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郑州市绿色发展难点与对策
第745期 作者:□文/景一佳 时间:2025/1/16 11:46:26 浏览:3次
  [提要] 绿色发展理念已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双碳”目标为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目前,郑州市绿色发展成效显著,但仍面临一系列挑战。为此,本文从文化引领和多方协同视角探讨推动郑州绿色发展的实施路径,提出郑州“文化引领+‘政府、企业、居民’联动”绿色发展模式。
关键词:郑州;绿色发展;“双碳”目标;对策建议
基金项目:郑州市2023年度社会科学调研课题:“郑州推动绿色发展的难点与对策研究”(编号:ZSLX2023009)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8月7日
绿色发展是解决环境和经济发展矛盾的必然选择。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以及黄河流域发展的重要龙头城市,郑州的绿色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河南省全面绿色转型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具有深刻意义。
一、郑州市绿色发展现状
郑州是国家新一线城市,也是中原城市群的核心部分,在黄河流域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也拥有河南省最密集的人口,面临着环境和资源带来的巨大挑战和压力。
(一)资源利用方面。在能源消耗方面,近年来郑州市综合能源消耗量持续下降,从2019年到2021年,每年的下降幅度也在持续提升,2021年综合能源消耗量比上年下降了3.7%,表明能源的利用程度有所提高。在环境治理领域,郑州市近年来将重点放在了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领域,成效显著。截至2022年底,郑州市的污水处理率已经超过了河南省的平均水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100%。郑州市全市工业固体废物实现100%的处置和利用,危险废物经营单位也达到100%的处置覆盖。工业废气处理能力在不断提升,从2018年的10,510.7万立方米/时增加到2019年的16,994.0万立方米/时,增长了近61.7%,2022年这一数字进一步攀升至24,294.6万立方米/时。
(二)生态建设方面。郑州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在逐年增加,增速快于河南省的整体平均水平。然而,与其他地市相比,郑州市在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的绿色发展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此外,郑州市空气质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持续向好,优良天数从2013年的128天增加到2023年的226天。目前,郑州市已逐渐形成了“两带、三圈、四心、九水、千园、三十一廊”的生态空间格局,并建成了1,603处公园游园和3,729.3公里的生态廊道,实现了交通、人行、绿化、生态的和谐统一。黄河沿岸的生态改进工作也在有序进行,治理修复了58万亩黄河湿地,建成了76.5公里的复合型沿黄生态廊道。
(三)科技创新与资金支持方面。近年来,郑州市在研发与试验方面的支出逐年增加,与河南省其他城市相比,郑州市的研发支出居于河南省研发支出的首位。然而,从全国范围来看,河南省的研发支出比例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在绿色科技方面的差距最为显著,究其根本,资金的投入不足使得研发人员无法获得所需的绿色发展资源,技术不成熟也使绿色科技面临阻碍重重。2022年,郑州市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速比上年提高132.8%,比重为0.2%,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较低。科教文卫支出比重在2022年有显著增长,然而与河南省的平均支出水平相比,郑州市在科教文卫领域的投入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二、郑州市绿色发展难点
(一)绿色发展意识有待提升。目前,社会对绿色发展的认知度不足。一是教育宣传不足,政府在绿色发展教育宣传方面的投入有限,导致公众对绿色技术、产品和政策了解不足。二是部分民众和企业暂未认识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缺乏参与绿色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企业,其生产活动方式对城市绿色发展影响至关重要。虽然目前不少企业已理解了绿色发展的内涵和本质,但其对绿色发展政策、法律法规的了解还较为缺乏,缺少一定的约束力,在其生产方式上仍采用了较为粗放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效益最大化,给社会环境带来不良影响。对于广大市民,尽管他们听过绿色出行和绿色消费的概念,但并不了解真正意义。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民的各种消费需求不断增长。部分未树立绿色消费理念的居民,可能会产生过度消费或奢侈消费的行为。
(二)政府绿色保障有所欠缺。首先,绿色发展的环境法律体系不完善,政府在绿色发展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方面存在不足,如环保法规执行力度不够,绿色产业扶持政策不完善等。虽然已制定了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但执行力度不足以约束公民的环保行为。其次,政府的政策制定滞后,亟须突破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例如,体现绿色发展的政绩考核体系尚未建立或不完善,体现环境公平、正义及延续的生态补偿机制也未得到有效落实,这些因素都制约了绿色发展进程。最后,政府在制定必要的保障政策和公民激励的相关奖惩制度方面还存在不足。同时,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的不完善也导致了人才、资金等重要资源的缺乏。
(三)企业绿色生产能力不足。首先,部分企业在绿色生产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存在瓶颈,难以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化。郑州市甚至河南省有关绿色低碳循环的共性技术及关键技术都较为薄弱,大多企业关于绿色技术的开发研究热情不高、投入不足,更多技术依赖于外部购买;研究所及有关高校要么成果薄弱、要么转化困难。其次,经济成本是阻碍绿色发展的一大难题,绿色生产往往需要较高的投入成本,而部分中小企业受限于资金规模,难以实现绿色生产。若企业前期经过大量的绿色设备、绿色原料等的投入,必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产品的市场价格就会偏高,消费者可能会望而却步。同时,当前郑州市场所谓绿色产品良莠不齐,缺乏统一的生产标准及权威的认证机构认证,使得消费者的选择、购买行为都完全出自“本能”,缺少必要的、可信的“依据”。最后,技术创新的不足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贫缺,部分企业虽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行业领先技术,但缺乏专业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导致设备闲置、资源浪费。郑州市域现有高校中专业设置与绿色发展人才需求有所偏差。再者,郑州虽是新一线城市,但对市域外顶尖高校毕业生及科研人员的吸引力仍显不足,尖端科研人才很难吸引来、留得住。
(四)居民绿色消费水平有限。目前,郑州市整体居民绿色消费水平有限,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第一,在居民的消费观念上,部分居民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对绿色消费的认同感不强,更倾向于选择价格低廉的产品。同时,一些人由于缺乏环保知识和意识,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做到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等行为。第二,居民存在价格敏感性。绿色产品基于绿色生产技术的创新推动,技术成本一般较高,因此绿色低碳产品的价格也相对较高,对于大多收入水平一般的消费者而言,会认为绿色产品的性价比相对不高,其购买意愿也会存在不足,进而导致整个绿色产品的消费市场空间有限。第三,绿色产品市场有限。目前市场上绿色产品的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且价格较高,限制了居民的绿色消费选择。第四,居民在选择绿色产品时面临信息不对称问题,一些绿色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也参差不齐,居民难以辨别真假绿色产品,影响了居民对绿色产品的信任度和购买意愿。
三、郑州市绿色发展对策建议
本文从参与主体的角度探讨绿色发展模式及路径,提出“文化引领+‘三核’联动”的理念,由政府、企业、居民三大主体共同推动郑州市的绿色发展之路。
(一)构建绿色文化引领体系。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而绿色文化实践则是城市绿色发展的核心与精神所在。在城市的绿色发展进程中,绿色文化发挥着关键的驱动和优化作用。
1、提高民众对城市绿色发展的认知。首先,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要将绿色发展理念对学生进行灌输。要从小就开始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用电、做好垃圾分类等绿色生活理念,增强学生对于绿色发展的认知,从小培养绿色消费的行为。其次,要扩大绿色发展理念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公众平台,利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拍摄绿色发展相关的短剧,增加公众的关注度。在线下可采用报刊宣传栏、街头广告、宣传页等方式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最后,通过组织举办相关知识讲座、峰会论坛和科学研究专项,增加各个科研机构、企业组织对绿色发展的重视程度,让各行各业都深入了解国家倡导绿色发展、生态平衡的相关政策,从而全方位推动城市的绿色发展。
2、完善绿色文化体系。文化理论是所有实践活动的先导,需要联合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及相关项目方的力量,共同构建绿色发展文化体系深入的研究工作。需使各方共同投入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之中,形成多方合力,以此来创造出符合郑州发展特点的绿色发展的理论研究体系。构建绿色文化体系,离不开对我国及郑州市绿色发展现有的政策及研究结果的综合考量,要在现有的文化建设之中,关注民众和企业的主体地位,增强其绿色发展意识,促进个人和企业不断寻求绿色发展的创新技术,增强其绿色价值观和环保意识。除此之外,也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中的每一个建设环节,引导民众自觉监督其行为,共同推动城市的绿色发展,完善城市绿色文化体系的构建。
(二)完善政府绿色治理模式。郑州市政府应充分发挥其职能,确保绿色发展的顺利进行。为此,需要在思想和行动上同时加强。
1、完善政府绿色保障。首先,郑州要加强绿色发展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完善绿色产业扶持政策,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对破坏环境的做法和行为保持“零容忍”的态度,发现“漏洞”时及时填补,避免问题愈加严重,比如可进一步完善环境污染排放制度、生态评估及修复制度等,严格用法律来约束个人及企业的违法行为,进一步引导企业进行绿色生产。其次,要加强政府在绿色发展监管体系建设方面的投入,提高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确保各项政策得到有效执行。通过建立绿色生产考核评价体系,使企业自觉遵守绿色生产规范,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进一步关注到能源消耗及生态效益的重要性;同时,可将该体系纳入到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当中,建立相关负责人的终身责任制,对环境破坏的行为事件逐级追责到个人。最后,引入信息化要素,逐步建设基于郑州市甚至河南省平台的绿色数字化应用场景,设置企业机构及个人的绿色账户、绿色积分,或采用原有的商鼎分积分,将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餐饮、环境保护等项目纳入其中,并与个人信用体系挂钩。
2、大力推进数字基础设施绿色化。《“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要“深入推进绿色智慧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体现出党和国家对我国数字化和绿色化发展的高度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对于维持城市正常运转不可或缺,加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倡导各行各业向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的大趋势下,数字基础设施成为重点关注的领域,为了推动数字基础设施的绿色化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节能技术,减少碳排放。郑州位于中原腹地,拥有米字型高铁,区位优势显著,可推动郑州跨境保税仓储配送全链路数字化管理。
(三)激发企业绿色创新活力。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转型,激发企业绿色创新活力。一方面要根据城市现有的发展状况,集中力量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新兴产业的崛起;另一方面需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绿色化转变。
1、打造绿色产业集群。对于绿色发展企业特别是其中的龙头企业,政府可以考虑从金融、技术、人员等各方面进行扶持和宣传,不仅提供税收优惠、补贴等政策,更要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如金融资金支持、社会宣传、业务合作等。以现有的如宇通、比亚迪等绿色发展企业为标杆示范,引领打造绿色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发展绿色产业,为其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氛围,包括投资支持、技术升级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方面。同时,继续推进市级绿色发展模范单位工作,如绿色学校、绿色餐馆、绿色小区、绿色工厂、绿色商场等,给予公开认定、适度奖励和广泛宣传,并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进行考核和复评,对连续良好的单位,加大扶持力度。
2、推动企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要鼓励、引导各类型企业加大技术改造、研发、引进,革新工业生产技术,加强节能减排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等的研发和应用,开展企业绿色技术梯队培育,创建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绿色单位,建立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店铺等评价体系,使绿色生产体系更加完善,推动制造企业绿色转型,激发其内生动力。同时,充分激发郑州相关科研院所及高校的科研力量,与之在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空气污染治理、可再生能源利用、新能源开发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逐步构建低碳节能、具有可循环性的发展系统。
3、吸引、培养绿色发展人才。人才是社会不断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推动企业的绿色转型发展,吸引、培养绿色发展人才是重中之重。首先,可以通过提供住房补贴等优惠待遇、打造良好人才信息交流平台、为其提供有一定吸引力的薪酬水平等各项措施吸引外部优秀人才;其次,企业可与高校及相关科研院所进行联合,定向培养绿色发展的专业人才,不断培育绿色发展技术团体;最后,可以在社会层面通过一些与本企业相关的技术竞赛挖掘民间高手。
(四)推动居民绿色生活方式转型。要推动绿色发展,市民尤为重要,每一个市民既是郑州的消费者也是郑州某个领域的生产者,绿色发展离不开人人参与其中。
1、引导绿色低碳生活理念。一是积极培养居民的绿色消费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绿色消费对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进行产品选择时,更多地选择绿色低碳环保的产品。如,可以利用街道宣传栏、地铁媒体平台、电视广告、社区宣传栏、各种公益活动等,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对绿色低碳的环保理念进行宣传。二是加强节能减排宣传,持续开展垃圾分类、旧物换新等一系列环保活动,倡导居民使用低能耗家电,使居民从具体实践中体会低碳理念。三是优化公共交通线路,解决好居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四是引导居民改正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杜绝铺张浪费,合理调整自己的消费习惯。
2、以绿色消费创造新的更高绿色需求。绿色消费是社会绿色生产的不竭动力。消费者通过购买绿色产品,可获得生态和优质的服务体验,进一步深化绿色消费理念,并进一步鼓励下一次的绿色消费行为。为了推动绿色消费,一方面可以积极促进绿色产品下乡活动,构建郑州市绿色消费积分平台;另一方面可以推出绿色低碳产品消费激励政策,利用郑州市绿色消费券、绿色积分和降价降息等手段来刺激绿色消费,从而有效释放绿色消费的潜力。
3、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制度。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行动的相关制度规范,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如确保公众在对违反绿色发展的行为进行举报时的路径畅通。可以考虑鼓励、引导、培育各种类型、各种级别的绿色环保公益组织,使之成为郑州绿色发展的民间力量,以他们来自于民众中、生活于民众中、影响于民众中的优势,可以在环保科普、环境监督、垃圾分类、纠纷调解、植树护绿、能源节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需多角度、全方位普及绿色发展意识。相关机构可围绕“世界环境日” “全国低碳日”等影响较大的绿色节日,以其为契机,线下和线上相结合,开展互动活动,规划性地开放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绿色实践创新基地、环保固废处置基地等,使民众看到、听到、感受到绿色发展的力量。
(作者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云清.乡村振兴视角下地方高校助推绿色发展的可持续策略[J].教育文化论坛,2024.16(04).
[2]廖小平,邹巅,袁宝龙.推动我国绿色发展的模式及路径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49(01).
[3]周敏,杨柳,叶丹.贵阳市智慧城市建设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24(05).
[4]刘畅,潘慧峰,李珮,等.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和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3(04).
[5]周宏春.绿色消费的社会治理体系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20(0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8060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