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文依据2000~2013年西部地区信息产业面板数据,运用菲德两部门模型,将西部地区生产部门分为信息产业部门和非信息产业部门,定量分析信息产业部门对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表明:西部地区信息产业部门对非信息产业部门的外溢效应初现成效,西部地区信息产业部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逐年增大,但作用有限。
关键词: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区域经济;菲德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5日
信息产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信息经济学家弗里兹·马克卢普(1962)的著作《美国的知识和分配》中的“知识产业”概念,在《信息经济:定义与测算》一书中,马克·波拉特(1977)将“知识产业”延伸为“信息产业”,并首创四分法,将社会经济类别划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四大类别。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信息化在全球的推进,以通信、计算机及软件产业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猛,已成各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近年来,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战略发展目标的指引下,我国信息产业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品种类日益丰富的信息产业链,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得益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扶持、信息产业转移以及产业环境的改善,近年来,西部地区的信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成都、重庆和西安的信息产业发展尤为突出,逐渐形成以三地为龙头的产业集群。2000~2013年西部地区GDP的年均增长率为16.7%。在此期间,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年均增长率高达20.42%,至2013年年底,西部地区信息产业规模达到14,930亿元,占西部地区GDP的11.84%。从生产函数的角度观察,信息产业部门提高了西部地区的整体市场效率,既直接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又通过对非信息产业部门的“外溢效应”,间接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提供了要素集聚的机遇与空间。
一、研究现状
斯蒂尔霍(2001)发现美国20世纪90年代末期生产率回升与信息技术的生产与使用有着充分的关系,分析表明,在IT产业,资本积累和劳动生产率之间具有极强的相关性,信息产业部门和已经经历信息化的产业部门要比传统产业部门生产率加速效果更加明显。姜涛、任荣明、袁象(2009)选取中国各省1999~2006年的非平稳面板数据,运用菲德两部门模型,探讨了我国区域信息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我国总体存在信息化与经济增长的双向因果关系。唐守廉、刘春梅(2010)通过对1990~2008年我国信息产业和经济增长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证明信息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信息产业产值每增加1%,将导致经济增长0.5439%。张秀艳、刘岩(2013)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出发,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研究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信息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技术对就业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
从已有文献来看,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主要采用了线性回归模型分析、C-D函数模型分析和综合模型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样本主要对东部地区或者全国范围内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信息产业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西部地区信息产业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菲德模型测算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和外溢作用,发现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对地区经济增长作用的特征与规律。
二、模型设定
(一)西部地区总产出水平的决定因素。运用菲德模型将西部地区经济部门划分信息产业部门与非信息产业部门。并假设,社会总产出水平(Y)等于信息产业部门与非信息产业部门的产出水平之和;信息产业部门的产出水平(I)影响非信息产业部门的产出水平(N);信息产业部门对经济中其他部门的外溢作用发生在同一时期,在此期间,两个部门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的边际生产力之比为常数。由此整理得西部地区总产出水平:
■=gL×■×■+gK×■+(■+g■)×■×■ (1)
其中(■+g■)=?渍,式(1)表明西部地区总产出水平取决于劳动要素、资本要素的投入及信息产业部门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其中?渍表示西部地区信息产业部门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全部作用。
(二)西部地区信息产业部门对非信息产业部门的外溢作用。假设西部地区信息产业部门对非信息产业部门的产出弹性?兹保持不变,即:
N=g(L■,K■,I)=I■?鬃(L■,K■) (2)
整理得到:
■=?琢×■+?茁×■+(■-?兹)×■×■+?兹■ (3)
其中(■-?兹)=?浊,gL表示非信息产业部门劳动要素的边际产出,gK表示非信息产业部门资本要素的边际产出,dL和dK分别表示包含非信息产业部门和信息产业部门在内的全部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的增长。■表示总产出的增长率,■表示劳动要素的增长率,■表示资本增量占总产出的比例,■表示信息产业部门产出占总产出的比例,■表示信息产业部门的增长率,?浊表示信息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兹表示信息产业部门对非信息产业部门的外溢作用。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与变量说明。本文定义的信息产业部门包括邮电业、计算机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釆用邮电业务量和计算机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产出总和表示信息产业部门产值(I),非信息产业部门产值(N)等于总产出水平(Y)减去信息产业部门产值(I);采用西部地区从业人员年末人数表示劳动要素指标(L),用西部地区历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表示资本要素指标(K)。根据统计数据的连续性和可得性,样本区间为2000~2013年(不包括西藏地区)。其中,地区生产总值(Y)、信息产业部门产值(I)与资本存量(K)分别平减为2000年不变价格,以消除物价因素的影响。
(二)实证结果
1、信息产业部门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全部作用。通过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表1)即方程(1)的标准化回归方程为:
■=0.7946×■+0.7883×■+0.1829×■×■ (4)
表2显示,?琢、?茁和(■+g■)通过显著性检验;R2=0.8947,表明方程(1)的拟合效果良好;D-W统计值为1.2925,表明在值域[0.658 1.864]范围内,方程(4)的各个变量间不存在自相关关系,说明估计结果是稳定的。
信息产业部门对社会经济增长的全部作用(■+g■)的标准回归值为0.1829,即其他变量保持不变,信息产业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值,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将增加0.1829单位,表明西部地区信息产业部门的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正的推动作用,但是推动力量有限。
2、信息产业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外溢作用。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表2)即方程(2)的标准化回归方程为:
■=0.7287×■+0.4034×■-0.3247×■×■+0.1047×■ (5)
表2显示,回归系数?琢、?茁、(■-?兹)和?兹,均通过显著性检验;R2=0.9081,表明方程(2)的拟合效果良好;D-W统计值为1.2323,在值域[0.512
2.177]范围内,表明方程(5)的各个变量间不存在自相关关系,说明估计结果是稳定的。
(■-?兹)的标准回归值为-0.3247,表明西部地区信息产业部门的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系数为负,说明西部地区信息产业部门尚处于投入大于产出的阶段。?兹的标准回归值为0.1047,表明其他变量保持不变,信息产业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值,非信息产业部门将增加0.1047单位,数据表明信息产业部门的外溢效应较弱,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非信息产业部门的产出,间接的推动经济增长。另外,通过计算可得?啄=-0.1803,说明西部地区信息产业部门的边际生产效率还略微低于非信息产业部门。
四、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1、2000~2013年西部地区信息产业部门增加值在GDP中所占份额不断上升,但仍然较低。2013年西部地区第一、第二产业所占GDP份额分别为12.2%和48.3%,信息产业部门所占GDP份额为11.84%,说明西部地区信息产业部门尚处于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其对经济增长直接效用不是十分显著,尚未成长为西部地区的主导产业。
2、2000~2013年西部地区信息产业部门规模迅速扩大,但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限。西部地区信息产业部门规模由2000年的1,472亿元上升为2013年的14,930亿元,产业规模扩大9.1倍,但较之东部和中部地区,信息产业规模仍然偏小。西部地区信息产业部门的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系数为-0.3247,说明西部地区社会信息化仍然处于投入大于产出的研发和推广阶段,真正的“收获期”还没有到来。
3、2000~2013年西部地区信息产业部门的外溢作用初现端倪,但不突出。西部地区信息产业部门的外溢作用为0.1047,表明信息产业部门对非信息产业部门的带动作用初现端倪,西部地区国民经济信息化与社会生活信息化尚有很大的空间可待挖掘。对方程的统计分析发现,?琢、?茁的标准回归值分别为0.79和0.78,远大于信息产业部分的标准回归值0.18,说明劳动要素和固定资产投资仍是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对策建议
1、筹建信息产业高新技术园区,推动西部地区IT企业快速发展。信息产业高新技术园区是培育和发展IT企业的基地和载体,通过财政投入,撬动社会资金,可以为建设西部地区科技创新区提供技术支持,为加快西部地区信息化进程、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助推力量。
2、研判经济新常态下西部地区信息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特征,寻求带动西部地区非信息产业发展的动力与机制。抓住“一带一路”等重大历史机遇,寻找符合西部特色的信息化新途径,加快西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使信息要素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和第一推动力。
3、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拓宽西部地区信息产业融资渠道。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逐渐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西部地区信息产业投融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西部地区信息产业融资难问题,为处于初创期的西部地区信息产业提供一条高效率、低成本的融资渠道,使之成为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蓄水池。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Machlup F.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s[M].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2.
[2]Kevin J,Stiroh.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US Productivity Revival:What Do the Industry
Data Say,FRB of New York Staff Report,2001.115.
[3]Gust C,Marquez
J.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productivity growth:The
rol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regulatory practices[J].Labour Economics,2004.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