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兰州市花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
第747期 作者:□文/伏 伟 刘国勇 时间:2025/2/16 16:35:18 浏览:5次 |
[提要] 花卉产业在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下成为兰州市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为促进兰州市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总结分析兰州市花卉产业四种主要发展模式,包括技术渗透融合发展模式、多功能融合发展模式、产业链延伸发展模式、社会化服务发展模式,并探析每种模式的具体情况和成效。最后,提出加强技术创新推动数字化转型、完善市场基础设施与服务、发挥龙头企业作用、丰富产业融合渠道等建议,以促进兰州市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关键词:兰州;花卉产业;产业融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8月29日
兰州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花卉资源,近年来,花卉产业成为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消费者对高质量花卉产品需求的提升,兰州市积极探索和实施多种花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以促进花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通过电商、市场、加工企业、科研教学和旅游等不同主导型模式的融合发展,兰州市花卉产业实现了从种植到深加工、市场销售、科技创新以及旅游观光的全产业链升级。这些发展模式不仅提高了花卉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还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基于此,本文对兰州市花卉产业的四种主要发展模式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带动花农增收、促进兰州市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文献综述
农业产业融合模式是当前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以下文献综述概括了多篇文献中提出的观点和发现。
陈方聚焦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文旅融合模式在葡萄酒庄园建设中的作用,并探讨了景观规划设计策略。刘雪蕾等则构建了田园综合体的产业融合模式,并提出实现路径。宋晓华等分析了产业振兴视角下农村产业融合的创新模式,为高质量发展道路提供了新思路。林海丽等基于武夷山市的茶旅产业融合案例,提供了模式与路径分析。张丹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探索了农村电商产业融合模式,强调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龙井然等研究了文旅融合导向下的乡村振兴发展机制与模式,提出了城郊融合振兴等四种模式。江泽林再次探索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强调了完善要素供给保障体系的必要性。陈蕊通过对沙湾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研究,提出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丰富模式。吴潇等以巢湖市三瓜公社为例,展示了农村产业融合模式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孙美琪等研究了安徽歙县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指出了市场需求角度的战略意义。孙璐关注了中国西部多民族地区农村产业融合模式选择及对策,突出了该地区农村振兴的难点与重点。覃津津分析了湖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典型模式。王颜齐等则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的模式、影响及对策。郭军等关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提出管理体制创新等建议。汤祚国探讨了农村产业融合的各种模式和取得的成效。张姣姣和李东豪研究了西乡绿茶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模式,强调了产业融合对于提升区域经济的重大意义。
综合上述研究,多数学者主要集焦于农业、工业与商业的融合发展,鲜有聚焦于花卉产业融合模式的研究。花卉产业作为兰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探究兰州市花卉产业融合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建议,为兰州市花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二、兰州市花卉产业发展模式
(一)技术渗透融合发展模式。花卉技术渗透型融合发展模式就是以花卉产业发展为基础,实现花卉产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科技全覆盖,将信息技术、化学技术等高新技术工具融合与创新,贯穿于花卉产业全产业链,降低交易成本和市场风险,推动兰州花卉产业向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的过程。
近年来,兰州市的花卉种植面积已达到2万亩,年产值超过5亿元。兰州市花卉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其多元化的信息化技术体系,主要由数字化的生产分析、智慧化的品牌营销以及智能化的交易结算构成。在花卉生产环节,数字化分析通过对互联网技术、大数据等数字工具的使用,精准收集、捕捉客户群体的海量数据。在对目标客户群体进行基础的识别与分析的基础上,依托智能的云计算工具,综合目标客户群体对花卉的价值诉求与多元化需求,将终端消费需求端反馈给市场供给端,种植户依据市场信息,适时调整花卉种植结构,确保花卉市场供求的动态平衡。
此外,兰州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花卉产业基地还通过物联网平台,对接各温室环控系统,对环控系统采集的历史数据及当期实时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实现对鲜花全生命周期的实时监控。在品牌营销层面,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广的高效性,广泛普及品牌化的运营与销售,加速形成兰州花卉品牌化效应。通过搭建专业的花卉电商平台,例如“兰州花卉商城”,实现花卉产品的线上展示、销售和物流配送,拓宽花卉销售渠道。基于前馈大数据分析的结果,电商平台根据消费者的偏好推荐个性化的花卉产品,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复购率。这不仅提升了兰州市花卉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还为农户和企业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收益。在最终交易环节,智能化的交易结算主要依托互联网数字技术,通过数字支付、小额信贷等金融产品服务,提升买卖双方的交易效率,减少交易成本,同时实现交易结算全过程数字化与无纸化。
(二)多功能融合发展模式。2023年兰州市全地区生产总值为3,487.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2.1%,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32.1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65.77%。第三产业比重远高于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由此可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于休闲旅游业的需求不断增加。这样的蓬勃发展势头促使旅游业与花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不仅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同时为带动农户增收、花卉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行的视角。
兰州市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基础,构建花卉观赏旅游路线,将花卉观赏与特色景区融合起来,实现花卉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例如,“兰州花卉一日游”旅游线将花卉观光与周边景点、文化体验相结合,形成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此外,兰州市花卉产业越来越注重花卉旅游品牌的打造与推广,每年春季举办的“兰州花卉节”已成为当地的重要节庆活动,吸引了数万名游客前来观光。为在销售上寻求突破口,打破传统的花卉销售思维,公司打造花卉交易中心,以艺术“加持”助力产业升级,从单一销售盆花到定制花镜、组合盆栽,扩大了花卉的欣赏及应用形式。通过建设花卉展示区、互动体验区和科普教育区,游客能够观赏美丽的花卉景观,参与花卉种植和制作,提升旅游体验。同时,兰州市周边花卉主产区推动建成的大型花卉观光园区、“兰州花卉主题公园”等旅游展区结合了花卉观光与旅游体验感,通过智慧旅游系统的应用,如在线预订和智能导览,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满意度,增加了兰州花卉产业附加值。在游客参观的过程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游客通过VR设备体验花卉园区的美景,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这种模式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也推动了兰州花卉产业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三)产业链延伸发展模式。花卉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是以花卉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实行种养加、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带动分散经营的花农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融合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将花卉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一体,不断延伸花卉产业链条,增加花卉产业的附加值。
兰州市花卉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是将花卉生产直接与花卉加工联结融合,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协同发展。此外,亦可实现以花卉生产为主的第一产业与以休闲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在此基础上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花卉中间服务组织为花农提供科学种养的种植培训、花卉幼苗等生产资料为花卉生产夯实基础。与此同时,花卉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的集约经营,保障花卉生产的高质量发展。在花卉加工环节中,花卉加工企业通过对花卉产品提供精深加工、包装、贮存等服务,延长花卉产品的保质期,克服花卉易腐不易贮存的问题。此外,兰州市已有数十家花卉加工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技术,开发多样化的花卉食品、化妆品和工艺品,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最后,通过借助互联网、电商渠道等新型营销手段,打破传统的营销模式,打通花卉销售的国内外市场,提高花卉产业附加值。最终形成市场联结龙头组织,龙头组织带动生产基地,生产基地引导种植户的花卉产业融合模式。实现了花卉育苗生产、精深加工、冷链存储、电子商务销售一体化经营的全产业链条,不仅带动种植户增加收入,而且提升了兰州市花卉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与发展水平。
(四)社会化服务发展模式。花卉产业社会化服务是花卉产业与服务业融合下拓展的服务内容。在花卉生产中,兰州市持续推进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聚焦服务小农户,大力发展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格局。2022年,甘肃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近2万家,托管服务面积超过3,000万亩次,服务小农户112万户,其中与花卉产业直接相关的服务组织为378家。此外,兰州花卉产业也在不断探索花卉产业合作新模式,形成“公司+基地+标准化”的具体实践,农户通过参加公司技能培训以及现场实训指导,不仅能够提升花卉品质,而且充分发挥花卉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吸纳周边地区农民转型为产业工人。
在技术服务方面,兰州新区现代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积极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在新优特花卉等方面加强交流协作。此外,兰州大学与当地花卉企业合作,参与多个国家级、省级农业项目,成功培育出多个高附加值的花卉新品种。通过科研教学与产业链的结合,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升花卉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在基础设施方面,兰州市推动筹建兰州新区花卉产业基地,占地面积为45.42万平方米、6座文洛式智能温室用于花卉生产,集花卉培育、研发、示范、展览和生产于一体的西北最大的花卉繁育基地,填补了西北花卉市场空白。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技术创新,推动花卉产业数字化转型。首先,持续优化电商平台的用户界面和后台管理系统,引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提高个性化推荐和客户服务能力,确保平台运行稳定。其次,加大花卉品牌宣传力度,利用社交媒体、搜索引擎优化(SEO)和网络广告投放,定期举办促销、直播带货等线上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消费者。最后,推动线上线下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建设市场的电子商务平台,扩大市场覆盖面和影响力,通过在线展示和销售,增加市场透明度和消费者信任度。多元化多渠道拓展销售市场,包括线上电商平台和线下实体店,增加销售额和市场覆盖面,建立全国性的销售网络,开拓国际市场。
(二)完善花卉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花卉运转市场效率。首先,进一步完善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交易大厅、仓储设施、冷链物流等,提升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确保设施安全和正常使用。完善基础设施,加强花卉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游客服务中心、交通设施、餐饮和购物设施,提升游客的游览体验和舒适度,定期对基础设施进行维护和升级,确保游客安全和体验质量。其次,加强物流配送,优化物流配送体系,与优质物流公司合作,确保花卉产品的新鲜度和及时性,建立冷链物流系统,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提高配送效率。最后,创新服务模式,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如技术咨询、市场信息发布和物流配送,帮助商家提高经营效率,建立商家培训机制,提高商家的服务水平和销售技巧。
(三)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带动小规模花农生产,提升农户组织化能力。首先,提升技术水平,持续引进和研发先进的加工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花卉新品种和加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其次,加强人才培养,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设立培训中心,定期举办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最后,花卉加工企业可以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提升兰州市花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参加国际花卉展览和技术交流会,提升全球影响力,建立国际合作伙伴关系。
(四)丰富花卉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渠道。首先,开发多样化的花卉旅游产品和体验项目,如花卉种植体验、花艺制作课程、花卉主题摄影比赛等,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策划特色旅游路线和活动,提高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其次,强化品牌宣传,通过多渠道宣传和推广,社交媒体、旅游网站、电视广告等,提升花卉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制定长期品牌推广策略,举办大型节庆活动和文化展示,增强品牌影响力。最后,智慧旅游应用于花卉产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在线预订、智能导览和虚拟现实体验,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满意度,开发智慧旅游系统,实现景区的信息化管理和游客服务的智能化,提高游客的便利性和满意度。 (通讯作者:刘国勇)
(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方.葡萄酒庄园农文旅产业融合模式与景观规划设计策略探究[J].现代园艺,2024.47(02).
[2]刘雪蕾,蒋根丁,周雁.田园综合体的产业融合模式构建及实现路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3.44(05).
[3]宋晓华,尹德斌,李慧.产业振兴视域下农村产业融合的创新模式[J].农业经济,2022(10).
[4]林海丽,黄昕恬,黄峰楠,刘时钰,倪远轩.乡村振兴背景下茶旅产业融合的模式与路径分析——基于武夷山市的调研和思考[J].台湾农业探索,2022(04).
[5]张丹.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村电商产业融合模式探索[J].核农学报,2022.36(03).
[6]龙井然,杜姗姗,张景秋.文旅融合导向下的乡村振兴发展机制与模式[J].经济地理,2021.41(07).
[7]江泽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再探索[J].农业经济问题,2021(06).
[8]陈蕊.沙湾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调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0).
[9]吴潇,林语倩,曾令虎.农村产业融合模式推进乡村振兴研究——以巢湖市三瓜公社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09).
[10]孙美琪,孙从榕,肖志雄.安徽歙县“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0(35).
[11]孙璐.中国西部多民族地区农村产业融合模式选择及对策[J].农业展望,2019.15(12).
[12]覃津津.湖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典型模式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7).
[13]王颜齐,郑桐桐,孙鸿雁.农民专业合作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影响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19(01).
[14]郭军,张效榕,孔祥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农民增收——基于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案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9(03).
[15]汤祚国.农村产业融合模式探析[J].当代县域经济,2017(03).
[16]张姣姣,李东豪.西乡绿茶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