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探讨
第747期 作者:□文/刘凌峰 侯佳盈 时间:2025/2/16 16:34:16 浏览:5次
  [提要]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理论为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不竭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要加快培育高科技人才、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以及构建良好的国际竞争环境,从各领域、各产业实际情况出发助力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传统生产力;新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8月27日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基础,根据新时代中国社会国情和时代特征,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形成的。相较于传统生产力而言,新质生产力具有更加先进的基本构成要素,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新模式、新领域、新人才来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2024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因此,科学并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理论对于新时代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渐深入,通过不断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中国社会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大数据、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为主要代表,所带来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使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了重大变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创新、绿色、智能、高效能和高质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新的生产力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作为指导。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发展特征和生产力发展实际经验,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理论,用于指导我国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从生产力的三大要素出发,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引领,将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进行组合优化提升成为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一)更高素质的劳动者。作为实际生产过程中的主体,劳动者能够在劳动生产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于生产力的提高具有决定性意义。随着新业态新产业的不断蓬勃发展,“劳动的内容与性质正在经历深刻变革,这一过程将催生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新型劳动主体劳动者”。在经过工业革命后的机械化大生产条件下,劳动者逐渐由体力型向知识型转型发展,摆脱了体力劳动的束缚。然而,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被应用,催生出了创新型劳动者。创新型劳动者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的必然结果,是构成新质生产力的要素之一。具体地看,在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中劳动者这一生产要素得到了进一步跃升,这种跃升不仅仅指的是传统劳动能力的提高和劳动效率的提升,更是通过高新技术和创新驱动,使劳动者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生产要素。主要体现在拥有一定高科技知识储备,能够正确熟练应用数字技术、自动化智能工具,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全方面提升的新劳动者,相比于传统劳动者,新劳动者具备更先进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不仅拥有大量的高科技知识储备,还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研发能力和正确的价值道德观念等。因此,培育新的劳动者对于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提高社会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劳动主体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物质,包括厂房、仓库、生产工具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生产工具。传统的生产工具主要是以机械化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为主,大多数是实体化的,对人的依赖性较高。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新模式新产业的不断涌入,传统生产工具已无法满足尖端科技发展的需要,因此具有更高技术含量的新型生产工具为适应新型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而新质的生产工具则是以科技化、智能化的新技术应用为重要特征,“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型通用技术为代表”,具有高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的特点,相比于传统的生产工具具有更高技术含量、更加智能化,从而进一步解放了劳动者。劳动者通过运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进行劳动生产,其错误率也会大大降低,因为信息拥有逻辑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是增长过程中保障扩张的决定因素。总之,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更加智能化、自动化,能够使得生产更加高效。
(三)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指生产中的主体通过使用劳动资料将劳动施加于其上的东西,是生产力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劳动对象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指自然界中未经过人类改造的物质;另一种是指经过人类的实践改造过的原材料,如面粉、合成纤维等。在新质生产力中,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指通过生产技术的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手段更加先进,使改造自然的范围更加广泛扩展至深空、深海、深地等,改造的劳动对象形态更加多样。当前,生产技术不断发展,科技创新领域的不断扩大,极大地丰富了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从而形成新质生产力。在现代化生产中,芯片、编码、程序、数据、信息等构成了新劳动对象的核心组成部分,既能够直接创造社会价值,又能够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
(一)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过程是一段经过量的积累,最终实现从旧质到新质、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将马克思主义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条件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产力发展的理论思想。马克思曾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当前尖端科技不断蓬勃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理论支撑,新质生产力正是在此意义上应运而生。新质生产力坚持从生产力三大基本要素出发,指出了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发展方向。生产力向前发展,生产关系也需要发生变化与其相适应,这样便会形成新型生产关系,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也会反过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一定积极作用。新质生产力理论坚持这一观点,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作出进一步创新发展,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理论最新的理论成果,意味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生产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终决定力量,以生产力为基点观察和认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是唯物主义社会观和历史观的根本方法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以生产力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为深入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从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重要着力点。从传统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体现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逐渐由量变到质变跃升的过程,也为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存在大量的制约因素,例如科技创新仍然存在“卡脖子”难题、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还未完全形成等,想要摆脱制约因素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显著特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便是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效能。以创新引领中国经济从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持续发展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都需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基础。其次,新质生产力具有绿色低碳的内在属性,“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最鲜亮的底色”,发展新质生产力其目的就是要“改变传统生产力发展中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模式”,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使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当前,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日益提高,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必须改变传统生产力的粗放模式,实现向新质生产力转变,加快形成先进绿色技术并广泛推广应用。总之,只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改革经济发展方式,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快发展绿色生产力,才能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最后,新质生产力具有高质量的显著特征,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在于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关键在于“质”优。掌握尖端科技的新型劳动者通过使用数字化、智能化劳动资料深度开发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例如光能、风能等自然力,从而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有力推动了微观经济效益的提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三)新质生产力理论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首先,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生产力的向前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生产力也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然而,科学技术的创新是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的关键,无论是以蒸汽机为主要特征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电力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还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无不是以创新性的科学发现和关键技术的突破为先导的,而新质生产力正是以关键技术突破和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先进生产力。其次,当前,大量的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其中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那么,面对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向纵深发展,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不断出现,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了首要任务。科学技术的创新已经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利器”,面对当前,只有持续提升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有更多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才能赢得世界新一轮发展的战略主动权。最后,想要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人才是关键。在新质生产力理论中,强调培育更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不仅体现在对尖端科技的掌握应用,还体现在具有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世界观方面。培育大量的智能型高科技人才能够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强大支撑,从而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
新质生产力理论既遵循了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原创性地提出了生产力的新质态,而且对于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也给出了明确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来助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原则,从各领域、各产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处理“立”与“破”的关系,统筹当前和长远、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通过加快培育高科技人才,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以及构建良好的国际竞争环境等实践路径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加快培育高科技人才。通过加快培育高科技人才来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高素质劳动者是构成新质生产力的要素之一,想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更高素质的人才支撑,科学技术的创新与突破也需要高素质人才来实现。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加快培育具有更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首先,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以及企业家精神,通过主流价值涵养新时代青年人才。其次,注重实践能力、专业技能的培养,在教育教学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情况出发让青年学以致用。最后,加快完善人才培育体系,为人才成长提供平台和政策支持,相应减少税收。坚持以培育创新能力为主线,鼓励青年人才投身于创新创业的发展之中,以青年人才的创新之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除了需要更高素质的人才和尖端技术外,还需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以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形成和高质量发展的顺利推进。首先,生产力的向前发展离不开新的生产关系,要按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对生产关系作出优化改革。生产关系按照生产力发展实际要求进行改革重塑,形成能够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其次,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形成对传统产业转型具有促进作用的体制机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体制保障。最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形成能够保障新质生产力有效形成的制度法规,在法治轨道中推进高质量发展。
(三)推动构建良好的国际竞争环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推动构建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助于发展更加先进的生产力,助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形成良好的国际竞争环境。首先,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学习,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研究工作,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基点上的同时,要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其次,加强国际间的人才交流。我国高质量发展需要世界科技人才参与,同时也为世界科技人才提供了新机遇。要加强国际间的人才交流,为国内外人才相互交流学习搭建安全、友好的平台。最后,促进国内外企业的良好合作。鼓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既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也要坚持高水平自立自强,以发展更高水平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综上,当前推进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面临的首要任务,而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对于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和主要特征能够为我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然而,如何将新质生产力理论具体应用到各行业、各领域,还需要我们通过具体实践来给出答案。目前,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仍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但我们相信我国学术界通过持续不断地探究一定能够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来指导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
(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薛钦源,史丹,史可寒.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新质特征和理论要素[J].当代财经,2024(07).
[2]毛世平,张琛.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J].农业经济问题,2024(04).
[3]贾若祥,窦红涛.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重大意义及发展重点[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4(02).
[4]何自力.新质生产力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4(03).
[5]戴翔.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J].天津社会科学,2023(06).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8068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