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中国-东盟旅游研究前沿热点与演进态势
第745期 作者:□文/钟洁珊 时间:2025/1/16 11:52:58 浏览:9次
  [提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国-东盟旅游研究对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加深文化交流和理解以及双方旅游业互利共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近30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663篇文献作为样本,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得出中国-东盟旅游研究发文量分为三个阶段:缓慢上升期、波动增长期和逐渐回落期;研究机构多以华南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形成以6位作者为主的核心作者群;研究热点集中于“旅游资源”“广西”“东南亚”“对策”“旅游市场”“越南”“广西旅游”“策略”“旅游合作”等方面。国内研究地区多集中在广西、云南等地,国外则以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为代表。今后的研究应侧重于积极构建跨国协同研究机构和拓宽跨学科研究网络方面。
关键词:中国-东盟旅游;研究热点;知识图谱;CiteSpace
基金项目:2023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中国-东盟旅游研究的前沿热点与演进态势——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项目编号:2023KY1661)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7月30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合作不断加深,旅游业作为促进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领域,其作用日益凸显。中国与东盟国家地缘相近、文化相通,旅游交流与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成为推动双方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对中国-东盟旅游研究的前沿热点与演进态势进行探讨,对于理解双方旅游合作现状、趋势及未来整体发展具有显著意义。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CiteSpace软件是陈超美使用Java语言开发,主要以共引分析理论与寻径网络算法探寻某一研究领域热点的演化路径与方向,用于分析科学文献中所蕴含的潜在知识的信息可视化软件,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知识图谱软件之一。文献计量法是通过对各种文献的外部特征进行量化分析,以揭示研究对象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文献计量法和知识图谱分析法,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基础,收集中国-东盟旅游相关研究文献数据,利用CiteSpace 6.2.4可视化软件对样本文献数据进行量化统计分析。通过分析样本文献作者、研究机构和关键词等,绘制出知识图谱,揭示中国-东盟旅游研究的知识网络结构,探究中国-东盟旅游研究的前沿热点和演化态势,为探寻未来中国-东盟旅游相关研究提供依据与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文研究文献数据来源是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主题为“中国+东盟+旅游”进行高级检索,检索时间从1994年1月1日至2024年6月30日近30年时间范围,共检索出1,214篇文献。考虑到东南亚国际联盟即东盟有十个成员国,为确保文献数据样本准确性,分别以“中国+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文莱/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旅游”为主题词进行二次检索。通过逐篇筛选,去除报纸、会议、书评等与本文主题无关文献后,再将检索数据限定为期刊文献,共得到 712篇文献。随后将712篇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入CiteSpace软件进行数据清洗,剔除重复文献,最终获得有效文献663篇作为本文数据样本。
二、中国-东盟旅游研究现状
(一)研究阶段。本文首先将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发文量统计后得出图1,从中国-东盟旅游研究年度发文量来看,整体上呈现缓慢增长到逐渐下降趋势,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4年到2004年,累计发文量26篇,其中在2004年出现早期研究的一个小高峰,主要是2003年10月中国与东盟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这一举措对双方各国的旅游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促进了旅游相关研究。第二阶段从2005年到2018年这13年间,中国-东盟旅游研究经历波动增长的态势,这一时期的旅游研究主要受到了双方的贸易合作、政治交往、文化交流和交通建设等方面影响。特别是2005年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举行;2013年倡议提出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以及2017年中国-东盟旅游合作年,这些重要事件都不断加强双方旅游领域合作,对推动中国-东盟旅游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第三阶段从2019年至今,出现缓慢回落的特征,主要是受到疫情对全球旅游业的冲击,旅游人数显著下降,影响了中国-东盟各国旅游发展,使得相关研究有所减少。但从长远来看,未来中国-东盟旅游研究具有巨大潜力和新机遇。(图1)
(二)合作网络分析
1、文献作者分析。通过CiteSpace软件绘制出中国-东盟旅游研究作者共现图谱,其中节点数(Nodes)n=465代表在作者共现网络中有465位不同的作者,边数(Edges)E=141意味着在465位作者中有141条合作关系并形成合作网络结构。其中,中国-东盟旅游研究作者合作关系占到30%,但从图2中可发现,有合作关系的作者大多是以2人或3人模式。根据普莱斯定律可知,核心作者发文量阙值为4,达到4篇以上文献核心作者分别是刘庆、吕本勋、刘宏盈、孙大英、孙根年和黄爱莲等6位作者。总体来看,中国-东盟旅游研究作者合作呈现出2人或3人合作模式和单一作者并存的特点,较少有4人以上作者合作团队,其中以张莉莉、张显春和张倩为主的学术团队最为突出。(图2)
2、研究机构分析。中国-东盟旅游研究机构合作图谱如图3所示,其中有376个节点,关系连线116条,网络密度为0.0016,说明各个研究机构之间有一定合作关系,合作率达到30%。根据图3所示,可以把研究机构分成四类:第一类是以广西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其中广西大学商学院、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与其合作最为紧密。第二类是以华侨大学旅游学院为主,主要与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安全研究基地和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以及华侨大学泰国研究所合作关系较强。第三类是以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为主,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为辅的高校合作,尤其是核心作者中的吕本勋、刘宏盈、孙大英均是来自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第四类是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桂林旅游学院海上丝绸之路经济研究中心为主形成的合作网络。整体上可以看出,中国-东盟旅游研究跨区域合作较少,主要研究机构都集中在两广高校,这与其地缘位置有很大影响,今后还需更多与北方等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研究合作,拓宽研究网络。(图3)
三、中国-东盟旅游研究前沿热点
(一)研究主题分析。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后得到中国-东盟旅游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4所示,其中聚类模块值Q=0.6219,大于0.3,说明聚类结构是显著的,聚类效果较好;平均轮廓值S=0.8588,大于0.7,说明聚类结构可信度较高,聚类内部节点紧密相连。从图4的聚类轮廓可看出,各个聚类规模大小不同,形成11个聚类研究主题。其中,规模Size>25的有5个聚类,分别是东盟(#0)、旅游合作(#1)、对策(#2)、中国(#3)、马来西亚(#4);规模Size≤25和Size>20的有3个聚类,分别是入境旅游(#5)、老挝(#6)、越南(#7);规模Size<20的聚类有3个,分别是发展(#8)、边境旅游(#9)、旅游资源(#11),同时也是聚类中内部节点连接最为紧密三个聚类,平均轮廓值S值分别达到0.963、0.904、0.939。这反映出中国-东盟旅游研究主题广泛,相互间关联性较强。同时,图4中最大的聚类东盟(#0)中包含有“广西” “东南亚” “旅游市场” “客源市场”等高频关键词,这说明东盟旅游市场主要集中在广西和东南亚,客源市场竞争力较强,需要不断拓展合作路径。第二大聚类旅游合作(#1)中出现“大湄公河” “泛北部湾” “泛珠三角” “泰国旅游”等关键词,说明在中国-东盟旅游合作研究中更关注这些地区。(图4)
(二)研究热点分析。关键词作为文献核心内容的高度提炼,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将关键词分析阙值设为4,得到中国-东盟旅游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5所示,其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频次越高,节点越大,中心性越高,说明关注热点越高。图5中,N=381代表中国东盟-旅游相关研究共有381个关键词,E=649代表关系连线,网络密度为0.009。除去“中国+东盟+旅游”等本文检索主题词外,可以发现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广西(55次)、旅游合作(38次)、泰国(30次)、入境旅游(29次)、对策(21次)、越南(14次)、合作(14次)、中国游客(14次)、旅游业(13次)、出境旅游(13次)、“一带一路”(11次)和云南(10次)等方面。通过将关键词设置成不同颜色区分研究时期,蓝色代表早期研究早期热点,黄绿色代表中期研究热点,红色为则为近期研究热点。由此可得,中国-东盟旅游研究早期侧重于广西、越南等地;“一带一路”旅游合作相关研究多关注在云南、广西等地跨境旅游业和边境旅游以及区域旅游等方面;出境旅游则更多选择泰国;旅游市场和客源市场多集中在东南亚,近五年研究热点更聚焦在马来西亚。(图5)
(三)研究热点演进分析。关键词突现分析是短期内突发变化较大、词频激增的关键词,有利于识别一定时期内研究热点变化演进动态过程。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突发性设置后得出中国-东盟旅游研究突现词图谱(前20位)。按照突现词突发时间来看,早期2005~2010年研究重点主要在“旅游资源” “广西” “东南亚” “对策” “旅游市场” “越南” “广西旅游” “策略” “旅游合作”等9个热点;中期2013~2015年出现的突现词“泰国” “中国” “ 旅游业” “投资环境”和“老挝”,表明中泰旅游成为此时期关注热点;随后2016~2024年出现了“一带一路” “出境旅游” “跨境旅游” “马来西亚” “影响因素” “国际旅游”,这表明研究热点紧跟时代变化,热点更注重中国游客出境旅游以及影响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因素。从突现词的持续时间来看,“一带一路”是持续最长时间的研究热点,长达9年,是这一领域持续关注的前沿热点。这也说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中国-东盟旅游研究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共同促进了各自文化交流融合和旅游资源发展。其次,“马来西亚” “广西” “泰国” “越南”是中国-东盟旅游研究持续关注较长的国家地区,均超过4年以上。从突现词强度来看,强度最大的是“广西(5.2)”,其次是“越南(3.13)”,随后分别有“泰国(3.08)” “中国(3.04)” “国际旅游(2.93)”。总体来看,研究热点地区集中在广西和东南亚,特别是越南、马来西亚、泰国、老挝等国家;从研究内容上,对于策略对策性研究和出境旅游以及影响因素等问题都是学者持续性关注的热点。(图6)
(四)关键词态势分析。关键词时区图是一种显示知识从时间间隔上演变的视图,用于分析时间序列中某一特定区域的研究焦点变化,同时可以呈现出不同时间段高频词的演进变化趋势。通过时区选项功能可以得到中国-东盟旅游研究关键词时区图谱,如图7所示。图中节点所在位置代表该关键词第一次出现年代,节点间连线代表同一篇文献与多个关键词的关联。中国-东盟旅游研究热点演变在2002~2024年间整体呈现出前多后少的多样化态势特征。首先,2002~2009年早期研究热点呈现密集爆发的特点,研究侧重在旅游业的服务贸易、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尤其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定期召开所提供的机遇,为中国会展旅游发展提供更多旅游人才;同时,也形成对大湄公河、泛北部湾、两廊一区的旅游市场和战略联盟。其次,2010~2020年研究中期阶段,研究热点呈现出时间跨度大的特点,主要围绕以中国游客、马来西亚、“一带一路”为代表性研究热点展开。随后,从2021年至今研究重点逐渐转移到历史文化交流相关的旅游外交,研究前沿热点更集中在旅游体验、推拉理论和路径选择上。总之,中国-东盟旅游研究热点呈现出从旅游合作、入境旅游转移到“一带一路”、旅游安全和文化交流的不断演变的过程;研究重点国家(或地区)从中国、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地区转向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再到亚太地区;旅游领域从早期研究的区域旅游、边境旅游、国际旅游、入境旅游逐渐转向到近期所关注的体育旅游、海洋旅游。(图7)
四、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1、在发文量方面,中国-东盟旅游研究发文量整体呈现先缓慢增长后逐渐下降的趋势,主要经历三个阶段:1994~2004年缓慢上升期;2005~2018年波动增长期;2019~2024年缓慢回落期。
2、在作者和研究机构方面,形成以刘庆、吕本勋、刘宏盈、孙大英、孙根年和黄爱莲为主的核心作者群,多以2人或3人合作网络为主,并未形成代表性核心作者的学术团体;作者研究机构多集中在华南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且机构间合作较为紧密,主要以广西大学、华侨大学以及广西民族大学为代表研究机构。
3、在研究热点方面,主题内容丰富,研究领域涉及较广。研究国家除中国外,主要以泰国、马来西亚、老挝为主,不仅有出境和入境旅游,而且对国际旅游、边境旅游、区域旅游等领域也有所侧重。从关键词聚类和突现来看,形成“旅游资源” “广西” “东南亚” “对策” “旅游市场” “越南” “广西旅游” “策略” “旅游合作”等9个研究热点。从研究前沿来看,集中在旅游体验、推拉理论和路径选择等研究热点。
(二)展望
1、构建跨国协同研究机构。当前,中国-东盟旅游研究多局限于单一国家层面,在未来发展中构建跨国协同研究机构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旅游领域的深度合作。同时,目前中国-东盟旅游研究机构多以华南高校为主,今后还需要形成跨省区合作研究。另外,还需构建政府旅游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旅游企业四位一体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学术研究体系,搭建多边合作平台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研究,从而提升中国-东盟旅游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2、拓宽跨学科研究网络。尽管中国-东盟旅游研究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未来研究应促进旅游学科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形成新的研究视角,否则将无法满足复杂多变的旅游市场。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未来中国-东盟旅游研究应紧密关注旅游数字化转型和智慧旅游发展,以及可持续绿色旅游在中国-东盟各国的旅游合作,共同探索旅游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推动中国-东盟旅游研究的整体进步。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7.
[2]朱亮,孟宪学.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06).
[3]钟林生,李猛.中国生态旅游研究热点演变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J].中国生态旅游,2021.11(01).
[4]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02).
[5]谢洪明,杨浩.大数据在商业中的研究态势与前沿热点——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文献计量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9.32(05).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8058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