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大学生“慢就业”行为分析
第747期 作者:□文/丁美琪 时间:2025/2/16 16:12:22 浏览:21次
  [提要] 大学生“慢就业”作为一种新型就业形式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基于前景理论视角,从确定效应、反射效应、参照依赖等方面对“慢就业”行为决策进行分析,揭示大学“慢就业”实际上是基于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前景,个体权衡利弊之后的一种有限理性选择。不仅丰富了对“慢就业”的认识,还对其提出相应的改善路径,为缓解“慢就业”问题、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慢就业”;前景理论;行为决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9月1日
风险已然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显著且不容忽视的特征。在风险与竞争加剧环境下大学生就业选择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慢就业”的趋势。 “慢就业”的选择是个体在面对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增加的社会环境下的个体决策的结果。个体的行为与其决策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且不可割裂的整体结构。个体决策是人类活动中的客观存在,本身并无优劣好坏之分。青年大学生的“慢就业”决策有其自身的发生机制,它既不应被打上道德的标签,也不应被经济理性人的光芒所掩盖。前景理论可以为解释青年大学生选择“慢就业”的行为决策提供一种理论的分析框架。在前景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慢就业”决策是基于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前景,个体权衡利弊之后的一种有限理性选择。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重,“慢就业”现象逐渐加剧。“慢就业”可被视作一种延迟性或阶段性就业策略,指的是与以往“毕业就工作”的传统理念不同,选择“慢”下来思考人生、等待机会、反复备考等的新型就业形式。
目前,学术界对于“慢就业”现象褒贬不一。一部分学者对“慢就业”现象持批评态度,他们认为这一现象可能会导致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慢就业”对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抑制作用,会对毕业生造成包括工资收入和工作职位的职业损失。必须从政府、高校、家庭、学生四重维度协同发力探索“慢就业”的治理路径,构建“四维一体”的就业育人体系。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慢就业”现象是现代社会就业市场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它反映了大学生对于职业选择的审慎态度和对个人职业规划的深思熟虑。“慢就业”的本质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表现,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高质量就业的期待。然而,大学生“慢就业”既受制于社会结构的约束,同时也是个体职业决策自愿选择的结果,对于“慢就业”应科学分析、理性对待。
贝克在《风险社会》中指出现代社会是“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的最主要特征就是风险的不确定性在经济增速下降和就业市场压力的加剧之下,就业风险已经成为了一种客观事实,引入风险概念能更好地理解高校毕业生的“自主择业”决策。而前景理论作为风险决策的重要理论,为分析“慢就业”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探寻“慢就业”改善路径提供了新的参考。
二、前景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慢就业”行为决策分析
前景理论由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着重探讨在不确定性条件下个体如何做出决策,并指出人们在面临决策时并不单纯追求最终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关注相对于某一参考点的相对收益和损失。前景理论强调了不确定性下的决策问题,能够很好地预测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选择。
(一)确定效应下的风险规避。确定效应阐述了个体在面对具有同等期望价值的确定收益与不确定风险选项时,往往偏好于选择确定收益的心理倾向。近年来,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就业选择呈现出更强的风险规避倾向在社会流动性减弱、市场化就业压力增大、个体对未来不确定性加强的社会背景下,青年群体报考编制职位的行为,既可视为他们在面临社会结构制约下抵御个体发展风险机制的一种理性决策部署,同时也体现了其合乎情理且正当的职业选择取向。在应试教育之下,选择以“慢就业”的形式来参与各种考试能够作为延续其学生时代擅长考试优势的自然过渡和策略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直接就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这种选择一方面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相对确定的职业发展路径,另一方面也为他们赢得了额外的时间来提升个人能力、积累相关经验,重新评估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从行为决策的角度来看,大学生选择“慢就业”可以被视为一种理性的风险规避策略,是实现职业安全与稳定发展的优先选择。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能够在一个相对稳定和可控的环境中,为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二)反射效应下的损失规避。反射效应揭示了个体在面对价值相等的潜在损失时,更愿意采取冒险的选择,以试图避免或减少损失的心理倾向。大多数青年大学生选择“慢就业”并不在于想要获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规避损失。当前就业环境竞争激烈,加之高校扩招,学历逐渐贬值,导致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难以找到与其期望相匹配的职位。在严峻就业形势下,选择立即就业可能意味着面临较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而当预期到选择就业可能面临的低工资、高压工作环境以及发展瓶颈时,大学生更愿意承受短期未就业所带来的不确定风险,以避免长期职业生涯中可能出现的损失。尤其是当其了解到提早进入无法满足个人长期职业发展目标或存在明显发展空间限制的工作环境。极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和潜在损失时,他们的损失规避心理会被进一步激发。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慢就业”策略,通过延缓正式就业的时间,以期在不断充实自我、提升竞争力的同时,耐心寻找与自身专业契合度更高、发展空间更为广阔的工作岗位,从而实现更高质量和更稳定的职业生涯起步。从行为决策的角度来看,大学生选择“慢就业”可以被合理诠释为一种基于风险感知的理性损失规避策略。不仅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复杂劳动市场环境时的理性选择,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个人生涯规划长远性和适应性的一种深度考量。
三、参照依赖:“慢就业”行为决策前景评估
传统经济学的期望效用理论认为,人们的决策是根据事件的最大收益决定的。前景理论修正了这一观点,并指出人们在进行收益或损失评估时,实际上是以某一特定参照点为基础进行相对比较的。在大学生的“慢就业”决策过程中,参照依赖现象尤为显著。
(一)参照点一:就业需求与实际供给。需求与供给参照点主要是指当下大学生就业需求与实际就业市场供给的匹配程度。就业市场的人才供需结构失衡、高校就业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以及个体对职业的理想认知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是“慢就业”现象产生的现实根源。在现代社会,高等教育持续扩招,规模的扩大可能导致高校人才培育质量的稀释,也可能引发学历文凭贬值的问题,使得大学毕业生对未来发展风险感知更大。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需求与实际就业市场的供给之间存在显著不匹配问题,这一结构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部分大学生倾向于选择“慢就业”。此外,部分行业的人才饱和与新兴产业的人才短缺并存,这种供需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大学生为了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往往需要通过实习、升学等方式增强个人就业竞争,这就导致了他们在毕业后选择延迟进入传统就业市场,即“慢就业”。
(二)参照点二:未来预期与当前前景。在行为决策理论中,个体在做出选择时会受到对未来可能预期的结果与当前决策前景之间的匹配程度的影响。在大学生的就业决策过程中,未来参照点的作用尤为显著,因为它涉及个体对于职业发展的长期预期和潜在风险的评估。在面临就业决策时,当考虑到选择就业所带来的未来预期时,个体可能会预见到无节制的加班文化、工作不稳定、职业发展受限以及可能的裁员辞退等负面后果,从而将选择“就业”看作“高损失”预期。这种预期不仅反映了劳动市场的不确定性,也体现了个体对于职业安全和工作生活平衡的重视。相对而言,选择“慢就业”则被视为一种收益预期。个体预期通过延迟进入就业市场,能够获得更高的学历或专业资格,从而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前景。这种选择反映了个体对于教育投资和个人成长的长期视角,以及对于未来收益最大化的追求。
(三)参照点三:个体获得与群体比较。在探讨大学生就业期待的形成机制时,从众效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心理因素。从众效应指的是个体在群体压力或社会影响下,改变其行为、观点以适应群体规范或期望的现象。根据社会比较理论,个体倾向于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大学生的就业期待是在个体与群体互动中形成的,受到从众效应的显著影响,同伴之间的相互比较和社会群体的共识在塑造就业薪资和福利待遇期望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大学生在形成个体就业期望时,往往会参考周围同伴的期望值。此外,学长学姐基于“过来人”的经验构成了毕业生在评估其就业前景时的一个重要参照点,使得应届毕业生在信息相对匮乏的情况下能够对未来的就业形势形成初步的主观预期。
四、大学生“慢就业”行为改善路径
(一)深化对“慢就业”行为的理解与接纳。对于大学生“慢就业”行为不能一味地“否定”或者“肯定”,而是要采取一种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对“慢就业”行为的理解与接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是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就业观念更替的内在诉求。一方面,要构建一个更为开放、宽容的就业体系,确保大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试错和成长。例如,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指导服务、设立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搭建丰富的社会实践与实习平台,从而助力大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与探索中发现自身的潜能、锤炼职业技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要营造一个尊重个体选择、推崇就业多元化的社会文化氛围。必须破除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鼓励大学生勇敢地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和职业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加具有包容性的新型人才培育体系和就业机制,使之既能回应时代的挑战,又能满足个体全面发展的需求。
(二)改善就业环境,降低就业风险预期。政府部门要致力于构建大学生快速融入劳动力市场的优质就业环境。首先,通过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着重扶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采取信贷优惠和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扩大大学生就业容量并激发其创新创业潜能。其次,着力完善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配置机制,确保公平公正的就业市场秩序,规范雇主招聘行为,切实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杜绝各类就业歧视问题的发生。进一步健全公开透明、竞争有序的选人用人标准与程序,为大学生创造平等的竞争舞台。最后,要构建一套完整的大学生职业培训体系,以弥补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在实践操作、师资力量专业化及个性化指导方面的不足。鼓励引进行业内的资深专家、企业高管以及成功创业者参与职业培训课程的设计与讲授,以弥补高校教师可能存在的实践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
(三)畅通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渠道。畅通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渠道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及时掌握就业市场的最新动态,还能够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提高就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首先,要构建一个高效、全面的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信息的即时共享与精准推送。该系统应涵盖最新的就业政策、行业趋势、岗位需求、薪资水平及职业发展路径等,为大学生提供权威、详尽的就业资讯。其次,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互动合作,定期举办职业论坛、招聘会和在线直播分享会,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及优秀校友参与,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以增强学生对就业市场的直观感知与深度理解。最后,要建立跨校际的职业交流平台,鼓励学生与不同背景的同龄人进行交流,拓宽视野。通过举办联合招聘会、职业规划比赛、模拟面试大赛等形式,促进学生跨校际的交流与合作,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增进对不同行业、职业的全面认识,从而基于个人兴趣和能力,进行更加符合自我期待与市场需求的职业规划。
(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预期。在高等教育阶段,引导大学生确立科学合理且具备前瞻性的职业预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它涉及个体职业生涯规划的合理性、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高校职业规划教育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以及对应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以此作为树立正确职业预期的基础。其次,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劳动市场的供求状况和竞争态势,使其意识到个人职业选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嵌入在社会经济大环境中,需要基于现实条件进行适时调整与优化。最后,还需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践活动以及心理咨询等多元化途径,培养大学生的风险意识与应对挫折的能力,使其在面对就业压力时能保持理性和乐观的态度,逐步建立起既能满足个人发展需求又能顺应时代变迁的职业预期。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春玲.风险与竞争加剧环境下大学生就业选择变化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3.42(05).
[2]李宁.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缘由与对策[J].人民论坛,2019(14).
[3]靳卫东,李淑玥,何丽.“慢就业”的职业损失:工资收入和工作职位[J].财经研究,2022.48(07).
[4]肖红新.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分析及治理路径探索[J].发展研究,2023.40(11).
[5]蒋利平.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视角下大学生“慢就业”现象解读及治理[J].当代青年研究,2020(06).
[6]张亚强.大学毕业生就业风险的社会危害及其规避[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4).
[7]柳丽娜.前景理论视域下乡村青年教师引留难题的破解——基于对15位青年访谈结果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22.42(08).
[8]丁钢.教育行为与有限理性:基于行为经济学的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22(02).
[9]蒋利平,刘宇文.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本质解析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3100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