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财会/审计 |
事业单位财会监督强化策略 |
第748期 作者:□文/孙 欣 时间:2025/3/1 17:10:54 浏览:8次 |
[提要] 事业单位承担着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职责,加强事业单位财会监督可保障事业单位财会活动的合法合规性,防止贪污腐败发生,实现资金的科学、合理配置和使用,进而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本文探讨加强事业单位财会监督的重要意义,提出事业单位财会监督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旨在提高事业单位财会监督工作效能,推动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升。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会监督;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9月26日
在财政体制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事业单位财会监督步入全新阶段。作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会监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加强财会监督,可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规范财务操作。在财会监督工作推进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不足,迫切需要加强对财会监督问题的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弥补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方面的短板,提升事业单位的治理能力,优化单位资金使用,保障经济行为合法、合规,从而有效推动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
一、基本概述
财会监督,顾名思义,是对财务会计活动进行监督的一种行为,旨在确保财务会计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以避免舞弊、差错发生,保障国家经济秩序的稳定。财会监督既是事业单位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也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支柱。在加强事业单位财会监督工作中,首先要了解财会监督的丰富内涵。基于财会监督的内涵将财会监督细分,可分为财政监督、会计监督和财务监督,三者在职能和效果上各有侧重,但共同构成了财会监督的完整体系。
(一)财政监督。属于外部监督,是指拥有财政监督权力的主体,根据相应职权与步骤,审查和监督财政资金的流动以及反映在资金流动过程中的经济关系。财政监督强调政策导向,同时注重绩效评价管理,是国家落实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途径。
(二)会计监督。主要是对经济活动各环节生成的会计信息进行审查、分析、评价,在会计信息的生成和使用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目标是优化财务管理流程,增强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确保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与合规性。
(三)财务监督。以资金流为监督对象,主要对单位资金收集、分配、使用等关键环节进行监督和控制,旨在确保单位经济运行合法、高效。
财会监督作为保障事业单位稳定持续和维护经济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其内涵丰富而深刻。在落实财会监督之前,应深入理解和把握财会监督的实质和要求,完善监督制度和方法,提高监督效率和效果,进而为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和市场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二、加强事业单位财会监督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规范事业单位经济行为。财会监督是监督事业单位经济行为的重要手段,严格监督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管理活动,可识别潜在的风险和问题,使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各环节严格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防止违规操作、贪污腐败等情况的发生,进而提高事业单位财务行为的规范性、合法性,提高组织的内部管理效率,确保国家财政资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二)有助于防范和打击经济违法行为。相较于其他工作领域,财会工作是经济犯罪的高风险区域,经济犯罪不仅会给个人带来严重影响,还会给组织,甚至整个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财会监督的实施可对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持续的监督和管理,在财务风险暴露的第一时间,能够迅速识别风险,从而预防经济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从宏观角度看,财会监督的重要价值不只是在组织内部体现,还触及社会各个层面。财会监督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可有效规范财务活动和行为,对事业单位运行管理起到积极作用。只有持续强化财会监督,加大财会监督力度,才能提升事业单位的治理能力,保障经济秩序的稳定性。
三、事业单位财会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事前事中监督不足。事业单位财会监督主要集中在监督、评价财务制度制定与执行、资金分配与使用、预算制定与实施以及会计资料与财务报告等方面。在实践中,事业单位财会监督工作模式主要是“发现问题→进行纠正”,这种监督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未能从根本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未能实现对症下药,以至于财会监督的效能低下,屡查屡犯现象普遍。事业单位财会监督缺乏事前的有效监管。比如,在预算管理工作中,事业单位主要采用滚动预算方法,财会监督关注点集中在对上一年度问题的评价、审查,但是由于对问题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足够的重视,对问题原因分析不足,使得下一年度预算编制仍然存在上一年度预算编制中的问题,重蹈覆辙,效能低下。同时,事业单位事中监督不力,对经济行为的约束不足。比如,在对经济合同进行财会监督时,通常只注重资金的支付,缺乏对合同签订前期风险的关注,对合同履约监督的力度不足,常常存在合同履行进度落后于资金支付进度的情况,直接影响单位资金利用效率。
(二)财会监督力度不足。事业单位财会监督缺乏数据监督的敏感性,对监督核心的洞察力、把控力不足。要加强财会监督,必须增强数据信息穿透意识和能力。现阶段,对事业单位预算实施和资金使用的监督主要集中在预算管理有效性和经济票据合法性的审查上,对合理性审查的重视程度不够。在预算管理中,无预算、超预算、预算编制脱离实际、随意改变预算资金用途等情况普遍存在,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事业单位财会监督力度不足的缺陷。深入落实《政府会计制度》标志着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巨大转变。在新制度实施之初,因财会监督刚性不足,监督不全面、不深入、不到位,导致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之间产生差异,预算调整的随意性较强,预算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财会监督与《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明显不匹配。
(三)信息管理系统有待完善。财会监督需要以数据为支撑,现阶段事业单位已初步实现会计信息化,财会数据的获取更加便捷、高效。但是从财会定量监督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缺乏统一的基础平台,财务数据、审计数据以及统计数据等数据来源口径各不相同,导致定量分析的实际效果被大幅度削弱。在综合管理方面,资产管理系统、预算管理系统、办公系统、财务核算系统等往往是独立运行,未能构建统一的数据平台与数据口径。在财会监督过程中,需要切换多个系统收集数据信息,导致财会监督工作效率降低,工作难度增加,工作效能低下。在专项管理方面,如工资、合同、库存物品管理中,信息化水平落后。部分事业单位仍然采用传统的人工操作模式,一人保管一张表格,出错率高、随意性强,数据共享困难,管理流程缺乏可追溯性,影响财会监督实效。
四、加强事业单位财会监督的有效对策
(一)扩大财会监督职责范围,加强事前事中监督。(1)推动财会监督与财务管理有机融合,拓宽财会监督广度,将财会监督的触角深入到财务管理的“神经末梢”,包括但不限于预算管理、绩效管理、资产管理、基本建设、政府采购、对外投资等诸多领域,以拓宽财会监督的广度,打造财会监督的新方法、新模式,将财会监督渗透到事业单位运行管理的全过程、全方面。(2)推动财会监督与内部控制有机融合,拓展财会监督深度。基于财会监督视角,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框架,完善内部控制流程,量化风险评估与流程管理,建立量化标准,设置可比较的基准,增强财会监督的可实施性、可操作性。(3)推动财会监督与审计监督有机融合,提高财会监督的敏锐性与针对性。财会日常监督的覆盖范围广泛,监督的针对性、精准性、时效性有限,可借助审计专项监督的优势,弥补财会日常监督的缺陷,提升财会监督的时效性,推动转型监督的精准实施。同时,利用审计专项监督,对财会监督进行拾遗补漏,实现二次监督,强化监督力度,落实追责问责。此外,强化单位部门协作,针对重要事件、重大项目、关键支出,落实专项审计监督,推动传统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监督延伸,构建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整改落实→组织“回头看”→事前监督的财会监督新模式,使财会监督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预防问题的一剂“良方”,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构建财会监督机制,强化财会监督刚性约束。为强化财会监督刚性约束,需以事业单位实际运行情况为基础,以相关政策文件为指导,综合考虑单位战略发展目标,构建并完善财会监督机制,并落实相应配套体系的建设,以推动财会监督的落地实施。(1)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落实财会监督专职部门与专人专岗建设,明确内部控制与财会监督的职责、权限和工作规范、具体要求,落实主体责任,保障财会监督实施的专业性与规范性。落实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增强财会监督的独立性,提高内控制度执行力,消除管理制度执行不力的现象。对财会监督过程中的潜在风险、疏漏问题等,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确保财会监督执行到位。(2)对单位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优化分配,落实对关键环节、关键风险点、关键经济活动的持续跟踪和有效监控,构建全过程、全方位、无死角的财会监督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财会监督工作实效。(3)加强职工的教育引导,增强单位全体职工对财会监督的重视程度,提高职工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营造良好的财会监督内部环境,确保财会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和规范性。同时,构建财会监督配套体系,推动绩效考核制度与激励奖惩制度建设,提升单位职工参与财会监督的行动力,强化财会监督的执行力与约束力,确保财会监督在单位内部得到有效执行。
(三)搭建财会监督信息系统,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共用。为加强内部协同运行,推动监督成果实时共享,应加快推进财会监督信息系统建设。(1)构建完善的信息系统平台,将监督流程整合到信息系统中,明确基础数据统计口径,定量分析监督成果,降低人为因素影响,防止权力失范,规范权力运行。如,在财务信息系统中融入预算实施监督、在办公系统中融入合同管理监督。通过系统整合,促进信息交互与融合,加快信息收集速度,提高信息化水平,实现数据实时共享与云端管理。(2)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财会基础数据采集的全面性,强化财会监督穿透数据信息的洞察力,对海量财会基础数据进行挖掘、分析、监测,及时识别、发现潜在的、隐蔽的、传统手段难以发现的财会风险,推动财会监督前置,提高监督效率,落实风险预警,实现对财会工作的全方位、多角度监督,减少监督盲区,达到有效防范财会风险的目的。
(四)强化监督成果反馈和应用,严格落实奖惩制度。为提高财会监督实际效能,除了要识别和解决相应的问题之外,更要注重对问题的剖析,明确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挖掘问题背后隐藏的更为根本的问题,进而为工作改进提供依据,提高财会监督的实际效果。(1)构建财会监督结果反馈渠道,确保反馈渠道畅通、高效,提高信息反馈的时效性,降低沟通成本。针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报告上级领导及主管部门,优化问题整改意见的反馈速度,确保上情下达、下情上通,提高问题处理时效,并增强问题反馈方的反馈积极性。(2)强化问题整改力度,指定问题限时整改,组织“回头看”,跟踪落实问题整改情况,对不作为、慢作为等行为进行查处,确保问题整改不走过场、不打折扣。同时,通过定期“回头看”,形成长效监督机制,防止“旧病复发” “老调重弹”,确保监督效果最大化。(3)根据监督结果,锁定问题部门或人员,确保责任追究到位。严格按规定落实奖惩,避免只奖不惩或重奖轻罚,形成震慑作用,确保财会监督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加强事业单位财会监督具有重要意义。事业单位财会监督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单位应高度重视财会监督工作,建立健全财会监督制度,扩大财会监督职责范围,探索有效的监督方式和手段,加强财会监督信息系统建设,提升财会监督的水平和效果,推动财会监督的规范化,进而保障财政资金安全,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促进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地质测绘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巧妮.事业单位财会监督的强化路径研究[J].财会学习,2024(12).
[2]徐富红.财会监督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行为规范分析[J].投资与合作,2024(04).
[3]张海宇.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财会监督的思考[J].天津经济,2024(04).
[4]时林溪,张佩霖.事业单位实施财会监督的思路与措施[J].经济师,2024(04).
[5]谢琳.强化基层事业单位财会监督探析——以上海市某基层事业单位为例[J].市场瞭望,2024(06).
[6]冯欣,徐铃茜,杨慧.预算管理一体化下事业单位财会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总会计师,2024(08).
[7]闫文秀,李培武,陈玉荣.财会监督背景下强化管理会计在事业单位应用的探讨[J].中国农业会计,2024.34(15).
[8]张静.财会监督视角下推进科研事业单位“业财融合”实务中财务管理转型的若干问题及建议[J].中国总会计师,2024(07).
[9]赵鸣骥.充分发挥行业专业优势助力财会监督提质增效——在全国高端会计人才行政事业五期毕业活动暨新时代财会监督高质量发展主题论坛上的演讲[J].中国注册会计师,2024(07).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