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发展探索 |
第745期 作者:□文/刘秀文 时间:2025/1/16 11:47:57 浏览:3次 |
[提要] 我国东北地区与朝鲜、俄罗斯、蒙古相邻且边境旅游资源独特,为边境旅游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在对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发展现状分析基础上,发现其存在的现实困境,并提出解决路径,以促进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发展困境;解决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8月7日
东北地区是我国开展边境旅游最早的地区。1985年,丹东市政府就提出中国公民赴朝旅游的想法,东北边境地区封闭状态被打破。1987年,《关于拟同意辽宁省试办丹东至新义州自费旅游事》发布,为边境旅游开展奠定一定的基础。1988年,丹东国际旅行社组织中国公民赴朝旅游,打开中朝边境旅游的大门。1988年,延吉市开展至朝鲜稳城自费旅游活动;1991年,开展延吉、珲春至朝鲜边境城市赛别尔、文城郡自费一日游活动,并特别强调开展边境旅游的城市、赴朝旅游的地区以及在朝停留的时间。1992年,黑龙江省又开展绥芬河市至符拉迪沃斯托克“三日游”活动。1998年,《中俄边境旅游暂行管理实施细则》规定相关部门的职责以及边境旅游的办理程序。1999年,《关于辽宁省丹东市对朝旅游有关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发布,取消中国公民赴朝旅游的人数限制,延长在朝停留的时间。2000年,中俄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互免团体旅游签证的协定》,2012~2013年中俄互办旅游年,对促进中俄双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2015年,二连浩特市政府积极推进中蒙跨境合作示范区建设,带动了中蒙边境旅游的发展。2023年,《二连浩特市促进中蒙边境旅游发展实施意见》中提出解决中蒙边境一日游证件及费用的问题。
总体来看,边境地区不断完善相关政策、边境旅游管理条例,健全配套基础设施,深入与周边国家合作,为边境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东北边境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23年3月联合印发的《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依托界江界河、边境城市和对俄对朝对蒙口岸,创新东北亚跨境旅游开放合作,支持东北地区做强跨境游、做大边城游、发展界江游,加快构建边境旅游产品体系。发展边境旅游对促进东北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当地基础设施,促进当地居民就业,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稳定边疆地区安全,加强国家间贸易往来与合作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东北边境旅游发展现状
(一)边境旅游已成为东北旅游特色之一。东北边境旅游在东北旅游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从东北各地区接待国际游客数量方面上看,2019年黑龙江接待入境旅游游客为1,107,000人次,较2014年增长32.5%;2019年辽宁接待入境游客为2,941,388人次,较2014年增长11.4%;2019年吉林接待入境旅游游客为1,370,000人次,较2014年下降7.4%;2019年内蒙古接待入境旅游游客为1,958,311人次,较2014年增加21.7%。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在2014~2019年接待入境游客数量呈逐年递增的态势,吉林省在2015~2019年接待入境游客数量逐渐下降。总体来看,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发展态势较好。同时,政府重视东北边境旅游的发展,在《东北地区旅游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东北地区到2030年基本建成世界级冰雪旅游度假地、全国绿色旅游发展引领地和边境旅游改革创新样板地。可见,边境旅游在东北旅游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边境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均匀。在东北边境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均匀的状况。从各省接待入境游客数量上看,在2015~2019年,辽宁省接待入境游客最多,占东北地区接待入境游客量的39.4%;黑龙江省的入境游客接待量最少,占东北地区接待入境游客量的14.2%;吉林省及内蒙古自治区接待入境游客量的占比分别为20.8%和25.6%。在接待国内游客方面,2015~2019年,辽宁省接待的国内游客数量最多,其接待的国内游客数量占东北地区接待国内游客数量的一半以上;内蒙古自治区接待内游客数量最少,占比为12.7%;吉林省及黑龙江省接待的国内游客数量分别占比17.3%和17.2%。东北地区各地在接待国内外游客数量方面存在着不平衡、不均匀的状况。(表1、表2)
(三)边境旅游发展具有不稳定性。受国家间关系、国家政策、国际环境的影响,东北边境旅游发展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2020年伊始,突然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东北边境旅游发展产生重要影响。2020年东北地区各省份接待的游客数量较2019年均有下降,黑龙江省入境游客数量下降85%,吉林省的入境游客数量下降84.8%,辽宁省的入境游客数量下降96%,内蒙古自治区的入境游客数量下降96%。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俄罗斯暂停中俄免团体旅游签证的协定,俄罗斯入境游客数量迅速减少。随着疫情的结束,2023年中俄双方恢复两国间的团体旅游签证,此举措促进着东北边境旅游的发展。此外,国家间关系的不稳定会导致双边及多边的出入境政策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边境旅游发展。
二、东北边境旅游发展存在的现实困境
(一)边境旅游安全问题依然存在。边境安全是东北边境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边境安全问题会严重阻碍各地区长远发展。首先,东北地区毗邻朝鲜、蒙古国、俄罗斯,较长的边境线使得遭受外部干扰和威胁的概率大大增加。其次,社会安全层面存在着邻国边民非法越境并在我国边境城市开展非法活动,严重威胁着边境居民和游客的人身安全,加剧城市管理的难度,影响东北边境旅游的整体形象。再次,边境走私现象依然存在,给东北地区带来灾害。最后,在生态安全方面,边境地区的居民非法越界盗取野生动植物,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二)边境旅游发展受政策性因素影响较大。边境旅游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其所涉及的政策性因素也较多。(1)东北边境旅游资源整体分布集中,受各行政区政策的影响,资源的开发较为散乱,各边境城市仅开发本地区的旅游资源,并没有将沿线旅游资源整合成完整的边境旅游线路。(2)边境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受双边及多边经济、社会、贸易等因素影响较大。较强的政策性和波动性使得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开展过程中阻碍重重:受政策的影响,我国游客赴朝旅游,需要游客把材料交给旅行社办理签证,由旅行社进行集中办理团队签证,程序繁琐且时间较长;入关条件也较为严苛,不允许携带手机入境、相机中的照片必须合格等;限制性较大的规定等,俄罗斯规定团体旅游人数最低限度较高且在俄罗斯停留时间较短等,上述因素均制约着边境旅游的开展。
(三)边境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东北边境旅游产品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以界江、界河、民俗资源为依托的自然及人文景观。东北地区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饮食文化等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但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目前边境旅游产品类型主要以观光、游览景观为主,游客主要旅行活动依然停留在对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的感官欣赏层面上,缺少文化类体验项目,游客的体验感与参与感得不到满足。边境旅游产品与文化融合不够深入,游客游览方式较为单一,在景区通过导游“边讲边听” “边走边看”的方式游览观光,游客难以深刻体会到景区的文化内涵,不能满足游客深度认知与深度体验的需求,如高句丽王城的世界级文化遗产,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及较高的文化价值,但游客仅通过导游的讲解对景区有所了解,此方式尚不能满足游客深度认知的需要,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
(四)边境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滞后。虽然东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但东北边境地区位置相对偏僻、人员稀少、经济不发达,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大量边境城市的餐饮、住宿、交通、综合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满足游客多层次的需求。如:兴凯湖机场等级较低,尚不具备接纳国际游客的能力;黑河市的高铁还处于空白状态,餐厅、宾馆等基础设施的数量在旅游旺季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此外,景区的管理水平、基础配套服务设施与服务亟待提高和改善。如:景区内的产品存在乱收费、节假日定价不规范的现象;无障碍设施建设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部分景区的旅游安全保障系统、解说服务系统尚未建立;停车位置不能满足旅游旺季游客的需求;交通工具较少,交通通达度较低;旅游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景区内仍存在导游与国际游客沟通不畅等现象。
三、东北边境旅游发展建议
(一)加强对边境地区的治理。加强与周边邻国的交流合作,建立统一完善的边境安全治理机制及边境旅游安全监管机制,重视边境旅游安全问题,对边境旅游业务进行严格监管,为边境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强边境口岸管理,根据国际惯例建立完善的入关程序,提高管理智能化与数字化水平,严查走私、贩毒等不法活动;完善边境旅游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东北边境城市对边境旅游安全管理的联合力度以及对边境走私、贩毒、赌博等不法行为的惩罚力度。给予当地政策及资金的支持,促进边境城市经济发展,完善当地基础设施,提供就业岗位,使边境地区的居民享受到边境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同时加强对当地居民普法力度,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识,降低其参与违法活动的概率。
(二)完善边境旅游协调与联动机制。东北边境旅游的发展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协调管理机构,负责边境旅游资源整体规划、开发与落实,高效协调旅游资源所属的各行政管理部门,打破政策性的约束,加强跨区域合作,促进边境旅游资源整体开发。除此之外,还需建立双边及多边协调发展机制,强化组织的领导,针对延长持旅游签证的游客在中国的停留时间、减少团体旅游人数的下限、缩短签证的办理时间、减少通关费用、加强边境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等问题进行商讨并达成共识,逐步完善与邻近国家旅游合作的相关机制及边境旅游发展的政策,以促进入关便利化、团体旅游便利化,为边境旅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机制保障。
(三)深度挖掘边境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加强政策的引导,促进东北边境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实现东北文化资源-边境旅游资源-东北、边境旅游产品的融合,以提升其品质与吸引力。如:依托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回婚节、抹黑节、鹿神节)等资源,打造边境旅游民俗文化体验区等专项旅游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分析旅游者的旅游偏好,推出富有特色化、个性化、高品质的精品旅游线路及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多方面的需求;提高东北边境旅游的宣传效率,加大景区及边境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四)完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行”是旅游活动完成的重要条件,应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应提高东北边境旅游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逐步完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在航空方面,提高机场的服务水平,增加到日本、俄罗斯、韩国、欧美的国际航班,增加到国内主要客源地的直飞航线及航班数量,提高机场支线覆盖率;在公路方面,优化旅游目的地的交通网络布局,提高景区间的可通达性,完善与重点客源地间高速公路网,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还应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及服务质量,提高导游系统、停车场、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景区标识等智能化水平、改善公厕的卫生条件;同时,应加大对景区服务质量的监管力度,针对景区存在乱收费的现象,加大处罚力度,为旅游市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在人才配备上,加大资金、政策的支持力度,积极引进人才,为中高端旅游人才提供较好的生活条件及待遇;同时,提高旅游服务人员入职门槛,并定期组织旅游服务人员学习等,为边境旅游的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队伍。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郑辽吉.丹东市赴朝边境旅游发展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2(03).
[2]王丽丽,明庆忠.中国东北边境旅游发展及其地域空间模式研究[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8.136(03).
[3]满海峰.辽宁省“北黄海经济带”开放开发与中朝边境旅游经济发展[J].东北亚论坛,2010.19(03).
[4]崔哲浩,吴雨晴,张俊杰.国家安全视域下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发展研究[J].中国生态旅游,2022.12(03).
[5]徐淑梅,李圆慧,王亚丰.中国东北东部边境地区旅游业发展研究[J].地理科学,2012.32(03).
[6]贺传阅,戚均慧,穆松林,等.黑龙江省中俄边境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生态经济,2014.30(02).
[7]周彬,钟林生,陈田,戚均慧,时雨晴,任国柱.黑龙江省中俄界江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06).
[8]郑媛媛.延边地区中朝边境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0(09).
[9]朱亚威.打击走私毒品犯罪疑难问题解析[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114(03).
[10]明庆忠.建设辐射南亚东南亚跨境旅游发展中心[J].社会主义论坛,2020.427(07).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