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乐山三线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
第748期 作者:□文/刘晓锐 时间:2025/3/2 9:26:22 浏览:6次 |
[提要] 乐山是国家三线建设战略在四川部署的重要基地之一,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承担大量军工、科研院所、国防企业转移任务,对助推乐山工业发展及城市文化塑造发挥重要作用,具有较高历史、人文价值。本文以乐山三线建设时期文化遗产为例,发现其保护与传承现状,分析所存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以期为地方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红色文化;红色资源;三线建设;思政教育
基金项目: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红色文旅研究中心项目:“乐山市红色文化资源价值挖掘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HSWL24C41);乐山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度一般课题:“乐山三线建设时期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路径研究”(项目编号:KY2023015)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6月25日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红色文化则是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自由与伟大事业的历史过程中的一系列文化现象的综合体。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在国际局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之下,我国开展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以国防科技与工业交通为重点,以“靠山、分散、隐蔽(进洞)”为选址方针,“自西向东”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在西南、西北、中南纵深地区建立起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史称“三线建设”。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际局势缓和及国家产业布局调整,三线建设时期的企业或搬、或关、或停、或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留下厂房建筑、设备设施等,成为见证“三线历史”、凝练“三线精神”的重要物质载体。
当前,时代变迁与城市建设的发展,吸引学界重视如何实现三线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从现有研究来看,三线建设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重要性成为学界共识,但立足本地,关于乐山三线建设文化遗产探讨较少,存在价值阐释不足、战略规划不够完整、文化遗产与思政教育的互动研究开展不足、保护与利用模式亟待创新等问题。
一、乐山三线建设时期文化遗产概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三线建设时期,乐山因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及区位优势,成为国防军工、原材料和机械电子等企业战略转移的重要基地之一,依托成昆铁路高山深谷地带,及岷江、大渡河流域两岸天然优势,乐山先后迎来20多家企业和200多个厂矿、军工科研单位,近10万人才,建成以原乐山造纸厂(605厂)、原峨嵋半导体材料厂(739厂)、峨眉水泥厂、原长征制药厂为代表的原材料工业类企业;以龚嘴水电站为代表的电力工业类企业;以乐山东风电机厂(308厂)、峨眉铁合金厂、原乐山冶金机械轧辊厂为代表的机械制造工业类企业;以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所(585所)、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为代表的科研院所。由于工程建设均配备先进人才、技术、设备,助推峨眉、沙湾、夹江、五通桥、金口河等区域成为新兴工业重镇,构建起以电力、工业原料和国防科研为特点的乐山工业骨骼,带动地区现代化的发展,对当地工业体系、经济结构、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等产生重要影响。
面向新时代,乐山市提出文化强市的目标,立足于“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大量三线建设历史遗迹构建起独属于乐山的“三线记忆”,保护、开发和传承好乐山三线建设历史遗迹,赓续三线建设历史文脉显得尤为重要。
二、乐山三线建设文化遗产价值剖析
(一)珍贵的历史价值。三线建设是我国“军事工业化”的重要见证,其遗留的文化遗存、档案资料、影音图片具有鲜明时代特色,记录证实乐山红色文化发展脉络与工业化历史进程,充分反映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生产状态变迁,是中国工业化道路上的特殊标本。随着时代发展,“三线企业”部分退出历史舞台,但仍有企业在改制调整过程中浴火重生,如峨嵋半导体材料研究所,1964年10月以原冶金部有色金属研究院338室和沈阳冶炼厂高纯金属车间为主组建,原代号“739”,2006年由东方电气集团出资,整体划转德阳“东方汽轮机厂”,“峨半厂”得以存续并发展壮大,“739”早已成为一个不为人熟知的代号,但整个发展过程中所存留的企业文化、改制过程、遗产遗物却传承下来,成为中国工业化的时代缩影与历史见证,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对此加以整理挖掘,进行口述史研究调查,有助于还原乐山工业发展历程,丰富地方历史文化面貌。
(二)崇高的精神价值。因战备和保密要求,“三线企业”多选址“靠山,隐蔽,分散”之地,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三线建设时期,建设者们发扬敢闯敢拼的奉献精神,克服偏远地区生产条件落后、产能设备不足等各种困难,体现了崇高的精神价值:团结协作是“三线精神”的核心,在三线决策指引下,沿海发达地区支援内地落后地区,三线建设需要什么,各行各业支持什么,三线建设乐山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勇于创新是“三线精神”的精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三线建设时期,建设者们勇挑重任,发扬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例如,我国自行设计、施工、安装的第一家生产高纯度绝缘纸浆和电力、电子工业用纸的重点企业——国营乐山造纸厂;助推受控核聚变研究进入崭新阶段的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所;率先改良西门子法多晶硅生产技术,推动国内晶硅行业领先全球的峨眉半导体材料厂。可见,三线建设者们的精神丰碑早已深刻融入乐山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成为嘉州人民勇于担当、勇担重任的精神指引。
(三)厚重的人文价值。三线建设时期,国家一声令下,全国50多个城市,200多个厂矿、科研单位、设计单位,3万多名干部、工程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和随迁的员工家属,奔赴乐山,拉开当地三线建设的序幕,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抛弃优渥的生活条件奔赴大后方,用青春与热血撑起中国工业发展的脊梁,这其中涌现出来的感人故事值得挖掘,对新时期新青年的新征程仍有重要的激励作用。由于特殊时代背景下政策移民及保密需要,“三线职工”与本地居民在特定空间与时间范围上具有一定的自主隔离性,“三线企业”配套形成的社区组织,例如长征社区、峨半家园、红华生活区等,辖区内涵盖剧院、医院、学校等设施,构成小型社会机构,“三线职工”在社区内即可满足多方面的生产生活需求,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形成特殊的移民文化。不同的成长背景、生活习惯与娱乐方式,思维观念交织碰撞,与本地文化交流融合构成多样文化风貌,具有厚重人文价值,与工业遗产共同构成乐山开放、多元、包容的人文资源,承载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历史文化密码,成为开展文旅融合、进行思想品德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
(四)独特的文旅价值。“三线企业”选址多远离城市核心区域,贴近自然山水,工业遗产建筑风格镌刻时代印记,实现生态景观与工业景观并存,助推乐山文旅频频出圈。例如,嘉阳小火车·芭石窄轨铁路几十年来承担沿线居民日常生活与运输煤炭物资重任,转型工业文化旅游后成功申报国家矿山公园省级旅游度假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全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的成功典范;借助长药油炸及名人效应,“长药社区”成为继张公桥、东大街、上中顺之后乐山又一美食名片,可见工业遗产文旅融合潜力巨大,通过深挖乐山三线建设遗址文化内涵,创建文化产业园区,打造红色研学旅游基地,将三线建设文化资源与名佛、名城、名人文化整合,与旅游、社会教育、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多元盘活“三线记忆”,形成独特的旅游资源,将助推乐山文旅转型升级,带动地方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乐山三线建设文化遗产保存与传承现状
(一)乐山三线建设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三线建设企业的存续与退出不尽相同,物质载体的破败与生产任务的停止并不意味着使命的结束,作为乐山工业历史的一部分,它们早已融入乐山及国家发展战略,见证与致敬伟大三线精神。根据乐山主要三线建设遗存保护现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第一,搬迁离开,另立新厂,原址由于管理疏忽处于闲置荒废状态,例如长征制药厂实现股份制改革,建立四川省长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厂区整体搬迁,原址为生活区配套设施,居民较多;第二,调迁城市建立新厂,原址仍承担一定生产任务,保留部分管理人员,对原址职工宿舍、生活区进行保护修复,部分打造为文旅融合工业遗产,例如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所、西南交通大学迁往成都,原址仍在使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第三,仍保留原址且未产生变动,在原址基础上正常生产并持续发展壮大,厂区规模不断扩大;第四,部分企业未能赶上市场经济发展,经营不善,退出历史舞台,如乐山国营造纸厂(605厂)于2003年宣告破产,工业区变为商业服务住宅。(表1)
(二)乐山三线建设时期文化遗产利用现状
1、展馆陈列,建设红色教育基地。乐山三线建设文化遗产中,金口河铁道兵博物馆、中国核聚变博物馆、夹江909基地、永利川厂、乐西抗战公路纪念馆均通过场馆建设,实现原址复原与保护,通过图文史料、影像实物、主题展陈等方式传承“三线精神”。夹江中国核动力研究院909基地,包含设计院旧址、彭士禄、赵仁恺旧居以及中国核动力科技馆等点位,沉浸式再现“自强自立,求真务实,创新协同,拼搏奉献”的909精神;东风电机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对永利川厂旧址进行修缮保护、系统研究“三线历史”、深挖爱国主义内涵,依托石头厂房、现场指挥部、公馆楼、山洞车间等打造现场教学点,先后入选四川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文旅融合,打造精品研学线路。金口河区红华实业公司外迁后,当地以“资源资产化,厂区景区化,文化品牌化”为思路,将原厂宿舍旧址整体保护,打造“三线记忆”小镇,以其为载体承接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与铁道兵博物馆、成昆铁路旧址、关村坝洞中火车站实行串联,构建大三线建设与铁道兵精神研学旅游线路,入选乐山全域六条精品研学旅游路线之一,助推三线建设遗产焕发生机;沙湾区围绕牛石社区+铜街子电站、成昆铁路+寨子村打造红色研学现场教学点位,推出“三线”主题研学课程,通过情景演绎与现场观摩等方式全方位再现“三线记忆”,传承红色文化。
3、科研平台,助力红色精神研究阐释。乐山依托地方高校资源,成立乐山红色文化研究院,开展三线建设时期口述历史及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市委党史和地志研究室广泛征集乐山三线建设时期图文资料,编纂完成《三线建设在四川(乐山卷)》《乐山市红色资源目录研究》《乐山党史遗址保护利用和开发的思考》《红色+深度体验打造五通桥红色研学基地建议》等文献,为三线建设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四、乐山三线建设时期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中的问题
(一)基础研究与理论阐释不足。目前,乐山部分区县着手进行三线建设遗产清理与征集工作,如夹江县出版《三线建设在四川乐山卷——夹江部分》、沙湾区地志办启动资料库建设。但从全市而言,缺乏顶层规划,系统化、指导性意见尚未出台,一手资料和数据缺乏,保存现状亦未可知,缺乏基础数据支撑,导致相关研究与理论阐释工作开展不足。同时,研究视角与研究成果单一,主要集中于历史学角度整理重点项目的发展变迁,缺乏多学科视角介入,不利于文化遗产内涵挖掘与创新利用工作开展。
(二)红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不够完善。乐山三线建设遗产利用以博物馆教育、红色记忆现场教学点为载体,通过组织研学旅行、开展干部培训等方式进行。红色场馆图文并茂,但多平铺直叙,互动体验不足,实物展品陈列较少,由于缺乏对身边人、感人事的讲述,“三线精神”落地实践不足,红色教育大众化常态化开展稍显欠缺。乐山本地高校尚未专门开展三线建设选修课程,思政课程与三线建设遗址合作开展常态化实地教学不足,导致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减弱。思想政治理论不同于自然科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内容相对抽象,难以具体呈现。目前,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仍旧停留在课堂灌输式教学阶段,缺少红色基因与思政课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学生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通常是被动接受。这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使红色基因课程教育失去了原本的意义,难以把握红色基因的精神实质。
(三)宣传力度不足,多元化利用不够。2018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强调要“提升革命文物展示水平。坚持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着力策划打造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做到见人见物见精神”。高校高度重视在思政理论课开设中融入红色基因,但利用载体和模式稍显单一,多为传统课题课程讲授中或网络课程教学中灌输地方红色文化知识,教学载体呈现出的形式化、机械化等特点,导致学生失去兴趣,不能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学习,极大影响了红色基因教学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功能的发挥。此外,就课堂延伸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利用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思政教学喜闻乐见,但乐山三线建设遗产教学点主要依托展馆陈列、研学旅游开展,利用形式单一且主动性不足;抖音、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技术运用欠缺,提到乐山,极少有人能够想到这里在三线建设时期创造的诸多奇迹,蕴藏的众多感天动地的奋斗故事,由于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对乐山文旅和乐山文化理解的单一。
五、乐山三线建设文化遗产活化与利用路径
(一)统筹规划,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并举。《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开展工业遗产、农业遗产和水利遗产普查和保护,加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物保护”。保护是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并不是所有工业遗产均存在利用价值,需根据目的地吸引力、工业地质量、地理位置、现存旅游设施等指标,综合评价其保护与开发的可行性。建议由地方政府牵头,将三线建设遗产尽快纳入当地文物事业保护与经济发展规划,出台相关条例,实现有法可依;联合军工企业、科研院所等多主体参与其中,对乐山三线建设工业遗产进行全方位梳理,掌握存续数量、保存现状、分布情况等资料,对存在险情的濒危遗产尽快实施抢救性保护工程,加强对尚未定级的三线建设遗产进行文保评估,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保护政策;与高校、社科机构合作组建三线建设研究院,发布三线建设乐山实践、“三线精神”传承、文旅融合活化三线建设遗产等系列课题,一方面借鉴其他地区优秀经验,另一方面助推乐山三线建设理论实践不断更新;邀请专业团队进行田野调查以及影像记录,以乐山市博物馆为依托,征集遗存物件与图文档案,建立三线建设数据资料库,同时开设专题展览,全方位宣传乐山三线建设故事,并为后续研究开展提供物质基础。
(二)由内到外,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同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应该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利用红色资源,讲好党史故事,将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承担立德树人重要任务,挖掘老一辈三线建设者奋斗事迹,编印成册作为课程读本,将“三线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充分激发思政教育活力。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例如,修建成昆铁路牺牲的徐文科烈士、为国“深潜”一生的彭士禄,是“理想信念” “正确人生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专题的具象案例。开设“三线建设在乐山”选修课程,组建“三线精神”宣讲团,由思政教师、“三线职工”以及学生群体担任宣讲人,拍摄微电影、排演舞台剧,一方面扩大宣传,提高地方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强化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用“三线精神”达到激励效果。打造三线建设实践课程。2022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思政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应加强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通过组建三线建设学生实践团队,以“重走成昆线”等为主题,走进三线建设遗址进行实地调研,近距离接触、感悟三线建设历史。发挥现有平台优势,以中国核聚变博物馆、永利川厂等实践教育基地,开展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育活动,带领学生沉浸式感悟峥嵘岁月,从而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三)加强合作交流,促进协调发展。乐山三线建设遗产较为分散,各区县都有,由于历史及保存原因,大多规模较小,藏品资源稀缺,投入经费及重视程度各不相同,但每个不同的遗产承担不同的历史重任,共同构成特定时代记忆,承载鲜明红色基因。因此,加强交流融合,实现共同发展极为重要。乐山市域内各展馆可通过人才互派、举办论坛、打造乐山三线建设遗产保护联盟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文旅融合已经开展,但已经成熟的三线建设展馆由于交通不利、知名度低,开发转型后依然鲜有人知,可打造乐山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示范区,通过串联成线的方式打造旅游线路,开设文旅专列,结合乐山传统景点进行“全域旅游”规划实现分流,引导游客走进三线建设遗产,了解乐山三线建设文化。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借鉴其他省市优秀经验,例如四川攀枝花、贵州六盘水三线建设博物馆,馆藏2万多件文物,对三线建设历史的整理与研究走在前列;成都东郊记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再现老工业区的新面貌,成为著名的工业遗产旅游打卡地。通过合作与交流,实现乐山三线建设遗产保护与转型利用。
(四)线上线下,多元利用载体。乐山三线建设遗产应注重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与提炼,以此为基础,多元利用载体,丰富教育形式。例如,重庆将红岩精神打造为主题话剧《重庆1949》《红岩红》,情景式体验剧《黎明之前》通过实景再现、观演互动,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红色精神。电影《你好,李焕英》取材三线建设中一户平凡人家的故事,随着该电影的大热,带动青年群体对一代人的责任与使命的共情。乐山可以借鉴《只有峨眉山》打造实景演绎,整理三线建设故事编排话剧,依托原址转型影视拍摄基地。对现有展馆进行提档升级,抓紧藏品征集,举办常设化展览,将新技术运用于展陈之中,提升观众的参与感与体验感;运用新媒体手段,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直播等方式扩大传播力度,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带动观众从被动感知转为主动了解。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用好红色资源,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通过“课堂+网络+实践”三位一体模式开展,以“四史教育”为契机,全面推动红色基因融入课程教育,在保护红色文化遗产的前提下,赋能高校立德树人工程,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作者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光文,朱龙凤.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红色文化传承[J].求实,2008(06).
[2]梁施颖,杨爱杰.红色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价值阐释与提升路径——以湖北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为例[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0(03).
[3]赵威,温媛媛,吴永忠.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荆门市三线建设文化价值及传承利用[J].荆楚学刊,2023.24(03).
[4]吕建昌.现状与研究对策:聚焦于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东南文化,2019(03).
[5]白少强.三线建设文化价值及传承利用路径探析——以广元市为例[J].中国西部,2021(02).
[6]刘瀚熙.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估与保护再利用可行性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7]徐国红.关于加快遵义三线建设遗址保护利用的思考[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0.22(0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