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融合下区域发展模式探索
第747期 作者:□文/陈 昕 时间:2025/2/16 16:37:14 浏览:5次
  [提要] 随着数字技术与绿色经济理念的日益融合,区域发展模式亦需适应这一变革,以推动可持续发展。本文探讨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结合下的区域发展模式,主要分析数字化技术如智能传感器、大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在绿色经济中的应用,以及这些技术如何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
关键词: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区域发展;资源利用效率;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8月21日
在全球面临环境压力与资源限制的背景下,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的深度融合展现出了解决当代挑战的巨大潜力。特别是在区域发展领域,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还能促进经济结构的绿色转型。通过分析,探索数字技术在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带来的创新机遇,进一步了解如何通过科技创新与环保意识的提升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策略,为区域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一、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基本概念及融合意义
(一)数字经济定义与特性。数字经济,通常定义为基于数字计算技术的经济活动,涉及数字信息和知识作为关键生产因素的经济领域。这种经济形态依托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通信技术,实现数据的生成、存储、分析与交换,从而驱动生产力增长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数字经济的特性包括高效率、高扩展性和低边际成本,这些特点不仅改变了传统产业的运作模式,还促进了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快速发展,如电子商务、数字金融和在线服务等。
(二)绿色经济核心理念与目标。绿色经济则着重于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绿色经济的目标是促进资源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并通过这种方式支持经济增长和社会福祉的提高。在绿色经济中,重要的是采用低碳、资源高效和社会包容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绿色经济不仅涵盖了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废物的减少和循环利用,还包括了绿色建筑、可持续交通和环保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三)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融合的意义。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的融合意义在于利用数字技术来优化资源使用和增强环保效率,进而实现经济与环境目标的双重优化。通过数字技术,如智能传感器和大数据分析,可以实现对能源消耗和资源流的精准管理,降低浪费,提高生产和消费效率。此外,数字化还能够支持绿色经济的关键领域,如可再生能源的集成、智能电网的建设和环境监测的改进。融合这两个经济形态,可以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催生新的绿色技术和服务,同时提供对环境影响的实时数据,帮助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最终实现经济活动的低碳化、智能化与可持续化。
二、区域发展中数字技术的应用与环境效益
(一)智能传感器与环境监控。智能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已成为现代环境管理和监控系统的核心。这些传感器广泛部署于关键环境监测点,如工业排放口、城市交通枢纽和水质检测站,实现对空气质量、水体污染和噪声等多种污染因子的实时监测。智能传感器能够连续监测PM2.5和CO2水平,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精确数据,以调整政策和生产过程,减少环境影响。通过这种方式,智能传感器不仅帮助降低了城市空气和水质污染,还促进了更高效的资源管理,如通过检测水管网络中的漏点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二)物联网技术在能源管理中的应用。物联网(IoT)技术通过将各种设备和传感器网络连接起来,形成了智能化的能源管理系统。这些系统能够优化能源使用,减少浪费,并支持可再生能源的更广泛应用。在智能电网中,物联网设备可以监控和调整能源流,实现需求响应管理,从而在不牺牲用户舒适度的前提下减少峰值负荷。此外,物联网还使能源供应商能够实时跟踪能源生产和消费,优化电网运作,减少碳排放。通过物联网技术,太阳能和风能的集成更加高效,使得可再生能源成本降低,应用范围扩大。
(三)大数据分析在环保决策支持中的角色。大数据技术通过分析海量的环境监测数据,提供了深入洞察,以支持更精准的环境保护政策制定和实施。政府和环保机构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结果,预测环境趋势,评估政策影响,并优化资源分配。通过分析工业区的排放数据与空气质量指标的关系,可以有效地指导工业布局和污染控制措施。大数据还可以帮助识别环境保护的优先区域,通过定向的措施减轻特定污染源的影响。此外,通过集成和分析来自多个源的数据(如气象、交通和工业活动数据),大数据可以帮助形成一个全面的环境管理策略,实现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表1显示了不同地区通过使用智能传感器技术在环境监控和管理上取得的显著改善效果,体现了数字技术在提高环境质量方面的实际应用成果。(表1)
三、绿色转型中的政策驱动与法规支持
(一)税收优惠与财政激励措施。税收优惠和财政激励措施是政府支持企业进行绿色转型的重要工具。这些政策旨在降低采用环保技术和实践的经济成本,鼓励企业投资于清洁能源项目、污染控制技术和资源回收系统。具体措施可能包括减免环保设备进口关税、提供研发税收抵免以及对绿色认证产品给予增值税优惠。这些政策不仅减轻了企业的初期财务负担,还增加了绿色技术投资的吸引力。此外,政府可能会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关键的绿色技术创新和商业化过程,通过财政补贴或低息贷款促进企业的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这在推动传统产业的低碳转型中尤为重要。
(二)绿色信贷政策与投资支持。绿色信贷政策是金融机构在政府引导下实施的,旨在为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项目提供优惠贷款和金融服务。这种政策通过降低绿色项目的融资成本,激励企业和个人投资于能效高、污染低的技术和产品。金融机构可能会提供特定的绿色贷款产品,比如针对节能建筑、清洁能源发电及电动汽车等领域的贷款,这些产品通常具有较低的利率和较长的还款期。此外,一些地区可能设立绿色投资基金,专门投资于环保项目,提供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多种形式的资金支持。这些措施不仅促进了绿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也有助于构建一个支持可持续发展的金融生态系统。
(三)环保法规与减排目标。环保法规和减排目标是政府推动绿色转型的法律手段,这些措施确保企业和公众行为符合环保标准和政策目标。环保法规包括排放标准、资源使用和废物处理规定,旨在限制有害物质的排放和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例如,政府可能设定工业排放物的最大允许浓度,对超标排放的企业进行处罚,强制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同时,减排目标如碳排放上限和节能减排指标,常通过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定,为企业和地区提供明确的环保目标。这些法规和目标的制定和执行,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环境责任,也促进了公共和私营部门在环保技术和管理上的持续改进和创新。
四、创新型绿色商业模式与产业协同
(一)数字平台推动的绿色商业模式。数字平台作为连接用户与服务提供者的中介,提供了推动绿色商业模式创新的理想工具。通过集成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这些平台能够有效地聚合需求和供应,优化资源分配,并减少资源浪费。数字平台的应用覆盖了从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到在线共享服务等广泛领域,智能家居平台可以通过分析用户的电力使用数据,自动调整电器的运行,以最低的能耗达到最优的生活或工作环境。此外,通过数字平台支持的虚拟市场,能够促进二手商品的交易,延长产品生命周期,支持循环经济的实现。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资源使用效率,也推动了可持续消费文化的形成。
(二)共享经济在资源优化中的角色。共享经济模式通过最大化利用闲置资源,已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商业策略之一。在共享经济模式下,个人和企业通过数字平台共享物品或服务,如共享汽车、共享自行车、共享住宿等,这不仅减少了对资源的总体需求,也显著降低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环境足迹。数字技术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它通过算法优化匹配供需,提高交易效率,并通过用户评价系统保证服务质量。此外,共享经济还促进了从产品拥有权向使用权的转变,鼓励企业从售卖产品转向提供服务,如能源即服务模型,这有助于推动传统产业向更环保的业务模式转型。
(三)循环经济与产业间的技术合作。循环经济模型强调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维持资源的最大价值,这一模型的实现依赖于产业间的广泛合作和技术支持。通过数字化工具和平台,企业能够跟踪产品的使用和状态,实现资源的有效回收和再利用。例如,建筑行业可以通过物联网设备监控建筑材料的状态和使用情况,到达寿命末期时,这些材料可以被回收并重新用于新的建设项目,减少了对新原材料的需求和环境影响。此外,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建立透明的资源流动和处理记录,确保回收材料的质量和来源,增加消费者对再生产品的信任。产业间合作还包括共享环保技术和最佳实践,以及共同开发适用于多个行业的环保解决方案,如共同投资于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项目,这不仅共享了成本,还增强了各行业对绿色转型的承诺和能力。
五、跨界合作与公众参与的角色
(一)政府、企业与研究机构的跨界合作。跨界合作是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融合的核心动力,特别是在开发新技术和制定解决方案过程中。政府、企业以及研究机构通过共享资源、知识和技术,能够加速绿色创新的商业化和实用化。政府通常扮演引导和支持的角色,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便利,以激励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研发活动。政府可以资助大学和企业联合进行项目研究,或者提供税收优惠和资金补助,以降低研发风险和成本。同时,企业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大型企业与初创企业之间的协作,可以将创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快速转化为市场上的可行产品。研究机构则通过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为这些合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创新技术。这种跨界合作不仅加快了技术进步,也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二)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和方法。公众参与在推动绿色数字经济中同样至关重要。通过教育和社会活动增加公众对于绿色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是形成广泛社会支持的基础。教育可以从学校教育开始,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知识融入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此外,通过社会活动,如研讨会、展览和公众参与项目,可以直接向公众展示绿色技术的实际效用和经济、环境双重益处,激发公众的参与和支持。媒体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报道成功案例和正面效果,可以增强公众对绿色经济转型的信心和接受度。此外,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开放日和体验活动,让公众直接参与到绿色技术的实际应用中来,参与社区太阳能项目或城市绿化计划,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公众的实际参与感,也强化了社区内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三)提升公众参与效果的策略。为了确保公众参与的效果,需要采用多策略并举的方式。提供透明的信息和开放的沟通渠道是关键。政府和企业需要通过网站、社交媒体和公共咨询会等方式,及时发布关于绿色政策、技术和项目的详细信息,以及可能的社会影响评估,使公众能够基于充分信息作出决策。确保公众参与过程的包容性和公正性也非常重要。这意味着在设计和实施绿色项目时,需要考虑到不同群体的需求和意见,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声音。通过工作坊和公众论坛等形式,收集和整合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增强政策和项目的社会接受度和实施效果。激励措施也是提升公众参与度的有效手段。对于家庭安装太阳能板或参与节能计划的居民,可以提供税收减免或财政补贴,以实际利益驱动公众的积极参与。
六、可持续的区域发展策略
(一)制定与实施综合性区域发展策略。为确保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的有效融合,区域政策制定者需要开发综合性的策略,这些策略应覆盖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维度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首先,政策应支持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如提供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推广智能城市技术以及促进高效能源管理系统的部署。其次,需要通过立法和经济激励措施来推动企业和公众采纳环保行为和技术,如实施碳定价机制、提供绿色创新的研发资助和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同时,区域策略应包括人才培养和技术教育计划,确保有足够的专业人才支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此外,政策制定者需要与私营部门和学术界紧密合作,共同开发适应当地需求的解决方案,确保政策实施既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不会损害环境和社会福祉。
(二)评估技术和政策的长期影响。在制定区域发展策略时,必须对采取的技术和政策进行全面和长期的影响评估。这一评估不仅包括经济效益的计算,更重要的是评估其对环境和社会的长期影响。引入新的数字技术或绿色政策可能会改变就业市场的结构,产生技能需求的变化,或影响某些群体的经济利益。因此,评估过程中需要使用生命周期分析(LCA)和社会影响评估(SIA)等工具来预测和量化这些影响。此外,区域政策应建立监测和报告机制,定期检查政策实施效果,并通过收集关键绩效指标(KPIs)来调整策略。
(三)策略调整与应对新挑战的能力。随着全球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快速变化,区域发展策略必须具备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为此,政策制定者需要建立一个包容和反应灵敏的政策环境,能够快速响应新的挑战和机遇。这包括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构,促进不同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团体之间的信息流通和资源共享。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区域政策可能需要调整能源结构,更多地依赖于可再生能源。此外,新兴的数字技术如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也提供了新的工具,可以用来优化资源管理和增强环境监测的能力。通过在策略中融入这些技术,可以提高区域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韧性。同时,持续的公众教育和意识提升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有助于构建一个理解并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社会环境,为政策的持续实施提供社会基础。
综上,在数字与绿色经济的高质量融合中,区域发展模式的探索是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的关键路径。通过强化数字技术的应用和优化绿色政策环境,各区域不仅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还能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绿色转型。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密切合作与共同努力,以确保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向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方向前进。
(作者单位:三江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林可亮,王招治.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高质量融合发展研究[J].审计与理财,2023(04).
[2]杨秀云,从振楠.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J].中州学刊,2023(05).
[3]郭晗.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路径[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0(02).
[4]徐苗,郝儒杰,罗一平.数字赋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J].科技中国,2021(12).
[5]胡士华,黄天鉴,王楷.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时空分异、动态演进与收敛特征[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2.42(09).
[6]任保平,何苗.我国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困境及其路径选择[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0(0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4111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