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东北三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 |
第745期 作者:□文/马 哲 蒋 诗 时间:2025/1/16 11:45:38 浏览:3次 |
[提要] 通过构建东北三省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度2017~2021年东北三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研究发现:从综合指数评分层面来看,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高于辽宁省和吉林省;从指标权重占比层面来看,农业信息化人力资源和基础设备建设方面所占权重比例较小,农业信息化主体环境所占权重比例较大。依据测度结果,提出推动东北三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建议。
关键词:东北三省;农业信息化;熵值法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省农产品供需动态平衡的新凯恩斯DSGE研究”(编号:21JYE401)。通讯作者:蒋诗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8月7日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就数字中国建设、加快农业农村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深入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将显著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深度整合与应用,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支撑能力,因此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建设农业强国的首要任务。农业在东北三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的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东北三省,传统的农业模式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生产效率低、生产成高本等。基于此,有必要深入研究东北三省的农业信息化发展问题。
国外对农业信息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信息化技术应用、发展问题、软件开发等方面。Anochie(2015)通过对农业体系和信息化技术进行评估,认为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可以极大地提升农业发展水平。Mwalupaso G E(2019)基于农户对信息化的认识、信息服务质量和信息化应用实际效率构建了相关指标体系,测度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我国对农业信息化技术的研究诸多。从信息化测度方法层面上看,钟义信(1988)在研究马克卢普法、波拉特法等信息测度方法的基础上,从整体性、综合性角度出发,提出了信息化的综合指数法。从农业信息化指标选取层面来看,沈剑波(2019)等对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从新质生产力与信息化的关系层面来看,张耀、曹俊杰(2021)对我国的农业信息化问题进行剖析,应用熵值法测算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研究发现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带动农业经济水平的提高,通过增强农民信息化观念,加强农业信息化发展建设,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双重目的。
综上,众学者对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问题、指标的选取、测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然而,对于东北三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研究较少,并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对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如何打破区域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成为重中之重。对此,为了提高东北三省的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基于东北三省2017~2021年统计年鉴数据,结合实际现状,研究东北三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并试图找到提升东北三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措施,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及相关农业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借鉴。
一、东北三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测度农业信息化水平实质上就是衡量信息化技术带动农业经济增长的能力。农业信息化是指基于农业信息环境态势,利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等环节上进行分析、处理等方式的应用,以改变传统农业管理模式、提高生产效率、节省人力资源浪费。因此,农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涉及农业人力资源、信息化设施和农业信息化发展主体环境三个层面。
从农业人力资源层面来看,东北三省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和乡村人口数量呈现出锐减态势。其中,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源减少最为明显,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由2017年的632.02万人减少至2021年的516万人,乡村人口数量由1,538万人减少至1,072万人,加之农业信息化平台、设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节省了农业人力资源。辽宁省移动电话用户和互联网从业人员数量充沛,移动电话用户由2017年的4,755.7万户增长至4,975.2万户,互联网从业人员数量由12.9万人增长至13.9万人;而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互联网从业人员则出现减少态势,分别由8.2万人减少至5.8万人以及由6.3万人减少至4.5万人。从信息化设施层面来看,东北三省农村每百户拥有电视机和电脑数量减少,移动电话应用数量增多。其中,吉林省农村每百户拥有电脑数量由2017年的33.16台减少至2021年的19.9台,村每百户拥有电视机数量由107.39台减少至99.2台。辽宁省农村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数量由213.4台增长至231.5台。在互联网宽带接入户和移动电话普及率方面,黑龙江省涨幅最为明显,分别由2017年的664.6万户增长至2021年的1,013.5万户以及由每百人96.53部增长至120.3部。从农业信息化发展主体环境层面来看,东北三省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黑龙江省在农业总产值和第一产业增加值方面总量高于其他两省,农业总产值由2017年的3,471.3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4,099.5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由3,001.2亿元增长至3,609.8亿元。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吉林省由1,295.04元增长至17,641.7元,但在农业人力资源和信息化设施建设的加持下,并没有改变辽宁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逐年递减的态势,由2017年的19,216.6元减少至2021年的13,746.8元。
二、东北三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
为了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参考陈安茹、沈剑波等的研究,结合综合指数评价理论、信息传播理论等在实际现实中的应用及东三省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一套科学、系统、分层次的东三省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以东北三省农业信息化发展为目标层,共分为农业信息化人力资源、农业信息化设备及农业信息化主体环境3项一级指标和18项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表1)
本文采用2017~2021年东北三省的农业信息化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东北三省《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软件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东北三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PS数据库、阿里研究院的统计数据。针对个别缺失数据,采用换算平均法进行补齐。
三、东北三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
使用SPSSPRO数据分析软件,采用熵值法测度东北三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熵值法能够克服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从客观角度分析和评价指标对整个系统的实际贡献,适用于在不同时间段内对同一研究对象进行评价。具体步骤如下:首先,为了消除其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需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计算东北三省各省份的指标比重。其次,依据东北三省各省份的指标比重计算各指标熵值及其权重。最后,通过标准化处理的方式,依据各指标权重值测算出东北三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
依据上述分析方法,得出东北三省2017~2021年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均值和指标权重情况,如表2、表3所示。(表2、表3)
由测度结果可得,东北三省农业信息化水平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特征。从综合指数评分上来看,指标的综合指数大于1代表发展优秀;介于0.7~1之间代表发展良好;介于0.4~0.7之间代表一般;小于0.4则代表较差。基于上述评分标准可得:黑龙江省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领先于辽宁省和吉林省,农业信息化人力资源、农业信息化基础设备以及农业信息化主体环境综合指数分别达到了0.812、1.198和1.287。结合黑龙江省实际现状来看,黑龙江省在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及乡村人口数量上的人力资源充足,农业生产设备投资资金丰厚,信息化设施用程度高,且信息化发展主体环境好,在农业总产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一产业固定投资额方面等方面均高于其他两省。辽宁省农业信息化水平处于中间梯队,其中农业信息化人力资源和农业信息化基础设备综合指数分别为1.549和0.989,发展良好。但农业信息化主体环境发展一般,综合评分为0.591。结合辽宁省实际现状来看,辽宁省在互联网从业人员及移动电话用户数量上的人力资源充沛,互联网宽带接入数量远高于其他两省,但对于软件业务、第一产业增值等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吉林省农业信息化综合指数评分最低,评分为1.467。其中,在农业信息化人力资源和农业信息化基础设备方面发展一般,综合评分分别为0.625和0.537,农业信息化主体环境发展较差,综合评分为0.305。结合东北三省统计年鉴数据分析,吉林省在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农业总产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诸多方面与其他两省存在巨大差距。
从东北三省农业信息化指标所占权重上来看。吉林省在农业信息化人力资源和信息化主体环境方面所占权重大于黑龙江省和辽宁省,所占权重分别为26.878%和52.423%,移动电话用户数、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人数以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固定投资额上涨率方面所占权重较大;黑龙江省和辽宁省在农业信息化人力资源、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及农业信息化主体环境方面所占权重比较接近,在农业信息化人力资源方面所占权重分别为22.216%和22.053%,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所占权重分别为29.426%和30.691%,在农业信息化主体环境方面所占权重分别为48.358%和47.253%。其中,黑龙江省在乡村人口数方面所占权重较大,为9.138%;辽宁省在农业固定投资额上涨率方面所占权重较大,为11.614%。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构建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对东北三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进行了综合测度和评价,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从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综合指数来看,东北三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整体情况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特征,黑龙江省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最高,辽宁省次之,吉林省排在第三位;从东北三省农业信息化指标权重来看,呈现两极分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在农业信息化人力资源和农业信息化基础设备建设方面所占权重比例较小,农业信息化主体环境所占权重比例较大。具体建议:首先,重视并加强东北三省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积极建设综合素质和信息化能力都高的农业信息管理人才队伍,立足于农业农村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案。其次,要完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快信息系统间的数据连接,将信息服务拓展至农村地区的各个环节,帮助农户解决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环节中的实际困难,为实现农业农村的精准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持。最后,应当建设完善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通过应用信息高新技术来获取农业产业信息动态,为人们提供透明、可靠、稳定、可追溯的通信网络保障。进一步挖掘农业产业与信息技术融合潜力,结合东北三省区域农业优势,构建区域品牌链,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海军,翟云.数字时代的新质生产力:现实挑战、变革逻辑与实践方略[J].党政研究,2024(03).
[2]赵婉华.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时代意蕴、突破重点与实践路径[J].饲料研究,2023.46(07).
[3]陈宁远,闫琰,王俊芹,等.我国农业科技园区数智化转型发展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4.26(04).
[4]庞德良,于明君,王婧美.新发展格局下东北地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22(11).
[5]唐亮,吴东立,苗微,等.东北地区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9.21(05).
[6]周妍宏,王一如,何丹,等.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及Malmquist指数的东北三省农业生产效率测度分析[J].北方园艺,2022(03).
[7]潘文轩.中国主粮生产成本快速上升之源——基于要素成本贡献度分解的实证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04).
[8]Anochie U C,Kalu U D.Evaluating the Agricultural Knowledge System,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Nigeria:Implications and Prospects[J].Journal of Empirical Economics,2015.36(04).
[9]MWALUPASO G E,WANG S G,RAHMAN S,etal.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in maize production inZambia[J].Sustainability,2019.11(08).
[10]文倩.我国农业信息化测度与空间差异研究[J].乡村科技,2022.13(06).
[11]李艳.新时期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农业经济,2022(08).
[12]陈安茹.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建设与测度措施探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16).
[13]刘京京.5G引领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24(03).
[14]张宁,文慧子.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23(11).
[15]陈俊亮,唐守廉,忻展红,等.我国通信高科技产业发展研究[J].科技导报,1999(09).
[16]沈剑波,王应宽.中国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9.35(24).
[17]张耀,曹俊杰.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21(08).
[18]吴昌华,严志雁,陈桂鹏,等.江西智慧农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22(12).
[19]苏锦旗,潘婷,董长宏.中国农业数字化发展及区域差异评价[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0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