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管理/制度 |
高校重点实验室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探索 |
第749期 作者:□文/张浩宸 时间:2025/3/17 16:07:57 浏览:8次 |
[提要] 高校重点实验室作为重点实验室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两方面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有机结合点,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当前我国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效性不足、学科壁垒高筑、人才培养与储备机制亟待优化等内在梗阻,从建立校地合作、考评体系优化、鼓励学科交叉及完善人才储备等方面,探究高校重点实验室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破题之道。
关键词:高校重点实验室;国家战略需求;实验室建设
基金项目:中国科协2024年度“科技智库青年人才计划”:“加强科技界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研究”(项目编号:4010537623J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以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研究”(项目编号:18CDJ00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0月6日
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国内国外环境的复杂变化,这也同时对我国战略科技力量的发展壮大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高校重点实验室作为重点实验室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两方面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有机结合点,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建设使命,承担着组织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等相关任务。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未来更长时期,高校重点实验室体系必将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发挥好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承担起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的作用,更为直接、有效地服务于我国战略科技力量的发展。
一、高校重点实验室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保障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高校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挥有力支撑作用,奠基我国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高校重点实验室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内在机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四个服务”成为所有高校科研的使命、责任,高校应把“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要作为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在服务使命的感召下,高校重点实验室作为一种特殊的科研建制,由政府提供稳定的资助,依托大学的优势资源,从事与国家战略和任务密切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相比其他科研机构,高校重点实验室地位比较独特,拥有政府和大学的双重支持,具备政策、人才、学科、资金、设备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汇聚资源的能力和优势更为突出,拥有较大的优势,承接重大任务,解决最为紧迫、最为复杂的现实问题。
当前,为配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新布局,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推动高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实施“有组织攻关重大项目培育计划”,加快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新建布局和国家工程中心高质量建设,支持高校牵头或参与国家实验室和区域实验室建设,以更高质量、更大贡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出部署。高校重点实验室是一种有利于履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有组织科研新形态,不仅要将自由探索的科研成果应用于社会,更要按照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来有目的、有导向地组织科研。在科技部《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方案》中明确要求,体系重组后,全国重点实验室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牵头组织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能力大幅提升。可以看到,高校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是以创新驱动的新型举国体制下我国集中优势聚焦科技创新的重要体现。
(二)高校重点实验室的“供血能力”得天独厚。高校重点实验室依托高校进行建设,而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大强国战略的重要交汇点,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首先,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的聚集地,且三方面资源的空间布局相对紧凑,丰富的资源禀赋是统筹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其次,高校具备相对完善的管理体系,主要实行党领导下的科层制管理体制,对校内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的统筹调配能力较强,便于规避政策层面和利益协调层面的壁垒。
新时代以来,我国高校在各类优势资源统筹结合等方面做出了大量探索,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成就。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为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打造了坚实平台;高校牵头建设了60%以上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30%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创新型人才的吸纳、教育和发展提供更多机遇;拔尖人才集聚优势显著,最近三次新增的两院院士中高校占比均超50%,还集聚了近70%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为教育发展和科技创新积累了丰厚资源。当前,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能力的综合提升,高校重点实验室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进入新发展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国博弈等挑战对我国战略科技力量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仍旧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西方制裁下浮出水面的“卡脖子”难题,高校重点实验室作为一体聚合了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主体,要发挥好独到的“供血能力”,服务我国重大战略需求。
(三)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成果。高校重点实验室在我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组成部分中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过去五年,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加速重组。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抓紧布局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2019年与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连续提及“抓紧布局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强调“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国家实验室作用,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规定“国家在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创新领域建设国家实验室,建立健全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实验室体系,完善稳定支持机制”。这一期间,全国高校以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为契机,依托自身基础研究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争取。自2022年2月科技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方案>的通知》并提出《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标准(试行)》和《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五问”》,正式启动全国重点实验室以来,全国高校高度重视并积极投身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申报与建设工作中,可以说,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申报以及高校重点实验室体系的健全完善工作,是高校当前和未来工作中的一个重点。
二、现阶段高校重点实验室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支撑不足
(一)高校重点实验室考核体系无法准确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目前,我国高校重点实验室种类繁多,从层级上可以分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校级重点实验室和院系实验室四个层级。现有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涵盖从国务院有关部委或地方省市科技管理部门到高校、院系等多级主体。尽管各层级的高校重点实验室有着清晰的划分,但由于管理主体之间的相互独立,高校重点实验室之间基本不具备“能上能下”的通道。此外,由于高校重点实验室的考核周期一般较长,当科技领域国家重大需求做出调整时,高校重点实验室并不能及时做出响应,这也造成了对科研资源的浪费。
(二)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面临学科壁垒。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创新能力快速提升、重大成果持续涌现、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推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现阶段高校重点实验室主要依托二级学院的一级学科进行建设管理,受到学科建设考核、人事编制管理等制约与限制,更多地关注于本学科甚至所在学院的发展,对于跨院系多学科的交叉没有足够的动力。当前科技发展呈现出技术周期缩短、前沿交叉创新频出的特点。在解决重大战略需求时,往往需要开展有组织科研及大团队的交叉融合。应当坚持明确的问题导向和服务指向,告别“单兵作战”,以最大视野、尽最大可能、在最大范围内组织融汇世界一流的研究力量,开展世界一流的研究。
(三)高校重点实验室人才培养和储备机制亟待优化。其一,我国顶尖科研人才的储备相对缺乏。根据科睿唯安发布的2021年度“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显示,中国大陆地区当年高被引科学家数量只有美国的35.8%。近五年Science杂志评出的50项年度十大科学进展中,只有7项有来自中国的科学家参与,其中只有2项由中国科学家主导(含台湾省1项),与美国科学家主导和参与其中40项的水平差距十分明显。其二,对国际顶尖人才吸引力不足。相较于企业与其他科研机构,高校的开放性更强,但我国高校为追求国际化建设,面临着国际生源质量差、引进研究人员“高薪低能”的问题。“重量不重质”的发展方式使得虽然学校的国际化评分一路领先,但无益于高校重点实验室科研的国际化发展。
三、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提质增效改革路径
(一)携手国家实验室建设,推动校地高质量合作。近年来,我国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建立了一批国家实验室。国家实验室相较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中的各级重点实验室而言,资源更加聚集,研究方向更为聚焦,更为直接地面向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应形成国家实验室(核心-基地-网络)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间开放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使两个主体之间形成良性互补。一方面促进跨平台科研人员交流,充分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人员组织、培养和选拔优势,履行好高校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力部队”的使命担当;另一方面推动高水平科研资源共享,将科研资源最大化利用,探索从高水平基础研究到面向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的成果转化的可行路径。
(二)优化重点实验室考核体系,实现高校重点实验室“能上能下”。高校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应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构建高校重点实验室考核体系,建立起从院系实验室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升降级机制。一是要将高校重点实验室评级与国家战略需求优先级挂钩。要根据科技领域国家重大需求的不断调整,结合实验室研究方向对资源分配的重心、支持力度进行调整,保证高校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紧跟科技领域国家重大需求,确保“卡脖子”问题攻关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资源支持。二是要将实验室运行状况与实验室的评级直接挂钩。加强对于各级别高校重点实验室成果产出和运行效率的考核,对于成果突出的实验室进行升级,用更优质的科研资源对其后续研究的开展保驾护航,对于产出低效的实验室进行降级或者重组,使得实验室能一直保持危机意识,促进实验室在良性竞争中迸发出新的科研动力和更多的成果产出,更好地服务科技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三)探索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体制机制新模式,鼓励跨学科交叉融合。要打破学科壁垒,需要赋予实验室充分的科研自主权和资源分配权。可以选择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进行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机制创新试点,探索于各级重点实验室开展差异化管理。一是落实将高校全国重点实验室提级作为独立的二级单位进行管理,实行主任负责制,明确由主任负责实验室建设发展、完成各级部门委托的重大科研任务,在科研组织实施、经费和条件配置、工作人员聘任等方面拥有自主权,使得学校科研经费和设备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在人才管理上做到教学与科研的双轨并进,打破原有学院管理下的学科界限,集中力量办大事。二是在高校科技管理部门设立重点实验室管理办公室,统筹学校重点实验室管理工作。由重点实验室管理办公室组织开展学校省部级及以下重点实验室的年度考评工作,对实验室课题进展进行监督,同时对各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情况进行过程跟踪管理,必要时,对分配到实验室的资源和权限进行动态调整。
(四)加强重点实验室开放性建设,完善实验室人才储备。一是精准识别重点项目相关领域本土人才,为高校重点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提质,以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作为主要衡量标准,打破唯资历论、唯海归论的标签化评价标准,挖掘本土高潜力科研人才,为有能力、肯创新的人才创造广阔发展空间。二是以高质量人才引进促进高校重点实验室开放性建设,聚焦引领技术进步方向和前瞻布局、带动关键领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少数”,设立专门负责海外拔尖人才引进的组织或机构,重点考核引进人才对我国科技发展战略需求的贡献能力,及时吸纳全球顶尖人才进入高校重点实验室,为我国科技领域重大战略需求攻坚贡献力量。但同时,随着境外资本和外籍科研人员的引入,国家科技安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在促进实验室开放性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防止关键信息、关键成果泄露,进而更好地服务科技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综上,高校重点实验室体系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助力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当前,科技创新已经与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相连,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对科技创新产生了极大黏性。未来,高校重点实验室体系要继续深化改革,不仅仅是实验室名称从“国家”到“全国”转变,更要直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全过程。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凝晖.新型举国体制下对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的战略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12).
[2]吴丹丹,王子晨.中国国家实验室的演进历程、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2.41(02).
[3]何科方,刘欣.我国省实验室科技人才聚集的背景、现状与趋势[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3.42(03).
[4]聂继凯.国家实验室的内涵厘定[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3.42(01).
[5]侯宏飞,白雪瑞,李晓宁.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态势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2.41(06).
[6]刘开强,高亮,王峰.国家和区域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高校的深度融合[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2.41(01).
[7]李可伦,脱金华,张烁,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管理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40(03).
[8]潘长江,刘涛,丁红燕.基于协同创新理念推进地方院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实践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04).
[9]赵亮,鲍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发展分析与管理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09).
[10]杨晓秋.关于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09).
[11]苏丁丁,熊兴耀,程鹏,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现状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0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