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金融/投资 |
消费信贷风险控制优化策略 |
第749期 作者:□文/刘 姝 胡争光 时间:2025/3/17 16:23:25 浏览:16次 |
[提要]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及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支出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随之增长。居民消费理念与行为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消费信贷的发展。商业银行在战略布局中开始重视个人消费信贷,将其作为商业银行业绩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绩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业务风险点。在消费信贷市场环境影响下,监管机构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开展消费信贷风险控制工作,商业银行自身也需要在增大消费信贷规模的同时,提高消费信贷贷后风险的防控能力,以促进消费信贷业务稳步发展。本文以邮储银行某分行为例,分析消费信贷贷后风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消费信贷贷后风险控制策略。
关键词:邮储银行;消费信贷;贷后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0月14日
邮储银行某分行自成立以来,各项业务规模稳定发展,随着其业务领域不断扩大、资产规模不断提升,在银行消费贷款业绩增长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业务风险。贷后管理是控制风险、防止不良贷款发生最重要的一环,该分行在贷后管理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对其贷后风险控制策略进行优化。
一、实践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及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消费支出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随之增长。居民消费理念与行为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消费信贷的发展。商业银行在战略布局中开始重视个人消费信贷,将其作为商业银行业绩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绩增长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业务风险点。例如,消费者过度消费造成以贷养贷直至难以偿还贷款,导致逾期甚至坏账,给银行带来本金及利息损失。另外,还有消费者不按照贷款规范要求,私自变更贷款用途,用于银行不支持的非消费领域,买房、炒股及理财等,均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当前的消费信贷市场秩序。
从消费信贷贷后风险控制视角来看,这些行为对银行消费信贷产生不利影响,贷后风险控制不善,除造成银行经济损失以外,在监督机构进行银行审计过程中,还可能质疑其贷款监督管理能力。所以,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必须考虑贷后风险问题,风险的不确定性、负面影响的多面性,明确了银行消费信贷贷后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我国银行监管部门为保证消费信贷业务的服务质量,整治市场乱象,防范金融风险,陆续出台《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等一系列监管文件,旨在提高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风险控制能力,减少不良率的产生,保持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稳定及可持续发展。
通过研究分析邮储银行某分行消费信贷贷后风险控制,一方面通过梳理贷后风险控制流程,明确贷后风险管理的要义,另一方面探索贷后风险识别与评估模型构建,并以此为依据,构建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贷后风险指标体系。
二、消费信贷贷后管理存在的问题——以邮储银行某分行为例
(一)管理机制方面的欠缺
1、职责划分不清晰。该行的贷后管理工作涉及多个条线,如信贷条线、风险管理部以及清收部门等,但各部门之间职责划分较为模糊,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现象。比如,当出现客户风险预警时,信贷部门认为应由风险管理部门负责跟进和落实,而风险管理部门又觉得应该由信贷业务条线首先进行对客户风险信息的核实,导致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对于一些跨部门的工作任务,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使得贷后管理工作效率低下。比如,在客户信息收集与更新方面,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协作作业,但由于职责不清、责任划分不明确,互相推诿,造成信息维护的滞后性。
2、贷后流程作业不规范。该行的贷后管理工作没有一套统一的流程和标准,各个环节的操作要求不明确。例如,在贷后检查的频率、内容和方法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不同的信贷人员执行起来差异较大,影响了贷后管理的质量。信贷人员在贷后作业时,可能只是流于形式进行简单的业务留痕,并没有深入了解客户当下的状况。同时,对于风险预警后的处理流程也不够清楚和明确,容易出现风险预警不能够及时处理或有处理不当的情况。
3、人员考核机制不完备。该行对信贷人员的考核指标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诸如贷款发放量等这类业绩指标上,这就导致信贷人员更注重贷款的发放,而忽视了贷后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为了尽快达成信贷业务指标,信贷人员可能在贷款准入时降低标准,而后对于贷后的管理工作也流于形式。同样,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贷后作业的有效性,即使贷后管理人员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发现并处理了风险问题,也可能得不到相应的奖励,从而影响其工作热情。
(二)风险管控方面的不完善
1、风险预警不及时。该行的风险预警系统的灵敏度不够高,存在滞后性,不能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例如,客户的财务状况发生变化,风险预警系统未能及时发出警报,错过最佳的风险处置时机。如果这种风险能及时发觉并妥善处置,不扩大其影响,就可以避免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2、催收手段较为单一。该行在面对逾期客户时,主要采用电话催收、上门催收等传统方式,催收效果有限。对于一些恶意拖欠或失联的客户,缺乏有效的催收手段,增加了催收的难度。例如,对于恶意躲避的客户,仅仅依靠电话催收往往难以奏效,而银行又没有其他更有力的措施来追讨欠款。此外,该行催收过程中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没有根据不同客户的特点和风险程度制订个性化的催收方案。比如,对于有还款意愿但暂时遇到困难的客户,没有及时与其协商调整还款计划,导致客户的还款压力过大,进一步增加违约风险。
3、抵押物管理不妥善。对抵押物的评估和监管不到位,可能出现抵押物价值高估或贬值后未及时调整的情况。例如,在发放贷款时,对抵押物的评估过高,而在贷后管理过程中,随着市场变化,抵押物价值大幅下降,银行却没有及时做出反应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在抵押物的处置流程中,耗时较长,影响了银行的资产处置效率。在需要处置抵押物时,可能面临法律纠纷、产权不清等问题,使得抵押物难以顺利变现,加大银行的损失风险。
(三)人员素质方面的短板
1、风险意识淡薄。部分信贷从业人员对风险的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消费信贷风险较小,客户的收入来源较为稳定,不需要投入过多精力进行管理。通常,贷后检查流于形式,没有认真核实客户的实际情况,对一些风险隐患视而不见。在客户出现一些异常行为时,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未能及时采取措施来防范风险。
2、专业知识不足。贷后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人员对消费信贷业务的了解不够深入,缺乏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不能准确判断客户的经营状况和还款能力,造成了贷后管理的困难。没有专业的法律知识,也可能导致贷后管理工作出现违规风险。比如,在执行个人信息保护、贷款用途监管等方面的政策时,由于不了解相关政策制度与法规,引发法律纠纷。
3、沟通能力不强。贷后管理人员与客户之间的沟通不畅,不能有效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困难,也难以向客户传达法律法规和银行制度要求。在催收过程中,使用不恰当的沟通方式,容易引起客户的反感,导致催收效果不佳。
三、消费信贷贷后风险控制优化策略
(一)构建贷后风险识别系统
1、充分的数据整合。多渠道数据收集与整合客户信息,充分利用银行现有的客户信息系统,整合银行内部各个业务部门的数据,以获取更全面的客户画像。同时,接入第三方数据平台,获取客户的消费行为数据、社交网络数据等。
2、客户风险指标的定性与定量。需要设定一系列定量风险指标,如客户逾期天数、逾期金额占比、负债收入比等。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客户的行为数据进行建模,预测客户的违约概率。在定性指标方面,考虑客户的职业稳定性、家庭状况、信用意识等因素。关注客户的信用行为表现,如是否按时缴纳水电费、电话费等。
3、利用技术手段实时监测与预警。在大数据时代,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贷后风险实时监测系统,对客户的还款行为、信用状况等进行动态监测非常重要。同时,要做到定期对监测系统进行优化和升级,提高其准确性和灵敏度。建立预警信息处理机制,明确预警信息的接收、核实、处理流程和责任部门。责任到人,层层落实,实行分级管理制度。
(二)建立贷后风险评估机制
1、确立风险指标与风险评估模型构建。综合并全面考虑客户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抵押物价值、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确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例如,客户的信用评分、收入稳定性、负债水平、抵押物评估价值、宏观经济增长率等都可以作为评估指标。对每个评估指标进行权重分配,根据其对风险的影响程度确定相应的权重。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行内专家打分法等方法进行权重分配,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运用统计学方法,建立贷后风险评估模型。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学习和训练,提高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对评估模型进行验证和优化。通过交叉验证、实际案例测试等方式,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根据实际业务情况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对模型进行优化和调整,提高其适应性和有效性。
2、定期与动态风险评估的流程设计。制定贷后风险定期评估计划,按照一定的时间周期对客户的风险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在定期评估过程中,收集客户的最新信息,包括财务状况、信用记录、抵押物价值等。同时,建立风险动态评估机制,对客户的风险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当客户出现重大事件或风险因素变化时,重新评估客户的风险状况。
3、评估结果应用。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客户进行风险分级。可以将客户分为低、中、高三个风险等级,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客户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建立风险等级调整机制,根据客户的风险状况变化及时调整其风险等级,便于管理的同时也做到了降低管理成本。风险评估结果应作为银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制定贷后管理策略、调整还款计划、决定是否采取资产保全措施等方面,都应充分考虑风险评估结果。比如,对于高风险客户,银行可以考虑提前收回贷款或要求增加抵押物。利用风险评估结果,优化资源配置。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高风险客户的管理和风险控制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对于低风险客户,可以适当简化管理流程,降低管理成本。
(三)强化贷后风险控制执行
1、加强贷后检查,明确检查内容和流程。制定详细与完善的贷后检查清单,明确检查的内容和突出重点。检查内容应包括客户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还款能力、抵押物状况等方面。例如,对于企业客户,要检查其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报表真实性、资金流向等;对于个人客户,要检查其收入稳定性、负债水平、信用记录等。这些重大事项可能会对客户的还款能力和信用状况产生重大影响,为此应及时进行检查和评估。建立标准化的贷后检查流程,明确检查的时间、方式、频率和责任人。加强对贷后检查工作的监督和考核,确保检查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2、建立严格的催收制度,加强催收团队建设。根据客户的风险状况和逾期程度,制定个性化的催收策略。同时,建立催收效果评估机制,并不断优化催收策略。根据不同客户类型和逾期情况,分析催收效果,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催收方式和力度,提高催收效率。此外,要组建一支专业的催收团队,不仅要有过硬的催收手段,而且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不断提高催收人员的业务素质,催收奖惩机制也要随之跟上,提高催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完善资产保全措施与法律保障机制。在抵押品的管理上,加强对其的监管和维护,确保抵押物的价值和安全性。建立抵押物处置预案,在需要处置抵押物时能够迅速行动,减少损失。同时,要加强与法律机构的合作,建立健全法律诉讼保障机制。聘请专业律师事务所为银行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在逾期催收、资产保全等方面给予法律支持。建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避免因违规操作而引发法律风险。
综上,随着大数据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不断变化,不断优化风险管理策略,才能有效降低贷后风险,为消费信贷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本文以邮储银行某分行为例,对其消费信贷贷后风险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对构建贷后风险识别系统、建立贷后风险评估机制以及强化贷后风险控制执行进行深入研究,对银行消费信贷贷后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彦泽,陈晴.吉林省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风险防范分析[J].时代金融,2020(33).
[2]祝福云,简家琛,桂燃.商业银行个人汽车贷款风险与防范[J].时代金融,2019(10).
[3]杨秀丽.商业银行贷后风险管理难题与路径[J].中国外资,2023(20).
[4]张欣.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防范策略[J].市场周刊,2024.37(09).
[5]于舒婷,汪玲,胡娟.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3.26(18).
|
|
|
|