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金融/投资 |
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思考 |
第747期 作者:□文/李 梦 时间:2025/2/16 16:19:07 浏览:27次 |
[提要] 新质生产力顺应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指引。金融作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通过资金支持、资源配置、风险分散、监督管理等机制,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金融要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以高质量金融供给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金融发展;技术创新;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8月27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概念,是新的理论范式,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成果,也为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打造发展新引擎、锻造发展新动能、构筑国家新优势、步入发展新阶段提供了重要指引。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发展结构转型关键时期。面对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未来产业是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课题。新质生产力顺应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提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肌肤,两者共生共荣,实体经济的发展壮大需要金融服务的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新路径。金融作为脱胎于实体经济的虚拟中枢,是链接科技和产业的重要工具,通过资金支持、资源配置等作用途径在促进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中国金融仍存在“脱实向虚、自我循环”的问题,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特征和新需要,亟须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实现科技、产业、金融三类活动的高水平互动,形成共促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的能力。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论的最基本范畴,生产力既是人类历史的物质基础,也是推动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与文明形态进步的最活跃的、最革命的要素,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一般来说,生产力的提升主要为两种路径:一是通过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即依靠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投入增加进行扩大生产,实现经济体量增加,从经济学角度看,依赖这种发展路径最终会产生规模不经济的现象,增长存在饱和性,容易导致“中等收入陷阱”。二是通过生产要素质量的提升,即依靠生产要素技术含量的提升,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生产力,是生产力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具有推动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区别于传统生产力增长模式,依靠创新驱动,着眼于构建“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新优势”,通过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以及更广泛的劳动对象的相互高效协同,引发生产要素从量变向质变跃升,形成高质量、高品质的经济发展体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载体是产业。科学技术始终是促进新质生产力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变量。纵观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水力、蒸汽机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力、汽车、航空和石油化工,直至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计算机、互联网和当前的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当关键性技术实现突破、发生质变,必然引发生产力核心因素的变革,从而产生新质生产力。随着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涌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创新技术对传统产业发展产生赋能效应,着力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依托技术创新链带动产业创新升级,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催生出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抢占新赛道,构建新经济下的产业布局,在全球产业价值链和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要求不断深化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创新领域政策统筹,在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金融财税、收入分配等方面进行优化完善,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以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为手段,优化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提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引导和带动各类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流动。其中,金融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在新兴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上,能够提供不可或缺的强有力支撑。新质生产力需要金融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构建起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要通过金融体制的改革创新牵引新技术持续投入产业体系,促使产业发生跨越式变革,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
二、金融促进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制
(一)资金支持机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壮大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研发投入来支撑漫长的研发周期。金融体系通过直接融资及间接融资渠道为创新项目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融通。随着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覆盖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融资工具体系,包括创业投资、风险投资、银行贷款、商业保理、融资租赁、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及债券市场,能够从基础研究、技术应用、成果转化直至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缩短了企业研发周期,促进技术成果向产业成果转变,推动构建现代化工业体系。
(二)资源配置机制。资金流向往往成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金融通过信用创造和信息中介的作用,加速技术、资金、人力和数据等各类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流动,对实现宏观调整的政策导向发挥了重要的传递作用,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资源配置作用下,依托货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双重作用,一方面结合国家战略方向,通过调整信贷资金支持方向引导资金投向价值链更高端的领域,加速了落后产能、低效产能的退出,促进产业优胜劣汰,推动了传统行业的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如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贷款的投放促进了企业的升级改造;另一方面引导风险投资基金、资本市场关注企业创新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潜力进行重点资本支持,引导企业调整未来发展方向,促进了战略新兴产业兴起和发展。
(三)风险分散机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会面临多重风险,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等。金融体系,一是通过多元丰富的金融机构形成了风险共担机制,降低了单一金融机构对单一融资主体的风险;二是通过全周期的金融产品,包括风险投资、银行贷款、资本市场等,形成了相连接的金融支持体系,降低未来融资获得风险;三是依托科技保险、金融衍生品等多样化金融工具,为企业研发、转化及经营过程提供风险规避的有效方式。通过风险分散和风险规避机制,降低了企业研发风险,让更多企业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
(四)监督管理机制。金融机构对于资金使用者的治理结构、管理水平、发展方向等形成全程化的监督管理,并为企业在财务管理、资本运作、并购投资方面对接资源和提供意见,帮助科技企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同时,资本市场也通过公开交易平台和信息披露制度,将企业信息在更大范围进行了传播,减低了信息不对称水平,形成了社会监督。社会监督所形成的企业判断又通过公开市场交易价格进行反映,督促企业加强经营管理,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提升。
三、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现实问题
(一)融资结构还需进一步调整。从我国的融资结构看,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以债务融资为主,股权融资为辅。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披露的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数据报告,2024年6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2.8%,企业债券余额占比8.1%,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占比2.9%。可以看出,我国目前融资结构仍以传统的银行贷款融资为主,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融资规模较小。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大多数创新企业在研发初期都面临着资金流短缺和抵押物缺乏的情况,具有“轻资产、缺担保”的特征。这与直接融资中关注企业历史和当前收益情况的评估方式以及需要抵质押物的担保要求存在矛盾冲突,银行主导的融资体系在风险偏好上难以与创新企业特性适配,导致创新型企业较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而直接融资,尤其是私募股权投资,更加关注企业未来发展潜力和持续创新能力,是“预期投资者”,能够为创新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是创新型企业重要资本来源。这就要求我国金融结构要逐步调整,应大力发展债券是市场和股票市场向创新企业的资金投放,改变以传统的、以银行业为主体的金融发展路径,逐步从间接金融转向直接金融,从债务金融转向股权金融。
(二)金融支持创新发展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多层次、全周期的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的支持。近年来,金融支持创新发展的创新实践频现,科技信贷产品不断推出(如科创贷、云税贷、知识产权贷款等),风险投资基金不断增加,资本市场上市渠道不断拓宽,科技保险、信贷担保体系不断完善,但是在作用发挥和支持力度上仍存在较大不足。一是银行信贷审核模式依旧传统,信贷品种创新和应用的覆盖面不足。银行基于财务历史数据的商业信用创造,导致在企业评价过程中注重信用记录、财务报表等信息,尚未将科技指标、专利数据等数据引入科技企业授信评价体系,“新产品”仍按照“旧套路”评估,导致信贷投放集中、资源利用率低的情形,增加了创新企业的融资约束。二是风险投资存在市场退出机制不健全、复合型人才稀缺等问题,国内“投早投小投硬投长”的风险投资机构实力不足,市场化风投机构缺失、国资背景投资机构“不敢投”,风险投资规模缺口巨大。三是资本市场上市门槛偏高,未实现盈利创业企业上市融资渠道仍不健全,股票发行和退市机制尚不完善,投资机构的稳健性和多样性不足,准入标准较低的新三板和区域股权市场又存在流动性不足。债券市场存在企业债发行成本高、准入条件严苛、风险容忍度低的特点,对创新型企业融资作用有限。四是金融服务和中介机构发展不健全,知识产权评估难度大、交易规模小、转让渠道不畅,导致知识产权流动性和变现能力较差,限制了知识产权贷款的应用。保险和投资银行等非银机构在服务科技创新方面存在创新产品不足、覆盖面较小的短板。
(三)鼓励金融创新的制度和政策环境有待完善。为满足新质生产力对于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要求,金融机构需要在信用评估、担保制度、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创新,进而匹配创新企业特性,提供有力的资本支持。但是,受金融监管和政策环境的制约,金融和科技创新的融合度还相对较低,金融创新不足,覆盖范围较小。
1、金融监管体制需持续深化。从银行业看,在审慎监管的制度下,银行机构在资本充足率管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面临着严格的监管要求,金融创新失败容忍度低。尤其贷款人坏账终身追责等制度,抑制了银行提供适配金融产品的意愿,打击了面向高风险创新领域信贷投放的积极性。从资本市场看,在实践过程中对仍未盈利企业境内上市审核处于谨慎阶段,距离真正发挥公开市场的企业选择和价值发现职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保障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之间,还需要监管机构在制度和政策层面不断完善以实现平衡。
2、金融配套政策体系不完善。创新发展阶段的企业因融资授信往往需要财政资金支持,与金融机构形成互补,但受制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制度及政策尚不完善,金融服务与企业创新周期仍存在脱节问题,财政政策偏重成熟和大型企业,对科技研发阶段的企业支持力度不足。一些政府引导基金的设立没有与当地产业政策相协调,目标定位不清晰,市场引导作用发挥不足。很多地区缺少配套风险补偿、贷款补贴和相关奖励政策,未引进科技信贷专营机构,未能建立政府、银行、保险等多方风险分担机制。
四、金融推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措施建议
(一)创新金融产品,完善金融供给。要持续开发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善面向科技创新企业的金融供给。继续发挥银行信贷主渠道作用,将科技属性评价和创新属性评价引入信贷评估体系,建立符合创新企业特点的信用评审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并结合创新型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在授信、期限、额度、模式上进行分层差异化设计,开发设计更多具有针对性的信贷产品或服务,不断深化科技贷款产品应用领域和覆盖范围,形成包含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服务产品体系。引导担保、保险、评估、证券等金融服务机构和中介机构,优化服务创新产品,运用科技保险降低研发风险、保障合法权益,畅通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渠道,开发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进行融资方式,为知识产权的孵化、经营、转让、许可等提供组合式创新金融服务。
(二)健全资本市场,发展耐心资本。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的枢纽作用,持续深化注册制改革,优化完善信息披露、科创属性评价等制度。完善社保、养老金、保险和理财等长期资金机构投资者参与资本市场的制度机制,保障科技创新投资行为和中长期投资者的核心利益。发挥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进一步支持和完善股权转受让基金(S基金)市场创新发展,提升股权转让等退出方式的比例,拓宽投资退出渠道。完善科技企业债券发行政策,适当放宽准入标准,优化发行注册流程,扩大科技企业债券规模,精准支持科技企业融资。
(三)发展金融科技,开展数字化转型。金融机构要积极推动金融科技应用和数字化转型,结合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创新,运用智能算法,推动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创新,如供应链金融、区块链金融等,并推动信息数据化,让知识产权等创新指标信息化,促进针对性适应性产品应用,如科创贷、云税贷等,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融资渠道。同时,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降低资金供需双方信息搜索成本,搭建投融资对接平台,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融资成本,增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触达性和覆盖面。
(四)强化金融监管,优化政策环境。要建立监管部门、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同向发力、协同改革的局面。金融监管部门要打造包容审慎的金融监管体系,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金融监管环境。完善对科技金融、科技保险等专营业务的监管体制,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转变思路,从顶层设计上破解银行不敢贷、不敢投的问题,加强产品创新和对创新企业扶持。持续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提升债券市场风险容忍度,完善资本市场准入标准、动态评价及退出机制。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政策引导和风险分担作用,加大对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平台建设支持力度,建立对科技创新全过程的财政奖补政策。加强对科技信贷、风险投资的激励制度,优化政府引导基金考核体制,为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作者单位: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市场管理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1]陆岷峰.科技金融赋能实体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经典理论、理论框架与应对策略[J].改革与战略,2024.40(03).
[2]沈冰,肖赫文.金融推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J].当代金融研究,2023.06(12).
[3]盛朝迅.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条件与培育路径[J].经济纵横,2024(02).
[4]杨媛棋,杨一帆,寇明婷.科技金融支持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研究[J].科研管理,2023.44(03).
[5]何秋洁,何香玲,陈国庆.金融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长效机制研究[J].当代金融研究,2023.06(11).
[6]林春,文小鸥.资本市场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理论逻辑、现实问题与升级路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1(0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