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劳动/就业 |
江苏高职院校大学生灵活就业意愿调查 |
第748期 作者:□文/程跃刚 梅 钰 时间:2025/3/1 17:54:52 浏览:24次 |
[提要] 伴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相对于传统的就业模式,灵活就业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新业态模式,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关注。本文以苏南某高职学院在校学生为调研对象,通过对“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灵活就业意愿进行问卷调查和线下访谈,进一步分析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于灵活就业的认识及意愿,以及影响当代大学生灵活就业的各种因素,从而让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者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以缓解当前高校毕业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灵活就业;意愿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互联网+’时代江苏高职院校大学生灵活就业现状研究”(项目编号:2022SJSZ0795)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9月22日
一、调研主题选取及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尤其是大学生就业,更是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随着202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为此,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保障部等各相关部委多次出台相关的政策、机制来保障大学生顺利就业、充分就业。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也创造众多灵活弹性的新职业、新岗位。作为数字时代重要的生产组织方式,数字平台发展打破时空界限,形成协同、开放、多元新生态,加速推动数字化职业与职业数字化,创造大量新就业机会。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多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快速成长。
综上,高校毕业生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让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成了热门话题。而灵活就业这一新就业形态的出现,必然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一次新的机遇和尝试,同时也是对传统就业模式的有力补充,让高校毕业生真正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一方面,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仅关系到毕业生个人的职业发展,还会对高校的社会声誉、生源质量产生影响,更会向社会传递出高校的办学水平。另一方面,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
二、调研方式
(一)问卷星发放问卷调查。根据本次调研的主题以及调研目的,在问卷星上设计相关问题,包括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灵活就业基本问题调查、灵活就业认知情况与意愿等方面的题目,共计17道题目,由一般单选题、矩阵单选题、量表题以及填空题组成。问卷设计与课题组其他成员进行讨论通过后,在各个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以及学院辅导员的协助下,问卷向全校所有学院、所有专业、所有年级学生进行发放,到截至时间为止,共计收到有效问卷答题533份。
(二)随机走访在校学生。和课题组其他老师分工协作,随机找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走访,主要了解他们对当前就业形势的看法以及对于未来就业的态度等,针对灵活就业这一新的就业形态等相关问题进行着重沟通交流,包括对灵活就业形式的了解程度、看法、是否接受、是否会选择等方面进行逐一询问了解。
三、调查内容
本文以苏南某高职学院在校大学生为例,对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知、毕业后的就业倾向、影响选择就业的因素、在校期间是否有过灵活就业相关经历、对灵活就业的了解程度、对灵活就业的风险感知、灵活就业意愿程度、最影响学生选择(或不选择)灵活就业的因素、对于灵活就业的具体意愿、学生整体对灵活就业的看法或想法等问题进行逐一调查。
四、调研数据整理与分析
(一)对未来就业形势的态度。从调查结果来看,有将近80%的在校大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形势感到忧虑,这其中有近一半比例的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担心找不到工作。可见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严重影响到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让他们感受到了潜在的就业危机。202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1,158万人,创历史新高,而市场需求却不足以吸纳这么多的人才,导致供需失衡。而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对就业造成了双重冲击,一方面影响了部分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经营,导致裁员或降薪;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就业者的心理状态和消费信心,导致消费需求不旺。存量就业群体结构性矛盾加剧,一些传统行业和低技能岗位面临淘汰或转型压力,而新兴行业和高技能岗位又缺乏合适的人才匹配,导致就业结构性失衡。(图1)
(二)大学毕业后的就业倾向选择。从这一项调查结果来看,选择传统就业形态的大学生占比为37.9%,选择新就业形态即灵活就业形态的大学生占比为35.08%,选择自主创业的占比为13.13%。可以看出,有将近50%的大学生倾向于选择新就业形态,自主创业也算是灵活就业的一种情况。同时也说明有不少数量的大学生比较认可灵活就业这一新型的就业模式。这与我们在线下和学生进行访谈时得到的结果大致相同。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数字经济的助力,加之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相信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会倾向选择新就业形态作为自己毕业后的出路。(图2)
(三)在校大学生灵活工作相关经历。根据调查结果,发现有近1/3的在校大学生有过灵活就业的相关工作经历。这一数据笔者认为还是有些保守,主要是受到三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影响,学校封闭管理,学生不可以随便出入校门,导致这一项的调查结果相对保守。在线下和大学生的沟通交流中,了解到现在大学生在利用互联网从事自主创业及类似兼职的灵活工作。有创业意向的在校大学生利用学校大学生创业中心以及学校“三思树”创业工作平台,和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在校园内开始自主创业;还有一些同学利用互联网平台当起了主播;有的同学利用专业优势,协助周边的农民在网络上进行农产品的直播卖货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一些灵活工作经历。(图3)
(四)在校大学生对灵活就业的了解程度。在校大学生对灵活就业的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灵活就业4个方面的问题,选择“一般”的占比为65%左右,选择“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的占比20%左右,表明在“互联网+”时代,对于网上出现的以互联网经济为基础的灵活就业形态大多数受访大学生一般了解,只有少数受访大学生比较了解或是很了解;同时,在线下和同学们进行沟通时,大部分同学对于灵活就业这一新的就业形态不陌生,而且还能举出一些当下大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灵活就业的身边同学的案例。但这一项内容从调查结果总体来看,有一半以上的在校大学生对灵活就业这一新就业形态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不够全面。(图4)
(五)在校大学生对灵活就业的风险感知。在校大学生对于灵活就业的风险感知,第一项为灵活就业意味着没有空余支配时间,对于这一项完全符合的占5.63%,比较符合的占14.26%,完全不符合的占6.19%,不符合的占12.57%,剩下的61.35%是一般。这一调查结果相对比较正常,同样是灵活就业工作,有的确实比较繁忙,而有的确实相对空余时间较多。第二项灵活就业所得的工资不稳定、第三项灵活就业的社会权益难以保障、第四项社会公众对灵活就业没有准确的认知、第五项在灵活就业求职过程中更容易受到诈骗,这四项的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受访在校大学生对于这四项的风险认知相对比较统一,选择“完全符合” “比较符合” “一般”的占比合计超过了85%,这也从侧面说明灵活就业这一新的就业形态还存在一些不规范或者不健全的方面,从而影响大学生对于灵活就业新就业方式的选择。(图5)
(六)在校大学生总体对于灵活就业的意愿。这是问卷的最后一道题目,综上各种问题,让在校大学生做出对于灵活就业总体意愿的选择。根据调查结果,选择“非常愿意”和“愿意”的大学生占比为27.96%,意愿一般的大学生占比为64.54%,选择“非常不愿意”和“不愿意”的大学生占比为7.5%。结合线下走访情况,在校大学生有意愿尝试灵活就业的还是占多数的,一方面迫于严峻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是当前“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经济、共享经济以及数字经济的发展给大学生选择灵活就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图6)
五、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目前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灵活就业意愿调查的梳理,结合全国高校就业工作总体情况和学校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以调查结果所显示的问题为导向进行分析,而这些问题需要高校分管就业工作的领导以及一线的就业工作人员思考,如大学生对毕业后就业的焦虑、在校大学生对灵活就业的认知、大学生正确择业观的树立等方面。笔者将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一)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根据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有将近80%的迫于当前的就业形势,担心未来毕业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甚至是担心找不到工作。从数据不难看出,在校大学生的担忧更多的是来自传统就业模式下的职业生涯规划。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在“互联网+”时代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就业模式,当今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契机,寻求新的就业模式——灵活就业。作为高校负责就业的领导和基层就业指导老师,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要加强对于当前出现的新就业形态等灵活就业形势的指导,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新经济业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引导大学生更加清晰地认清自我、认清灵活就业环境、开阔眼界、认清未来发展方向,不要仅仅拘泥于传统就业模式。
(二)鼓励在校大学生参与灵活就业实践活动。当前的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包括职业知识类、职业探索类和职业体验类,从本次调查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存在相当程度的就业决策困难,而职业指导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决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高校的职业指导教育课往往侧重于职业知识类和职业探索类,大学生在职业体验方面相对比较欠缺。作为高校的老师,要加强和鼓励在校大学生多参加职业体验类等实践活动,包括校内正常的教学活动如顶岗实习、实践,以及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校内外兼职活动,鼓励大学生利用自己所学专业技能,通过互联网平台尝试进行简单的灵活就业实践。实践出真知,很多时候大学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或是对未来比较迷茫,更多的是对自己、对这个时代缺乏了解,让更多的大学生动起来,参与到各种实践中,他们会发现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会对自己的未来更加清晰。
(三)引导在校大学生全面了解灵活就业。根据调查问卷中关于“在校大学生对灵活就业的了解程度”和“在校大学生对灵活就业的风险感知”这两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受访者对于灵活就业这一新的就业形态还是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他们所知道的灵活就业更多是通过网络的一些宣传报道以及同学之间的口口相传,缺乏对灵活就业的整体、全面了解。鉴于这一情况,如何让在校大学生客观、全面地了解灵活就业的就业形态,是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当务之急的一项工作。首先,就业指导相关教材对于灵活就业这方面的描述相对较少,毕竟灵活就业形态是跟随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那就要求就业指导教师要紧跟互联网、数字经济以及共享经济发展趋势,通过收集政府相关部门对于灵活就业的政策引导和网络关于灵活就业的各种形式,在课堂能够比较全面地向大学生讲解关于灵活就业新形态方面的知识和最新动向;其次,从学校层面开展灵活就业方面的讲座,邀请政府相关部门的人员对于灵活就业方面的内容进行政策解读,从政府权威的角度让大学生认识了解灵活就业;最后,让已经开始灵活就业的大学生进行现身说法,以案例分享的形式和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同龄人之间的交流更有说服力,更能让在校大学生深入了解灵活就业新形态。
(四)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问卷调查第15题“请根据实际情况,勾选最影响您选择(或不选择)灵活就业的因素(多选题)”的结果如图7所示。(图7)
受访大学生在是否选择灵活就业时,最看重的两个因素是工资薪酬和时间分配,这两项分别占比83.3%和71.6%,从中看出大学生如果选择灵活就业,首先注重的是收入以及时间的合理性。在和在校大学生交流过程中,也能感觉到大学生对待灵活就业选择的倾向性,即收入多且时间自由支配。由此得出,大学生无论是在对待灵活就业的选择上,还是对于传统就业模式的选择上,过多地关注物质和自由,缺乏对自身的客观认识和对当前就业环境及就业形势的深入了解,对于未来的就业心态还是存在盲目性,有些脱离实际。在和大学生的沟通交流中发现大学生毕业后对于社会需求和国家需要层面的考虑比较少,对于自我的需求以及今后的发展考虑相对多一点。正确的择业观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就业出现从统包统配、双向选择到自主择业、创新创业、灵活就业等的变化,不变的是国家、社会基于不同时期特点对人才的需求。如何将小我融入大我,宏观上主动顺应和融入国家战略,微观上树立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思想,是做好择业和就业观教育的关键所在。
综合本次以苏南某高职学院为例开展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灵活就业意愿调查”,同时结合线下和大学生的沟通交流,可以发现在“互联网+”时代,伴随着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的发展,在校大学生已经开始意识到灵活就业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兼职打零工、被社会不认可的就业形式,而是一种新型的就业形态,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从事灵活就业的比例在逐年上升。鉴于此,作为高校分管就业的领导和一线的就业指导人员,及时准确、正面地引导在校大学生深刻认识灵活就业这一新的就业形态,并且结合大学生的所学专业技能,开展有针对性的灵活就业方面的引导,对于缓解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助力作用。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心萍,姜洁,黄福特,杨彦帆.就业优先 夯实民生之本[N].人民日报,2023-03-07.
[2]刘建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的路径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8(15).
[3]应金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就业的阶段特点及经验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19(05).
[4]温正胞.高校毕业生就业决策困难与职业指导教育的开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7(05).
[5]唐浚泷.普通财经类院校中工科专业大学生就业意向调研报告——以云南财经大学信息学院为例[J].就业指导,2020(1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