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管理/制度 |
新制度主义下高校组织趋同机理 |
第746期 作者:□文/曹 茜 魏雅珍 时间:2025/2/1 13:40:16 浏览:6次 |
[提要] 现代管理流派中的权变理论对组织选择何种结构形式给予一定的理论解释。不同于权变理论,当代管理流派研究发现:组织并不只是根据所处环境及内部活动来设计和选择组织结构,不同行业、背景、领域的组织表现出趋同的组织形态。本文以高校组织为例,从新制度视角下的“合法性”逻辑来剖析高校组织趋同的作用机制、机理,对不断优化和改善高等教学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高校组织;合法性;趋同现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7月22日
管理理论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步于工厂制度和工厂管理实践,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理论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当今成熟的管理理论体系。在研究组织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方面,学术研究相当丰富,如古典管理理论下的科层组织理论、现代管理理论下的权变理论,都从不同视角下研究了组织的演变发展和多样性,而且在较长的时期里,受到这些理论的影响,研究的核心要点都在于组织的多样性。然而,近些年来对于组织趋同化的研究愈发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组织社会学家开始从各异的角度对组织趋同化现象予以解释,构建出一些颇具影响力的理论流派,其中当代管理理论流派中新制度主义理论就是典型代表。
对高校趋同化研究是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而衍生出的一个新问题。但对高校趋同化影响的根源和主要原因还没有最终论断,翻阅现有的研究成果,都从不同方面展开研究,但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即过度的趋同不利于高校个性化发展。
一、研究背景
不同于其他组织研究理论,韦伯科层组织理论提出,科层组织是最理想的组织形式,在国家管理的领域或私营经济领域均可建立一种科层组织体系,这种组织形态是一种通过公职或职位来进行管理的组织制度,这种趋同化的表现与现代管理学理论和经济学逻辑是不符的。
现代管理流派研究组织行为的选择是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深度影响,费德勒权变理论就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现象。费德勒的权变模型指出,能够影响组织生产效率的两个因素是领导者个人的风格特点和组织所处的具体情境,具体情境指的是领导者在何种情境中能够获取的权力或影响力。从而建立了领导者风格与情境的匹配模型,旨在说明何种组合才能使组织效益最大化,组织的行为才有利于自身发展。但费德勒提出的该模型会过度依赖组织领导者的个人风格这一要素,此要素与人的个性有关,有时很难改变。因此,若组织的行为选择更过分局限某一个个体的行为特征,那么对研究组织整体的行为选择一定是缺乏代表性的。
随着当代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以新制度主义观点为代表的组织理论研究认为影响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有两个基本维度: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根据梅耶等前人学者的研究结论,不同的组织形式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是呈现出不同的趋势的,技术环境要求组织活动的有效性,制度环境则要求组织内部符合社会规范或“外界公认或赞许的社会事实”。经研究证实,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都对组织有重要影响作用。美国社会学家塞尔茨尼克也提出组织是制度化的组织,制度化是通过外部的制度环境,如价值判断、文化观念、社会期待等,渐进式渗入组织内部并不断影响组织内部行为过程和要素组合。
道格拉斯在对制度的定义中提出,制度是一种默认的规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制度会给予大众一定的身份认同,影响着大众的思维习惯,甚至是记忆和遗忘的属性,不同的事务会被区分到不同的范畴,制约和影响着每一个大众成员的行为,当然包括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进而对组织的行为产生影响,使得组织会采取被外界制度环境认同的方式即合法性机制开展组织活动。这种合法性机制在学者迪马吉奥和鲍威尔的研究中被清晰阐述,是影响组织趋同的一个重要解释变量。他们认为,不管是组织还是个体本身,选择何种行为都是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受到其他外界环境的干扰,如稀缺资源的获取、利益的诱惑、关键因素的制约或影响等,这种行为选择可能会导致组织趋同。除此之外,组织之间的过度依赖关系或者是组织目标不明晰等也是造成组织趋同的重要原因,都需要引入“合法性”机制来解释这种现象,即通过制度环境来解释组织趋同原因,或者是借助制度环境来避免因组织目标不清晰可能带来的矛盾。他们认为导致组织趋同有三种不同合法性机制,即强迫性机制、模仿机制和社会规范机制。(图1)
合法性机制乃是新制度主义学派里用于阐释组织趋同现象的关键手段,具体指的是制度环境促使或者迫使组织采纳被外界认可的组织结构与行为的作用机制。合法性机制对组织行为基本呈现出两个层面的影响,即强意义和弱意义。强意义表现为组织行为与组织形式均由制度所决定和塑造,组织本身没有自主选择的可能;弱意义表现为组织的行为是受到制度的制约或激励,被引导着做出一些趋同性的行为选择。
高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单位,新制度主义研究已经证明制度环境对其影响呈现出强意义的作用,技术环境对其影响呈现出弱意义的作用,也是符合一般认知规律的。(表1)
二、高校趋同现象具体表现
进入21世纪后,大学教育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势头,随着教育国际化水平和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校发展趋同化现象不可避免,甚至有加剧态势,办学目标一味求高、办学规模盲目求大、办学定位模糊不清、校园文化建设概念化、学科建设个性不足、科学研究力度不强、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等问题日益突显,趋同化表现愈发增强。
究其原因,可以总结为高校模式同质化,人才培养单一化。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应主要偏向研究型,一般大学的办学应主要偏向应用型,侧重点不同,办学目标、办学定位应该不同,但从目前高校发展情况来看,有些只局限于一定的理论解释,区分度仍不够。如,在办学规模上还存在一味求大的情况,存在发展模版、参考借鉴的做法也是无可厚非,但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创新性,一味照搬照抄,又缺乏历史的文化沉淀,急于定目标、设要求、卡节点,照搬照画就无法凸显一所高校的发展性格,就无法在学科专业、科研管理、教育教学、人事制度、学生管理、服务地方、后勤保障、内部治理等方面充分彰显特色。
三、趋同机制研究设计
以哈恩的模仿函数为代表,创造性运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建立了模仿度与公司地位之间的函数关系,虽然现在看来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模仿趋同的测量方法在推动新制度主义学派由理论研究走向实证研究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指引。延续哈恩的实证研究模型,王宾齐在《关于中国高校模仿趋同机制的假设》一文中提出了高校地位与高校模仿度的函数关系及若干假设,为后续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因此,研究中国高校模仿趋同的机制对弄清楚高校趋同的发生原因、变化机理具有积极意义。
四、趋同机制理论假设
新制度主义下,三种合法性机制中强制机制和社会规范机制的约束条件较多,站在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社会规范的角度,对高校的影响偏向一致,因此这里不作过多研究。基于前人学者的研究模型和假设条件,同时也基于当代高校发展的现实考量,有必要从高校办学层次、经济状况、品牌价值、高校声誉以及高校领导人风格角度等方面展开研究,并尝试性提出理论假设。
高校层次不同反映所处高等教育系统或结构的地位层级不同,这种层次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了教育结构的多元化和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例如,部属高校、省属高校或是地方高校的区别,服务的对象有所不同,发展的阶段也有所不同,呈现的办学方式也有所不同,存在越发展,层次越高、个性化越凸显、专业化越充分,那么是否模仿他人的程度就越低呢?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高校办学层次对高校模仿度有负向影响
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同,高等教育发展也会呈现出不同发展境遇,东部地区经济整体优于西部,南部地区经济整体优于北部,高校经济条件也存在明显分布不均现象,经济越好,办学实力越雄厚,个性化越足,特色优势越明显,那么是否模仿他人的程度就越低呢?基于以上认识,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高校经济状况对高校模仿度有负向影响
高校品牌价值是高校品牌所能带来的效用价值,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内在价值体现在获利和获势能力上,外在价值体现在市场的认可和忠诚度上,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共同组成了高校品牌的效用价值总和。高校品牌价值取决于社会公众对高校的认同程度、联结的深度,是与消费者建立起来的情感纽带的具象化表现,是一种动态的评价过程,这里的消费者含义不同于企业消费者,是高校服务的政府、组织和个人。品牌价值越高反映的内涵建设成效越明显,品牌特色更鲜明,学科、师资、科研等方面能力越突出,那么是否模仿他人的程度就越低呢?基于以上认识,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高校品牌价值对高校模仿度有负向影响
高校声誉是高校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之一,是社会公众的一种态度观点,是社会大众依靠自身的认知水平对高校过去行为及一切信息的综合判断和情感感受。良好的高校声誉在高校发展运营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高校声誉越高,高校办学成果可能更丰富,综合实力可能更强,社会影响力就会越好。高校办学层次、高校经济状况以及品牌价值越好,高校声誉当然就会越好,那么是否模仿他人的程度就越低呢?基于以上认识,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高校声誉在高校办学层次与高校模仿度之间起中介作用
假设5:高校声誉在高校经济状况与高校模仿度之间起中介作用
假设6:高校声誉在高校品牌价值与高校模仿度之间起中介作用
领导者风格理论指出,不同类型的领导者风格对组织工作有着不同的影响。高校党政主要领导者是高校发展的最主要决策者,其风格对高校发展和未来走向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否愿意从深层次寻求改革和创新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高校主要领导者个人的做事风格,例如激进、保守、开放、包容的领导风格对是否愿意循规蹈矩或模仿他校是具有不同影响的。基于以上认识,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7:高校党政主要领导者保守风格在高校办学层次与高校模仿度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假设8:高校党政主要领导者保守风格在高校经济状况与高校模仿度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假设9:高校党政主要领导者保守风格在高校品牌价值与高校模仿度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基于相关文献和研究假设,提出理论模型,在研究模型中,将高校办学层次、高校经济状况、高校品牌价值作为自变量,模仿度作为因变量,建立模型检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具体理论模型如图2所示。(图2)
基于研究假设和建立的研究模型,下一步将对研究变量进行测量,通过统计工具的手段分析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目前对这几个变量的测量还需要设计量表,这也是下一阶段需要研究和讨论的,已经超出了研究范畴。目前从选取的几个变量来看,影响这几个变量的因素是有迹可循的。如,高校办学层次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类:一是权威机构发布的大学排名情况;二是各高校的行政级别、国家定位方面;三是办学规模方面;四是教育教学、学科门类、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高校经济状况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类:一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二是收取学费情况;三是财政拨款、捐赠等情况、服务社会等其他收入情况。高校品牌价值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类:一是建校历史、文化底蕴方面;二是就业率情况;三是用人单位及毕业生满意度评价方面;四是地区贡献度情况等。
通过统计手段分析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当然研究过程还需要关注以下方面:一是理论模型的变量多,是否还存在其他有意义的变量。二是影响变量的要素多,哪些是有意义的观测点,哪些是没有意义的观测点。三是变量的信度和量表效度还需要进一步建立统计模型来检测。四是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要尽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测量对象。五是通常意义上选取的截面数据,因所有变量同时测量,可考虑用动态数据进行纵向和长期研究。六是在样本选择范围上也可适当扩大,提升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普适性。七是研究的结论可能并不是数学意义上的线性关系,还可能存在其他的函数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证明。
(作者单位:宿迁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Shin-Kap Han Mimetic Isamorphism and Its Effect on the Audit Services Market[J].SocialFores volme,1994.73(02).
[2]王宾齐.关于中国高校模仿趋同机制的假设——从新制度主义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7).
[3]王顶明,潘晨晨,刘晓春.高校办学自主权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基于1221名大学领导者的调研[J].教育发展研究,2023.43(07).
[4]王宾齐.我国高校趋同化现象的理论解释——新制度主义的视角[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5]王文周.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6]郭超,王钰.企业避税的同群效应研究——基于新制度主义组织趋同理论[J].管理现代化,2024.44(01).
[7]段肖阳.新制度主义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运用及趋势探讨——基于20种核心期刊的实证研究[J].西北高教评论,2023.11(02).
[8]刘继伟.新制度主义组织研究的方法论反思——组织趋同研究述评[J].社会政策研究,2021(02).
[9]宋晓丹.我国高校组织趋同现象的研究综述[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0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