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财会/审计 |
央企内审数字化转型思考 |
第746期 作者:□文/卞朝爽 时间:2025/2/1 12:07:09 浏览:11次 |
[提要] 全面数字化转型是全球大趋势,央企内审作为国企重要管理控制职能,其数字化转型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央企全面释放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前提,能够赋能央企新质生产力更高效地发展。本文对央企内审数字化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现阶段央企内审数字化程度较弱,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并提出合理建议,以便为推动央企内审数字化转型提供借鉴性思路。
关键词:央企;内审数字化;新质生产力;数字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8月13日
在全球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我国信息技术持续创新的背景下,各行各业正在持续数字化转型。根据《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年)》,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保持稳健增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会议中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央企作为国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持续稳定发展的中坚力量,而央企内审是保障企业高效稳定运行的重要职能。内审数字化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内审数字化转型,能够有效提升央企内审的新质生产力。
现阶段,央企内审正处在传统审计向数字审计的过渡阶段,与内审全面数字化管理尚有较大差距,央企内审的新质生产力尚未得到有效开发。为此,本文以央企内审为切入点,阐释数字化内审下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分析现阶段数字化内审的不足,从审计数字化转型的角度,研判国企新质生产力的赋能创新点,并尝试性给出推进央企数字化内审的合理建议。
一、文献综述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提新质生产力,为经济和工业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产业与数字化信息技术的融合实现共同加强,以使得整个国家的产业与科技竞争力得到根本性提升的先进生产力模式。“新”代表了与传统旧模式相比存在根本区别的新模式,“质”则代表了通过科技实现产业升级的根本属性。
在信息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从研发、生产、管理到销售,各个职能条线都在掀起一场数字化革命的浪潮,企业的新质生产力在数字化加持下得以逐步呈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核心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形成区域创新协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科技的创新发展助力各行业数字化加速转型加速,企业通过数字化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就审计业务职能而言,企业数字化转型可对审计质量起到明显促进作用,并且企业数字化程度越高,审计质量越高。相较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审计质量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与此同时,因数字化转型提高了内部控制质量、信息透明度,降低了企业风险,进而可以减少企业违规的概率和程度。数字化审计已经逐步渗透审计各领域,如财务审计、经营审计、合规审计等,有学者提出,数字化审计应以“问题清单化”为基础,以“特征数字化”为核心,以“分析模板化”为载体,以“流程标准化”为实践路径。然而现阶段审计依旧是以传统审计为主,企业工作存在困境:组织架构难以满足数字化转型需求、现有审计思维未与数字化审计模式有效接轨、数字化专业审计人才储备不足、数据安全存在隐患等。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是企业战略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保障,数字化已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数字化审计是赋能企业新质生产力的有效推力,要以科学的态度应对数字化浪潮,并准确运用数字化技术,以此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注入新的活力,最终实现价值链的升级和跃迁。
二、数字化内审赋能央企新质生产力
(一)数字化内审能够持续促进央企高质量发展。数字化内审采取信息化存储、全过程记录、智能识别风险、全流程监控审计等,通过数字化技术的渗透运用,能够更快速读取并识别处理数据材料,有效缩短内审周期,并及时发现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问题,帮助企业从组织到部门到个人,提升工作质量与效率,有效降低管理成本。数字化内审是可持续的监管流程,能够做到全过程记录与识别,提升内审工作在有限范围内的透明度,确保内审的科学性与公平性。数字化内审是审计新质生产力的具体表现,通过内审的监督管理作用,保障央企的低成本与高效率,以确保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数字化内审能够有效助力央企对抗风险。数字化内审的基础是数据的有效性和及时性的使用,这需要企业运营相关数据资料的充分存储与利用。企业发展的风险与危机,往往藏在异常数据指标或材料中,通过智能化数据识别,能够较为准确与高效地发现问题,识别准确率可能会高于人为识别。曾有江苏某企业通过数字化管理,识别出车间小组组长长期数据造假,在数字化管理前,该小组长的造假数据并不显著,人为很难发现,但智能识别对于这种类似的情况更为敏感,有较强的风险识别能力,可以有效发现问题。与此同时,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运用,还可以帮助企业预测决策结果,预判风险的概率和损失程度,帮助企业预防风险的发生,达成有效决策,提前干预异常,在风险发生前做好前馈控制。
(三)数字化内审能够全面促成央企良性发展。数字化内审是与外部相链接的数字化系统,以数字化内审的有效监督作为引擎,带动企业内部规范化运作,提升企业全员、全流程的工作质量。央企自身运营质量的提升,可以带动企业实现更高的效益,从而外溢使企业外部供应链受益,数据的数字化处理能够促成供应链的数字化发展,提升供应链整体质量与效率,进而带来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与良性发展。有学者提出,在国有企业及审计质量较高的企业中,供应链数字化对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与此同时,对于多子公司的企业而言,数字化内审可摆脱区域限制,有效降低企业和审计人员的各项成本。
(四)数字化内审能够正确指引央企变革方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重点方向集中体现在新的前沿科技领域产业和通过高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传统行业的改造与创新是持续的系列工程,央企内部审计是为了发现问题、预防问题,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确保企业目标如期保质地实现。可以看出,央企内部审计在企业运营中主要扮演着两种角色:一是监督者,确保控制流程得到有效执行;二是改革者,即治理变革的倡导者。审计管理工作可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空间上远程性、实时性,时间上持续性,内容上全面性,方式上智能性。数字化内审可实现内审的高质量,以通过高质量内审及时发现问题,看到变革的准确方向,帮助企业决策者精准把握创新角度,提升战略正确性,找到企业变革的有效路径。
三、央企数字化内审现状
(一)央企对数字化内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央企内部审计是辅助部门,并不直接创造效益,而是帮助企业其他职能部门更高质量地创造价值,相较于其他“输入-转换-输出”职能的基础部门,企业内部对数字化内审重视度不够。如,在企业开发MES、ERP等生产、管理数字化系统时,并未同步嵌入内审数字化系统,也未为内审读取相关信息数据给予入口和权限,这为后续数字化审计系统的开发造成了一定阻碍,造成了数字化审计平台的独立性,这无疑会为后续的内审工作带来其他问题。再比如,在部分央企管理体系中,审计与法规逐渐合并管理,内审数字化与合同审查等其他单一业务系统同步开发,直接导致内审数字化的全面推进大打折扣。与此同时,企业内部依旧有对数字化审计不了解的情况,对于数字化转型的各方面认知滞后,导致部分企业对内审数字化投入不足。
(二)央企内部审计数字化平台搭建不充分。审计数字化建立在读取其他业务已有成果数据的基础上,当前央企数字化管理存在大量孤岛化业务软件,各职能部门数据不完善,数据化处理手段单一,甚至部分业务仍需依赖EXCEL表格实现数据统计,这对审计数字化构建和推广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同时,央企内审业务面临的现实问题是经常需要跨单位审计,各家单位系统的不一致,各部门数据独立性较强,数字化程度较弱,彼此数据融合协作程度不足,也客观导致了审计数字化难以开展。如,某品牌审计软件目前也只能做到对主流财务软件兼容,能够读取财务数据,但对于更多生产、经营层面的数据获取,仍依赖人为加工,不仅耗费人力成本,实效不高,还会导致数据的利用率受限。
(三)央企内部审计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不全面。审计数字化的转型推进,需要审计与数字化相关的跨专业人才来助力。由于审计业务的专业性和综合性,多数内审人员均是由财务人员或其他职能管理人员转变而来,这类人员普遍缺乏数字化软件开发背景,那些既掌握信息技术又懂审计的复合型人才屈指可数。此外,当前内审人员更多停留在合规性审计基础上,不仅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及审计技巧上亟待提升,在基于大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方面更显得捉襟见肘。
同时,审计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人才数字素养的培养还未成体系化,审计人才数字化审计方面的认识不足,知识欠缺,且缺乏数字化内审的实际操作与完善的经验。在已有的审计人才专业素养基础上,需要加强人才的数字素养与能力的系列培养。
(四)央企内部数字化管理配套体系未完善。审计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工程,内审数字化平台搭建的同时,要考虑数字化管理的特点,考虑到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对内审数据的输入与输出的严谨性、安全性要予以严格重视,大数据的安全问题尤为重要。目前,企业的数据管理与风险控制体系同步建设不到位,依旧存在数据泄露的风险,这给审计工作带来较大的管理隐患。
同时,企业组织构架与制度创新不足,未能考虑到审计数字化管理的匹配度,制度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协作效率不高,央企内审独立性不强,依旧存在审计权限受限的情况。传统审计标准老旧,未能及时创新变革,与数字化内审适配。此外,数字化技术待跟进,内审数字化技术深入展开能力不足,审计数字化转型路径不明确。
四、推动央企内审数字化转型相关建议
央企内审数字化转型是现代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系统且持续的过程。央企内审数字化转型能够有效提升央企的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基于内审数字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以及现阶段数字化审计现状,提出建议:
(一)加强内审数字化宣传,提升央企内审数字化意识。央企内审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全组织、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也是企业数字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应广泛调研,充分听取内审人员建议,立项推进,将内审数字化转型宣传到位,让组织加大对内审数字化转型的投入,优化不同信息系统的匹配度;让不同职能部门意识到内审数字化的重要性与意义,增加不同职能部门之间数据协同度,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予以高度配合,提升数据共享意识;让审计部门提升审计数字化相关认知,明确转型方向,增加职业认同。
(二)优化内审数字化软件,搭建央企内审数字化平台。推进央企内审数字化软件智能化、专业化,增加数据兼容性,提升其他业务软件与审计软件的协同度与一体性。央企数字化内审是全面性、持续性的过程,数字化信息平台应围绕所在行业特点、央企运营模式、审计专业属性来开展工作,自上而下做好数字化战略顶层设计,站在企业整体业务视角对内审数字化平台创新优化。同时,通过央企内审数字化平台的创新,将传统数据模块化、数字化,引入企业大数据存储与缓冲平台,大力推动企业全业务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整合各职能部门的大数据采集与云计算,充分利用相关数据,进行智能审计管理。
(三)培养内审数字化人才,建设央企数字化人才队伍。企业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推进,数字化转型是各行业各企业都要面临的变革现状。一方面央企应充分挖掘已有的内审数字化人才,引入审计高数字素养人才、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做好审计人员的系统化培训工作,做好企业全员的数字化相关培训工作,提升员工数字化思维,建立一支专业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并存的高素质审计人才队伍,为内审数字化的推进做好人才储备与支持工作。同时,要有持续数字化改进的意识,数字化改进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也是企业持之以恒的追求,作为通过内审数字化转型来提升央企新质生产力、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审计人才,理应有成体系的培养计划与合理的评估和认证方式,并尽可能为央企内审数字化管理人才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四)创新内审数字化制度,完善央企数字化转型条件。首先,数据安全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前提条件,在央企全面数字化管理之前,理应有完备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其中风险管控机制尤为重要。数据安全是数字化审计得以可持续进行的保障,企业要同步制度创新改善,要契合数字化审计管理,对于信息输入、输出权限、各职能部门信息数据管理权限等严格控制,针对数据安全意外问题,要有足够备案与追责体系。其次,企业要将管理信息数据化存储,变革老旧的审计标准,制定统一的数字标准,提升央企数字化内审的适配度。最后,提高央企内审权限,保障审计工作独立性,提升各职能部门配合意识,以确保内审工作能够无障碍展开。
综上,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央企顺应着社会发展进程,内审的全面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这是时代的使命与要求。目前央企内审工作中,传统审计依旧占据较大比例,审计工作数字化程度不够,现阶段存在很多问题:企业对内审数字化重视程度不足,内审数字化平台与数据中转平台未搭建到位,数字审计素养人才缺乏,人才培养不成体系,内审数字化转型配套条件不成熟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本文给出合理的建议,如加强企业内部数字化相关培训,提升全员数字素养与思维,培养与引进数字化审计人才,科学搭建数字化审计平台与辅助平台,提升各职能部门的数据信息配合度,增强央企内审权限,建立数据安全风险管理制度等。
央企内审的数字化转型会不断完善,但也会可能会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产生新的问题,面对未来可能产生的问题,央企审计人员要依靠数字化管理,做好预测与预案,不断完善平台与制度建设。央企内审数字化的转型,是企业管理质量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央企新质生产力不断觉醒与发展的呈现,随着央企内审数字化程度的有效提升,必然会带来央企内部的高质量发展,带来行业的高质量跨越。
(作者单位:中船动力镇江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何哲.新质生产力:概念本质、重点方向与关键机制[J].科学观察,2024(02).
[2]占智勇,徐政,郑霖豪.新质生产力赋能区域一体化发展: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J/OL].兰州学刊,2024-06-13.
[3]李艳艳.企业数字化转型、信息透明度与审计质量[J].科技和生产,2024(04).
[4]郭双旗,纳宇腾,田竹青.数字化转型对企业违规行为的影响研究[J].商业会计,2024(02).
[5]崔建民,宋志强,马万隆,张鹏,吉喆,郭奥博.基于“业审一体+”的信息化审计模型构建方法研究与实践——以中国华电所属R公司为例[J].中国内部审计,2024(03).
[6]王砚书,董月华.企业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优势、困境及创新举措[J].时代经贸,2024(05).
[7]齐飞,张晓梅,邱双,朱敏.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会计信息质量与审计收费[J].会计月刊,2024(05).
[8]顾巍,孙晴晴,张和平,王满四.供应链数字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J/OL].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4-06-12.
[9]李海涛,张卓.新时代国有企业治理内部审计赋能对策——基于价值创造和价值保护原则[J].会计月刊,2024(0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