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大学生慢就业现状调查
第746期 作者:□文/王佩云 时间:2025/2/1 13:56:44 浏览:11次
  [提要] 伴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复杂,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和高校扩招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量高校毕业生若不能如期就业,就会影响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本研究旨在通过调研宁夏大学新华学院2023届毕业生慢就业现状,分析主客观原因,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毕业生;慢就业;就业趋势;调研分析
基金项目:2023年度宁夏大学新华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独立三本院校学生慢就业问题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宁夏大学新华学院为例”(编号:23XHKY27)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8月24日
202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8万人,2024届全国高校毕业生约为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大。加之目前我国总需求中的出口和投资增速显著放缓,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显著下降致使国家经济增速放缓,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也悄然升起了大学生“慢就业”的现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是指一些大学生不遵循“毕业就参加工作”的传统理念,在完成学业之后选择继续深造、尝试创业的一种待业现象。如果大量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就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本研究通过走访30名家住宁夏南部山区的慢就业毕业生,深入了解学生为何会选择慢就业,之后结合其他相关文献设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针对宁夏大学新华学院2023届毕业生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大学生慢就业的情况,进而分析“慢就业”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策略,帮助高校更好地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
一、“慢就业”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为详细了解“慢就业”毕业生具体想法,本项目组成员分三组,每组两人,分别前往宁夏同心县、宁夏海原县、宁夏西吉县毕业生家里,与毕业生及其父母深入沟通,了解毕业生暂不就业的真实想法,共计走访30户。通过对上述对象的访谈,获得制备调查问卷的素材,制成调查问卷。随后针对宁夏大学新华学院2023届2,189名毕业生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开展线上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600份,总计回收有效问卷546份。问卷涉及毕业生个人基本信息、“慢就业”具体表征调查、毕业生期望高校在改善“慢就业”现象方面所能做的措施三个方面共16个问题。
(一)毕业生个人基本信息统计。从系别构成看,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系的学生为159人,占29.12%,工程与应用科学系的学生为110人,占20.14,经济与管理科学系的学生为129人,占23.62%,文法外语系的学生为125人,占22.89%,艺术与体育系的学生为23人,占4.21%;从性别构成看,样本中女性学生为326人,占59.7%,男生为220人,占40.3%;从家庭经济情况看,入学校贫困生库的学生为281人,占51.5%,没有入学校贫困生库的学生为265人,占48.5%。
(二)毕业生专业就业前景调查。在被调查大学生中,59.3%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前景一般,有一些与专业有联系的工作;23.3%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前景很不好,找不到和专业有联系的工作;只有17.4%的毕业生持乐观态度,认为就业前景还不错,就业机会很多。可见多数毕业生不看好目前的就业前景,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
(三)大学生“慢就业”与找工作积极性之间的关系分析。被调查大学生中,处在“慢就业”状态的有153人,这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缓慢的现象较为显著。在这153人中有50.3%的毕业生只参加过几次招聘会,16.3%的毕业生从来没有参加过招聘会,33.3%的毕业生参加过很多企业的招聘会。可见这些未就业的毕业生中多数人参加招聘会次数较少,就业积极性不高,应是另有打算。
(四)“慢就业”大学生所能接受的最长找工作时间。“慢就业”毕业生中,大部分毕业生能接受最长1年的找工作时间,只有12.5%的学生有长达2年以上的找工作想法。可见,大部分“慢就业”的毕业生也渴望尽快找到工作,并能够独立生活,见表1。(表1)
(五)“慢就业”大学生在求职中的困扰。从表2可知,困扰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有缺乏实践经验、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高校培养方向与社会需要存在差距、无法获取准确的岗位信息、部分企业存在虚假宣传等,可见高校的教育模式和社会的就业环境对目前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有一定的影响。(表2)
(六)大学生“慢就业”成因分析。“慢就业”毕业生求职过程中考虑的因素中占比超过50%的因素有:所从事岗位的薪资(75.8%)、工作稳定(58.2%)、就业地区(50.3%);占比低于30%的因素有:企业氛围(26.1%)、企业的规模(25.5%)、兴趣(22.9%)、岗位与专业匹配度(占比20.3%)、只考虑公招类工作(占比9.2%)。选择“慢就业”的大学生表示,选择“慢就业”的主要原因包括:毕业后立即就业,压力很大(66%);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64.7%);自我主导,想享受生活,不想被工作束缚(31.4%);自己有自己的梦想,可以凭自己的能力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28.1%);家庭给予充分的支持,不着急找工作(18.3%)。从这两个调查问题中反映出大部分“慢就业”毕业生注重个人当下的生存情况,择业标准更为理智务实也更趋于保守,少数毕业生在服务社会的意识方面有所欠缺。并且大部分“慢就业”的毕业生主要还是因为没有找到心中理想的工作而被迫“慢就业”,而不是为了未来的发展而选择积极主动慢就业。
(七)毕业生期望高校在改善“慢就业”现象方面所采取的措施。问卷数据结果显示,80.6%的毕业生希望学校拓展就业渠道,为大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指导服务;69.8%的毕业生希望学校加强对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引导,帮助学生科学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57.10%的毕业生希望学校加强学风建设和对学生的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二、独立学院学生出现“慢就业”现象的原因
毕业生毕业后选择慢就业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高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一)个人因素。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对自身性格、心理特点、职业能力素养的认知不明确,对未来职业规划没有清晰的目标,表现出一定的从众心理;同时,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创新意识与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习实践中学到的知识不足,导致就业准备不充分,与就业市场需求不匹配,这些都刺激了“慢就业”现象的产生。
(二)家庭因素。由于国家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家长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以我校为例,我校多数生源来自宁夏南部山区,学生父母多为农民,他们更希望子女通过受教育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对于子女教育有了更多的经济投入,家长从学业、发展等方面给予孩子充分的资金支持。因此,当学生做出在家备考公务员、二次考研等选择时,许多家长较为支持,甚至部分学生选择在家备考公务员是父母的意愿。马力等也认可了更多家庭为他们的“慢就业”提供物质保障,使其试图通过“啃老”来逃避就业竞争。
(三)高校因素。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尚未形成与时俱进的系统教育培养体系。尹学铭指出,目前很大一部分毕业生从事与自身专业相关度并不高的工作,说明现行教育体制下教学与市场脱节。除此之外,学校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方式授课,实践教学所占比例较少,而且因为场地局限使得一些实践教学只能小范围展开,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提升。这些都使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较强,而实践能力不足,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的竞争。
(四)社会因素。我校生源85%来自宁夏,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后留在宁夏工作的意愿比较强烈。宁夏主要产业包括:第一产业:葡萄产业、枸杞产业、清真牛羊肉产业、红枣产业、蔬菜产业、奶产业、马铃薯产业、中药材产业,在2023年产值为428.10亿元,占总产值的8.1%;第二产业:煤化工业、新材料、装备制造、现代纺织、生物医药产业等,在2023年产值为2,487.24亿元,占比为46.8%;第三产业:服务、旅游、商贸业、电商产业等,2023年产值达到2,399.61亿元,占比为45.1%。目前,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导致企业用工需求降低,这就成了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直接催生因素。另外,科技发展带来传统行业的式微,但大学生由于对不同行业发展前景的认知程度不高,未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多数大学生集中选择传统就业行业,导致部分行业无人问津。
三、独立学院大学生“慢就业”问题解决策略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造成的是人才资源的积压。我校学生有1/4的家庭经济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加上独立学院一般学费较贵,所以研究改善“慢就业”的措施,对于独立学院毕业的大学生有重要意义。根据大学生“慢就业”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增强求职竞争力。作为大学生,首先应时刻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主动抑制重物质实惠、轻精神追求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的侵蚀,增强危机意识和奋斗精神,树立科学务实的求职就业观念和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其次,在校期间应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扬帆计划” “三下乡”等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在实习实践中了解职业需求,增强沟通、管理等工作技能。最后,通过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育人作用,积极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激发创新意识,为未来的求职做好充足准备。
(二)家校协同更新就业观念,顺应就业市场导向。家庭在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构建“学校-家庭”协同就业指导机制,以实现大学生充分高质量就业目标。高校应鼓励学生与家长共同深入了解线上信息平台与线下产教融合实习实践资讯和国家关于就业的相关政策,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想法,让大学生能够灵活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就业形式;充分利用校园内外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学习专业技能,提高大学生面向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家长为了让子女有更好的工作,而选择让学生毕业后在家备考,这是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但同时家长也应该理性看待子女的就业选择,不要过度追求稳定而忽略了子女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并结合自身从业经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从而适应目前的就业环境。
(三)完善高校就业育人体系,推动就业工作升级。在促就业方面,高校应进一步优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首先,提高职业指导师资队伍素养能力,吸引具有教育学和社会学等专业背景的教师加入就业指导团队,提供精准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其次,深化产教研协同育人,引导学生积极提高实践能力,实现学校就业指导体系、创新链一体化衔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职业匹配度和社会满意度。最后,高校要与往届毕业生建立紧密联系,通过校友网络分享就业经验和资源,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帮助,让他们更快地找到合适的工作。
(四)搭建多元就业渠道,优化毕业生就业保障体系。政府在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应起到主导作用。一方面,通过构建联动机制,推动各大招聘类平台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借助科技手段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市场动态等就业信息的精准推送;另一方面,政府应该支持延伸第二产业产业链,推进工业产品深加工。同时,小型、微型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业也不可忽视。宁夏小微企业对第二产业产值贡献率大,市场创新活力高,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强,创造了有目共睹的就业岗位数量。然而,小微型企业难以避免融资难、贵的困境。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小微型企业,加大政府扶持高新科技创新型中小微型企业力度,实施科学认定,将帮扶作用最大化,最终落到促进中小型企业流转更多社会劳动力的目的,从而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的目标。
综上所述,大学生“慢就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解决慢就业问题需要学生、家庭、高校、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就业指导、提高教育质量、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少一点迷茫、多几分自信,将被动就业转为主动就业,从而实现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新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宁.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缘由与对策[J].人民论坛,2019(14).
[2]杨肖.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成因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3(04).
[3]马力,邓阳.高校毕业生“慢就业”探析及其对策[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05).
[4]尹学铭.“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毕业生“慢就业”成因与破解路径研究[J].中国就业,2022(10).
[5]贾珍,杨贵琼.新时代大学生高质量就业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24(0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4108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