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温泉旅游度假区发展路径探讨
第748期 作者:□文/贾晓丹 张亚娟 时间:2025/3/2 9:22:17 浏览:11次
  [提要] 随着度假旅游的兴起,温泉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逐渐受到关注。将温泉度假资源作为研究对象,搜集34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最具代表性的温泉度假地的旅游要素信息,结合关系理论,通过主题轴线、交通干线、吸引物综合体、次级线路、服务社区等方面分析温泉度假区发展现状及空间结构,并给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度假旅游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关系理论;温泉;度假;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9月19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休闲度假活动逐渐兴起。特别是后疫情时代,旅游者对出行体验有更高的要求,非价格因素变得更重要,健康和旅游品质是他们关注的优先事项。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选择更加轻松的旅游方式,追求更高质量的旅游体验。温泉度假是最早开发的休闲度假产品之一,温泉水因其四季常温,具有调节身心、润泽肌肤、防治疾病的功效。根据中温协2018年的资料统计,我国约有5,000多处温泉的泉源点。从空间上来看,温泉旅游地在各个省份均有分布,其中西南片区自然观光型温泉旅游地分布最多。我国是温泉利用最早的国家之一,远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先秦时期。1997年后,温泉开发进入商业化阶段,平民温泉发展成为温泉开发利用的主线。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室内温泉为主,90年代以后以露天温泉为特色,并出现大规模综合性的温泉度假村、度假酒店。目前我国对度假旅游已有较为清晰的概念认知,并提出创建旅游度假区,度假产品的开发进入标准化、规模化的新阶段。截至2024年6月,我国已有6处名称中明显带有温泉字眼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但总体来看,温泉度假旅游仍处于发育期,产品形态、市场形态、结构形态、行业标准等方面均不够成熟。为解决开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温泉度假产品的品质,本研究基于关系理论视角探索温泉旅游度假区开发的新路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针对温泉旅游的研究开始较早,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温泉旅游动机、温泉旅游地开发、温泉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近几年更加关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克里斯蒂娜(2002)研究了克罗地亚的温泉旅游。亚历山大等(2016)评估了卢科夫斯卡温泉的旅游潜力和自然吸引力。丹尼尔(2024)基于罗马尼亚百乐费利克斯温泉度假村开展定性研究,探索了温泉旅游的商机和驱动因素。随着国内度假旅游的兴起,温泉旅游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特别是2014年以后,相关发文量逐渐增多,研究角度包括温泉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以及与其他领域的关联研究。王艳平、山村顺次(2002)分析了中国温泉利用演化过程、实际利用状态,发现其高消费单一温泉资源利用的问题。王华、吴立瀚(2005)通过研究发现了广东省温泉旅游开发的清新温矿泉模式和珠海御温泉模式。李磊、陆林等(2018)以安徽省温泉旅游规划为例,提出了调控不同利益主体间冲突的方法。综上,目前关于温泉旅游的研究重点还在温泉资源开发领域,国外多为基于某一温泉度假地的小尺度范围内的研究,目的在于提升经济效益;国内多为大尺度范围内的开发策略研究,体现了我国自上而下的开发路径。而基于关系视角的温泉度假区发展研究较少。
二、关系理论概念内涵
20世纪的旅游系统研究深受结构主义影响,注重系统内要素的抽象和要素背后逻辑结构的梳理。首批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开发,即体现了结构主义的思想,划定了功能区,布局了满足外宾需求的各类娱乐设施,其多由政府主导规划开发,自上而下地发展。但面对复杂多变的度假形势,如近郊露营地微度假兴起、温泉企业面临经营困境,结构主义的不足之处逐渐凸显,其对跨区域的旅游活动及互动关系的解释力不足。后结构主义认为旅游系统具有变动性和成长性,不能简单地以有形的边界界定旅游目的地的范围,各旅游要素和节点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杨效忠(2023)认为,旅游目的地空间形态、空间规模、空间关系具有“线性”发展的趋势,主题轴线、交通干线将吸引物综合体、连接通道、中转通道、服务社区吸纳进一个流动性更高、连通性更强的高维目的地体系之中。“边界问题”也是在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与标准化过程中需要探讨的问题,由于度假资源的独特性和用地的紧缺性,以自然类度假资源为代表的度假地,如山地、河流、湖泊等多在空间上呈现线性特征。本文尝试用后结构主义视角下的关系理论解释旅游度假区的发展规律,并依据自下而上发展逻辑提出相应建议。
三、温泉旅游度假区空间结构分析
(一)数据来源。考虑到时间、空间上的均衡性,本研究以省级行政单位为基础,各省选取一处温泉度假区进行比较分析。在温泉度假区选择上,综合各地文旅部门官网、携程网酒店及旅游板块、马蜂窝热评、百度资讯信息,选择排名高、口碑好、知名度高的最具地方代表性的温泉度假区为研究对象,优先选择确定为旅游度假区或A级景区的温泉旅游地。在旅游要素抓取上,以高德地图为主要数据来源,参考百度地图、GIS地图抓取关键POI节点,并通过地图缩放联系区域环境,判断区域关系,确定其交通干线、次级线路、服务社区等。在主题轴线的确定上,通过搜集旅游要素的功能、文化、客群等信息,判断其主要旅游主题,确定轴线走向。
(二)数据分析。温泉度假资源是最具代表性的度假资源之一。从地理分布上看,我国温泉资源在各省均有分布,多分布在山地、海滨等地壳活动频繁的地区。通过数据收集分析发现,目前我国的温泉资源开发较为无序。(1)主要旅游目的地与温泉度假区命名混乱。温泉资源为地下资源,其出露地表多与名山大川发生联系,也代表了其文化特色。以地方名称命名的温泉在开发中脱离地方称谓,或多点开发各自经营,主题活动特色不明。(2)温泉度假区开发尺度不一。通过调研发现,温泉度假区的面积大小不一,与自然/人文型景区有包含、交叉、游离等多种空间关系,多按温泉资源所在地理位置开发,无明确的主题轴线。(3)社区服务功能较弱。通过地图比对发现,温泉度假区的开发能辐射带动周围城镇(村)的旅游业发展,催生数量较多的温泉民宿、温泉客栈、农家乐、采摘园等。但大多数未形成特色城镇,社区服务功能被新建旅游小镇、度假地产取代。基于以上现状,本研究所指主题活动为范围内主要自然/人文资源类型,所指主题轴线为各吸引物组团空间跨度的加总,所指服务社区为地方城镇(村)。具体内容如图1、图2所示。(图1、图2)
通过数据分析和地图比对发现,在主题活动中,森林温泉占比最多。除温泉疗愈外,度假游客还可以游览自然风光,体验当地民俗风情。在其他旅游项目中,受年轻游客和亲子家庭客群喜爱的游乐园、特色小镇、露营地占比较多。这说明温泉度假区已逐渐发展为综合性的旅游目的地。香港、澳门地区缺乏天然温泉旅游地,其温泉水疗活动多在酒店或SPA中心进行,本研究不再统计相关信息。(表1)
在交通方面,个别温泉旅游地修建有机场,如长白山机场、阿尔山伊尔施机场,大部分地区无直达交通线路,其连接通道尺度较大,增加了度假游客的交通负担。各吸引物组团之间较为分散,主题轴线不连续。交通干线对温泉开发影响较大,大部分温泉旅游地依国道开发,连接线路多为新建,多以温泉、泉都、甘泉等命名。温泉吸引物综合体的数量与资源区位、交通线路没有直接关系,与开发强度、资源数量有关。服务社区多为村、镇级别,仅四川海螺沟摩西古镇一处为特色小镇,多处新建温泉主题小镇,临近吸引物组团布局,小镇内有民宿、餐饮、购物、娱乐等业态。
温泉度假区的开发基于资源所在地,其旅游项目多围绕温泉资源布局,在空间上未形成明显轴线,交通干线、连接线路多为连接吸引物综合体,具体空间形态可分为三种:(1)单点式。仅开发一地,辐射带动其他景区及社区发展。(2)多点式。单点旅游资源开发后,沿交通干线或次级线路辐射带动其他组团发展。(3)多中心式。基于广域范围内的温泉群,开发出多个度假中心,其多中心之间没有联系或仅有交通连接。
除空间上外,通过统计代表性温泉度假区内在营酒店的最长开业时间,与主题轴线长度、吸引物组团数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三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主要原因:(1)随着温泉资源的开发,其水量逐渐减少,多由自涌泉变为井采泉,如经营不善,其度假区规模逐渐缩减,度假设施停止使用。因此,吸引物组团的数量不会随着度假资源开发时间变长而增多。(2)由于温泉资源的稀缺性,其吸引物组团基于温泉资源所在地分布,临近建设用地可布局旅游项目但无法形成吸引物组团。因此,主题轴线长度不会随着度假资源开发时间变长而增加。(3)吸引物组团数量受温泉群开发数量影响,与主题轴线无明显相关关系,但其集聚程度影响主题轴线长短。由此可见,温泉度假区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资源保护与专业化运营,吸引物组团的数量与规模不能代表度假区发展水平的高低。
四、结论及建议
目前,我国温泉资源的开发已取得了不少成果,涌现出了一批高品质的度假酒店、度假区,度假产品和休闲娱乐产品类型逐渐多样化,留客能力逐渐增强。但在处理与区域的关系、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方面还亟待加强。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建议:(1)在更大尺度上系统性开发度假主题活动。如云南腾冲热海温泉,温泉类型多样(硅酸泉、硫磺泉、碳酸泉和氡矿泉),温泉组团多点分布,度假产品多为温泉酒店,且均简单定义为热海温泉,温泉特色不显。(2)缩短连接通道的空间跨度,减少交通时间。温泉度假产品分布不受交通线路影响,同时度假游客追求轻松愉悦的度假体验,交通上应尽可能直达。(3)跳出边界概念,重视吸引物组团外的旅游或休闲娱乐景点。目前,温泉度假区内业态不断丰富,但组团外及组团之间的景区、景点与度假区的关联性不强,除A级景区外,其他有地方特色的景点、活动均可形成特色度假线路,丰富游客的体验。(4)遏制度假地产的发展,重视服务社区的功能提升。度假区临近城镇(村)具有地方特色,文化上具有原真性,应重点提升其内部食、住、购、娱等要素。新建温泉小镇、别墅占用了宝贵的建设用地,同时也面临运营上的困难。(5)重视资源保护与度假区可持续发展。因资源过度开发,目前已有较多的温泉由自涌泉变成井采泉,且温度下降,温泉企业难以经营。应将用水权、用水量作为硬性指标,实现温泉旅游的高质量及可持续发展。
本文基于关系理论探讨温泉度假区发展的新思路,并尝试通过文献分析、个案研究、比较分析法实证理论,指导实践。由于资源的特殊性及其空间边界的模糊性,本研究在科学性上还存在不足之处,可利用空间计量方法进一步探索其内部规律与发展逻辑。
(作者单位:郑州工商学院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钱建农.后疫情时代旅游业新趋势:Foliday度假生活方式[J].旅游学刊,2023.38(02).
[2]朱芳,苏勤.国外旅游度假区研究综述[J].旅游论坛,2010.03(04).
[3]章红梅.中国古代对温泉疗疾的认知与利用[J].中医药文化,2024.19(03).
[4]朱泽辉,刘家明,朱鹤,等.中国温泉旅游地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24.44(05).
[5]孙兴湄,覃建雄.温泉度假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四川省攀枝花红格温泉度假区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30(01).
[6]王艳平,山村顺次.中国温泉资源旅游利用形式的变迁及其开发现状[J].地理科学,2002(01).
[7]王华,吴立瀚.广东省温泉旅游开发模式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02).
[8]李磊,陆林,杨钊.温泉旅游规划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J].经济地理,2018.38(02).
[9]史甜甜,翁时秀.后结构主义视角下的旅游系统及新议题展望[J].旅游学刊,2020.35(11).
[10]杨效忠,李冬花,黄剑锋,等.线性旅游目的地的概念框架与研究展望[J].地理学报,2023.78(12).
[11]余青,邱海莲.基于词频的风景道产品谱系:以美国蓝岭风景道为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01).
[12]Peri B K.Termalni Turizam Hrvatske/Spa Tourism in Croatia[J].Acta Turistica,2002.14(0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4113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