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 |
第746期 作者:□文/刘晓慧 时间:2025/2/1 14:52:57 浏览:11次 |
[提要] 产教融合作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动力,其内在逻辑在于通过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提供高质量劳动要素及打造高效能创新平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核心支撑。然而,当前面临产业引领不足、校企合作障碍及机制不健全等挑战。为有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需顺应产业变迁优化教育专业设置,深入学情定制实践课程,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发展平台,并强化协同创新,健全激励机制,以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共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产教融合;新质生产力;内在逻辑;有效路径
基金项目:2023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新时代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研究”(项目编号:2023SJYB1850);2024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项目;2024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促进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公共财政资助政策研究”(编号:C/2024/02/59);2024年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校级教改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策略研究”(编号:2024jsckjg08)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8月6日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焦点对准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发展,这一举措迅速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与高度重视,标志着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产教融合是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交汇点,这一创新教育模式正以其独特的内在逻辑和潜力,成为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因此,探究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内涵及特征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从经济学与教育学两个维度展现出独特的价值。从经济学视角审视,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超越了传统、次新及旧质生产力的范畴。其核心“新”与“质”的特性,源于科技创新、数字转型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驱动经济社会向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迈进。其中,“新”蕴含着前沿理论、尖端技术与新兴动能,引领变革;“质”则彰显高科技含量、高效能表现与高品质标准,塑造竞争优势。追求“新”以激发潜力,强化“质”以提升效益,是新质生产力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关键路径。这一转变不仅有效应对经济挑战,如需求疲软、供给过剩与预期下调,还成为促进数字经济繁荣、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互动的核心引擎。
从教育学视角审视,教育改革与新质生产力紧密相连,呈现出显著的相互促进关系。一方面,教育领域内,高校通过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教学改革的深化、科技创新的驱动以及社会服务的拓展,不仅强化了其作为劳动力再生产关键环节的经济功能,还引领产业升级与技术革新,确保了人才供给的精准与优质,为新质生产力的价值协同与共创奠定了坚实的教育资源基础。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加速推进了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它促使教育理念革新,培养目标精准定位,办学模式更加灵活多样,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组织方式与管理体系趋向科学化与精细化。这一过程中,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高校教育质量飞跃与人才培养质变的重要驱动力,助力高等教育实现质的飞跃。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呈现出以下鲜明特征:第一,创新驱动性。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深度融合前沿技术与传统产业,催生出一系列颠覆性技术和新兴业态,为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第二,高效性。新质生产力强调高效能与高质量并重,通过产教融合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产业升级。第三,跨界融合性。新质生产力打破了传统界限,促进跨界融合,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第四,全球化开放性。新质生产力具备开放性和包容性,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产业国际化发展。第五,可持续性。新质生产力关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生态平衡和资源节约,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方式。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这种可持续性特征得到了进一步强调,高校与企业共同致力于绿色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动产业向低碳、环保方向转型。
二、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产教融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第一,在人才培养模式层面,产教融合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这种紧密的合作模式确保了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和行业知识,培养出既具备数字化素养又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些劳动者不仅掌握新技术、新工艺,还具备快速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第二,在实践教学体系层面,产教融合强调“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实习实训、项目驱动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这种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迅速融入新质生产力的生产体系中,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三,在师资队伍建设层面,产教融合促进了高校与企业的师资互聘互用,实现了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双向流动。这不仅丰富了高校的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质量,还使得教师能够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
(二)产教融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高质量劳动要素。第一,在技术创新层面,产教融合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高校能够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这种紧密的合作机制不仅加速了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还为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质量技术要素,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第二,在绿色发展层面,产教融合不仅促进了绿色技能与理念的深度融合,还通过校企合作的桥梁,将绿色科研的最新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劳动资料向绿色化、智能化迈进。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的指引下,产教融合注重培养具备生态共同体意识的复合型人才,融入绿色发展理念,加速绿色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铺设了坚实的绿色基石。第三,在资源配置层面,产教融合优化了资源配置效率。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产教融合实现了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的高效配置。高校能够为企业提供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和智力支持,而企业则能为高校提供实践基地和资金支持。这种双赢的合作模式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为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产教融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造高效能创新平台。第一,在知识融合层面,产教融合通过搭建校企合作桥梁,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深度融合。企业实际需求反哺教育内容,教育创新成果则直接服务于产业升级,形成良性循环。这种紧密的合作模式,能够迅速将前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第二,在资源共享层面,产教融合平台汇聚了高校的人才、技术资源与企业的市场需求、资本优势,双方资源共享,共同承担科研项目,攻克技术难题,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这种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效率。第三,在成果转化与对接层面,产教融合不仅关注技术创新,更重视成果的商业化应用。通过搭建成果展示、交流、转化平台,促进创新成果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企业能够快速获得新技术、新产品,加速产品迭代升级,抢占市场先机。同时,高校也能从成果转化中获得收益,反哺科研与教学,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良性生态。
三、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企业创新能力的跃升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交融是国家创新体系效能倍增的关键,为催生新型生产力注入了强劲动力。我国已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产业转型与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产教融合作为连接人才培育与企业需求的重要桥梁,其核心在于利用数智化技术整合教育资源,精准对接新产业、新业态的人才需求,加速新生产力要素的孕育与成熟。然而,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尚未充分满足时代需求,面临着多重挑战。
(一)产业行业引领力不足,教育供给单向推进。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中,企业作为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的主力军,其参与产教融合的驱动力主要聚焦于两大核心:一是获取高质量的人才资源,以支撑企业的持续创新与发展;二是借助高校的智力资源,获取先进的理论指导与前沿技术,从而保持行业竞争力。然而,当前校企合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高层次人才流失率高导致的培养效益周期延长,以及模拟产业场景设备成本高企、政策扶持不足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行业的主导作用与创新活力。另外,高校作为知识传授与人才培养的摇篮,其推动产教融合的本质目标在于培养具有高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往往难以精准对接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专业领域错位或滞后现象,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特别是缺乏掌握前沿技术的能力。此外,高校在产教融合中的主导作用虽显著,但往往表现为教育供给侧的单向驱动,缺乏与企业的深度互动与协同,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
(二)校企合作壁垒重重,创新资源整合受阻。在产教融合这一战略框架下,尽管其潜力被广泛视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引擎,但实际操作中却面临严峻挑战。校企双方虽同处创新发展前沿,却因理念差异、利益诉求不一及沟通机制不畅等原因,难以形成高效协同的合力。企业侧重于通过产教融合提升经济效益,获取高质量人才资源;而高校则聚焦于培养具备高度实践能力的精英人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往往滞后于市场变化,而企业则因担心技术外泄、培养成本高昂等因素,对深度合作持谨慎态度。
(三)产教融合机制不健全,相关政策落实困难。产教融合机制不健全,深刻制约了其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缺乏明确的合作框架与利益协调机制,导致教育与产业难以深度融合,资源整合效率低下,合作动力不足。同时,评价与激励机制的缺失,使合作双方在质量保障与效果评估上缺乏依据,难以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力。这不仅限制了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的潜力释放,也阻碍了教育与产业间的高效互动与协同发展。
尽管国家出台多项支持产教融合的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政策细化不足、部门间协调不畅等原因,政策红利未能充分释放。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为例,该政策旨在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但实际操作中,政策落实面临诸多困难。一是政策的具体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尚不完善,导致企业和学校在合作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操作指南;二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涉及的多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影响了政策的整体推进效果。
四、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顺应产业变迁,优化专业设置。首先,政府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调配,为产教融合搭建起坚实的桥梁。政府需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制定前瞻性政策,激励企业深度参与教育过程,同时引导高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确保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其次,企业作为产业变革的直接参与者,其支撑作用不可或缺。企业应积极与学校合作,共享资源,共建实训基地与研发中心,将最新的技术、工艺和管理理念融入教学之中。这种深度合作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为企业培养出符合其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实现双赢。最后,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需充分发挥其核心主体作用。高校应紧密关注产业动态,灵活调整专业设置,确保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高度契合。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入具有产业背景的教师,提升教学质量与实践指导能力,为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深入学情调研,定制实践课程。首先,深入学情调研能够精准把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及学生能力现状,确保教育内容紧贴市场前沿。这要求教育者与企业紧密合作,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并分析学生兴趣、技能短板及未来职业规划,为课程定制提供数据支持,从而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其次,定制实践课程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基于学情调研结果,设计跨学科、项目式、情境模拟等多样化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在真实或模拟工作环境中的技能操作与问题解决能力。这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加速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最后,高校需建立持续的教学评估与反馈机制,对实践课程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学生反馈、企业评价及就业跟踪等多维度数据,不断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形成良性循环,确保产教融合模式持续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三)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发展平台。首先,政府应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的权益与责任,为合作提供法律与制度保障。这包括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产教融合项目,实施税收减免或补贴政策,以激励企业深度参与教育过程。同时,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机制,对成效显著的合作项目给予表彰与奖励,形成示范效应。其次,高校应开放其教育资源,如图书馆、数据库等,供企业研发人员使用;企业则应将其先进的生产设备、技术资料等资源向高校师生开放,促进知识共享与技术交流。双方共同设立研发项目,围绕行业关键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最后,校企双方应携手共建多样化的发展平台,如联合实验室、实训基地、创新创业中心等,为学生提供实战演练的机会,也为企业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搭建桥梁。双方积极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模式,将企业需求融入教学科研,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四)强化协同创新,健全激励机制。一是打破传统界限,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依托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研发平台、实训基地等,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坚实平台。同时,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二是建立符合产教融合特点的人才评价体系,将科研成果转化、社会服务贡献等纳入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资金扶持、项目倾斜等方式,对在产教融合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队给予表彰与奖励,形成正向激励,吸引更多优质资源向产教融合汇聚,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如,设立产教融合专项基金,支持产教融合项目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对符合条件的产教融合项目给予优先立项和资金支持,降低项目实施的门槛和风险等。
综上,产教融合作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深刻影响着新质生产力的塑造与提升。通过优化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对接,产教融合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高素质人才与高质量劳动要素,还构建了高效能创新平台。展望未来,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专业设置,定制实践课程,强化校企合作与协同创新,将是赋能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胡筱萌.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之逻辑与路径[J].航海教育研究,2024(08).
[2]吴琳玉.深化产教融合,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J].福建教育,2024(30).
[3]苏庆列.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探索——以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省级“双高”专业群为例[J].福建教育,2024(30).
[4]王棒,陆雯,余家斌.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生产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24.45(19).
[5]刘燕.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需求导向的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路径[J].职教发展研究,2024(02).
[6]宗文娟.产教融合背景下区域经济数智化财经人才培育策略研究[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24.19(02).
[7]崔发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功能定位[J].湖南教育(C版),2024(0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