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探讨 |
第747期 作者:□文/罗晓丹 张长江 时间:2025/2/16 16:26:31 浏览:5次 |
[提要] 农业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石,其转型升级对于国家粮食安全与供应链稳定具有深远影响。在新质生产力理念指引下,传统农业正逐步迈向数字化革新、生态化实践、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品牌强化的新阶段,这些领域的积极探索有望极大增强农业的经济效能与市场竞争力。将生态友好型农业模式作为绿色转型的标杆,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并着力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品牌。在此过程中,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原则,为构建安全可靠的食品供应体系奠定坚实基础,以应对新经济周期下的各种挑战。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农业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8月27日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理念,不仅照亮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更为确保国家粮食战略安全与促进农业供应链韧性提供前瞻性指引。“新质生产力”,这一创新性概念聚焦于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旨在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蓬勃发展。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实践应用、核心挑战及实施策略,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对现实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一、文献综述
新质生产力作为适应经济发展新时代需求的产物,其提出标志着我国经济战略的新高度,对于保障经济安全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前学术界对于新质生产力的研究正处于不断深化阶段,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广泛探讨。部分研究聚焦于新质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及制度变革的内在联系,认为其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演进的长期过程;也有学者从理论架构、战略价值及实施策略等维度,剖析了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驱动机制及实现路径,指出其作为促进物质与精神双重富裕、加速农业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此外,还有研究特别强调了新技术、数据与算力在新质生产力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们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中的关键作用,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案例。随着数字农业领域的快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演进正逐步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二、新质生产力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
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深度渗透,为农业高质量发展铺设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它促进科技创新与农业传统智慧的深度融合,引领农业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迈进。这一过程中,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广泛应用,极大地提升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程度和智能化水平,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管理的精细化,为农业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双重飞跃奠定基石。
(一)科技融合与生产力跃升。在新质生产力的催化下,科技创新与农业传统实践的跨界融合成为可能,开辟了一条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径。这一融合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的革新,更在于农业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通过引入智能农业技术,如精准种植、智能灌溉系统等,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保留了传统农业中的生态智慧与人文价值。这种融合不仅增强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还促进了农业生产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提升了农业对市场与环境变化的快速响应能力。
(二)数字化转型:农业发展的新引擎。数字经济作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同样在农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新质生产力通过加速农业的数字化转型,为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能。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农业正逐步实现生产、管理、销售等全链条的数字化升级。区块链等创新技术的应用,更是为农业产业链的透明化、安全化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发展中国家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数字经济发展开辟了新途径。我国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与完善的生产体系,积极拥抱数字技术,不断探索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三、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突破点
(一)市场与政策环境的优化需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全面实现,离不开市场与政策的双重支撑与协同。当前,我国农业领域在市场与政策环境上仍存在若干待完善之处。首先,法律与制度框架的健全性需进一步加强。尽管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但面对行政保护力度不足、执法手段单一及处罚力度偏弱等问题,仍需深化法治建设,提升执法效率与专业水平,增强农业从业者的法律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其次,政策层面的宏观调控与微观指导需更加精准有效。农业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石与公共福祉的保障,其政策制定与执行需具备高度的前瞻性、连续性和针对性。当前,政府部门在职能划分、审批流程、创新能力及行政效能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需通过机构优化、流程简化、权力下放等措施,强化政策引导与支持力度,确保政策能够精准对接农业发展需求,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最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亦迫在眉睫。作为连接市场与政策的关键纽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完善对于激发农业活力、保障农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需通过综合、开放、创新的改革策略,平衡市场机制的灵活性与政策调控的稳定性,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之路。
(二)深化农产品加工与品牌建设。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农产品加工与品牌建设成为提升农业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市场需求的变化与消费者偏好的升级,需进一步深化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推动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生产出更多具有地域特色、文化内涵与高品质属性的农产品。同时,加强品牌策略与市场定位的研究与实践,打造具有鲜明品牌形象与独特市场定位的产品系列,提升农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认知度与美誉度。
(三)技术瓶颈与创新困境。技术滞后与创新能力不足是当前制约农业生产力跃升的关键因素。在农业科技的广泛领域内,如种植技术、养殖管理、农资利用及产品质量控制等,均面临技术瓶颈。一方面,现代农业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存在显著不足。尽管我国农业资源丰富,但技术滞后导致经济效益未能充分释放,现代农业装备的应用普及亟待加强,且技术接受度有限,反映出技术推广中的障碍。另一方面,农业领域的创新生态系统尚不健全,创新动力不足。企业投资农业面临高风险与不确定性,尤其是国有企业受体制影响,市场化步伐缓慢,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升。同时,民营企业在农业投资决策上缺乏科学的市场分析,依赖经验判断,影响了农业资源整合与投资的积极性。此外,农产品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加工技术滞后,产学研合作机制尚不完善,导致科研成果难以有效转化为市场应用,制约了农业产业链的升级。
(四)人才瓶颈与产业约束。农业现代化进程受阻于人才短缺与产业结构的双重约束。首先,人才流失与劳动力结构失衡问题严峻。农业领域面临传统劳动力老龄化与新生代劳动力外流的双重挑战,导致农业人才供需失衡,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其次,产业与人才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凸显。产业结构升级对高级农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但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导致人才供给不足与就业难并存。再次,农业环境的技术滞后与低吸引力进一步加剧了人才流失,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地方政策对人才发展的支持力度有限,人才引进机制不灵活,激励机制不完善,影响农业领域的人才吸引与留用。
四、新质生产力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与供给稳定具有深远意义。对此,需探索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多元路径。
(一)优化市场与政策环境,强化农业战略导向。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需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作用。鉴于我国地域辽阔、资源多样的特点,应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各地实际的发展策略。精准施策,强化地方农业政策执行:地方政府应细化农业发展政策,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消除制度障碍,建立农业企业扶持名录,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促进农产品加工技术革新与工艺升级。同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增强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政府应增加对农业科技的财政投入,支持农业科研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通过设立农业科技专项基金、建设高标准农业示范园区等措施,激发农业企业的创新活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完善农业市场体系,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企业做大做强。
(二)深化技术研发与应用,提升农业发展效能。数字经济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智慧农业的发展需从技术、经济、社会、生态及文化等多维度进行系统性考量。(1)激发技术研发与推广活力。政府应制定针对性强的科技创新政策,消除影响技术创新的制度性障碍,建立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通过设立技术创新奖励、提供技术转化资金支持等方式,激发农业企业的创新动力和市场活力。(2)推动农业技术创新与供给。在智慧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应注重技术创新与供给的协同推进。加强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精准化。同时,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咨询与培训服务,提高农业技术的普及率和应用效果。
首先,为促进农业持续发展,亟须健全农业企业保障体系,这包括优化财政补贴政策、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育、设立专项发展基金、调整税收优惠政策,并完善农业风险投资法律法规框架。其次,增强对农民的技术扶持力度,通过多元化渠道,如线上线下融合、直接沟通以及数字化工具,广泛传播农业技术知识。建立示范效应显著的农业技术实践基地,激励农民采纳先进农业技术。再次,构建全方位的技术服务体系,确保农民在技术应用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从而提升技术应用的实效性。最后,探索农业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构建开放合作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网络。强化农业机械化进程,深化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并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农业的发展需采取集成化、综合性和跨学科的战略,注重科技与文化、价值观的深度融合,以推动农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三)培育新型农业人才,加速现代农业技术普及。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现代农业人才的培养与现代农业技术的普及成为关键。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农民的数字素养直接影响到数字乡村乃至数字中国建设的成效。为此,需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人才培育体系,针对我国农业人才短缺的现状,采取一系列措施。这包括构建与现代农业需求相契合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涵盖农业技能、管理、经济及市场推广等多维度培训。推动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与自主性,加大对基础学科如生物学等领域的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力度。建立校内外紧密合作的专业实践平台,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提供前沿农业技术培训,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同时,加强国际农业教育与技术合作,通过国际交流与学习,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与管理经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顶尖农业科技人才。构建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如设立技术推广站点、组建农技服务团队、定期举办农技交流会等,确保新技术能够迅速且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此外,加强农业教育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促进农学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五、总结与展望
在全球经济科技加速变革的今天,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区域发展、行业革新及国家竞争力提升的核心要素。农业与新质生产力的深度融合,为农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通过数字化转型、生态农业策略、农产品深加工及品牌化等关键举措,不仅能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还能为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注入新动力。然而,农业发展过程中仍面临市场波动、政策限制、技术瓶颈、创新乏力、人才短缺、产品附加值低、土地过度开发及生态退化等多重挑战。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需持续优化市场政策环境、深化技术研发与应用、强化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整合农业产业链资源,并倡导生态农业理念,以全面优化农业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
未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秉持宏观视野、系统思维与前瞻策略,充分挖掘并高效利用新质生产力,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的发展原则。唯有如此,农业才能在全球经济新格局中稳固其基础地位,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与农业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通讯作者:张长江)
(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子成,王珏,王稳妮.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基于空间溢出效应与门槛效应的实证分析[J/OL].江苏农业科学,2024-07-04.
[2]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城市勘测专业委员会,华苏绣.培育时空信息新质生产力数智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J].城市勘测,2024(03).
[3]李嘉凌.乡村振兴背景下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甘肃农业,2024(06).
[4]王敏.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农业高效高质量发展[J].中国农垦,2024(06).
[5]赫英强.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堵点与路径[J].当代农村财经,2024(06).
[6]初金哲,周丹.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义、掣肘及优化路径研究[J].当代农村财经,2024(05).
[7]李晓丽,黄平.市农业农村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农”基本盘[N].宜宾日报,2024-04-18.
[8]于颖.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农”基本盘[N].文汇报,2024-03-31.
[9]吕倩,王心怡,张强.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4(03).
[10]侯冠宇,张震宇,董动.新质生产力赋能东北农业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关键问题与现实路径[J].湖南社会科学,2024(0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