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管理/制度 |
央企集团汽车零部件业务转型升级探讨 |
第748期 作者:□文/赵志彪 史靖宇 涂星宇 范 薇 臧富雨 时间:2025/3/1 17:47:52 浏览:5次 |
[提要] 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背景下,新能源、智能网联核心零部件业务得以快速增长,与之相对应的是传统燃油车零部件业务持续下滑。某央企集团的汽车零部件业务超过300亿元,是其重要的民品板块,但在结构类型、盈利能力、风险防控等方面均面临挑战,亟须转型升级。因此,拟聚焦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核心零部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遴选若干新赛道,并通过“3+4+3”模式开展并购活动,持续优化业务结构,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汽车零部件;转型升级;并购
中图分类号:F4;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9月19日
一、前言
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行业作为我国支柱型产业,长期以来受到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从“十城千辆”计划开始,经过十余年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连续15年保持世界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31.6%,稳居世界第一。出口方面,2023年汽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7.9%,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仅8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就分别完成109.2万辆和11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9.6%和30%,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4.8%。由于新能源汽车的电力供应能力远强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水平得以持续提升,为此我国出台一揽子相关政策,大力推行智能网联汽车。汽车零部件是汽车产业发展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两个市场呈现强相关关系,汽车零部件市场走势与特征和整车市场基本保持一致。受到整车由传统燃油驱动向新能源驱动转型的影响,很多从事传统燃油车核心零部件的企业经营压力日渐加大;同时,新能源、智能网联核心零部件得益于整车“新四化”浪潮,持续向好发展。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骨干力量,国资央企在汽车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是重要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贡献者。以央企集团为例,经过几十年发展,汽车零部件已经发展成为该集团重要的业务板块,营收超过310亿元,其中车身结构件、汽车管路、车锁系统、汽车接收系统、飞轮齿圈等重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实现细分行业国内领先,甚至是全球领先。
二、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趋势
汽车零部件按功能分类,可分为动力系统、传动系统、悬挂系统、制动系统、电气系统及其他等。其中,汽车电子包括基础元器件、电子零部件、车载电子整机、机电一体化的电子控制系统(ECU)、整车分布式电子控制系统、与汽车电子有关的车外电子系统等部分。
未来,随着新能源和智能网联发展趋势持续向好,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核心零部件特别是汽车电子行业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智能网联时代汽车电子成本将随自动化水平提高而增长。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对汽车传统动力系统的变革,也导致汽车电子占据整车成本较大”。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两大驱动因素牵引下,预计2030年汽车电子零部件占整车成本将接近50%。传统燃油车领域,在新能源浪潮冲击下,传统整车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空间均受到很大制约。以大众集团为例,2024年上半年,其在中国销量为134.5万辆,同比下滑7.4%,利润下滑30%,二季度亏损15亿元。大众旗下的“利润奶牛”奥迪、保时捷等豪华品牌也出现了大幅下滑,其中奥迪系(包括宾利和兰博基尼)的利润率仅为6.4%,保时捷出现了“量价齐跌”的情况,2024年上半年保时捷在中国销售2.9万辆,同比下滑33%。大众乘用车品牌的利润率长期低迷,公司希望通过降低成本以改善财务状况。大众汽车集团甚至于2024年9月2日发布声明称,正考虑首次关闭其在德国的一家汽车制造厂和一家零部件厂。计划如果实施,将是大众汽车历史上首次在德国关闭工厂。在此背景下,整个燃油车市场的核心零部件业务将直接受到整车销量下滑影响,可持续发展能力将面临较大挑战。
德勤咨询公司根据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浪潮下不同零部件类型价值分化情况,按照与新能源、智能网联关联程度和未来价值走势,将汽车零部件业务细分为“正相关” “不显著” “负相关”三大类。
“正相关”领域,在动力源方面,正相关与负相关产品具有明显替代性,驱动要素为新能源动力对传统燃油动力系统的直接替代。汽车电子的驱动要素则是智能网联汽车相关零部件拉动以及未来整车电气架构重构趋势。
“不显著”领域,在非燃油动力与非电子类零部件领域受到影响相对较小,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该领域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如轮胎、车身、玻璃等)。
“负相关”领域,动力系统方面,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电动系统正在替代传统汽车动力系统,导致发动机、变速器、尾气处理设备等业务未来发展受限。同时,相较电动机,内燃机极难实现电控,并不符合自动驾驶等智能化趋势,未来燃油驱动被电驱动或其他形式驱动取代不可避免。但鉴于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以及各大整车厂的发展战略,电动化还要经历一段时期,相关传统零部件依然具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但随着新能源化和智能网联进程不断加快,部分传统零部件的生存空间将会越来越低(如中控物理按键正被“一块屏幕”取代,机械部件将被电子部件加速替代等)。
三、某央企集团汽车零部件业务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发展现状。某央企集团汽车零部件产业板块经过几十年发展共有40余类典型产品,其中规模较大的业务有汽车车身结构件、新能源动力总成结构部件、汽车门锁系统、汽车管路系统、汽车接收系统、汽车开关系统、离合器总成、飞轮齿圈总成、商用车车桥、制动系统部件、液压举升机构等。目前,某央企集团汽车零部件产业整体营业收入超过300亿元,用户覆盖国内外主流车企(含商用车),高端客户收入比重大幅提升,用户结构不断优化,发展韧性持续增强。其中,汽车车身结构件、汽车管路、车锁、汽车接收系统、飞轮齿圈等重点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实现细分行业国内领先,甚至是全球领先,旗下相关企业长期位居我国零部件百强榜。同时,相关企业高度重视自主研发工作,汽车零部件板块的研发费用率高于全国汽车零部件中位数水平,主要产品技术来源中自主研发比重不断攀升。
(二)存在的问题。面对“新能源”和“智能网联”发展趋势,某央企集团汽车零部件业务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快培育新动能方面,某央企集团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核心业务占比相对偏少,即该业务类型数量占比不到10%,相关收入贡献占比不到10%。二是提升盈利能力方面,传统业务盈利空间有限,尽管营收体量很大,但利润水平受到行业客观情况限制,已经接近“机械产品”的盈利天花板,因此进军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核心零部件为代表的相关业务是占据价值链高端的必由之路。三是做好风险防控方面,某央企集团与传统燃油车动力系统相关的零部件业务占比较多,如果按照纯燃油车市场占比持续下降的速度,未来与燃油车动力系统紧密相关的业务将面临很大挑战。
综上,某央企集团汽车零部件业务亟须深入开展转型升级工作,优化业务结构,实现新旧动能的顺利转化,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四、“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核心零部件业务发展趋势
“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核心零部件业务包含“三电”系统、智能座舱、智能底盘、激光雷达、摄像头、专用电器结构件等领域,本文主要围绕市场规模与竞争格局等方面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择若干业务领域作为下一步投资方向。此外,由于汽车电池格局明朗,且竞争格局相对固化,拟暂不进入该市场,故文中不做分析。
关于智能座舱,市场规模方面,2023年我国智能座舱市场规模约为836亿元,同比增长13.13%,其中智能座舱领域的HUD价值较高,且从渗透率角度分析,上升潜力很大,HUD在豪华品牌前装市场增速迅猛,未来市场达到百亿量级;竞争格局方面,以欧美日企业为主,但自主品牌供应商已崭露头角,国产化替代正在加速。
关于线控底盘,市场规模方面,2023年全球线控底盘营收达到了107.96亿元,线控底盘分为线控制动、线控转向、线控油门、线控换挡四大系统,其中线控制动和线控转向是重点,预计到2026年国内线控制动和线控转向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216亿元和164亿元;竞争格局方面,线控制动外资供应商占据主导地位,CR3达96%,行业集中度较高。与此同时,国内供应商目前市场份额较低,但参与者众多,包括伯特利、拓普集团、拿森电子等。
关于连接器,市场规模方面,预计到2025年,中国车用高速连接器市场规模将达到140.24亿元,全球市场将达到520.8亿元;高压连接器的中国市场在2025年将达到169.91亿元,全球市场将达到378亿元;竞争格局方面,国际企业拥有先发优势,行业集中度较高。国际企业普遍具有进入行业较早、规模较大、产品成熟度较高等特点,罗森伯格、泰科电子、安费诺、莫仕、矢崎都是较为强势的海外连接器企业。但国内电连技术、瑞可达等自主品牌也正逐渐发力。
关于激光雷达,市场规模方面,2023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已达5.38亿美元,同比暴涨了79%。预计到2029年将增长至36.3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8%;竞争格局方面,在2023年的车载激光雷达市场,中国厂商依然领跑全球,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图达通、华为、览沃等中国的激光雷达供应商合力拿下了全球84%的市场。
关于车载摄像头,市场规模方面,预计2025年国内车载摄像头市场规模将达到227亿元;竞争格局方面,摄像头中的算法芯片、模组封装等属于核心环节,主要由美、日、韩企业把持,但国产企业也在积极布局。
关于电机系统,市场规模方面,预计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79.03亿元;竞争格局方面,国内前十企业中,整车企业驱动电机市场份额合计34.3%,第三方独立电机公司驱动电机市场份额28.1%。
关于电控系统,市场规模方面,预计2025年我国新能源电控市场将接近400亿元;竞争格局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电控市场集中度较高,比亚迪、汇川技术、特斯拉、联合电子和未来动力占据市场前五,CR5占比为50%。
五、某央企集团汽车零部件业务转型升级发展路径
由于汽车整车及零件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为了抢抓窗口机遇期,推动新产品尽快投放市场,即使是实力雄厚的国际汽车零部件巨头,也常采用并购方式进军新的业务领域。因此,近年来在“价值牵引”和“技术进步”的双重作用下,资本“用脚投票”,博世、大陆、采埃孚等零部件国际巨头调整资源投向,通过并购等方式,积极布局“新四化”核心业务。由此可见,汽车零部件公司开展未涉足新领域时,并购或合作为主流打法,即使如高通这类世界级芯片巨头,在试图切入汽车芯片领域时也采用的是并购路线。又如国内汽车零部件头部企业均胜电子从2009年起通过近10年战略收购,拥有了功能件及总成、汽车电子、汽车安全系统、智能车联四大业务板块。成为国内最大汽车电子企业之一,营收排名常年处于国内第一梯队。均胜电子案例说明并购是快速做大市值的有效手段,更是快速获取用户资源、管理团队、先进技术和品牌的优选方案。但均胜多次并购是蛇吞象模式,如何“消化”需要关注,均胜对海外公司以放手管理为主,主要做资金和整体规划。同时,需要注意由此带来的资金链、技术迭代和市场竞争问题。综上,在切入新赛道时,并购成为企业完善布局、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结合集团实际情况,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按照聚焦主业、先立后破、价值导向的工作原则,拟开展的新业务可以分为存量市场和增量市场两大类。其中,存量市场主要指市场格局相对稳定、复合增长率相对平缓的业务领域(该类业务不一定必须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核心业务,可以是前文提到的“弱相关”业务);增量市场则主要指与“新能源”和“智能网联”直接相关且未来预期国内市场规模为百亿级的高成长业务领域。但不论哪种市场,并购均是主流的手段和首选方式。
(一)存量市场新业务。该类业务需要具备快速变现能力,能够迅速成为当期明星产品。拟聚焦跨国零部件企业调整自身产业布局,特别是生产端的投放,应积极寻求合作机会;利用专业机构资源渠道,充分把握欧、美、日等知名企业出售存量业务的机会。同时,面对经济环境疲软、整车市场下滑、原材料涨价等不利因素,国外零部件企业生存环境发生恶化,流动资金和融资压力迫使多家企业申请破产,并且延伸到整个供应链,影响一级和二级零部件供应商。以德国企业为例,2020年营业收入超过1千万欧元的供应商中就有57家申请破产,与2019年相比翻了一番。根据德国知名咨询公司Falkensteg公布的消息,2024年上半年,德国有高达20家年收入超过1,000万欧元(约合7,872万美元)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申请破产,这一数字相比于上年同比暴增60%。并购标的价值需要从用户资源、技术竞争性和可持续性、品牌认可度、核心团队稳定型等多方综合考量,而不是仅从经济收入和收购对价方面考虑。此外,与现有业务是否互补相关是加分项,不是否决项。并购成功后,需关注稳定基本盘,共享用户资源,提高本土市场适应度。
(二)增量市场新业务。综合考虑未来市场规模、竞争格局以及某央企集团资源禀赋,拟将电机、线控底盘(制动+转向)、连接器、摄像头作为潜力赛道。未来在进军“新四化”核心市场过程中,当涉及跨界属性明显的新型业务时,拟采用“3+4+3”模式开展并购,从而在快速切入市场的同时有效规避潜在风险。
寻找“3类标的”:上市企业(特别是科创版)、未上市但持续获得资本圈投入的科技公司、由行业领军人物组建的初创团队。其中,以前两种标的为重点关注方向。
关注“4类特点”:优质标的应该具备以下4类特点:一是风投看好,说明成长潜力受到资本认可;二是能够为优质客户进行配套,代表已经初步通过市场检验、得到客户认可;三是掌握核心技术且为主流路线,说明技术风险较低;四是营业收入在1亿~10亿元,说明已经具备一定规模造血能力并且当前估值相对合适。但在资金充裕情况下,应尽量收购行业头部企业,有利于快速实现“经营规模”和“发展质量”双提升。
用好“3种资源”:在并购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联合某央企集团内部产业平台(主要提供市场、供应链、产能、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某央企集团内部技术相关企业(主要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以及某央企集团内部及社会资本平台(主要提供资金支持)开展并购工作。
目前,某央企集团已经围绕前文选择的潜在赛道开展论证工作,并与意向标的进行接触、开展洽谈工作。未来,随着相关工作持续深入推进,某央企集团汽车零部件板块的业务结构将更加科学、合理,为其更好地参与新能源、智能网联领域竞争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中国兵器工业规划研究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世进,蒯乐伊,赵丽君.激励政策对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影响[J].技术经济,2024.43(04).
[2]李晓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趋势[J].人民论坛,2024(09).
[3]苏娜,杨鲁月,孙艳妮,陈阳芝.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前景分析[J].专用汽车,2024(05).
[4]武广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研究与探析[J].中国市场,2024(01).
[5]张玉果.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与挑战探索[J].中国市场,2024(05).
[6]周小琴.FH公司汽车零部件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23.
[7]朱卓成.M汽车零部件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23.
[8]魏家佳.企业并购行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财会学习,2024(17).
[9]吴惠玲.企业并购的风险防范措施分析[J].南北桥,2024(1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