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公共/财税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均等化配置省际比较
第746期 作者:□文/张碧芸1 蔡永龙2 时间:2025/2/1 11:58:53 浏览:56次
  [提要] 解决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区域不平衡对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至关重要。本文采用泰尔指数比较常住人口视角下我国省际医疗卫生资源均等化配置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2010年,2020年省际或省内人均拥有医疗卫生资源数量的城乡差距扩大。城区间、农村间或东-中-西地区间人均拥有的医疗卫生资源数量增加且差距缩小。为此,提出医疗卫生资源同常住人口挂钩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政策建议,对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均等化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均等化;医疗卫生资源;空间配置;常住人口
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8月21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这说明解决基本公共服务配置区域不均衡对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至关重要。近10年,在一系列改革推动下,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从人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角度看,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感知水平得到了提升。但是,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仍存在非均等化或区域差异,如东-中-西地区间差异和省内差异。
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特定内涵,既是以人为本的制度安排,又体现公民均衡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机会理念。但是,测度与评价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方法,如集中指数、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阿特金森指数、数据包络分析等,一方面未贯彻公民均衡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理念,另一方面也未充分考虑大规模人口流动情境下常住人口变动。未从常住人口视角配置基本公共服务,与基本公共服务服务人民的理念相矛盾。鉴于医疗卫生资源之于建设健康中国的现实意义,从常住人口视角比较中国省际医疗卫生资源均等化配置演变特征,以期为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提供理论依据。
一、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选择卫生技术人员和医疗机构床位数两个关键指标表征医疗卫生资源,原因有三:第一,已有研究采用两项指标研究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第二,许多省没有分开统计医生和护士数量,故采用医生和护士数量的加总。医生与护士数量具有同等比例增加的特点,采用卫生技术人员数量相对合理。卫生技术人员是推动卫生事业发展的动力因素,缺乏或分布不均会影响卫生服务公平性、卫生服务的质量以及医疗卫生资源均等化。第三,床位数是衡量医疗卫生资源规模的代理变量,任何医院或卫生院会设立相应规模床位数。选择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表征床位数。数据源于2011年和2021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以及“六普” “七普”人口数据。
(二)方法。为实现全体公民均衡享有基本公共服务,需均值化处理原始指标。表达式如下:
Yi,t=■ (1)
式中,i表示区域,t表示时间,H表示卫生技术人员数量或床位数,P表示常住人口,δ表示医疗卫生资源质量,Y表示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量或床位数。采用一阶段泰尔指数估计医疗卫生资源均等化特征,计算公式如下:
T=■■■log■ (2)
式中,T是泰尔指数,Yi与■分别表示i省的人均床位数或人均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和n个省份的人均床位数或人均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因统计数据不提供医疗卫生资源质量,故δ不列入公式。因直辖市具有城市属性,故直辖市不列入讨论范围。
二、结果
(一)城乡间拥有的人均医疗卫生资源数量差距扩大
1、全国城乡间拥有的人均医疗卫生资源数量差距扩大。从千人拥有床位数指标看,2010年城乡差距仅3.404张,2020年差距增至4.321张,同期泰尔指数从0.035增至0.050。从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指标看,2010年城乡差距是5.100个卫生技术人员,2020年城乡差值增至6.279个,同期泰尔指数从0.035扩大至0.037。(表1)
2、省内城乡间人均医疗卫生资源数量增加,但城乡间差距扩大。一方面从千人拥有床位数指标看,这10年仅有河北、吉林、广东、西藏、青海、宁夏、新疆等省份的城乡间差距缩小,其他省份城乡间千人拥有床位数的差距扩大;另一方面从卫生技术人员指标看,这10年除河北、吉林、广东、西藏、青海、新疆等省份外,其他省份城乡间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差距扩大。(图1)
3、省际人均医疗卫生资源的城乡差距扩大。一方面,城镇与农村之间千人医疗卫生资源数量的差距较大。由表2可知,虽然2020年省际农村人均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增至4.940张和5.354个,但是与2020年的省际城镇人均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量9.261张和11.633个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图2和图3可知,省际城镇和省际农村的千人医疗资源差距也十分明显。另一方面,东-中-西地区城乡间千人医疗卫生资源的绝对数量差距较大。从表3可知,2020年东部农村千人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分别增至4.76张和5.60个,中部增至4.77张和4.62个,西部增至5.36张和5.42个,但是与城镇新增千人床位数和千人卫生技术人员相比差距较大。(表2、表3、图2、图3)
(二)省际人均医疗卫生资源数量增加且区域差距缩小
1、各省人均拥有医疗卫生资源数量增加且省际差距缩小。一方面各省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增加且差距减小。与2010年比较,2020年各省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增加。与2010年千人拥有4.320个卫生技术人员比较,2020年增至7.543个。同期,泰尔指数从2010年0.010降至2020年0.002,说明各省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的区域差距缩小。另一方面各省千人拥有床位数量上升且差距减小。与2010年比较,2020年各省千人拥有床位数增加。与2010年千人拥有3.549张床位比较,2020年增至6.531张。同期,泰尔指数从2010年0.007降至2020年0.004,说明各省千人拥有床位数的差距缩小。
2、各省城镇之间人均拥有医疗卫生资源数量增加且省际差距缩小。一方面,各省城镇之间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上升且差距减小。与2010年比较,2020年,除河北之外,其他省份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增加。与2010年千人拥有8.214个卫生技术人员比较,2020年增至11.633个。同期,泰尔指数从2010年0.015降至2020年0.010,说明各省城镇之间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的区域差距缩小。另一方面,各省城镇间千人拥有床位数量上升且差距减小。与2010年比较,2020年各省千人拥有床位数的数量增加。与2010年千人拥有5.870张床位比较,2020年增至9.261张。同期,泰尔指数从2010年0.015降至2020年0.011,说明各省城镇间千人拥有床位数的差距缩小。
3、各省农村之间人均医疗卫生资源数量增加且差距缩小。一方面,各省农村间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上升且差距减小。与2010年比较,2020年各省农村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增加。与2010年千人3.114个卫生技术人员比较,2020年增至5.354个,泰尔指数从2010年0.010降至2020年0.007,说明各省农村千人卫生技术人员的差距缩小。另一方面,各省农村千人床位数量上升且差距减小。与2010年比较,2020年各省千人床位数增加。与2010年千人2.466张床位比较,2020年增至4.940张,泰尔指数从2010年0.008降至2020年0.004,说明各省农村间千人床位数的差距缩小。
(三)东-中-西地区间人均医疗卫生资源数量增加且区域差距缩小。一方面,东-中-西地区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上升且地区间差距较小。从表3发现,全域、城镇或农村的千人卫生技术人员均在增加,而且2010年与2020年的泰尔指数位于0.001至0.002之间,区域差距较小。另一方面,东-中-西三大地带千人床位数的数量上升且差距较小。从表3可看出,全域、城镇或农村的千人床位数量均在增加。与2010年比较,2020年全域和城镇的泰尔指数降至0.000,区域差距缩小。
三、讨论
2009年启动新一轮卫生体制改革以来,中央政府提出要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发现,与2010年比较,2020年城镇间或农村间的医疗卫生资源均等化配置数量有所增加且区域差距呈现缩小趋势,这表明城镇间或农村间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实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改善。通过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与2010年比较,2020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的医疗卫生资源均等化配置的区域差距也有所缩小。通过深入分析数据,发现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医疗卫生资源均等化配置改善明显。区域城镇间或乡村间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改善,佐证了近十年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这为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共同富裕目标下,“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统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共建共享,推动城乡区域间衔接平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但是,过去十多年,中国历经了快速城市化,大量人口从乡村向城区流动,改变了常住人口的分布格局。
在大规模人口流动背景下,常住人口视角下的基本公共服务配置会出现三种情境。第一,人口流出地区,其户籍人口大于常住人口,依据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拥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数量过高。第二,人口流入的经济发达地区,其户籍人口规模远小于常住人口规模,依据户籍人口配置的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数量显然不能供应常住人口使用。第三,人口流出与流入基本均衡的地区,依据常住人口配置基本公共服务不会出现严重的供需失衡。研究发现,未考虑大规模人口流动背景下城乡间常住人口变动,导致从常住人口需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角度看,医疗卫生资源存在严重的非均等化。与2010年比较,2020年省际、省内人均拥有医疗卫生资源数量的城乡差距扩大。
总体上,本文考虑大规模人口流动背景下的常住人口变化,结合“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常住人口规模导向的基本公共服务布局建议,从常住人口视角揭示中国省际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完善现有文献较少讨论常住人口导向配置医疗卫生资源的问题。未来,需进一步完善常住人口导向下医疗卫生资源均等化测度指标体系,进一步丰富均等化内涵。
四、建议
近10年,在一系列改革推动下,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尽管区域城镇间或农村间的医疗卫生资源均等化配置的区域差距缩小,但城乡差距却有所扩大。与2010年比较,2020年省际、省内人均拥有医疗卫生资源数量的城乡差距扩大。未考虑大规模人口流动背景下的常住人口变化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非均等化的关键原因。未来,人口流向何处,医疗资源供应到何处,即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同常住人口挂钩的“增人要增医疗卫生资源,减人要减医疗卫生资源”的医疗资源配置理念应纳入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规划文本。在我国人口已经出现负增长的关键时间节点,需提升预测常住人口规模变化的科学性,对人口流入、流出、增长或下降的地区,应根据常住人口变化趋势配置相应规模的医疗卫生资源。
(作者单位:1.贵州开放大学商业与贸易学院;2.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实,杨一心.面向共同富裕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逻辑与路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22.407(02).
[2]姜晓萍,吴宝家.人民至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的历程、成就与经验[J].管理世界,2022.38(10).
[3]吉富星,鲍曙光.中国式财政分权、转移支付体系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中国软科学,2019.348(12).
[4]缪小林,张蓉.从分配迈向治理:均衡性转移支付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感知[J].管理世界,2022.38(02).
[5]朱德云,刘慧.中国城乡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22.287(10).
[6]韩增林,李彬,张坤领.中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空间格局分析[J].地理研究,2015.34(11).
[7]董艳玲,李华.中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测度、来源分解与形成机理[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2.39(03).
[8]彭雅丽,孙平军,罗宁,等.成渝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时空特征与成因解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2.41(0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422854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