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市场/贸易 |
新疆巴州非遗骨雕技艺创新与传播策略 |
第746期 作者:□文/王文霞 林思辰 王淑蕾 周慧敏 时间:2025/2/1 14:06:27 浏览:16次 |
[提要] 新疆作为“一带一路”经济建设核心区,其非物质文化的传播有助于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相通。为此,如何优化非遗文化的出海传播效果,凸显非遗文化的讲好新疆故事的作用是当前亟待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巴州骨雕技艺的传播作为分析案例,试图在对其传播现状分析中探寻新疆非遗文化传播的经验规律,以期为我国非遗文化的出海传播提供思路借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出海;传播策略
基金项目:新疆科技学院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X202413561082)。通讯作者:林思辰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6月28日
一、巴州蒙古族骨雕技艺概述
骨雕作为一种以动物骨骼作为承载的雕刻艺术形式,其制作技艺繁杂琐碎,要经过选材、切割、磨光、雕刻等一系列程序的精心打磨,才能加工制作出各种栩栩如生且蕴含深远寓意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不但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还具有相当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骨雕艺术在蒙古族的传统技艺当中可谓独领风骚,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一脉相承的工艺技巧,使得蒙古族骨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巴州蒙古族骨雕技艺,作为一种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发展历程经历了由口耳相传到逐渐形成系统的传承过程。早在几千年前,巴州地区的蒙古族人民就已经开始使用各种自然材料制作生活用品,其中包括骨雕艺术。最初,这种艺术形式主要是出于实用目的,如用于装饰、制作日常用品等。在唐宋时期,巴州蒙古族骨雕技艺开始呈现出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当时的骨雕作品多以动物形象为主,展现了蒙古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进入元朝,随着蒙古帝国的建立,巴州蒙古族骨雕技艺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其技艺也更加精湛,作品种类更加丰富。明清时期,巴州蒙古族骨雕技艺达到了一个高峰,尤其是在蒙古族社会的支持下,骨雕技艺得到了快速发展。那时的骨雕作品不仅在技艺上有所提升,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更加多样化,不仅限于动物形象,还包括了花卉、人物等多种题材。
二、巴州蒙古族骨雕技艺发展现状及出海可行性分析
(一)巴州蒙古族骨雕技艺发展现状。巴州蒙古族骨雕技艺,作为一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现状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多方面努力下,这项技艺的保护传承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随着新疆各级政府对于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视,巴州地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包括将巴州蒙古族骨雕技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提供资金支持,用于技艺传承人的培训和活动的举办。此外,通过建立博物馆、文化中心等平台,增加公众对该技艺的认识和了解。除此之外,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也积极参与到保护工作中。通过组织各类展览、讲座和工作坊,吸引更多人关注并学习这门技艺。同时,利用现代媒体手段,如网络和社交媒体,扩大了巴州蒙古族骨雕技艺的影响力,使其能够触及更广泛的受众。
然而,巴州蒙古族骨雕技艺的保护仍面临着不少困难。首先,技艺传承人年龄普遍较大,新一代传承者缺乏,导致技艺可能面临断层的风险。其次,由于经济压力,一些传承人选择转行或放弃传承,技艺传承面临的环境依然艰难。此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技艺的市场需求减少,经济效益不足以支撑技艺的持续发展。
(二)巴州蒙古族骨雕技艺出海可行性分析
1、文化润疆背景下的强力驱动。文化润疆战略下,各级政府出台细致而明确的政策,从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到项目扶持等,全方位为巴州蒙古族骨雕技艺的发展提供直接动力。首先,文化润疆政策促使政府在资金、人才培养等方面对蒙古族骨雕技艺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为其发展和向外推广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2018年和静县政府在巴音布鲁克镇建立了传统手工艺旅游纪念品培训班,著名骨雕大师根登加甫作为培训班的老师,教授了106名学员。这些学员制作的具有本土特色的骨雕制品,成为了和静县的旅游纪念品。其次,文化润疆带来了更多跨区域、跨国界的文化交流活动,巴州蒙古族骨雕技艺可以借助这些平台展示自身魅力,提升国际知名度。在文化润疆的推动下,巴州地区积极举办那达慕大会等各类文化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蒙古族骨雕技艺得以集中展示和宣传,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的关注。通过这种大规模的文化活动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一独特技艺,为其出海奠定了认知基础。
2、技艺自身的独特价值。巴州蒙古族骨雕技艺作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沉淀和民族精神。通过对其图案、造型等元素的学术研究,可以揭示出背后蕴含的历史演变、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丰富内涵,这在国际学术和文化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价值。例如,巴州蒙古族骨雕技艺在图案方面,常常运用具有鲜明蒙古族特色的元素,如蒙古族传统的云纹、回纹、犄角纹等。这些图案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更反映了蒙古族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云纹代表着天空和祥瑞,体现了蒙古族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回纹则蕴含着蒙古族对永恒和循环的理解,展示了他们对生命轮回的认知。在造型上,骨雕作品中常见的骏马、骆驼等形象,与蒙古族的游牧生活紧密相关。骏马在蒙古族文化中象征着速度、力量和勇气,反映了蒙古族在草原上驰骋的豪迈;骆驼则是他们在长途迁徙和贸易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其造型体现了蒙古族对骆驼坚韧不拔品质的赞美。在宗教信仰方面,一些骨雕作品中会出现与蒙古族传统宗教相关的符号和图案,如萨满教中的某些象征图案。这些元素体现了宗教在蒙古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他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影响。
3、市场的潜力与机遇。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高品质且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品的需求呈现出一种持续增长的态势。巴州蒙古族骨雕技艺以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和登峰造极的精湛工艺,在当前的艺术领域中展现出极为显著的特质,具备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中占据重要一席之地的强大潜力。
根登加甫作为巴州杰出的骨雕大师,2024年1月在第九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暨国际版权论坛上荣获了作品版权登记证书。这无疑是对其作品价值与独特性的高度认可和有力彰显。在他众多的优秀作品之中,《回家》这件佳作格外引人注目。此作品巧妙地运用了牛羊骨骼、牛羊角以及纯银等材料,通过对这些素材的精心选择与搭配,完美地将骨头自身所具有的自然色彩与肌理融入到创作之中。这种独特的处理方式,极好地渲染出整个画面的氛围,同时也深刻地传递出主题所蕴含的凝重感。从学术角度深入剖析,这件作品不仅仅是在艺术价值层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更蕴含了极为浓厚的文化内涵,其通过艺术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不仅受到了国内艺术界的高度关注与赞誉,更是在海外收藏家群体中获得了一致的欢迎与青睐。这种广泛的认可充分表明了其在国际艺术市场中所具备的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文化承载功能,能够满足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高品质艺术品的追求和渴望,为巴州蒙古族骨雕技艺在国际舞台上的进一步发展和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巴州蒙古族骨雕作品的创新
巴州蒙古族骨雕作品的创新是多方面的,通过设计理念、题材内容、制作工艺和功能应用等方面的创新,使骨雕作品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这些创新为巴州蒙古族骨雕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动力,也为民族文化的出海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设计理念的创新。巴州蒙古族骨雕作品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艺术的设计理念,如抽象、夸张、变形等手法,使作品更具时代感和艺术感染力。例如,某些骨雕作品在造型塑造上突破了传统的具象写实模式,转而采用抽象化的线条和几何图形来构建主体形态。以传统的动物图案为例,通过对其进行简化、变形和重构,以一种更具现代简约风格和独特艺术气质的抽象形式来展现,这种创新举措高度契合了当下部分艺术爱好者对于简约化、个性化以及独特风格的审美追求趋向。再者,部分作品巧妙运用夸张这一现代艺术手法,对某些具有代表性的特征进行极致化的突出表现。例如,极度放大动物的某一关键器官或肢体部分,以此强烈吸引观赏者的注意力,极大地增强了视觉冲击力,进而引发更广泛人群的关注与兴趣。
此外,在色彩的运用上,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自然色彩呈现,而是大胆地引入一些鲜亮、对比强烈的现代色彩进行巧妙点缀或全面渲染,使得作品能够在众多传统风格作品中迅速崭露头角。这种融合充分展现出了巴州蒙古族骨雕积极与时俱进的特质,表明其并非仅仅停留在过去的传统技艺层面,而是能够与当下的艺术潮流紧密呼应、高度契合,从而让海外艺术界和收藏界人士更容易接受和认可。这无疑拓宽了巴州蒙古族骨雕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为其更为顺畅地走向海外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题材内容的创新。除了传统的动物、人物等题材,巴州蒙古族骨雕作品还涉及自然景观、历史故事、现代生活等更广泛的领域,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对于自然景观题材,可以精细地雕刻出巴州地区独特的山川地貌、草原风光、河流湖泊等,运用细腻的线条和层次感来展现自然景观的壮美与灵动,如通过不同的纹理表现山脉的起伏、用流畅的线条表现河流的蜿蜒。对于历史故事题材,可以选取蒙古族历史上的著名战役、英雄人物事迹等,以生动的场景再现和人物刻画来呈现历史,比如用骨雕生动地展现成吉思汗征战的场景。在表现现代生活题材时,可以将现代城市的建筑、交通工具、人们的日常活动等融入其中,通过对现代元素的巧妙塑造来反映当下的时代特征,例如雕刻出人们使用手机、乘坐高铁等具有现代气息的画面。这些新题材展示了巴州蒙古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包容性,让海外人士看到蒙古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依然充满活力和创造力,提升了对其文化的认同感和欣赏度。
除此之外,涉及自然景观、历史故事和现代生活等题材,能使骨雕作品与国际艺术市场的流行趋势和审美观念更为契合,打破文化壁垒,更容易被国际市场所接受和喜爱,进而推动其在海外的传播和发展,更好地走向国际舞台。
(三)制作工艺的创新。在制作工艺上,对传统的骨雕工艺进行改进和创新,开始尝试使用新材料与骨雕相结合,创造出新颖的艺术效果。例如,将金属、宝石等材料与骨雕结合,增加作品的装饰性和艺术价值。如,在骨雕动物的眼睛部位镶嵌宝石以增强生动性,或者在骨雕的背景上点缀宝石来提升整体的璀璨度。还可以尝试将金属和宝石同时与骨雕融合,形成更为复杂和惊艳的组合效果,比如在骨雕的主体上镶嵌宝石,周边再用金属进行装饰性环绕。新材料的引入使骨雕作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颖艺术效果,这种独特性和创新性能够吸引到更多海外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的关注,提升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吸引力。
另外,金属和宝石本身在国际上就具有较高的认知度和价值感,与骨雕结合后,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装饰性,而且更加提升了其整体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使其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四、巴州蒙古族骨雕文创作品出海传播策略
巴州蒙古族骨雕文创作品作为承载着独特民族文化与精湛技艺的艺术瑰宝,在走向国际市场、进行出海传播时,需要精心谋划和实施一系列策略。通过有效的传播途径和方式,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和欣赏到巴州蒙古族骨雕文创作品的魅力,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升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价值。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巴州蒙古族的文化特色、骨雕技艺的独特性以及国际市场的需求和特点,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出海传播策略。
(一)利用社交媒体搭建传播根据地。首先,可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发布骨雕作品精美的图片和视频,将其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艺以及蕴含的文化寓意全面展现出来。这些视觉内容充当了直观的文化符号,吸引着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户。用户在浏览这些内容时,会被其独特性所吸引,从而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其次,社交媒体的互动性使得用户能够对骨雕作品发表评论、提出问题,创作者或相关人士可以及时进行回复和解释,这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关于骨雕艺术理解的交流与碰撞。通过这种互动,人们能更深入地理解骨雕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创作理念,实现了文化信息的双向传递。因此,通过社交媒体上持续不断的传播和互动,骨雕作品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能够逐渐在全球范围内被认知和接纳,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尊重与融合,为跨文化交流搭建重要的桥梁。
(二)搭建网络平台,讲述品牌故事和文化内涵。通过搭建自有网站向国际受众讲述巴州蒙古族骨雕文创作品背后的品牌故事、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和认同感。骨雕文创作品作为一种高度具象化的符号,其工艺细节、图案寓意等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而网站通过多元媒介形式对这些符号进行解读和展示,以多种符号的交织共鸣来传递复杂而深刻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传承,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和意义联想,带动广大受众形成对骨雕文创和新疆故事的特定认知和态度。即使是相对小众的骨雕文创也能精准触达目标受众群体,实现深度且广泛的传播效果,从而让巴州蒙古族骨雕文创作品所蕴含的深厚民族文化和独特新疆故事在国际传播中绽放光彩,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理解与融合。
(三)定制专属产品,促进跨文化传播。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点和审美需求,可以设计开发专门针对国际市场的骨雕文创产品,提高市场适应性。骨雕作品可以作为文化符号,传递特定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观。在设计国际市场专属产品时,需要选择能够被目标文化所接受和认同的文化符号,并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其融入产品中,以增强产品的文化吸引力和认同感。并且在针对特定国家和地区设计骨雕文创产品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文化特点和审美需求层面,更要努力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和情感共鸣点。例如,对于文化特点鲜明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其崇尚精致、简约与自然之美,在设计骨雕文创产品时,可采用简洁流畅的线条,融入樱花、富士山等日本文化标志性元素,色彩上偏向淡雅柔和,以契合其审美偏好;而对于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国家,如印度,在设计中需尊重其宗教符号和象征,选取与他们宗教故事相关的主题,运用丰富艳丽的色彩来展现其独特文化魅力。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和举措,创造出独特而又符合当地文化特点的作品,能够切实使巴州蒙古族骨雕文创产品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出绚丽光彩,进而实现其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综上,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巴州骨雕技艺承载着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印刻着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因此,在“文化出海”战略背景下,探讨新疆巴州非遗骨雕技艺的出海传播具有深远意义。从骨雕的发展现状来看,既有其面临的挑战,也存在潜在的机遇,通过多元化的传播手段,如利用社交传媒、建立独立网站、打造专属产品等,能够为骨雕技艺的海外传播构建坚实的桥梁,同时为其他地区的非遗文化出海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作者单位:新疆科技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泗考.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战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2]滕春娥.社会记忆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9.
[3]张惠丽.文化产业集群演化动力机制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4]裴世东.淮河流域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6.
[5]王春芳.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7.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