总结为一个“不可能三角”:“钱多” “事少” “离家近”,追求安逸,却又缺乏职业规划和职业技能。高职生相比本科生,家庭、学校教育资源都存在一定差距,个人主动性更弱,导致许多高职生在校时更加漫无目的,缺乏职业规划,不用说“五年规划” “三年规划”,甚至是未来一年规划和眼前规划都没有。伴随着数字经济产生的新业态岗位,未来发展方向和长期职业生涯路径本身还不明晰,在对自身都未做好规划的情况下,贸然入行容易遭遇挫折。此外,毕业生在就业时,容易只凭网上的只言片语、主播暴富事迹、配送员月入过万等新闻报道去幻想,凭着一腔热血投入新业态职位,而未对新就业形态下的新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工作时长、劳动回报、劳动保障等做了解,臆想新业态岗位轻松又自由,轻松月入过万。但新业态岗位技术的迅速更新迭代,也要求从业者不断学习升级,刷新职业能力,这些都是摆在毕业生就业之路上的现实问题。
四、对策建议
(一)调节认知,加强个人就业规划。高职生要主动调节自我认知,树立合理的职业观、就业观。新业态从业者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心一意型” “短暂过渡型”和“无可奈何型”,要避免沦为后两者类型,不盲目追求热门行业和热门职位,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审思慎行,做“心甘情愿型”从业者。另外,要培养自身不可替代的能力。新就业形态下,新兴技术发展及智能化设备的应用,也要求从业者不断更新技能水平。身为高职生,更加要注重培养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态度持续学习,结合自身专业、个人旨趣、职业要求等,强化数字技能,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轨迹,避免“技术性失业风险”。比如,针对网络直播这一当前炙手可热的新职业,高职生在校内就可以提前开展直播实训,围绕直播这一岗位所需技能,锻炼自身在直播策划、脚本撰写、运营销售、主播形象等方面的技能,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强化能力养成,提高择业就业能力,实现数字技术与自身双向赋能。
(二)多元育人,完善校级生涯教育。高职院校要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适应新形势,更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针对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两大就创业课程,重新修订课标,融入新就业形态模块,发挥新就业形态等新变量对学生生涯规划的正向作用,引导在校生对新形势、新业态、新岗位形成合理认知,学会运用生涯工具SWOT分析、MBTI、霍兰德职业性格测试等,把握生涯发展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在第二课堂中融入新就业形态内容,开展电商直播大赛、创业大赛等,以赛促学、以赛促练,通过多场赛前培训,鼓励学生在校园里提前对直播带货等新岗位有直观的认知;通过开展新职业体验日、新职业岗位面对面、新业态企业面对面等系列品牌活动,拓宽学生眼界,校企合作共拓就业渠道。面向在校生给予新业态创业支持,在前期给予创业园免费入驻、水电全免等优惠补贴,以及校内校外导师指导和网络平台等配套帮扶,推动数字平台企业和高校共同开展就业创业实习实践,树立高职生新就业形态就创业典型人物,实现多元参与,全面育人。
(三)关注差异,加强社会权益保障。新就业形态对全社会是否能对相关从业者出台配套的劳动法律体系、就业服务管理、社会保障政策等带来了挑战。一方面国家要加强对平台经济、流量经济等新业态的规范管理,关注新就业形态下从业者劳动保障与传统岗位之间的差异,健全新业态从业者社保制度,要求平台方承担一定的责任义务,为从业者提供最起码的就业保障;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的权益保护,监督平台合理设计平台运营算法、KPI考核指标等,保障从业者的基本休息时间,避免超强劳动以及职业伤害。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全社会都高度关注的热点课题。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这部分群体的就业工作也愈加关键。新就业形态具有较强的劳动吸纳力和承托力,是就业市场的“蓝海”。新形势下,要高度关注这一就业新动向,更好地促进高职毕业生“有业可就”的同时,也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让新就业形态成为就业工作的新“源头活水”。
(作者单位: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成刚,王静怡.新就业形态与大学生就业的双向赋能[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04).
[2]关棋月.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J].中国就业,2022(08).
[3]张成刚.就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新就业形态的概念及影响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19).
[4]冉浩男.新就业形态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A]//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社会形态基础教育论文集[C].河南省商丘工学院,202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