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公共/财税 |
数字赋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理论机制研究 |
第747期 作者:□文/包福存1 李忠信2 时间:2025/2/16 15:14:29 浏览:17次 |
[提要] 数字赋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主要聚焦于供给主体、供给方式、价值目标和评价机制等四个核心问题,供给主体多元化是实现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关键因素,供给方式精准化是实现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重要目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数字乡村建设的价值目标,供需精准匹配、数据资源共享且安全规范是实现农村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评价标准。同时,就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数字化存在的不足,提出优化路径。
关键词: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服务;理论机制;路径
基金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研究”(项目编号:2022YB127)阶段性成果;“数字化转型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A-186)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9月10日
数字经济时代,必将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迎来契机。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村公共服务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文献综述
学术界对数字赋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概念的研究;对数字赋能促进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的研究;大数据驱动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研究;对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的研究;对现代信息技术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影响效应的研究;数字技术所具备的精准化、去中心化和敏捷化特征,促进了公共服务的发展。此外,还有对农村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存在的问题的研究:供给平台系统建设尚不完善、数据共享与信息交互缺乏保障、数据开放不充分等;对优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路径的研究:建设一体化数据信息应用系统和加强数字空间规范化管理等路径。
综上所述,已往研究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数字时代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关理论、指标体系,为研究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了重要成果。然而,已往对农村数字化公共服务供需状况的研究,存在针对性不足、聚焦度不够的问题。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并且对西部地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数字化发展现状的研究较少。不同地域的农村公共服务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本研究探索数字时代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探究数字技术对乡村公共服务运行理论机制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笔者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收集资料,调查甘肃省农村公共服务数字化的现状。本文采用狭义基本公共服务概念,即由政府主导向社会提供的,农村居民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方面基本民生需求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将数字乡村背景下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操作化为农村教育数字化、医疗卫生数字化、社会保障数字化、文化体育数字化等领域基本民生需求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等维度。
课题组于2023年6月至2024年1月在甘肃省武威古浪县、张掖高台县、天水秦安县、定西通渭县、兰州皋兰县进行了实地调查。采取线上和线下发放问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730份,收回717份,有效回收率为98.2%。
为了系统掌握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数字化情况和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调查共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主要面向农村居民发放调查问卷;二是主要面向乡镇干部和村干部发放调查问卷;三是对农村居民、村干部和乡镇干部进行深度访谈。
三、数字赋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理论机制
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基本基本公共服务主要聚焦于供给主体、供给方式、价值目标和评价机制四个核心问题。供给主体多元化是实现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关键因素,供给方式精准化是实现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重要目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数字乡村建设的价值目标,供需精准匹配,数据资源不但能够共享而且其开发、管理是安全规范的,是实现农村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评价标准。
(一)供给主体:多元主体为理念的公共服务数字供给理念。从供给主体看,大数据驱动的公共服务供给呈现出主体多元化,数字技术为公共服务多元主体供给模式的形成搭建平台,大数据技术带来的信息汇集和共享,构建起基层党组织、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与村民之间多元协作的数据共享。一方面通过数字技术搭建数字平台,企业、社会组织通过数字平台为农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另一方面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公共服务的内容和种类都在不断拓展,村民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畅通村民的真实需求和表达渠道,供给主体根据村民的反馈,提供精准的供给内容,提高乡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
(二)供给方式:数字技术有利于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精准化、快捷化。大数据为政府提供了多样化、智能化的技术手段,改变和升级原有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降低了供给成本,提高了供给效率。访谈显示,绝大部分村民通过手机在网上交水费、电费,在网上交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给孩子缴纳学费等,与成本高、效率低、覆盖面小的传统信息收集工作相比,数字化手段大大降低了信息收集成本,更能满足政策制定的信息需求。例如,乡镇医院为村民建立规范的电子档案,精准了解村民的医疗服务需求。正如有学者所说,数字赋能公共服务,通过数据信息汇集、联通、交换和共享,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数字技术提供了多样化、快捷化、个性化的技术手段,改变和升级原有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大大降低了供给成本;此外,数字技术使村民对供给内容、供给方式能及时反馈,使供给者能精准供给公共服务。
(三)价值目标:数字技术为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供重要条件。以人民为中心,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远程教育使农村的孩子们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知识面,学到了很多知识;乡村教师通过线上学习,教学质量提升了;乡镇中小学通过混合式课堂和“云教室”的推广使用,为乡镇中小学共享教育资源提供了条件,推动了公共服务资源的跨地域、跨部门流动,推动资源的共建共享,教育服务信息化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通过“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医疗” “互联网+养老” “互联网+文化”等项目,让各类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延伸覆盖到乡村,使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效能显著提高,让农村居民能平等地享受到便捷、智慧、高效、多元的基本公共服务,极大地推动了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四)评价机制:公共服务供给的智慧化与村民需求的多元化相匹配;数据资源的开发、管理与技术安全标准相结合。数字赋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评价其效果:一是从农村居民的角度,公共服务供给的智慧化与村民需求的多元化是否相匹配;二是数据资源的开发、管理与技术安全标准是否相结合,数字技术赋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但能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而且能建立技术安全标准规范,规避风险,保护农村居民的隐私。数字技术有利于精准识别村民的需求,充分挖掘村民的潜能,发挥村民的主体地位,能够激发村民参与公共服务的积极性。整合数据信息,对数据进行筛选和研究,数据资源的开发、管理与技术安全标准规范相结合,各部门不但能够共享数据资源,而且能够规避风险,保护村民的合法权益。
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现状分析
(一)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随着数字乡村建设战略的实施,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和手机用户数量连年增长,调查显示,96.79%的被调查者的手机(或电脑)可以接入网络,几乎每家都安装了宽带,大部分地区网络信号较好,能满足日常的需求,但部分偏远地区网络信号强度和接入质量不佳。村子里有“微信群”的占93.72%;所在社区及周边的网络基础建设,被调查者认为非常完善的占23.71%,基本完善的占67.92%。然而,农村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不足。据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60.5%,但与城镇地区相比仍有差距。在农村偏远地区,人口分散,交通条件相对落后,农产品物流设施相对落后,信息化设备不完善。
(二)农村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资源数字化建设情况。调查显示,大部分乡镇的中小学都使用过远程教育系统,中小学都有计算机室、投影仪,数字技术的融入,大大提升了乡村公共服务供给效率。访谈发现:乡镇中小学有计算机室,经常性地开展远程教育,使用远程教育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村民对优质教育以及文化服务质量的迫切需求。访谈发现:乡镇医院与市级医院有联系,可开展远程医疗服务;乡镇村民可以通过网上挂号到大医院去看病,且县城医院有网上远程会诊中心。医院为农户建立了健康信息库和电子档案,基层医生实现了线上医疗健康培训,建设了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远程会诊中心,公共医疗服务的线上供给,提升了乡村地区公共医疗服务水平。访谈显示,乡镇有农家书屋和文化站,部分农家书屋并未接入统一的管理系统,没有实现与其他图书馆资源的互联互通,可见文化等资源的数字化建设需要加强。课题组设置的问题是:你使用过以下哪些方面的线上公共服务功能?69.3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教育;73.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医疗;72.9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社保;75.0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生活。可见,村民在教育、医疗、社保、生活等方面都体验到了线上的公共服务,但是也存在乡村优质教育资源、优质卫生医疗资源不足等问题。
(三)农村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数字化需求。有效识别农村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是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精准化的首要前提。课题组设置的问题:您认为当前提供的农村公共服务能否满足您的需求?调查显示,认为能满足的占23.71%,认为比较能满足的占22.04%,认为基本能满足的占34.59%。您曾接受过哪些组织机构提供的农村公共服务?接受过乡镇服务机构提供的公共服务的占65.41%,接受过村两委提供的公共服务的占57.18%,接受过市场企业提供的公共服务的占17.57%,接受过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的占17.43%。可见,农村居民主要接受过乡镇服务机构和村两委提供的农村公共服务,市场企业和非营利组织提供的服务很有限。您认为是否有必要吸引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公共服务过程中来?调查显示,认为十分必要的占34.03%,认为有必要的占48.68%。可见,大多数农村居民希望吸引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公共服务过程中来,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满足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量”的需求和“质”的提升。
(四)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应用场景少,数字人才缺乏,留守群体的数字素养有待提高。甘肃省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大多是农村老年群体、留守妇女和儿童,留在农村的年长的村民数字知识、智能化设备的使用能力不足,还有一些农村老年人没有智能手机,即便有,也仅限于发挥手机的视频通话和看视频等娱乐功能。调查显示,乡镇每年都组织提升村民数字素养的培训,年轻人外出务工了,参加培训的人数较少。因此,数字人才短缺,尤其是缺乏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
五、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优化路径
(一)精准识别村民的数字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村民对公共服务有了更高的需求。公共服务供给内容和方式、供给质量等方面亟需提升。数字乡村建设的目标是精准把握、满足村民新需求、提升村民生活质量。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青年逐渐流入城镇务工,乡村社会逐渐呈现“老龄化”、“空巢化”等特征,精准识别村民的数字需求,关注留守群体的数字需求,采集真实的公共服务需求信息,真实掌握村民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反馈意见,制定统一规范的服务标准。
(二)培育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针对农村“老龄化” “空巢化”情况,倡导家庭反哺式数字教育,运用留守群体的家庭支持系统主动向长辈传授数字知识,减轻“数字鸿沟”的不利影响。聘请培训企业、高等院校和智库等专业人员对村民、企业主体、政府人员等开展多种层次的数字乡村专题培训,促进更多农村居民融入“智慧场景”。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有效提升农村居民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引进数字应用开发、电子商务运营等紧缺人才,重视本土数字人才的培养,培育一批懂网、会使用数字设备的人才,引领村民学习、使用数字设备,提升村民的数字素养。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数字技术企业等主体的作用,推进产学研合作、跨区域协作,注重对紧缺人才的培养。
(三)推动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要丰富数字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场景,推动数字技术与更多公共服务项目的融合进程,发挥数字技术促进教育、医疗、文化领域延展至养老等诸多领域的作用。
要为村民创造更多的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推动公共服务供给智能化;要精准识别村民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促进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精准性。完善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立多元主体、多方合作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综合对接云平台。要根据甘肃省的地域特征,因地制宜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数字化改造升级,提升农村网络质量。
(四)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共享、高效、安全的数据信息应用系统。数字乡村建设要以数据信息的共享为基础,建设共享、高效、安全的数据信息应用系统,推广“智慧教育” “智慧医疗” “智慧养老”等民生服务,满足村民最为迫切的公共服务数字化需求,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数字化水平。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推进数据开放共享,构建公共服务数据开放共享平台。要加强对数据资源的开发、管理和保护,规避大数据带来的信息泄露等风险,确保公共服务数据资源的安全传输、储存、交换,建立技术安全标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数据资源身份认证、客户端安全保护等规范。
(作者单位:1.兰州工业学院;2.西北师大附中)
主要参考文献:
[1]胡钦太,杨伟杰,凌小兰.构建“互联网+”教育新生态,推动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广东“爱种子”项目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22(06).
[2]候志阳.脱域共同生产:村民参与乡村智慧医疗卫生服务治理的个案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21(03).
[3]郭美荣,李瑾,马晨.数字乡村背景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现状与提升策略[J].中国软科学,2021(07).
[4]陈朝兵,赵阳光.数字赋能如何推动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基于四川省邛崃市陶坝村“为村”平台的案例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23(02).
[5]上官莉娜,潘晨.大数据驱动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变革:逻辑、类型与向度[J].电子政务,2021(03).
[6]张薇.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历程和建设策略[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6).
[7]项松林,杨彪.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内涵、逻辑与路径[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3(06).
[8]王燕鸣.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山东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与运营机制创新研究[J].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理论学习),2020(01).
[9]王洪川,齐云清,侯云潇.智慧共同生产:数字技术重塑乡村公共服务机制研究[J].电子政务,2023(07).
[10]上官莉娜,潘晨.大数据驱动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变革:逻辑、类型与向度[J].电子政务,2021(03).
[11]陈华平,张廷丹.“主体—方式—效果”: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三维”逻辑[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23(05).
[12]谢秋山,陈世香.中西部农村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电子政务,2021(08).
[13]陈华平,张廷丹.“主体—方式—效果”: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三维”逻辑[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23(05).
[14]李萌.“互联网+”背景下基本公共服务的精细化供给[J].管理观察,2019(2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