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融合应用探究 |
第747期 作者:□文/赵 倩 杨忠娜 时间:2025/2/16 16:22:27 浏览:6次 |
[提要] 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的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显著优化,农业现代化步伐显著加快。然而,当前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进程中仍存在技术滞后、农机普及不足、服务体系不健全等挑战。为此,应聚焦技术创新、强化农村经济活力与就业创业支持,并优化服务体系,以期加速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融合进程,为农业长期可持续繁荣奠定坚实的技术与装备基础。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机械化革新;智能融合;技术驱动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8月21日
农业机械化,即运用先进、适宜的农业机械装备改造传统农业,旨在优化生产条件,提升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它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通往更高层次的必经之路。而农业信息化,则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各环节的系统应用,提高劳动效率的过程。随着机械化向更深层次发展,其对信息化的需求与依赖愈发显著。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的融合,是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演进的过程。这一融合不仅提升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还优化设备使用效率,加速农业现代化步伐,并最终迈向农业智能化新阶段。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重要意义
(一)提升农业生产效能,驱动农村经济新飞跃。农业机械化作为现代农业的驱动力,其推广与应用标志着农业生产模式的深刻变革。它不仅引领农业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转变,还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径。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业机械化成为激活农村经济潜能的关键一环,通过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有效提升了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夯实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二)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构筑乡村振兴新图景。农村现代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而农业机械化则是其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它不仅提升了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还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不仅限于农田生产的现代化,更涵盖了农村产业、环境、社会及农民生活的全面进步,为构建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保障农产品品质安全,强化市场竞争力。农业机械化,通过引入先进技术与设备,实现了农业生产全程的精细化管理,从源头上保障了农产品的品质与安全。精准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的应用,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降低了农产品农药残留,提升农产品的健康价值。同时,机械化加工与储存技术的提升,延长了农产品的保鲜期,增加了其附加值,为农产品赢得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四)优化农村人口结构,促进就业多元化。农业机械化,不仅减轻了农民的体力劳动负担,还通过提高生产效率,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为农村人口结构优化创造了条件。此外,它还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带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农业机械化与涉农企业、非农产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了农民就业的多样化与灵活性。
二、智能化农机应用的显著优势
(一)重塑生产效率新高度,智能化农机引领变革。智能化农业机械的核心魅力,在于其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这一变革性提升,既体现在作业速度的飞跃上,也展现在人力成本的显著降低上。自动驾驶、智能监测与精准定位等前沿技术的融合应用,使得智能化农机能够全天候、不间断地在田间驰骋,彻底摆脱了人工操作的束缚与局限。例如,自动驾驶拖拉机以其卓越的精准度和高效性,在耕种、施肥、喷药等各个环节中展现出远超传统方式的作业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智能化农机能够依据作物生长状态与土壤条件,智能调整作业参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从而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也确保了资源使用的最大化效益。在大规模农场,智能化农机的全面应用,更是推动了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现,从土地准备到收获,每一环节都实现了精准、高效的运作,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
(二)精准农业新实践,智能化农机引领农业精细化时代。智能化农业机械在提升农业实践精准性方面同样展现出非凡的潜力。借助高精度的GPS定位系统与先进传感器技术,智能化农机能够实现对田间环境的全方位、实时监测,精准掌握土壤湿度、养分状况及病虫害动态等关键信息。基于这些精准数据,智能化农机能够自动调整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作业策略,为作物提供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从而显著提升作物产量与品质。此外,智能化农机还推动了农业个性化种植的发展,针对不同作物品种的特殊需求,提供定制化的生长管理方案,为特色农产品的品质提升与市场竞争力增强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精准农业实践,农民不仅能够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三)绿色农业新篇章,智能化农机助力环境友好型生产。智能化农业机械在提高生产效率和实现精准农业的同时,也为农业生产的环境友好性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精准控制施肥与喷药的量与时机,智能化农机有效降低了化学物质的使用量,显著减少了农药化肥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风险,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护贡献了力量。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智能化农机凭借其精准的灌溉系统,根据作物实际需求与土壤湿度状况自动调节灌溉水量,实现了水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特别是在水资源匮乏的地区,这一技术的应用更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农业领域机械化与智能化融合发展典型应用
(一)农业航空的精准化革新。农作物病虫害作为现代农业的隐形威胁,不仅影响农作物品质与产量,还深刻影响着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面对病虫害频发与防控挑战加剧的现状,传统监测防控手段因其耗时费力、效率低下及主观性强的局限性,已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精准农业航空的崛起,正引领着农业航空作业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迈进。这一理念融合了全球定位、地理信息系统、土壤与产量监测、养分管理地图、航拍技术及变量控制等先进手段,构建了一个集信息采集、分析决策与精准执行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它不仅需要高精度技术设备的支撑,还依赖于遥感图像采集、农业专家知识库、地面遥感调查及模式识别等多元技术的深度融合。农业生产的智能化转型,正是在机械化等关键技术的坚实基础上,逐步迈向精准化、智能化的新高度。
(二)物联网赋能现代农业管理。农业物联网系统的广泛应用,正深刻改变着传统农业的生产与管理模式。该系统通过集成各类仪器仪表,实时捕捉并传输农业生产环境的关键参数,为温室等农业设施的精准调控提供了科学依据。以江苏省宜兴市高塍镇的大闸蟹养殖为例,面对养殖规模扩大与人力资源紧张的双重挑战,物联网技术平台成为了蟹农们的得力助手。通过互联网与手机终端,蟹农们能够轻松获取养殖塘内的水质、溶氧量等关键数据,并实现对增氧器等设备的远程操控,有效提升了蟹苗存活率与养殖质量。这一变革不仅减轻了蟹农的劳动负担,还显著提高了养殖效益,展现了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管理中的巨大潜力。
(三)智能灌溉。智能农业灌溉系统,作为现代农业节水增效的重要工具,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引领着灌溉技术的革新。该系统以综合智能自动化系统为核心,集成了土壤温湿度监测、水肥资源优化配置等功能,实现了对植物生长环境的精准监控与管理。通过自动化控制灌溉过程,智能灌溉系统有效保障了灌溉时间的准确性,并实现了灌溉水量的精确控制,从而达到了显著的节水效果。同时,该系统还减少了田间作业对土地和劳动力的依赖,降低了病虫害防治的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此外,智能灌溉系统还具备强大的通讯与交互功能,通过人机界面操作,用户可轻松获取灌溉效果与节能增产的实时数据,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决策。
四、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融合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首先,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薄弱性,这是阻碍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的关键因素。由于农业智能化高度依赖网络的实时响应和大数据处理能力,而我国农村地区的信息化网络构建尚不完善,网络化水平亟待提高。
其次,传统农业经营模式成为制约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另一障碍。作为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我国农业领域经济效益相对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加之农业信息化初期投资巨大,农民参与度不高,严重制约了信息化进程的推进。
最后,农民群体在智能化农业技术的应用上表现出明显的意愿与能力不足。高昂的智能化设备投资成本及较长的回收周期,让许多农民望而却步,形成“不敢用”的心理障碍。同时,智能化设备的操作复杂性远超传统农机,而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操作能力有限,导致“不会用”的问题普遍存在,进一步阻碍了农业智能化的步伐。
五、促进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融合应用的策略
(一)加速农机技术创新与装备迭代步伐。为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关键在于先进农机设备的研发与应用。政府应持续强化科技创新激励机制,通过专项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激励农机企业深入技术前沿,开展原创性技术研发与产品迭代。同时,构建农机技术创新生态体系,搭建共享研发平台,汇聚行业内外的高水平科研力量,加速科技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
(二)促进农村经济繁荣与劳动力回流。针对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需从根源上提升农村经济活力与吸引力。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多元化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同时,加大对农村青年的就业创业支持力度,提供技能培训与创业指导,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农业机械化服务与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提升农机设备的实际使用效率。此外,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的职业素养与科学素质,为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深化智能化农机研发投入。在智能化农机研发领域,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采用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方式,为研发项目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加大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投入,探索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农机领域的应用潜力。同时,优化创新策略,建立容错机制,鼓励跨界合作与开放式创新,激发更多创新活力。
(四)完善农机服务体系与基础设施建设。为提升农机服务水平,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改善交通、电力、通信等条件,为农机服务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引导农机服务企业向农村市场拓展,形成多元化、竞争有序的农机服务市场格局。建立健全农机服务价格监管机制,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加强对农机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与技能提升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五)强化农机使用技术培训与普及教育。推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的关键在于人的因素。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农机使用技术培训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演示、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普及农机知识,传授操作技能。同时,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农业机械化的优势与成效,提高农民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针对农民的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设备选择与配置方案,满足其多样化的生产需求。
综上,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智能化农业机械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着农业生产的转型升级。我们深刻认识到,深化研发投入、强化政策导向以及拓宽教育培训路径,是激活高新技术潜能、引领农业生产迈向高效、精准与可持续的关键所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致力于技术的突破,更着眼于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力求将最前沿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展望未来,智能化农业机械的创新与发展将是农业领域不可逆转的潮流。
(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韩苏,索利利,李文.杭州市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分析及对策研究[J/OL].浙江农业科学,2024-08-15.
[2]董松松.浅析现代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种植技术间的关系[J].南方农机,2024(16).
[3]宁淑贞.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对策探究[J].南方农机,2024(16).
[4]刘梧林.安徽省溪县玉米种植的生态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化农业,2024(08).
[5]刘明辉,聂钰婷.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化农业,2024(08).
[6]马兴禹,岳海兴.“金戈铁马”护航“黑土粮仓”[N].农民日报,2024-08-15.
[7]郭志庭.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水稻插秧机路径跟踪终端滑模控制[J].北方水稻,2024(04).
[8]王旭.优化农机结构推进机械化转型升级[J].中国畜牧业,2024(15).
[9]张帆,张琳瑾.智慧手段为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N].珠海特区报,2024-08-08.
[10]罗斯炫,张俊飚.丰收的嘉奖:财政激励与粮食增产[J].中国农村经济,2024(08).
[11]李云峰.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南方农机,2024(1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