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新质生产力理论生成逻辑 |
第748期 作者:□文/陈习才 范玲玲 时间:2025/3/2 9:25:33 浏览:5次 |
[提要]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准确把握我国进入高质量阶段和应对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出的重要理论。剖析新质生产力理论的生成逻辑,有助于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准确认识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应着力从理论、历史、现实三个维度去把握。从理论渊源来看,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总结创新;从历史逻辑来看,新质生产力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发扬;从现实逻辑来看,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对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现实回应。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生产力理论;生成逻辑
基金项目:西藏民族大学2024年研究生科研创新与实践重点项目:“动力变革视角下西藏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研究”(编号:Y2024079)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5月19日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其后在多个场合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明新质生产力的定义、基本内涵、基本特征、核心标志及其核心要素、本质等基本理论问题,为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理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指导和根本遵循。
一、新质生产力理论的理论渊源
(一)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总结创新。19世纪,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空前膨胀,工业生产效率极大提高,同时也出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严重的阶级对立。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各种经济哲学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关于生产力的论述在马克思的原著中多有体现,马克思不同于同一时代的经济学家,他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下,指出“生产力指的是人类的生产能力或者说水平,而在现实中又具体表现为生产的物质要素,如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这样的客观实在”。
马克思对生产力的性质特点及其运动规律有深刻分析,认为生产力的增长、社会关系的破坏、观念的形成都是不断运动的,只有运动的抽象即“不死的死”才是停滞不动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发现了生产力运动的规律,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并且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蕴含着巨大的革命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已经认识到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性,正如列宁所言,马克思给生产力的提高这一概念下了完全精确的定义,并且研究了生产力提高的具体过程。马克思的理论也从古典学派那里接受了对积累的这种看法,承认财富的增加越迅速,劳动生产力和劳动社会化的发展就越充分,工人在整个经济社会中的状况就越好。马克思、恩格斯多次强调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要“尽快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强调未来新社会的创建“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对于共产主义的描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是既能够使社会劳动生产力高度发展,又能够使每个劳动者最全面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出发,在批驳蒲鲁东主义的过程中,指出不能否定科技的作用,工业和科技的发展使人的劳动生产力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为消灭阶级和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物质文化需要创造了必要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时还为生产力发展的目的提供了方向性指导,认为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以提高劳动生产力,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缩短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工作日部分。马克思多次强调生产力发展的目的在于人的解放,这也为当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的提供了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并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之一。习近平新质生产力理论带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烙印,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的总结创新。新质生产力理论蕴含的辩证思维、历史思维、系统思维等方法论可以上溯到马克思主义。新质生产力理论扎根的时代背景,即我国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和世界范围内出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虽然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不同,但都体现了深刻的实践性。不难看出,新质生产力带有强烈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色彩,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进行理论创新。新质生产力理论在生产力内涵、性质、提高路径等方面进行了重要创新,同时还继承了马克思设想未来社会提高生产力的理论思维。
(二)列宁对生产力理论实践的开创性探索。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并在俄国革命实践中进一步深化了生产力理论,列宁在实践中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进行了学理化创新。在革命过程中,列宁多次强调制度对生产力的重要影响,主张变更生产关系解放劳动力,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指出“俄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的和基本的障碍是农奴制残余,这首先是工役制和盘剥制,其次是农奴制的赋税、农民的权利不平等、农民在上层等级面前所处的屈辱地位,等等”。
在具体革命实践过程中,列宁认为俄国的人民革命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才能摧毁地主土地占有制和旧的上层建筑,才能使生产力得到最迅速的发展。列宁在起草布尔什维克党纲领时写道,“要以大力提高全国生产力作为决定苏维埃政权全部经济政策的主要点和基本点”。
革命胜利后,列宁在起草《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时客观分析了管理国家的任务现在首先是归结为纯粹经济的任务,即恢复生产力,调整好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的计算和监督,提高劳动生产率。
列宁极其重视提高劳动生产力,把全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一个根本条件。列宁指出:“提高劳动生产率,首先需要保证大工业的物质基础……用最新技术来开采这些天然富源,就能造成生产力空前发展的基础。”列宁提出的全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对苏俄迅速修复战争创伤、恢复发展重工业体系起着积极作用。列宁的生产力理论对后来前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新质生产力理论生成的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党的历代领导集体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党领导下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成为生产力理论不断丰富的重要源泉。
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根据当时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指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代表中国最落后的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搞政治、军事仅仅是为着解放生产力”,主张利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束缚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重视调整限制生产力发展因素。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毛泽东曾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中国最落后的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极大解放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创造了前提。
毛泽东历来非常重视生产力的提高,曾提出判断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的标准,即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革命取得胜利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把发展生产力的主要途径放在了实现国家工业化。但囿于生产力提高的客观规律和当时各种主客观因素,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经历了艰难的探索过程。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家生产力得到重大提升。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从实际出发,判断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多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搞四个现代化,最主要的是搞经济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重视科技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多次重申“科技人员是不是劳动者?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邓小平创造性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把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符合时代的潮流。
邓小平推动的经济体制改革也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所有制关系上,邓小平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经济体制运行方面,邓小平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不断提高市场经济的地位。分配关系方面,邓小平多次强调按劳分配,“讲按劳分配,无非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此外,邓小平还重视外资的作用,多次表示“我们欢迎外资,也欢迎国外先进技术,管理也是一种技术”。把外资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积极推动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以此来提高生产力。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特别是继承了邓小平生产力理论,强调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极大释放了社会生产力。此外,江泽民还指出发展生产力,“既要重视物质生产水平,又要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对当今发展新质生产力、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浪潮突飞猛进,胡锦涛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基础上,指出“要敏锐了解和把握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发展的最新动向和发展趋势,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现实状况,认真研究和解决生产力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和促进生产力发展”。胡锦涛强调自主创新的作用,认为必须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并且要“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生产力上表现为解决掉了“最反动的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力取得了巨大进步,生产力理论也日臻完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能够领导人民完成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新质生产力继承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力理论,特别是重视科技和创新的作用。新质生产力把科技作为生产力要素,把创新作为生产力动力等,新质生产力理论更加学理化、系统化,发扬了党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的优良传统。
三、新质生产力理论生成的现实逻辑
(一)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国内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由此可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这为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新的思路。
高质量发展本身蕴藏着新质生产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式提出以来,学界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予以高度关注。赵剑波等(2019)认为,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提升要素供给质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和效率”等。田秋生(2018)认为,高质量发展就其本质和内涵而言,“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是以质量和效益为价值取向的发展”,他还认为高质量作为一种发展方式,不再是简单的生产函数或投入产出问题,核心是发展的质量。刘志彪等(2020)从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出发,讨论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稳步提升与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效率、产业结构合理优化、市场供给更有品质,最终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贡献的新发展理念。纵观学界对高质量发展内涵的讨论,可以肯定的是高质量发展内涵和新质生产力内涵高度契合。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总结起来,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互为辩证关系,高质量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高质量发展理论蕴藏着新质生产力的要素,高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践催生了新质生产力理论。
新质生产力是解决高质量发展卡点瓶颈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高质量发展的“卡点” “瓶颈”两大关键词具有强烈的问题导向,党的二十大报告还列举了“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等问题。不少学者对高质量卡点瓶颈也有一定的探讨。蒋永穆(2023)认为高质量发展必须突破“创新发展存在短板,尤其是提升核心科技创新能力有难度”等六大难题。方文(2024)认为要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除了要直面外部严峻复杂形势造成的不稳定不确定性,还要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困难和挑战”。当前,我国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高质量发展瓶颈和短板弱项亟待动力来源,新质生产力正是解决高质量发展卡点瓶颈和短板弱项的“法宝”。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呼吁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路径选择。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系列论述为把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必然进一步促进新质生产力理论不断优化。
(二)新质生产力是对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现实回应。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总书记的讲话为我国把握历史机遇,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擘画了蓝图,同时也丰富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框架。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早在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准确判断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并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开始了谋篇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新质生产力正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实践中涌出。
透过新质生产力本身蕴含的价值内涵,可以明确的是推动科技变革与产业革命的急迫。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包含着挑战和机遇。大家普遍认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人工智能为引领,主要特征是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近些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我国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也取得了不菲的成就,大国博弈已然酣战激烈,争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成为急需应对的课题。
新质生产力“新”在要素构成、组合形式和作用方式上,它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的先进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生产力,代表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有机融合的全新质态,符合当今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需求。
总之,新质生产力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出现有完整的生成逻辑。探赜新质生产力从何而来,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面对国内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发展机遇,新质生产力理论浸润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剑波,史丹,邓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40(11).
[2]田秋生.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
[3]刘志彪,凌永辉.结构转换、全要素生产率与高质量发展[J].管理世界,2020.36(07).
[4]蒋永穆.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突破的卡点瓶颈[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3(01).
[5]方文.着力突破瓶颈制约(思想纵横)[N].人民日报,2024-02-27.
[6]金壮龙.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J].党委中心组学习,2024(01).
[7]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新华日报,2024-02-0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