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市场/贸易 |
新疆阿克苏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分析 |
第748期 作者:□文/樊献义 时间:2025/3/2 9:13:01 浏览:22次 |
[提要] 农产品产销对接是农产品市场营销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农业有效配置资源的关键环节。本文阅读大量有关农产品产销对接研究文献,对农产品产销对接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归纳,发现农产品产销对接优化有助于提高农户收入、带动区域经济整体效益和促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阿克苏;农产品;产销对接;“互联网+”;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713.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9月8日
一、农产品产销对接研究理论
从不同的研究主体出发,使用社会心理学理论、成本收益理论、渠道管理理论,对乡村振兴中农产品产销对接的实质和对接过程中的行为进行研究。
(一)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的社会交换论,是一种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以一种独特的角度研究农业产业产销关系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强调一种物质与非物质的交换。在整个农产品产销对接过程中,各个主体为了各自环节的利润及正常维系运作的需要,会导致上下游产销对接的不配合,一方希望以同样的价格获得更多的及优质的农产品;而另一方会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当没有足够的议价能力时,只能通过消减质量或减少管理来减少己方的付出,以达成暂时性的农产品产销对接。通常这种均衡性博弈的动态变化,又会导致整个农产品产销对接的不稳定性、各主体的不配合以及在市场的作用下,各个产销环节的主体又渴望通过一定的信息渠道或平台达成一定的协议,或者是对各个主体都有保障的一种应答措施。
(二)成本收益理论。成本收益理论强调了公共权力,更多的是一种激励与制约机制,特别是市场经济时期,人们更重视成本与收益的问题,并不只是纯经济学视角,收益大于成本的期望。通过对农产品产销对接中对产销各环节有利的行为给予一定的激励,这种激励并不限于具体的货币,更多的是对资源的配比和使用及政策舆论导向,包括社会荣誉、商誉等无形资产,能有效地促进品牌的形成,形成品牌的识别度和可信度。而制约机制更多体现在市场退出和惩处机制上,对违反共同约定的行为进行处罚,或排除在同一个体系之外,使其丧失因不当行为而获得的竞争优势和竞争能力。市场需要以一种均衡来达成农产品的产销对接,在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强调用政府“有形的手”对市场进行监管和提供一种公共产品,能为更多的农产品产销对接服务,以确保各主体的行为不偏离经济发展的需要,获得外部效益。
(三)渠道理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聚集并运用资源,对已有的渠道进行管理,协调成员部门间的配合,有时也称营销渠道管理,是把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间的中间商联通起来,以一定的营销为目的,通过控制等职能对品牌自身价值和信誉进行管理。在农产品产销对接中则更多趋向于一种全产业链的管理,在追求全产业链生产的过程中,有效地把农产品产销对接的各个环节和主体融合到一起,统筹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形成一个合乎规范的高经济效益组织,而不是各主体相互分开竞争,这也不利于共同品牌的树立。渠道本身的优化及随着技术迭代而带来的生产竞争优势,在多种有效组合的协同下,让农民产得出、销得好,农产品产销对接各环节的主体能以更高效率带来更多满足市场的产品供给。
二、农产品产销对接研究方法
(一)SWOT模型分析法。这是一种态势分析方法,通过对农产品产销对接的优势要素与劣势要素的分析比较,包括机会和威胁,为农产品产销对接研究在乡村振兴中的要素分析提供了直观的图解分析,使要素的关系结构以规划和战略的方式呈现,以方便叙述农产品产销对接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这需要在研究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农产品产销对接时,把各个要素禀赋资源按类别进行分析比较,用严谨的图表模式收集整理乡村振兴中农产品产销对接最直接的数据和相关材料,在得到有关结果后,再细分直接影响因素,从而针对性地解决。
(二)经济学分析。对乡村振兴中产销对接现象进行假设和陈述,分析产销不同环节收益与成本的效价比,以不同的评价模型论证制定相关产业政策,优化深加工,按需供给寻求蛛网模型的动态平衡,减轻产品供应波动,促使农产品产销对接优化,促进农民增收。在比较的过程中对模式和对照组的选择,与区域相似性和文化背景的共同性进行比较,再逐次更改变量,以找到乡村振兴中农产品产销对接的关键环节和问题所在。
三、农产品产销对接的薄弱环节
(一)上游农产品盲目扩种,产销脱节,缺少品牌意识,流通成本高。农产品产销严重脱节,表现在“一窝蜂”的逐利行为,当市场供需不平衡时,市场表现为区域卖方市场,需求远超供给,而面对市场需求,农产品又由于生产的时效性和季节性,生产主体对市场的把握不准确,盲目扩种导致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总是滞后于市场的需要;同时,由于在初级农产品的产销对接中合约生产的意识和保障措施不到位,农产品的产销对接主体都存在违约行为。滞销则是在供给超出需求后,导致市场对农产品的饱和度需求持续性下降,导致销售价格不及成本,低于边际成本,造成产销信息不对称,“谷贱伤农”情况发生。
在流通环节中费用较高,在农产品产销对接过程中,流通是一个重要环节,而农产品,特别是生鲜农产品由于其时鲜性,对储存、运输车速、运输路况、包装技术都有严格的要求,而这也是农产品流通环节费用较高的原因。
农产品产销对接企业的生产与收购销售脱节,并且企业的拥有者对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及运营模式不适应,以家族式为主,对树立自身品牌意识较淡,以追逐“价格差”为主,而不是从市场或自身结构上进行优化,对特色品牌的意识缺乏,影响后续的发展和做大做强,使得外销滞后,对外国际竞争力不强。
(二)缺乏信息服务手段和长效机制。农业生产中生产经营的组织化效率和对信息的可得性信息化程度低,信息获得渠道主要为新闻或者基于传统人际交往圈的信息互换,针对性和及时性缺乏,专业的商业运作对接模式、运营模式以及第三方咨询托管机构少,能提供长期稳定性的可依靠制度机制缺乏等,导致我国农产品产销对接中,高效率、有经济价值的对接方式及模式的整体覆盖面不广泛。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信用建设,优化订单机制及社会服务。搭建智慧网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产品产销信息对接过程中,在网络时代特别寄托于互联网平台,由于平台各自发展的因素不同、市场定位策略的区分,导致信息的差异性,而这又会在农产品产销对接过程中进行放大,形成尾数效应,带来更多不利影响。
(三)农产品产销渠道、环境及生产者自身的不完备性。我国农产品出现“卖难”和“买贵”等信息不对等现象,是有效性差、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信息密度小综合价值低的农产品销售市场环境引致的,产销对接中销售市场的信息获得有效性差。传统农业生产产销对接模式的自身缺陷和运行过程机制信息要素使用较低,组织的创建及运行程度不高,影响市场供需平衡和农民收入水平。在农业生产环节中产销渠道对市场的有效供给及下游端的真实需求,影响农民增收。
(四)质量监管及物流瓶颈等问题是时鲜农产品的长期短板。我国农村电商发展诸多不足包含:物流的最终衔接配送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在电商平台的通用标准化缺乏统一共用的准则,从源头追溯食品安全与质量存在行动上的不可操作性及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配送的物流体系缺失同时配送费用高,是农村电商的短板。移动互联网以智能手机为载体快速发展,极大影响各类行业生态,在农产品产销对接中表现为一方面是产地卖不掉;另一方面是消费者价高买不到。传统农产品产销对接模式存在的缺点主要是时鲜农产品不易运输、低程度的信息化、高流通成本、不健全的物流配送体系。
四、农产品产销对接建议
(一)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创新路径,树立品牌,多主体参与。政府发挥职能,运用激励机制,引导要素聚集。出台积极政策指引、财政扶持,为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建设可以为农产品生产和收购服务的综合信息平台,扶持专业合作社。鼓励企业发挥作用:把生产经营区别于同地区其他生产者,立足于市场整体的分类差异生产,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打造自身专有的品牌形象,以赋予更多的无形价值及使用价值,销售对接渠道针对各级市场和主体对口生产,扩大销售范围和小众高价值市场。同时,政府加强政策指导,引导市场加强平台建设、品牌建设,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在服务内容、服务主体和服务渠道等方面下功夫,完善服务渠道,做好信息供给服务。以产销经营主体双方的共同要求,多角度设计机制,例如增值共生、奖励约束和推广放大等,确保创新路径的参与成员互利共赢。
(二)从乡村振兴角度建立机制,培育行业人才。结合实际,充分调查研究、认真评估,将价格调节的使用和组织产销对接结合起来,推出“政府主导,企业联合,产销对接,多方共赢”。培育行业是实现产销对接的重要途径,引导行业主体探索自身人才培养机制和流程,为行业的发展注入动力。农民参与现代化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动性,直接受产地农产品产销对接中出现的问题影响,而对人才的培育能够带来更多的创造力,同时专业人才可改善农民信息化素养不足,规范农产品企业规模小、订单合同不完善等痛点。
(三)利用新媒体手段,打通产销对接渠道,做好“互联网+”。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对农产品产销对接模式更新,变革生产和收购机制,发挥优势,以应对传统的农业生产和收购对接模式的机制不足,包括:建立以生产和收购信息对接机制为主导的电子商务综合门户网站,打造农业有自身优质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主导和能够全面了解市场的需求和现实有效供给的高效模式。使用互联网信息高速通道优化生产环节创新方式和收购环节、配送环节的对接模式。同时,实现农产品与城市大市场接轨重要途径之一是快速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四)完善物流配送冷链和对接经营模式,开展一体化服务。职能部门优先解决时鲜农产品产销计划、对接计划,加快冷链物流建设,实施多种对接模式,包括开发农超对接、农业农民和社区小区间的对接、网络平台和媒体间的有效对接等。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加工、销售视为一个相结合的整体经营模式。多种形式和方式的生产收购销售模式,传统的农业生产和下游销售者超市的对接,农业生产者及产业与社会对接。积极发展新型农业生产和销售对接的电商模式,充分利用好移动互联网优化农产品产销对接模式,突出高效、方便快捷、精确的特点,发挥好移动互联网信息对农产品生产和收购之间衔接的促进作用,优化农产品产销对接,以促进乡村振兴、农民增收。
综上,农产品产销对接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特别是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方式转变,完善农产品产销对接,确实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兵,李林,吴晓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农产品产销对接模式及应用实践[J].浙江农业科学,2021(02).
[2]赵晓颖.蔬菜家庭农场绿色生产行为研究——以绿色施药和绿色施肥为例[D].济南:山东农业大学,2022.
[3]黄胜忠,黄鹤.农民专业合作社产销对接模式分析——基于重庆市合作社的多案例[J].商业时代,2014(25).
[4]陈名蔚,王峰,陆亚琴,周爱军,韩益飞,许明.蔬菜产销对接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果菜,2020(01).
[5]寇光涛,卢凤君,王文海.我国农产品产销对接的创新路径与机制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
[6]王少辉.小生产对接大市场——农村电商的融合创新[J].商业经济研究,2017(14).
[7]赵春燕.原产地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基于阳澄湖大闸蟹、洞庭山碧螺春的深度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6(12).
[8]翁文娟.“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产销对接模式和机制创新研究[J].农业经济,2016(12).
[9]杨玉敬.农产品产销精准对接的“三性”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18).
[10]刘月姣.产销对接 助力脱贫——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访谈[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8(49).
[11]黄新爱.油茶产业链规模化发展的作用机制——湖南邵阳地区油茶产业金融支持实证分析[J].经济林研究,2018.36(04).
[12]唐珂.抓准重点统筹推进 健全农产品产销对接体系[J].中国食品,2019(Z1).
[13]杜红娟.聚集市场力量 助力脱贫攻坚——访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长张玉香[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9(07).
[14]薛杨.《关于做好2019年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工作的通知》解读[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04).
[15]赵宇恒.让“管用”成为活动的硬标准——2018年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行动纪实[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9(01).
[16]刘益星,姬孟丹.农产品产销对接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20(04).
[17]孟守卫.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北京:中央财经大学,2019.
[18]马健.日本“地产地消”战略推进的路径、经验及成效[J].世界农业,2020(01).
[19]秦晓娟.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与空间差异研究——基于五大发展理念视角[J].中国农机化学报,2020.41(12).
[20]刘倩,龙秀慧,杨月月,杨胜美,高中飞,杨倩.贫困山区农产品产销新途径研究——以六盘水市为例[J].山西农经,2021(13).
[21]郑艳洁,郭晓晓.内蒙古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创新与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0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