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探索 |
第745期 作者:□文/马雪雯 时间:2025/1/16 11:39:04 浏览:3次 |
[提要]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已步入全面推进的新发展阶段,在新的发展机遇下应当科学认识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演进动力以及面临的问题,并从多维视角出发探索农业现代化可行路径,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纵深发展。
关键词: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演进动力;可行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5月12日
新时代下,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强调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系统谋划。中国式现代化涉及众多构成要素,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就是其中一个基础性构成。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因此,有必要从发展历程、演进动力、面临问题与发展路径等方面入手,深入审视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尝试回答为何走与如何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这一重要的现实课题。
一、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
(一)萌芽起步阶段(1921~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平均地权、公营经济和合作经济三大基础农业制度,农业发展与建设体现出浓厚的军事化色彩。毛泽东在新三民主义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中国经济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道路的重要论断,通过开展土地革命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党将兴办公营经济作为革命根据地经济发展的工作重心之一,实行在各项生产事业中以农业为主的方针,提出“公私兼顾”和“军民兼顾”的经济政策。在公营经济之外,党还非常重视根据地合作经济的发展,提出要建设农民协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效保障了动荡形势下对党的农产品供给。
(二)探索调整阶段(1949~1978年)。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正式提出了农业现代化问题,对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农业、如何建设现代化农业进行了积极探索。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制度改革,到1952年底基本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受前苏联农业发展道路的启发,党通过农业互助组、初级合作社和高级合作社使农业逐步走上合作化道路,开启了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实践。在推进农业合作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同时,我国还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及良种推广、化肥施用及土壤改良等方面得到了极大改善,农业生产效率迅速提高。
(三)创新发展阶段(1978~2012年)。改革开放后,党着手调整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与实践模式,提出了“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农业发展战略。尤其是邓小平提出了“两个飞跃”的重要思想,成为改革开放时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指引。为缓解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农业,重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80年代初期,我国大力推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实现了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的分离,2002年更是以专门立法的形式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稳定下来,深入推动农业生产由集体化农业经营模式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转变。
(四)全面推进阶段(2012年至今)。新时代下,党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认识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多次强调国家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农业现代化,深刻论述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整体布局,明确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战略地位,强调逐步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体系的建构。2018年12月通过了关于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决定,将农村土地实行的“三权分置”制度法制化,所有权、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置并行的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进一步释放了土地流转活力。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在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与大历史观的指导下对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未来走向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思考,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发展迎来了新的时代契机。
二、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演进动力
(一)宏观政策的演变:工农城乡关系的调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上,积极发展农村经济事业。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做出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形成了农业支援工业、农村依附城市的发展格局,城乡二元体制壁垒进一步固化。改革开放后,国家提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战略方针,逐步扭转了工业挤占农业、城市挤占农村的传统工农城乡关系。新时代下,党中央着力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二)市场环境的转型: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1979年,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重要论断,党的十四大开启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环境的转型推动我国农业生产与经营方式的跨越式变革,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全方位开放的经济体制下,我国认识到农业不仅具有提供食物的基础性功能,还具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多方位价值。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三)农业科技的创新: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在借鉴国外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将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概括为“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提出并逐步落实农业机械化的伟大构想,农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飞跃。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时代快速推进,农业生产、交易与消费等多个环节更加方便快捷,智能化农业系统和设施的出现与推广使农业生产步入新局面,我国逐步摆脱了“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发展步入新局面。
三、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高水平农业人员的缺乏。一是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数量和质量的失衡。在城乡有别政策的影响下农民群体被置于社会阶层的下游,一批农业人员选择流向高经济收入或高社会地位的领域。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我国36岁及以上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约占80.9%,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约占91.8%。由此可见,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总人数虽多,但呈现出人员年龄偏大和受教育程度偏低的特点,导致我国农业生产经营队伍的整体质量偏低。二是科研专业人才的下沉不足。科研专业人员在农业发展中扮演着引导者和使能者的角色,而这类人员的下沉不足也是农业人员结构中的一项明显问题。部分地区的科研专业力量不足,技术性问题难以攻克,科研专业人员与生产经营人员之间的联动过少或断裂,新技术无法落地或者落地过于缓慢,导致地区的农业发展陷入瓶颈。
(二)现代农业体系有待升级。推进农业现代化必然要抓好农业生产体系和农业产业体系,着力破除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短板。一是农业产业结构问题。与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整体要求相比,我国农业产业体系仍面临着农产品供需失衡、产业结合不紧等多项问题。以农产品供需失衡为例,生活水平、消费能力与生态意识的提升使国民对于高端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但是市场存在着高端农产品供应不足,低端农产品难以销售的问题。二是农业生产要素流动问题。与城市相比,农业要素市场化进程相对较慢,要素供给质量和配置效率相对较低,城乡要素仍然难以完全实现自由流动与平等交换,平台建设慢、规则不健全、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土地要素在城乡间的顺畅流动。除此之外,农村农业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失较为严重,农业主体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农业资金缺口较大。
(三)农业数字化技术嵌入不足。就当前的农业发展形势来看,数字化农业的技术推广和素养提升仍面临着许多现实制约。一是数字化农业技术面临着“卡脖子”的风险,高精尖农业技术的研发环节较为漫长。数字时代的到来冲击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但数字农业设备成本高、资金渠道不畅通、核心技术掌握不足等现实问题,使得数字化农业技术的研发环节面临着诸多挑战。虽然科技兴国理念下我国的科技攻关能力有所提升,但在某些关键核心领域仍对国外有较强的依赖。二是城乡数字鸿沟环境下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嵌入较为缓慢,基层农业人员的数字化能力有限。虽然我国正在着力打破城乡二元壁垒,数字技术也正在向农业领域和农村地区倾斜,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水平偏低和地理环境落后地区的数字化农业水平还远远不够,农业人员的数字化能力略显不足。
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可行路径
(一)培育高水平农业人员。农业人员是农业的核心主体,没有农业人员的现代化,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就无从谈起。一是加强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关注农业型院校和专业的提质增能,着力于培育更多的农业管理型人才和农业科研型人才,打造一批引领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技术“领头人”。同时,还要着眼于培育和投放更多的农业型岗位,强化农业领域的考核激励机制,吸引更多年轻人才进入农业领域,优化农业发展环境。二是畅通高素质人才返乡回流机制,深入落实农业科研人员和专业人员的精准扎根,积极推动农业科研人员和专业人员的下沉,确保能够根据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尽早尽快打通科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科研专业人员和一线生产经营人员有效互动、优势互补、信息互通。
(二)激活农业生产要素。统一高效的生产要素体系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首先,要统筹好城乡资本要素的自由流动,破解农业主体储蓄不足和农业投资不足的难题,通过推动城市资本下乡和加大农业财政投入的双重方式,改善农业投资环境,深入发挥资本的“造血”功能,深入释放农业发展活力,让农业在回应市场需求的同时保持自身的发展节奏。其次,要构建城乡统一的规则体系、信息信用体系、标准体系和平台体系,积极推动城乡市场相关基础制度一体化建设,降低城乡要素的流动成本,实现“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情社会”的协同联动。最后,着力破除阻碍土地自由流转的内生障碍和外部障碍,在土地管理刚性要求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灵活实践土地问题,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切实发挥土地要素的价值。
(三)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想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必然要推进农业产业体系的更新换代。一是要推进三次产业的有机融合,通过一二三产业的优势互补盘活现有的农业生产资源,逐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拓宽农业人员的收入渠道,优化农业发展环境,以“产业融合”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着力建构起三类产业共融共生的发展格局,为农业吸附更多新的生产要素。二是要促进以需求为导向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动态多元的农业产业格局既要明确划分和着力建设我国的粮食生产功能区与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深入开发农业产业价值与发展新态势,同时还要在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强高端高质农产品的培育和生产,有效满足国内多样化的农产品升级消费需求,形成高水平的农业产业体系。
(四)提升农业数字化素养。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必然要以数字化为导向,加快农业数字化赋能与促进农业数字化转型。首先,完善数字化农业相关政策,既要加大财政税收对数字化农业的支持,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农业物质支撑体系,又要准确把握数字农业的发展定位,明确数字农业的价值取向。其次,加快农业高精尖技术的攻关,减少在关键环节上对国外供给的依赖,推动数字农业产品在农业生产经营环节中的使用,结合地区实际探索数字化农业的改良和升级,提升地区农业发展的数字化水平。最后,深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工程,不仅要关注基础设施的完善,还要将提升农民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作为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培育具备数字化素养的新型农业人员,借助以点带面的培育模式带动农业人员的全面提质。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志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百年探索、理论内涵与未来进路[J].经济学家,2021(12).
[2]叶兴庆,殷浩栋.中国共产党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发展和实践探索[N].中国经济时报,2021-09-20(004).
[3]孔祥智,谢东东.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探索历程、基本内涵与实施路径[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3(02).
[4]吕捷,赵丽茹,李红艳.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党的“三农”理论发展与创新[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3.27(01).
[5]卞靖,陈曦.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与实现路径[J].中国经贸导刊,2021(18).
[6]钟晓萍,于晓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下的农业发展逻辑、路径与政策选择[J].学习与探索,2023(01).
[7]纪志耿,罗玲.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特征、挑战与路径[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1(0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