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秦皇岛港发展历程与现代转型研究 |
第748期 作者:□文/靳远清 时间:2025/3/2 9:29:25 浏览:32次 |
[提要] 秦皇岛港的自主开埠在历史上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不仅深刻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也推动城市化进程,并对社会风俗产生深远影响。秦皇岛港持续百年的建设发展使得秦皇岛地区由农耕渔业村庄转变为国际化的沿海港口城市,成为近代中国港口城市发展历程与现代转型的典型城市之一。
关键词:秦皇岛港;自开商埠;现代转型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9月14日
19世纪中期以后,面对西方列强侵略挑战,清政府于1898年宣布秦皇岛正式开港。秦皇岛凭借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独特地理位置,在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下,经多方商议与规划,实现自主开埠,成为近代中国自主开放的标志之一。尽管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开埠的主动权有限,但秦皇岛的开港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因此成为近代中国港口城市发展历程与现代转型的典型之一。
一、秦皇岛港开埠历程
1840年,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对长期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清政府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由此开启了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型的历程。随之而来的中日甲午战争的失利,进一步加剧了中国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风险。北洋舰队的覆没及其后重要港口的相继沦陷,严重削弱了中国的海防体系。经历多次战争的挫败后,清政府深刻意识到调整对外政策的必要性。为应对国际压力,清政府被迫采取了一系列对外开放举措。然而,这些努力仍受制于由西方列强主导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遭受了严重侵害。
与此同时,随着洋务运动的推进,国内开放意识逐渐增强。一些有识之士抛弃了保守观念,倡导积极对外开放,并强调工商立国的重要性。至19世纪末,发展工商业、振兴经济的思想成为主流。在此新思潮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清政府官员改变了对通商开埠的看法,认识到通商开埠有利于国家自强。维新派则在继承和发展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全面的对外贸易发展思路,主张开放沿海港口,扩大国际贸易。至19世纪末,自开商埠的思想渐成共识,秦皇岛港的自主开放即为这一思想的具体实践。
秦皇岛港的自主开埠,得益于其地理优势及清政府的综合考量。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危机,诸多沿海港口如胶州湾被列强占据,中国港口主权遭受严重侵蚀。面对此局势,清政府内部展开了重振海军的讨论,但由于多数优良港口已被列强控制,该战略实施困难重重。在此背景下,尚未开发且未引起西方列强注意的秦皇岛,逐渐成为清政府关注的焦点,并被列入重要议程。为了缓解财政压力并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向清政府提出建议,主张扩大通商口岸的范围,秦皇岛港便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此举旨在通过振兴商务活动,增加国家收入,以应对日益严峻的财政困境。张翼提到:“俄人经营旅顺,全力注焉……我之天津、营口受损已多……惟以秦皇岛补救之”,“设关征税,使水路转输之货物,皆可以滴滴归源。然则欲济商务之穷而塞饷源之漏”。这一建议旨在通过扩大对外贸易和增设通商口岸来改善清政府的财政状况,为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努力。
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正月之际,清政府以及北洋大臣裕禄决定委派经验丰富的开平矿务总局督办张翼负责秦皇岛沿海港湾的勘测及码头选址工作。随后在二月,张翼派遣开平矿务局的英籍雇员鲍尔温先行前往对秦皇岛港湾地区的历史沿革及水文地理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经过细致勘查,鲍尔温向张翼提出建议,主张将秦皇岛港发展成为一处大型港口。张翼将鲍尔温详尽的勘察结果呈报给总理衙门、张之洞及总税务司赫德,并得到了清政府的认可。
在宣布开埠之前,张翼亲自前往秦皇岛沿海地区进行了多次考察。发现秦皇岛“可为停泊轮船之所”,该岛“襟山带海,形势天然”,“复加之以人力于兵轮之修理停泊,在在相宜,况乎密迩神京咫尺,铁道一旦有事,不独兵丁之征调,军火之转运,朝发夕至,呼应灵通,而且水陆相依,有大气盘旋之势”。由此,秦皇岛港开始时便以军港为目的进行建设。在初步确定的地段上,他们开始进行轮船的试航。“奏为查明秦皇岛详情……溯自光绪二十三年,总税务司赫德议行邮政,因向来隆冬封河后天津商轮停驶,各省外洋文报不通,察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咨行北洋大臣王文韶转,伤臣开平局设法维持。”同时,张翼和赫德一起委派天津税务司官员贺璧理去详细查看海滨地形,并于之后特地进行了运煤轮船从秦皇岛到烟台的往返试航。
1898年3月,总理衙门向清政府上《秦皇岛自开口岸折》:“兹查直隶抚宁县北戴河至海滨秦皇岛,隆冬不封,每年津河(海河)冻后,开平船由此运煤,邮政包封亦附此出入,与津榆铁路甚近。若将秦皇岛开作通商口岸,与津榆铁路相近,殊于商务有益。如蒙谕允,即由臣等咨行北洋大臣,顺天府尹先将应办事宜速筹备,定期开办。”在同一天,光绪皇帝朱批“依议钦此”。随后在4月2日赫德也向清政府奏明秦皇岛港开埠的积极意义,并获得清政府的支持,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秦皇岛港作为自开商埠应运而生。
二、秦皇岛港开埠后的转型与发展
秦皇岛位于辽西走廊西侧,北依燕山,南濒渤海,虽地理条件优越,但因经济腹地有限,未发展为重要商业中心。京奉铁路作为主要陆上交通线,其运行受阻将影响贸易并增加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加之国内政局动荡,城市贸易亦受影响。例如,“伪满洲国”时期,秦皇岛与其贸易中断,严重限制了城市发展。尽管存在诸多不利因素,秦皇岛港的开埠仍推动了地区转型,并促进了秦皇岛及冀东地区的发展,为中国港口城市的转型发展探索了新路径。
(一)运营模式的转型。自1898年开埠以来,秦皇岛港的经营控制权多次易手。19世纪末,为“振兴商务”,清政府决定秦皇岛港自主开埠,并初由开平矿务局管理。但不久,港口控制权被英国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此后几十年间,秦皇岛港先后成为英国、日本等国掠夺中国资源的转运中心。1948年,秦皇岛解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港口得以重建与恢复。
秦皇岛港的发展与开平煤矿紧密相关。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近代军事工业增多,加之外国资本主义为在中国推销商品和获取原料而开办的航运业及工厂均需燃料,导致煤炭需求激增。传统煤窑无法满足需求,致使洋煤进口逐年增加。为应对官办企业需求,清政府积极筹划新式煤矿,外国资本也试图在中国攫取采矿权。1876年,李鸿章命招商局总办唐廷枢勘察了直隶开平煤矿,不久决定集资80万两着手开采。筹设之初,李鸿章原拟官办,后因清政府财政困难,改为官督商。1878年设局凿井,1881年开始出煤。
最初,秦皇岛港主要为开平煤矿服务,其贸易规模受到一定限制。然而,自1904年起,秦皇岛港开始对其他公司开放,这一变革促使对外贸易逐步发展壮大。自秦皇岛开埠起至1930年,根据海关贸易货值统计数据显示,其贸易额展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具体来看,1903年秦皇岛的贸易额约为800万海关两,然而仅过了三年,其贸易额便实现了惊人的增长,攀升至近1,500万海关两。然而,随后的十年间,贸易额却呈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态势。此后,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南京国民政府,均出台了旨在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举措进一步促进了秦皇岛港的贸易繁荣。尤其自1917年起,秦皇岛港的对外贸易开始展现出迅猛的增长势头。到了1926年之后,这种增长趋势更是愈发显著。与1912年相比,1921年的贸易额实现了近两倍的增长。
秦皇岛开埠初期担任着天津港的辅助港口的职责,并且主要用于运输煤炭,兼营客运。“开平矿务局在宣布开埠后不久,迅速成立了秦皇岛经理处,成为沿海各码头、海运船队及运销煤炭的主要管理机构;天津海关在此设立了秦皇岛分关;在原来浮动式栈桥码头基础上,建起了固定的木质栈桥码头,迅速扩大装卸运输能力,开平煤炭开始正式由此外运,并且逐步取代天津、塘沽,成为开平煤的主要输出港。从秦皇岛港输出煤炭与从塘沾转输相比,不仅运输距离大为缩短,周转加快,而且每吨煤炭运费平均下降1元左右,对煤炭产运销全面发展十分有利。”秦皇岛港的开埠与运行为中国近代的港口管理、建设、海关建制与海运运输的近代化发展带来了动力与机遇。
海关税收数据表明,秦皇岛港的建设为该地区带来了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动力。正是在这一时期,周学熙先生引入比利时弗克法玻璃生产技术,在秦皇岛创办了中比合资的耀华玻璃公司,该公司于1924年投产。耀华玻璃公司的成立与发展推动了秦皇岛经济多元化,使其从单一港口贸易转向工业生产。作为中国早期的玻璃生产企业之一,耀华玻璃公司主要依赖进口原料,产品出口至东南亚及上海等地,成为秦皇岛首个依托港口运输的工业企业。耀华玻璃公司的成功激发了更多企业和资本进入该地区,促进了工业企业的繁荣,使秦皇岛成为直隶省内继天津、唐山之后的重要工业中心。工业的崛起促使秦皇岛经济结构多元化,为区域经济稳定与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繁荣。
(二)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在开埠之前,秦皇岛仅是一个拥有众多码头的天然港湾,缺乏城市的规模和形态。然而,随着港口的逐步扩建以及开埠后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大量人口开始涌入这一地区,城市的雏形也随之初步形成。秦皇岛城市的兴起与秦皇岛港的建设密不可分,可视为城市化进程与人口城市化过程的相互影响。秦皇岛的城市化进程也伴随着人口结构和居民职业状况的显著变化。
在开埠之后,开平煤矿迅速启动了大规模港口及码头建设,提升了煤炭和其他货物的存储与转运效率。煤矿公司修建了专用煤炭堆场、货场及临时仓库,并通过铁道岔线连接,形成高效运输网络。1904年,为适应煤炭贸易增长,港口对煤炭堆垛区进行全面改造,增设多条铁道,提高转运效率。至1914年,港口规模扩大,贸易量增加,自备铁路网初步形成,全长30公里,支撑港口快速发展。港口货运繁荣推动了城市道路建设,为秦皇岛未来奠定了基础。
随着城市化进程,秦皇岛形成了山海关、北戴河、海港区三个特色区域。山海关区依托其历史文化底蕴,成为最早发展的区域。在英国管理下,港口区快速发展,开滦路成为核心地带,商铺、餐饮及娱乐设施相继涌现,海关、邮局等机构设立保障了社会秩序,提升了城市化水平。开平秦皇岛经理处的成立,确保了港口与煤矿的紧密联系,促进了工业与贸易繁荣。港口区逐渐成为工业贸易的核心经济区,展示出强劲发展活力。北戴河区则利用自然风光与气候优势,发展成为休闲旅游区域。
(三)社会风俗与管理转型。1898年,清政府正式宣告秦皇岛港开埠,并将北戴河划定为避暑地,允许中外人士共同居住。原华工站的房屋在港口接管后,经过改造转变为避暑用房,以供游客租赁使用。起初,东山的避暑房数量仅有七所。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不断地改建与扩建,至1930年,避暑房屋的数量已增至24所,并于1913年正式对外开放。此后,避暑房屋又经过进一步地修缮与升级,各式洋房与半洋房相继建成,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同时,为了丰富外国人的休闲与娱乐活动,各类公用设施也陆续建立。英国人取得秦皇岛港的经营权后,积极在东山、南山一带进行建设,南山饭店、医院、俱乐部等设施相继落成。这些设施的兴建不仅为外国人提供了便利,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的生活习俗逐渐传入秦皇岛,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秦皇岛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城市居民,特别是商人阶层的群体归属感和市民责任感逐渐强化。为了应对近代行政机构不健全所带来的无序发展问题,他们积极自发地组织起新型社团,主动参与到秦皇岛的城市规划与管理之中,并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政府的部分职能,从而有力推动了秦皇岛城市现代化的步伐。在这一进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公益会”和“商会”等近代新式社团组织的兴起,这些组织在秦皇岛的城市建设和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城市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公益会”作为秦皇岛的重要自治组织,其发展历程对北戴河海滨的开发和秦皇岛社会的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组织自成立之初,就致力于推动本地区的公益事业,其活动范围广泛,涵盖了承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文物古迹保护、教育医疗建设等多个方面。秦皇岛“商会”成立于1905年,其创立标志着秦皇岛的市场体系进一步深化与完备。商会通过推行诸如设立银粮市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推动了商业交流的蓬勃发展,构建了更加高效的交易平台。同时,商会也对社会公益事业给予高度关注。无论是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是民生的改善,商会都积极投入其中。商会在秦皇岛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辅助管理作用。
三、秦皇岛港开埠的历史意义
秦皇岛港的开埠对所在区域的社会变迁产生深远影响。自1898年清政府宣布开埠以来,原本只是一个普通渔村的秦皇岛迅速崛起,成为环渤海经济圈中的重要节点。作为中国自主开放商埠的典范,秦皇岛港的开放标志着中国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对外开放的关键转折点。港口的建设与发展推动了地区经济模式的转变、城镇化进程和社会风俗的变化。港口的兴盛使得秦皇岛成为华北地区的重要经济枢纽,对外贸易的拓展与工业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增长。
随着开平煤矿的兴起和唐榆铁路的建设,秦皇岛港得到快速扩展。开平煤矿的崛起确立了秦皇岛作为煤炭运输中心的地位,煤炭需求的增长推动了港口装卸设施的完善,并吸引了大量务工人员,加速了城市规模的扩张。唐榆铁路的建成提升了港口的货运能力与物流效率,增强了秦皇岛与内陆城市的联系,促进了商品流通,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西方文明的传入促使秦皇岛城市文化多元化发展。发电路灯、高尔夫球、交谊舞等西方元素逐渐融入市民生活,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秦皇岛自开埠以来,与西方文明的频繁接触,使得大量西方文化被引入,对本地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北戴河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见证了这一历史过程。
综上可知,秦皇岛的社会变迁始于港口开埠与航运业的兴盛。秦皇岛港的繁荣促进了内外贸易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与实业的快速增长。港口贸易的活跃加速了交通和旅游业的发展,为秦皇岛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注入了动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秦皇岛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面貌焕新,展现出新的发展活力。作为口岸城市,秦皇岛的经济职能日益突出,成为推动城市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秦皇岛港的开埠与建设不仅引发了区域社会的深刻变迁,还促进了城市经济与实业的繁荣,其经验对其他地区的港口建设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民族学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崔鹏飞.秦皇岛开埠与区域经济的近代变迁[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2]李国亮,尹春明.晚清秦皇岛自开商埠及港口筹建始末再探[J].兰台世界,2016(03).
[3]王凤华.秦皇岛开埠百年沉思[J].环渤海经济瞭望,1998(02).
[4]王庆普,主编.秦皇岛港口史料汇辑(1898-1953)[C].秦皇岛港务局史志编审委员会,2000.
[5]王彦威.路矿督办张翼奏查明秦皇岛接修铁路谨拟办法折[A]//清季外交史料(三)[C].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6]吴弘明,编译.津海关贸易年报[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7]武杏杏,姚喜平.秦皇岛开埠动因初探[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0(04).
[8]张阿洋.秦皇岛地区城镇化进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沈阳:东北大学,2014.
[9]张翼.查办开平奏折[Z].秦皇岛港务局藏.
[10]詹昊谕,陈驰忠,古亮锋.广州港口文化传播现状研究[J].今古文创,2021(33).
[11]赵靖,易梦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C].中华书局,198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