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管理/制度 |
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探讨 |
第748期 作者:□文/张 洋 时间:2025/3/1 17:49:44 浏览:26次 |
[提要] 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多种科研任务,科研经费管理是确保科研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然而,实际操作中仍存在政策理解偏差、信息系统建设不足、内控机制不健全以及对违规行为惩戒力度不够等问题,影响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和管理效果。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完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加强财务政策宣传、推进信息化建设、优化管理流程及强化内控监督等改进策略,以提高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和效率。
关键词:放管服;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9月10日
一、科研经费“放管服”改革历程
自2000年以来,国家陆续推行了多项财政改革,如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经费绩效管理等,对科研经费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改革举措形成了多主体、多环节协同的科研经费管理体系,提高了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然而,复杂的管理体系也增加了科研人员和管理单位的负担,报销和管理程序变得繁琐。
为简化程序,赋予科研人员和管理部门更大的自主权,国家自2016年起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等。这些政策在预算编制与调剂、结余资金管理、劳务费开支范围、间接经费计提等方面提出改进意见,赋予项目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旨在简化流程、提高效率,营造更为宽松、激励创新的科研环境,推动科研经费管理“放管服”改革的逐步落实。
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多种科研任务,其科研经费来源广泛,包括纵向科研经费、横向科研经费和校级科研经费,这些经费为高校的科研活动提供有力支撑。然而,高校自身管理复杂、学科多样化、科研项目繁多的特点,使得“放管服”政策在高校落地过程中面临一定挑战。因此,如何平衡“放” “管” “服”之间的关系,既保障科研自主权,又确保经费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成为高校推进“放管服”政策的关键。
二、“放管服”背景下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消化不良”,理解认知存在偏差。在“放管服”改革过程中,科研人员将工作重心偏向“放”和“服”,忽视了“管”的重要性,而财务人员忌于审计和专项检查的问责风险,不敢真正地放开管理,这种偏差导致双方对科研经费管理的认知上出现矛盾。科研人员往往只关注项目的立项和申报,对经费管理办法和财务政策法规的理解不够全面,甚至对规范管理持抵触情绪,这种忽视和心理导致在报销阶段出现无法报销或频繁退单补材料等现象。同时,财务人员在审核科研报销单据时,不仅要检查预算额度和科目,还要审核各种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财务人员为规避问责风险,在审核过程中往往要求提供详尽的原始凭证和多级审签,这使得经费报销过程变得繁琐。科研人员需要提供大量的证明材料和详细信息,这不仅拖延报销进程,还可能对科研活动的顺利推进造成负面影响。
(二)信息系统建设不充分。信息系统建设的不充分导致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受到限制。在当前的系统框架下,许多高校尚未实现科研项目从立项、执行到结题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这种局限性使得项目管理和财务管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审核流程繁琐且易出错,财务报销的效率受到影响。由于缺乏实时的系统反馈,科研人员往往难以及时获取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导致经费使用计划难以有效调整和优化,影响科研项目的顺利推进。信息系统的建设不足也带来了监督管理的挑战。由于系统不够完善,财务数据难以实现实时监控和预警,一些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的行为难以及时被发现和纠正。“放管服”改革中的许多措施,依赖于高效的信息化系统来支撑。例如,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报销效率、加强绩效管理等改革目标,只有在信息系统充分建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而当前系统的不足,往往使得这些政策难以落地。
(三)科研经费内控机制不健全,监督力度不足。内控制度建设不完善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高校的内控制度尚未达到精细化的管理要求,制度设计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未能充分考虑科研项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种情况下,内控制度往往只是一个形式上的框架,难以有效指导和约束实际的科研经费使用。高校通常对科研经费的内部监督缺乏系统性安排,监督检查往往不够频繁和深入,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问题。很多监督活动仅限于财务部门,对项目管理环节的覆盖不足,导致监督效果不佳。在经费管理中,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沟通不畅,导致难以形成合力。财务、审计和科研管理部门缺乏协同工作机制,使得监督过程中出现盲区和漏洞,影响了管理的效率和公正性。
(四)对科研人员违规动机估计过高,财务管理隐性成本增加。在科研项目财务管理中,财务部门对科研人员违规动机的估计过高,导致管理过程中隐性成本大幅增加。首先,过度担心科研人员可能的违规行为,使得项目预算审批和报销流程变得异常繁复,增加了科研人员的事务性负担。尤其是对于校级科研项目,管理规则过于僵化,缺乏灵活性,无法适应科研工作的实际需求。此外,财务部门为防范潜在风险,投入了大量精力在审核工作上,造成了时间和人力资源的浪费。这种繁琐的审核过程不仅降低了管理效率,还可能促使一些科研人员为达到合理支出而采取不合规手段,甚至出现为了“花钱”而“花钱”的现象,导致科研经费的浪费和使用低效。这种管理上的过度谨慎,既增加了科研项目的管理成本,也带来了巨大的隐性社会成本,影响了科研活动的实际效果和整体效率。
(五)科研违规的惩戒轻微,科研底线未常驻人心。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由于对违规行为的惩戒较轻,科研人员的底线意识未能牢固树立。一些科研人员抱有侥幸心理,利用虚假票据、故意拆分发票、逃避合同签订和招投标程序等方式规避审查和监督。当报销遇到困难时,部分科研人员未能积极与财务人员沟通,而是试图绕过政策规定。在被检查出问题后,又觉得自己无辜合理,难以接受处罚。此外,由于违规行为的被发现概率不高,且即使被发现,所受到的惩戒往往不足以起到警示作用,这使得部分科研人员对违规行为漠然视之。长期以来,这种轻微的惩戒力度助长了科研人员的侥幸心理,未能有效树立科研项目管理中的纪律和底线意识。
(六)高投入、轻绩效,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在科研经费管理中,高校普遍存在重视立项而轻视绩效的现象,导致科研经费的投入未能有效转化为实际成果。这一现象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在科研项目立项时往往过于关注项目的数量和资金的投入,而忽视了对项目绩效和实际成果的追踪与评估。科研项目的成功立项被视为研究工作的主要目标,而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成果转化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来推动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应用,最终科研经费的投入无法实现预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三、“放管服”背景下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提升建议
(一)完善科研项目预算绩效评价体系。高校应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涵盖项目执行的各个阶段,从立项、资金分配、项目运行监控、到最终的成果转化,形成一个闭环管理体系。通过加强对科研项目立项的科学性评估,包括项目立项依据、可行性和必要性、实施内容等,确保每一笔经费用于真正具有创新潜力和市场价值的项目。引入多维度的评价标准,将科研项目的产出指标和效益指标作为评价依据。在项目运行期间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预算和资源配置,确保项目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注重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与改进,将评价结果作为下一轮经费分配和项目立项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加强财务政策宣传,主动深入沟通,提高服务水平。为了提升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规范性,高校应加强财务政策的宣传与解读,主动推动科研人员与财务管理部门之间的深入沟通。积极开展科研项目专题宣讲活动,重点针对财务报销流程、最新政策变化以及违规操作的警示案例进行详细讲解,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理解财务管理规定。充分利用电子媒介进行宣传也是提高政策知晓度的有效方式。高校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电子报销手册等多种渠道,发布财务管理政策的解读和操作指南,方便科研人员随时查阅和学习。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有助于科研人员及时掌握政策动态,并在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误解和操作失误。同时,财务部门应主动深入到二级学院和基层科研人员中开展调研活动,了解科研人员在政策理解上的偏差以及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通过面对面的沟通,财务人员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还能建立更加信任和高效的合作关系,从而减少因政策执行不到位而引发的报销难题。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为提升“放管服”背景下高校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的效率与透明度,推进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高校应优先考虑将科研管理系统与财务系统、资产系统、采购系统等进行深度关联,打造一个一体化的平台。这种系统集成能够简化科研人员在项目立项、预算分配、报销和采购等环节的操作,使信息流动更加顺畅,科研人员可以实时查看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及时调整经费使用策略,从而提高科研项目的执行效率和资金利用率。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还可以显著提升财务管理的监管能力。例如,引入如京东采购平台、差旅管理平台等第三方服务平台,将科研相关的差旅和物品购买流程通过这些平台进行管理,由学校统一与平台结算。这种做法不仅简化了报销和采购流程,减少了科研人员的负担,还能够有效杜绝假发票和虚开发票等违规行为的发生。同时,财务数据的实时监控和自动预警功能也将得以强化,确保科研经费的使用更加规范和透明。
(四)简化流程与强化惩戒,以优化科研经费管理。一方面,应简化科研项目的预算审批和报销流程,减少不必要的事务性负担。通过优化财务管理体系,将管理重点放在关键环节上,降低对科研人员潜在违规动机的过度担忧,提高管理效率。精简的流程不仅能更好地服务于科研创新,还能减少因管理僵化带来的隐性成本,避免科研人员为规避复杂流程而采取不合规手段。另一方面,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底线意识教育至关重要。高校应通过定期培训和宣传,提高科研人员对经费使用合规性的重要性认识,明确项目负责人对资金使用的责任,防止“放管服”改革过程中出现管理松懈。同时,对于违规行为,应加大惩处力度,建立清晰明确的惩戒机制,以提高违规行为的发现率和处罚的严厉性。通过对违规行为的严肃处理,传递出强烈的警示信号,促使科研人员更加自觉地遵守财务管理规定。
(五)完善内控建设,提升财会监督能力。加强内控制度的精细化设计,确保制度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通过认真梳理和盘点现有的科研项目财务管理制度与措施,明确各环节的职责与要求。运用“放管结合”的方式,提升财务管理的科学性,既要赋予科研人员适当的自主权,又要确保财务管理的规范性与严谨性。打破财务、审计和科研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促进跨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建立常态化的协同工作机制,确保各部门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形成合力,共同应对潜在的管理风险。同时,应加大科研经费的管理和审查力度,采用风险导向的审计方法,将审计关口前移,覆盖科研项目从立项到执行的全过程。通过在项目立项和执行阶段提前介入审计,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避免事后审计中的盲点与漏洞,提升监督工作的有效性。针对科研项目的关键流程,特别是预算编制、资金拨付、采购与报销等环节,实现对关键节点的实时监控和风险预警,确保每个环节的操作合规性与资金安全。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守军.从“放管服”改革看我国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变化[J].中国高校科技,2019(05).
[2]刘维.“放管服”改革背景下高校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分析[J].会计师,2023(14).
[3]唐颖,韩静.“放管服”背景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探究[J].中国农业会计,2024.34(12).
[4]吕慧,朱刚.财务验收中高校纵向科研项目经费使用问题研究——基于科研“放管服”背景[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1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